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实验用fos蛋白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研究了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介质N-氨基-D-门冬氨酸诱导大鼠下丘脑内c-fos的表达。N-氨基-D-门冬氨酸注射大鼠皮下后,观察了fos阳性细胞在下丘脑内开始出现与消失的时程相关以及在下丘脑内的分布,结果表明:给N-氨基-D-门冬氨酸后30发开始出现fos阳性细胞,1 ̄2小时达高峰,4 ̄8小时消失,fos阳性细胞主要分布于视上核、室旁核和弓状核,视上核和室旁核中fo  相似文献   

2.
吕葆真  丁玉强 《解剖学报》1999,30(3):199-201
目的研究神经激肽B受体(NK3受体)与机体渗透压调节之间的可能关系。方法用双重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高渗刺激采用静脉内注射1.5mol/LNaCl的方法,观察了下丘脑室旁核和视上核内NK3受体阳性神经元在高渗刺激下的Fos表达情况。结果高渗盐水可诱导下丘脑室旁核和视上核内大量神经元表达Fos。在室旁核,双标细胞约占NK3受体阳性神经元的88%,约占Fos阳性细胞的71%;在视上核的主部,双标细胞约占NK3受体阳性神经元的74%,约占Fos阳性细胞的43%。结论室旁核和视上核内NK3受体阳性神经元可能参与大鼠渗透压调节过程。  相似文献   

3.
用HRP逆行追踪与免疫细胞化学结合的方法,对某些投射至大鼠下丘脑室旁核的神经元的化学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在视上核内存在三种标记细胞:HRP单标细胞、后叶加压素免疫反应阳性单标细胞和HRP后叶加压素双标细胞.双标细胞为大、中型椭圆形或圆形细胞,约占HRP标记细胞总数的22%.在中缝背核投射至室旁核的神经元中,部分为P物质免疫反应阳性,双标细胞为中小型梭形细胞,约占HRP标记细胞总数的20%.上述结果提示:视上核有后叶加压素能神经元、中缝背核有P物质能神经元投射到室旁核.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神经激肽B受体(NK3受体)免疫反应产物在大鼠下丘脑室旁核和视上核的分布及其与加压素的共存。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标本在光镜和电镜下观察。共存研究采用相邻切片染色法。结果致密的NK3受体阳性产物分布于室旁核的后大细胞部和视上核的主部。免疫电镜观察发现NK3受体阳性反应产物出现于室旁核和视上核的胞体和树突内。在相邻切片上观察到室旁核和视上核内有相当数量的NK3受体阳性神经元,同时含有加压素,它们主要分布于室旁核的后大细胞部和视上核的主部。结论根据本研究和以往的机能学的研究结果,推测下丘脑室旁核和视上核内的NK3受体阳性神经元可能参与调控机体内环境改变时下丘脑加压素的释放。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不同时程应激对大鼠下丘脑弓状核和室周核神经细胞的影响及酪氨酸羟化酶(TH)的表达变化,为应激性损伤的机制研究提供病理形态学依据。方法:建立每日束缚固定8 h加冰水游泳5 min的应激大鼠模型,分为1、3、7、14、21d组及各时间点正常对照组,采用硫堇染色观察弓状核、室周核内神经细胞尼氏体变化及细胞形态学改变;TH免疫组织化学标记观察大鼠下丘脑弓状核和室周核内多巴胺能神经细胞阳性表达变化,采用全景组织细胞定量分析系统,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较长时程反复的应激刺激导致了大鼠弓状核和室周核神经细胞细胞质内尼氏体消失及部分细胞固缩。TH免疫组织化学标记显示随着应激时程的延长,下丘脑弓状核和室周核内多巴胺能神经细胞阳性表达数目减少。结论:较长时程的反复应激刺激可导致大鼠下丘脑弓状核和室周核神经细胞损伤及多巴胺能神经细胞缺失。  相似文献   

6.
星形胶质细胞在大鼠下丘脑的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星形胶质细胞在正常大鼠下丘脑的分布。方法: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观察胶原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在下丘脑的表达。结果:GFAP阳性细胞在第三脑室室周区、视上核、下丘脑室旁核外侧大细胞部、正中隆起大量分布;下丘脑其他区域或核团,如前区、外侧区、前外侧核、视交叉上核、室旁核小细胞部、弓状核、腹内侧核等内分布稀疏。结论:星形胶质细胞在正常大鼠下丘脑的分布有明显区域性,可能与其相应区域的生理活动与调节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7.
一氧化氮合酶在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视上核及室旁核的分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视上核及室旁核内一氧化氮合酶阳性神经元的改变。方法:用NADPH-di-aphorae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和比较了一氧化氮合酶在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和正常对照大鼠视上核和室旁核的分布间下观察下捕脑视上核及室旁核的一氧化氮合酶阳性细胞形态、分布并进行计数。用图像分析仪测其灰度显差异。视上核及室旁核内的一氧化氮合酶阳性细胞灰度值在高血压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提示这两上核内一氧化氮合酶  相似文献   

8.
束缚应激大鼠下丘脑内一氧化氮合酶与c-fos蛋白的共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探讨下丘脑内一氧化氮与应激之间的关系,本实验应用NADPH-d组化法和C-fos免疫组化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对束缚应激大鼠下丘脑内一氧化氮合酶(NOS)和c-fos蛋白的分布以及两者的共存关系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大鼠在束缚应激4h后,(1)室旁核大细胞部和视上核可见密集深染的NOS阳性大细胞;(2)室旁核小细胞部、背内侧核、穹窿周核、环状核、腹内侧核腹外侧部、结节内侧核、外侧区、室周区、乳头体前核和内侧核的外侧区等核团出现疏密不等和深浅不一的NOS阳性细胞;(3)C-fos蛋白以室旁核表达最为强烈,视前区、背内侧核、弓状核和外侧区亦有较强的表达;(4)在外侧区、室旁核小细胞部及其附近的室周区、背内侧核及乳头体前核腹侧部约有10%~15%的中、小型NOS阳性细胞同时表达C-fos蛋白,室旁核大细胞部则仅有较少的NOS阳性大细胞表达C-fos蛋白,在结节区、结节内侧核和视上核视交叉后部则偶见双标细胞。结果提示上述下丘脑核团内的部分一氧化氮能神经元与束缚应激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讨不同温度下,大鼠的行为表现及大鼠下丘脑视上核和室旁核内神经元Fos蛋白的表达情况,本研究将成年SD大鼠置于不同温度(24℃、34℃、38.5℃、42℃),相对湿度为60%的实验仓内60min,观察大鼠的行为表现;同时应用免疫组化染色技术,观察大鼠下丘脑视上核和室旁核内Fos阳性神经元的形态、分布和数量的变化。行为学结果显示:24℃时,大鼠无异常表现,直肠温度为36℃左右;34℃仅引起大鼠直肠温度升高至38℃左右,动物行为无明显变化;38.5℃和42℃时,大鼠直肠温度升高至39℃以上,最初大鼠精神萎靡,活动减少,但随后转为兴奋状态,出现惊跳、逃窜行为。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24℃时,下丘脑视上核、室旁核内Fos阳性细胞较少;34℃时,Fos阳性细胞的表达量增加;38.5℃时,Fos阳性细胞数达到峰值;42℃时又降低,并出现三种Fos阳性细胞:即胞核为Fos阳性、胞浆为Fos阳性以及胞浆、胞核均为Fos阳性。以上结果表明下丘脑视上核、室旁核内Fos蛋白的表达随温度的升高而发生明显的变化,提示这两个核团参与了热应激过程。  相似文献   

10.
刘淑琴  朱成 《解剖学杂志》1992,15(6):431-433
观察老年大鼠下丘脑视上核腹侧大细胞神经元和弓状核神经元的超微结构,结果显示:老年大鼠视上核腹侧血管加压素(VP)神经元的胞体较成年鼠大,胞质结构比较致密,内含许多核糖体颗粒,粗面内质网分散成小泡状,神经分泌颗粒增多,溶酶体、线粒体、高尔基氏复合体数量都较多.而弓状核内的暗细胞和亮细胞的核糖体减少,高尔基氏复合体和线粒体都变化,还有少数神经元固缩,细胞质内胞器明显减少,呈现变性现象.结果提示:老年期下丘脑视上核VP神经元机能增强;而弓状核内两种细胞都显示机能减弱的征象.老年时下丘脑各核团神经元的这种不协调性变化,可能是动物衰老的一种重要表现.  相似文献   

11.
视上核内电针和注射谷氨酸对脑部核团加压素含量的RIA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工作应用RIA观察了在视上核为注射10μgL-谷氨酸和电针对脑部核团精氨酸加压素含量的变化。  相似文献   

12.
赵琳  贾鲲鹏  金晓航  史娟 《解剖学报》2013,44(5):602-606
目的 探讨腹腔注射2-脱氧-D-葡萄糖(2-DG)能否激活大鼠下丘脑视上核(SON)和室旁核(PVN)神经元而表达Fos。方法 健康雄性SD大鼠12只,随机分为腹腔注射2-DG组(6只)、生理盐水对照组(3只)及正常对照组(3只)。各自处理后,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各组下丘脑SON和PVN内Fos表达及其与催产素(OT)和加压素(VP)的双标情况,同时采用ELISA方法对血清中OT和VP的含量进行检测。 结果与生理盐水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相比,2-DG引发的特异性Fos免疫阳性产物主要集中分布于下丘脑外侧区和穹隆周区,在SON、PVN也有密集表达。SON和PVN内的Fos表达与该区的特异性神经活性物质OT和VP有共存。OT/Fos双标细胞率(双标细胞占OT阳性细胞的百分率)在SON和PVN分别为87.10%、90.57%,明显高于VP/Fos在这两个核团的双标率(双标细胞占VP阳性细胞的百分率,68.42%、76.92%),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LISA检测结果显示,2-DG组动物血清中OT和VP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变化。 结论 腹腔注射2-DG可激活大鼠下丘脑SON和PVN内OT和VP神经元表达Fos,SON和PVN可能参与2-DG诱导的急性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13.
大鼠下丘脑弓状核神经元的衰老性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选用青、中年和老年雄性大鼠各10只,用形态计量学和体视学方法定量分析弓状核神经元年龄性变化。结果发现在老年大鼠弓状核,部分暗型和亮型神经元内粗面内质网排列紊乱、缩短和双层膜间隔增宽,线粒体嵴断裂、肿胀和空泡化,溶酶体,微管和颗粒小泡数减少;与青、中年组比较神经元数分别丢失37%和27%,核仁平均体积缩小30%左右;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讨γ-干扰素(IFN-γ)对流产大鼠视上核(SON)、弓状核(AN)、室旁核(PVN)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表达的影响,将20只孕SD大鼠随机分为A、B、C、D组。A组为对照组;B组为流产模型组;C、D组分别为流产模型+1IU/gIFN-γ组和流产模型+10IU/gIFN-γ组。妊娠13d灌注取材,并观察妊娠结局;采用免疫组化SP法对每组SON、AN、PVN中TNF-α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显示:B、C、D组三个核团内TNF-α免疫阳性产物的灰度值均较A组降低,而阳性细胞数均较A组增高;C组SON、AN内TNF-α的阳性灰度值均高于B组,而SON、AN、PVN阳性细胞数均低于B组;D组TNF-α免疫阳性产物的灰度值均较B、C组低,阳性细胞数均较B、C组高;C组平均胚胎数较B、D组显著增高。以上结果表明IU/gIFN-γ对妊娠有利,这种作用可能与其参与SON、AN和PVN中TNF-α表达的调节有关。  相似文献   

15.
为了研究NMDAR1 及NADPH-d 阳性神经元在室旁核及视上核分布的性别差异,本研究采用雌雄W istar 大鼠,恒冷箱切片,分别进行NMDAR1 免疫细胞化学和NADPH-d 组织化学反应,并进行NM DAR1 免疫细胞化学和NADPH-d 组织化学双重反应,光镜下观察室旁核及视上核的阳性细胞分布状况。观察结果发现,雄性组室旁核中的NMDAR1 和NADPH-d 双重反应阳性细胞明显多于雌性组。NM DAR1 免疫反应组可见免疫阳性神经元,但雌雄两组之间未见明显差异。NADPH-d 组化反应组可见高尔基样的阳性细胞,雌雄两组之间也未见明显差异。NM DAR1、NADPH-d 及NMDAR1 和NADPH-d 双重反应各组在视上核未见性别差异。室旁核NMDAR1 和NADPH-d 双重反应的分布有明显性别差异的研究结果表明,雄性大鼠室旁核可能通过NM DAR-NO 途径介导雄性大鼠的某些性行为。  相似文献   

16.
大鼠下丘脑弓状核突触的衰老性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透射电镜结合体视学方法,对3月龄、10月龄和30~34月龄大鼠弓状核突触进行了定性和定量研究。结果显示:老龄组大鼠神经毯呈萎缩变性相,大树突内脂褐素增多,小到中等大小的树突出现空泡变性、多泡体和膜被多层体等,棘萎缩减少;轴突终末内突触囊泡减少而大颗粒囊泡积聚,部分突触前、后膜变薄、缩短或间断,突触小球少见;轴-体、轴-树和轴-棘突触数减少,突触密度、突触连接带面密度和突触膜总长度降低,GrayⅠ型和即Ⅱ型突触间隙增宽。上述结果表明,老年弓状核突触在数量、形态和结构上发生了衰老性改变,这是导致下丘脑神经内分泌衰老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选用青年(3个月)、成年(10—12个月)和老年(28—30个月)雄性Wistar大鼠,对其下丘脑视上核神经分泌细胞分别作了光镜和电镜观察与测定。结果表明:老年大鼠视上核前部的神经分泌细胞密度与细胞核体积明显低于青年和成年大鼠,提示老年大鼠视上核有神经元消失和细胞活性降低的表现;神经分泌细胞核周质内的醛复红阳性颗粒未测出三个年龄组大鼠间的差异,含醛复红阳性颗粒的胞突在老年时却显示增粗和膨大;老年动物神经分泌细胞超微结构的主要变化为神经分泌颗粒和脂褐素增加,尤以后者为甚。老年大鼠少数神经分泌细胞还表现有粗面内质网和核蛋白体减少,排列紊乱,池囊扩张和脱颗粒,高尔基复合体池囊变窄或扩张,胞质和胞突内有自噬体样物质出现等衰老改变;多数细胞胞质内的其他结构同青年和成年大鼠者相似。此外。老年大鼠视上核神经毡结构中有多层膜包绕胞突,终末和突触等的鞘样结构出现增多。本研究表明大鼠衰老时视上核神经分泌细胞活性降低。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下丘脑视上核(SON)在神经免疫调节中的作用,本实验应用免疫组化技术观察了腹腔注射脂多糖(LPS)后大鼠下丘脑视上核nNOS和c-fos表达的变化。结果表明:LPS可使大鼠视上核内nNOS和c-fos阳性细胞的OD值显著增高,且视上核内部分神经元可同时表达nNOS和c-fos。结果提示,视上核可能为免疫调节的高级整合中枢之一,可能通过NO和/或c-fos途径调节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9.
为观察去海马传入对免疫应激时下丘脑室旁核、视上核催产素能神经元功能活动的影响 ,以探索海马调控外周免疫反应的脑内环路 ,本研究预先切断大鼠双侧海马伞 ,2 8d后腹腔内注射细菌内毒素脂多糖 (lipopolysaccharide,LPS,75 0μg/kg) ,用免疫组织化学双标记方法 ,以 F os蛋白作为神经元功能活动的标记物 ,观察下丘脑催产素能神经元中即刻早期基因的表达变化。结果显示 :双侧海马伞离断后 ,下丘脑室旁核中因腹腔脂多糖刺激而发生活化的催产素能神经元活化百分率显著下降 ;而视上核中催产素能神经元的活化未受明显影响。上述结果表明 ,海马对下丘脑 -垂体 -肾上腺轴以及免疫系统的抑制作用部分是通过其支配的下丘脑室旁核的催产素能神经元来完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