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颈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成像(CTA)的最佳的扫描参数和技术要点,提高图像质量。方法对该院收治的50例临床疑似颈动脉或椎动脉患者均采用智能追踪触发扫描和延时扫描(18~25 s)两期颈部CTA检查,并对所有患者的影像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运用两期不同扫描参数的颈部CTA均能不同程度地显示颈动脉和椎动脉异常血管的类型、位置、大小,但智能追踪触发扫描阳性率比较高,图像质量优于延时扫描。结论正确掌握好颈部CTA的技术操作及多种重建方法的综合运用,可提高颈部CTA的图像质量及对颈部疾病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
黄迪开  谭莉平  陆建常  罗城 《重庆医学》2013,42(19):2214-2216
目的对16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CTPA)在诊断肺动脉栓塞(PE)时应用智能追踪触发扫描和延时扫描所得的影像质量进行对比分析,探讨CTPA的临床应用价值和技术要点。方法对34例PE患者均采用肺部平扫后,再行智能追踪触发扫描和延时扫描两期肺部CTPA增强扫描,所有的影像资料包括CT征象、图像质量、各级肺动脉的显示率等方面进行综合性分析并做好记录,对其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者在PE直接征象中显示的病灶数方面与图像质量优、良这两个等级的总数方面,智能追踪触发扫描均优于延时扫描(16~21s)。两种扫描方式对于PE的间接征象和肺动脉主干、左右肺动脉、叶及段肺动脉显示率相同,无明显差别。结论智能追踪触发扫描可以精确控制延迟扫描时间,图像质量明显优于延时扫描。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CT肺动脉造影(CTPA)小剂量智能追踪增强方式和经验值增强方式的图像质量,探寻绿色精准的CTPA检查方法。方法:观察组36例采用小剂量智能追踪的增强方式进行容积采集,对照组36例采用经验值的增强方式进行容积采集,对两组CTPA图像质量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优质图像率61.1%,高于对照组的5.6%,观察组检查失败率0,低于对照组的8.3%,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小剂量智能追踪的增强方式,可明显提高CTPA检查的成功率和图像质量,能为临床诊断肺动脉疾病提供丰富精准的信息。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螺旋CT血管造影(SCTA)和核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对椎动脉的显示情况。方法97例患者行椎动脉SCTA常规扫描并采用表面遮盖重建技术(SSD)、最大密度成像(MIP)、多角度标准多平面连续二维成像(RFMT STND)后处理技术;128例患者行椎动脉MRA,采用三维时间飞跃Slinky技术扫描序列和MIP后处理技术,获得感兴趣区横断面的叠加图像及后处理的三维图像。结果两种方法椎动脉显示良好,多能达到诊断要求,SCTA迂曲和狭窄的显示比例为42.3%,MPA为43.8%,两者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两种方法对椎动脉及血管形态的变化均显示良好,MRA则显示范围更全面,并能获得更多的相关信息。  相似文献   

5.
目的:常规双源CT颈动脉成像时锁骨下静脉内残留的造影剂伪影常会对颈动脉的显示造成干扰,不利于病变的显示和诊断.文中探讨常规双源CT颈动脉成像时锁骨下静脉内残留的造影剂对影像的干扰并对常规扫描参数进行优化,找出最佳解决方法. 方法:10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常规成像组52例用常规成像方法:65ml对比剂、流速4.0ml/s、足向头方向扫描.头向足扫描组48例保持其他参数不变,仅把扫描方向改为由头向足方向.根据原始轴位图像、最大强度投影(MIP)、减影图像及VR重建影像评价2组病例锁骨下静脉是否有残留造影剂干扰及相同层面颈动脉的显示情况. 结果:头向足扫描组病例颈动脉均能清晰显示,常规成像组中尤其是锁骨下静脉层面显示欠佳.显示程度评分2组间存在明显差异(P<0.05). 结论:双源CT颈动脉成像在其他参数不变的情况下采用头向足的扫描方式能消除锁骨下静脉内残留的造影剂对影像的干扰,并能提高诊断的精确度.  相似文献   

6.
多层螺旋CT问世大大提高了扫描速度,一次扫描能同时获得多个层面的图像,并且有足够的信息量进行图像后处理,扫描参数的正确选择至关重要.本文就多层螺旋CT的扫描与重建参数螺距、层厚、重建间隔及对图像的质量影响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多层螺旋CT扫描与CT灌注成像在胰腺癌成像中诊断价值及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44例胰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取多层螺旋CT扫描与CT灌注成像检查,其中多层螺旋CT扫描包括平扫、多期增强扫描;对比平扫、动脉期、胰腺期、门脉期对胰腺癌的检出率,对比分析胰腺癌组织与正常胰腺组织的密度、血流量(BF)、血容量(BV)、平均通过时间(MTT)和表面通透性(PS)的检测值。结果在多层螺旋CT扫描中,胰腺期对胰腺癌的检出率最高,胰腺期、门脉期对胰腺癌的检出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均显著大于平扫、动脉期对胰腺癌的检出率(P0.05);多层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胰腺癌组织与正常胰腺组织的密度值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胰腺期的CT差值显著大于动脉期、门脉期(P0.05);多层螺旋CT平扫胰腺癌组织与正常胰腺组织的密度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CT灌注成像中,胰腺癌组织的BF、BV及PS的检测值小于正常胰腺组织,MTT的检测值大于正常胰腺组织;两组数据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对胰腺癌的诊断有重要参考价值,灌注参数BF、BV、MTT及PS对胰腺癌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大。  相似文献   

8.
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技术及图像质量相关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随着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T,MSCT)问世并应用于冠状动脉(简称冠脉)成像以来,已取得不少令人瞩目的成果,并逐渐成为冠心病筛查的最重要的影像学检查手段[1].本文就16层螺旋CT冠脉成像技术、临床应用及图像质量相关影响因素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9.
<正>近年来,冠心病发病率迅速上升,受累人群呈年轻化趋势,已成为威胁国民健康的重要疾病。如果能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可降低冠心病病死率。目前,64排(128层)螺旋CT已经成为冠状动脉病变有效且经济的无创筛查工具[1]。冠状动脉图像易受心理、呼吸、心率等因素的影响,其影响主要表现为胸壁软组织及冠状动脉均呈明显阶梯状错层,通过计算机软件处理后也无法修复,此种图像不具有诊断价值。本科通过实施全程护理干预以减轻或消除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椎动脉变异患者临床诊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因头晕、头痛或单侧肢体活动不灵、短暂性脑缺血行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检查的57例椎动脉变异患者资料。结果:57例椎动脉变异患者中变异椎动脉66条,其中单纯椎动脉行径变异11例(14条),单纯椎动脉起源变异3例(3条),起源变异合并行径变异26例(32条),一侧椎动脉未汇合入基底动脉8例(8条),椎动脉窗式变异9例(9条);无变异椎动脉48条,除窗式变异9例外发生椎动脉粥样硬化23条,其中变异椎动脉发生13条,无变异椎动脉发生10条,发生率分别为22.81%和20.83%(P<0.05)。结论: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可诊断椎动脉变异,并准确分型,而且无创检查,易为患者接受,具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1.
冠状动脉多层螺旋CT成像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冠状动脉CT成像的初步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GE 8层螺旋CT进行了 18例冠状动脉CT成像 ,比较了不同心率情况下能满足诊断要求的冠脉的显示率。心率在 75次 /min以下 ,冠脉的3支显示率可达 10 0 %。心率在 <85次 /min ,冠脉的显示成功率很高。结果 :12例显示正常 ,6例可见冠脉异常。心率在 75次 /min以下 8例 ,全部 3支成功显示。心率在 76~ 85次 /min之间的 10例 ,4例 3支成功显示 ,6例 2支满意显示 ,1支欠满意。 6例冠脉异常主要表现为 :冠脉钙斑、软斑、狭窄。其中 3支病变 1例。 3例有冠脉造影证实。结论 :冠脉多层螺旋CT成像可评价冠脉的狭窄 ,尤其是 5 0 %以上狭窄 ,同时可检出冠脉的钙斑。基本满足了冠脉介入治疗筛选的需求 ,并能对冠脉支架及搭桥术后的效果做出评价。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胸主动脉多排螺旋计算机体层扫描三维血管成像(CTABD)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8例胸主动脉CTA3D血管成像。造影剂量按1.5-2.0ml/kg,注射速率为3ml/s。扫描延迟时间按2种方法进行:①Bolus tracking法,即造影剂跟踪扫描;②test Bolus法,即造影剂峰值测试进行时间延迟。数据重建为三维工作站用实时三维重建(Real time 3D,RT3D)及Fly 3D(VR),有的亦用多平面重建法(MPR)、曲面重建法(CPR)及仿真内镜法(VE)。结果:58例中,11例正常,10例主动脉硬化,可见主动脉璧有不同程度的钙化斑。6例胸主动脉瘤和28例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经MPR及RT3D等成像,均可清晰显示动脉瘤体及夹层的真假腔和破裂口。3例主动脉缩窄可显示缩窄的部位、程度和范围。结论:多排螺旋CTA3D胸主动脉成像是一种安全、无创性的检查方法.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王皓  杨善华  王红  马景旭 《农垦医学》2009,31(6):520-522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扫描技术及各种图像后处理技术(MPR、CPR、MIP、VR)在血管成像中的临床应用。方法:收集我院178例CTA患者的影像资料,对所有病例扫描技术及各种图像后处理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68例可清晰显示各部位血管主干及其2、3、4级分支,符合诊断要求。结论:智能跟踪峰值的测定及循环时间测定确定扫描时间比较准确,经验值法对肝脏、颅脑血管成像简单易行。结合CT横断面图像及重建图像,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能显示全身各部位血管及血管相关病变,是一种安全、简便、可靠、无创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技术因素与图像质量的相关性.方法 436例受检者行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检查,将图像行后处理重建显示冠状动脉主干及其主要分支.结果 心率对图像质量影响较大,理想心率在55次/分~75次/分,MSCT对冠状动脉主干及其主要分支显示率为80.3%达到诊断要求;选择重建相位窗为75%可提高工作效率;使用注射速率为3.5ml/s,显示冠状动脉清晰且受腔静脉伪影少.  相似文献   

15.
李德志  何锡洪  杨海燕 《中外医疗》2013,32(2):176+178-176,178
目的对64层螺旋CT冠脉成像与冠状动脉造影进行比较,探讨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进行诊治的可行性。方法收集2009年10月—2011年11月于该院行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和冠状动脉造影的30例临床疑诊冠心病患者的影像资料。对2种方法评价冠状动脉结果进行分析,分析影响图像质量的因素及64层螺旋CT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显示情况,同时比较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在各分支的分布。结果 30例冠状动脉造影显示480节段冠状动脉(直径≥1.5mm)图像中,64SCT提供优良图可供分析为447节段。可评估率93.2%,不可评估节段6.8%,多因心率(律)异常所致(4.8%);显示84处斑块,以硬斑(钙化)居多,多发生于前降支。前降支MSCT直径的测量与冠脉造影相关性比较好。另外,64层螺旋CT冠脉成像与冠状动脉造影同样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两者检测结果在阳性率、阴性率以及敏感性和特异性上,均具有很高的一致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64层螺旋CT冠脉造影在心率控制较好的情况下,其准确率较高。64MSCT冠状动脉成像简便易行、安全可靠,是风险较小的无创性检查,可作为冠心病高危人群普查筛选的首选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多层螺旋CT低剂量膝关节扫描的可行性及其对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月期间我院行膝关节CT扫描患者3 60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管电压高低分为高管电压组(110kV)和低管电压组(80 kV),每组各1 800例,对2组患者的图像质量进行分析.结果 高管电压组的CT剂量长度乘积、CT容积剂量指数分别为(60.45±9.67) mGy· cm、(5.18±0.34)mGy,均高于低管电压组的(25.14±1.22)mGy·cm、(2.16±0.18)mGy;高管电压组的图像噪声值11.43±2.13,低于低管电压组的16.89±3.43,但2组患者图像质量评分疗效相当,分别为(4.65±0.35)分、(4.52±0.42)分.结论 16层螺旋CT应用低剂量80 kV扫描膝关节,可大幅度降低辐射剂量,且对图像质量无影响.  相似文献   

17.
《中国医学创新》2019,(4):161-164
目的:探讨心率对128层螺旋CT冠脉血管成像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5-11月于本院接受冠脉CTA检查的58例冠脉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为临床怀疑冠心病而自愿接受冠脉CTA检查,记录58例患者检查前及检查过程中的心率变化情况,评估患者冠脉血管成像对冠脉的显示能力,分析心率对冠脉CTA图像质量以及管腔狭窄程度评估准确性的影响。结果:58例患者检查后冠脉CTA图像质量分级为Ⅰ级45例(77.59%),Ⅱ级12例(20.69%),Ⅲ级1例(1.72%),其中图像质量I级患者中39例患者平均心率低于60次/min,Ⅲ级者存在心律不齐且心率变化超过10次/min。重建管理中发现40例患者在75%的相位窗重建中冠脉显示效果最为理想。结论:在128层冠脉CTA检查中患者心率、心律越低则CTA图像质量越高,并且在75%的相位窗重建中能获取最佳冠脉显示效果,因此128层冠脉CTA对心血管疾病的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与准确性。  相似文献   

18.
多层螺旋CT肝脏血管成像技术及其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在肝脏血管成像方面的应用。方法:阅读国内外大量的相关文献,归纳总结,得出结论。结果:多层螺旋CT肝脏血管成像技术临床应用广泛。结论:多层螺旋CT肝脏血管成像技术有望成为肝脏疾病无创性影像学检查的首选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低辐射和低对比剂浓度(双低技术)扫描在肺动脉血管成像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1)体模实验:分别用生理盐水将碘海醇稀释成16.0、11.1、7.7和5.4 g/L的碘溶液5 mL置于4个塑料软管中,管外包裹新鲜猪肉,制备成肺部血管模型;模型定位后采用西门子双源256排CT扫描仪进行扫描,管电压分别设置为80、120 kV,管电流分别设置为100、150、200、300 mA,采用iDose4技术进行图像重建;计算重建图像的对比信噪比(CNR)、信号噪声比(SNR)。(2)人体试验:将60例临床高度疑似肺动脉栓塞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扫描(管电压120 kV、管电流300 mA、碘海醇350 g/L),观察组采用双低技术扫描(管电压80 kV、管电流300 mA、碘海醇270 g/L),均采用iDose4进行图像重建。比较两组重建图像的质量。结果:相同管电流不同管电压、不同碘浓度扫描图像CNR、SNR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图像质量评分,肺动脉主干、左右肺动脉和...  相似文献   

20.
石银龙  张玲  石磊  李梅 《中外医疗》2013,32(10):11-12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A成像造影剂跟踪及造影剂测试及常规计算时间延迟技术在颈动脉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了56例颈动脉16层螺旋CTA血管成像患者的影像资料。造影剂量按1.5mL/kg,注射速率为3mL/sec。扫描延迟时间按2种方法进行:①Bolus tracking即造影剂跟踪扫描30例;②常规计算时间组26例,两组图像分别由高年资医师阅片,比较两种方法的差异。准直器宽度1.25mm,重建层厚1.5mm,扫描范围从主动脉弓至颅底处。数据重建在3D Working Station用最大密度投影(MIP)及容积显示(VR)等。结果第一组30例和第二组26例经MIP及VR等成像,第一组所有颈总动脉及其颈内外分支均能清晰显示,并可见病变的部位及程度,第二组26例中,7例图像模糊,其中4例不能达诊断要求,两组图像质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6层螺旋CTA在颈动脉病变成像中扫描延迟时间应用Bolus tracking为佳,常规计算延迟时间质量较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