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颈静脉鼓室球瘤是颈静脉-鼓室副神经节瘤.副神经节瘤属化学感受器肿瘤,也称为血管球瘤或非嗜铬性副神经节瘤,为一组组织形态学相似,来源于神经嵴细胞的肿瘤.  相似文献   

2.
巨大颈静脉球体瘤切除术一例的围术期护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颈静脉球体瘤(glomus juguare tumors)也称颈静脉球瘤、化学感受器瘤、非嗜铬性副神经节细胞瘤(nonchromaffin paraganglioma),来源于颈静脉球顶端,是一层厚0.25~0.55mm的特殊组织,由上皮细胞及较多的血管组成,有类似颈动脉球体的化学感受器的作用。该病发病率较低,是原发于中耳的最常见肿瘤,也是累及颈静脉孔的最常见病理类型  相似文献   

3.
以往副神经节瘤(paraganglioma,PGL)的命名及分类较为混乱。广义上讲,副神经节瘤包括肾上腺内副神经节瘤和肾上腺外副神经节瘤。肾上腺髓质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副神经节,起源于肾上腺髓质的副神经节瘤称之为嗜铬细胞瘤[1],约占副神经节瘤的85%。狭义的副神经节瘤是指起源于肾上腺外的嗜铬细胞的肿瘤,为少见的神经内分泌肿瘤,可发生于身体多个部位,包括来自交感神经(胸部、腹部及盆部)和副交感神经(头颈部)者。前者多分泌过量的儿茶酚胺,后者则  相似文献   

4.
在人体中非嗜铬性副神经节(化学感受器)分布甚广,包括:颈动脉体、主动脉体、颈静脉球体、迷走神经体、睫状体、肺动脉体、腹膜后体、股动脉体及尾骨球体等。它与嗜铬性副节不同,不嗜铬,由感觉神经支配(主要是脑神经感觉支),无内分泌功能。非嗜铬性副神经节瘤的发生与副交感神经系统关系密切。本文结合文献复习报告一例恶性非嗜铬性副神经节瘤。  相似文献   

5.
邓开鸿  唐汉军 《华西医学》2004,19(1):F002-F003
颈静脉球瘤,又名副神经节瘤。是原发于颈静脉孔区,由神经末梢网和小血管组成的神经血管球瘤,常呈球形或结节状生长,由基底动脉和颈外动脉分支供  相似文献   

6.
颈静脉球瘤的影像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颈静脉球瘤又称为化学感受器瘤[1],非嗜铬性副神经节瘤。由于肿瘤细胞对铬酸盐不染色,有别于肾上腺嗜铬性副神经节瘤。颈静脉孔该部位解剖复杂,加之颈静脉球瘤血供丰富,临床手术对这一肿瘤的切除十分困难。因而颈静脉球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非常重要。本文总结和分析了1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颈静脉球瘤,探讨其CT和MR影像表现,报道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12例中,男7例,女5例。年龄20~60岁,平均39.2岁。病程1月~8年。主要临床表现为听力下降9例,头疼头晕、搏动性耳鸣各6例,声音嘶哑5例…  相似文献   

7.
颈静脉球体瘤手术的护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颈静脉球体瘤又名化学感受器瘤或非嗜铬性副神经节瘤。虽然组织学属良性肿瘤 ,但颈静脉球体瘤可是浸润性生长 ,通过局部浸润可引起听骨链及面神经损伤 ,甚至引起骨性颈内动脉管、内听道破坏 ,肿瘤也可延伸至中后颅窝引起多对颅神经受损[1 ] 。颈静脉球体瘤摘除术是耳鼻喉头颈外科手术难度较大的手术 ,手术的成功与护理息息相关。现就我科1 998~ 2 0 0 1年间收治的 1 0例病人手术成功的护理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病人 1 0例 ,男性 6例 ,女性 4例 ;平均年龄 2 7岁 ;病程平均 1年。发病以来有搏动性耳鸣 ,听力下降 7例 ,伴耳出血 2例 ,面…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MRI对肾上腺外副神经节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经病理证实的18例肾上腺外副神经节瘤患者,回顾性分析其MRI表现.结果 18例肾上腺外副神经节瘤中,位于颈动脉体6例,颈静脉球4例,腹膜后副神经节2例,膀胱副神经节2例,后纵隔1例,马尾副神经节2例,L2棘突1例,均为单发病灶.全部患者均接受MR平扫及增强扫描,18例肿瘤均明显强化,其中6例颈动脉体瘤及4例颈静脉球瘤内均可见明显流空信号,呈典型的"盐和胡椒征",余肿瘤内均未见明确流空血管.结论 肾上腺外副神经节瘤好发生于头颈部,MRI多具有典型的"盐和胡椒征"表现;也可发生于腹膜后、膀胱、后纵隔、马尾及骨等其他部位,影像学表现常不典型,需与其他肿瘤相鉴别.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HRCT和MRI在颈静脉鼓室球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颈静脉鼓室球瘤26例。结果 26例颈静脉鼓室球瘤中,颈静脉球瘤21例,鼓室球瘤5例(其中鼓岬呈扇形改变者3例),CT平扫等密度22例.混合密度4例。MRIT1加权像为中等及混杂信号,T2加权像表现为特征性的“盐和胡椒”征者80%(4/5),1例鼓室球瘤在T1加权像为等信号,T2加权像为高信号,信号强度均匀。CT和MRI增强扫描均呈显著异常对比增强。结论 HRCT和MRI对颈静脉鼓室球瘤可在早期做出定位和定性诊断.是检查颈静脉鼓室球瘤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良性腹膜后副神经节瘤和神经鞘瘤的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特征。方法:选取无锡市滨湖区中医院2017年3月—2022年3月经病理证实良性腹膜后副神经节瘤患者23例(副神经节瘤组)及神经鞘瘤患者22例(神经鞘瘤组),对比分析其MRI成像特点,总结分析良性腹膜后副神经节瘤和神经鞘瘤的磁共振成像特征。结果:副神经节瘤组发病部位为左侧9例(39.13%)、右侧14例(60.87%),23例患者中有7例(30.43%)伴有瘤内出血、肿瘤增强程度以中至明显强化为主,增强模式包括持续性强化与强化降低。神经鞘瘤组发病部位为左侧12例(50.00%),右侧10例(45.45%),病灶形状以圆形为主,有20例(90.91%),2例不规则(9.09%);肿瘤组织呈实性12例(54.55%),呈囊实性10例(45.45%),出血较少,边界较为清楚,肿瘤增强程度以轻度强化为主,增强模式均表现出持续性强化。结论:分析MRI成像特征可知,良性腹膜后神经节瘤与神经鞘瘤在最大肿瘤直径、病灶形状、出血、ADC、PAE、肿瘤增强程度及增强模式上具有一定差异,其中良性...  相似文献   

11.
副神经节瘤是起源于副神经节细胞的肿瘤,1908年Alezai’s和Peyron首先报道了一组副神经节瘤病,1912年Pick建议将肾上腺内嗜铬细胞瘤命名为嗜铬细胞瘤,而肾上腺外嗜铬性肿瘤称副神经节瘤。一般将位于肾上腺外的副神经节瘤通常以其解剖部位命名,据相关学者统计,55.2%位于腹膜后区域;25.6%位于头颈部;5.6%位于膀胱;3.2%位于纵隔[1]。肝脏原发性副  相似文献   

12.
对25例肾上腺外副神经节瘤的的影像资料进行分析,探讨影像检查方法诊断肾上腺外副神经节瘤的的价值。8例位于腹主动脉旁占(8/25),14例位于头颈部占14/25(9例颈动脉体瘤,位于颈、内动脉分叉处,占9/25;5例颈静脉球瘤占5/25,其中3例合并中耳鼓室球瘤占3/25,1例经颈静孔延至蝶窦及斜坡占1/25),2例位于内脏(1例位于膀胱,占1/25;1例位于十二指肠降段粘膜下占1/25),2例位于椎管内占2/25。肾上腺外副神经节瘤的影像(CT、MR)特点的总结,有利于提高肾上腺外副神经节瘤诊断的准确率,值得在医院对肾上腺外副神经节瘤的临床诊断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320排CTA在头颈部副神经节瘤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头颈部副神经节瘤21例患者行320排CTA检查, 并由2名具有10年以上工作经验的高级职称医师分析其影像资料。结果 21例共30个副神经节瘤, 其中颈动脉体瘤20个, 颈静脉球瘤9个, 迷走神经副节瘤1个;CT均表现为实性肿块、血供丰富和明显强化。VR、MIP及MPR可清晰显示病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所有副神经节瘤均进行术前分型, 结果与术后分型完全相同, 准确率达100%。结论 320排CTA可作为诊断头颈部副神经节瘤安全、准确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式。  相似文献   

14.
颈静脉孔区颈静脉球瘤的影像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筠  刘孟涛 《医学临床研究》2003,20(11):807-809
[目的] 总结颈静脉孔区颈静脉球瘤的影像学表现,分析多层面CT和高场强MRI对该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颈静脉球瘤病例的CT和MRI表现。CT扫描采用GE light—speed QX/I多层面螺旋CT扫描机,采用高质量(HQ)螺旋扫描方式,于AW3.1工作站进行图像后处理。MRI检查采用1.5TMRI扫描仪(Marconi,Eclipse),扫描序列包括SET1WI、FSET2WI和时间飞逝法MR血管成像。[结果] 本组病例均表现为颈静脉孔区的软组织肿块,增强检查明显强化。CT可显示颈静脉孔扩大以及颈静脉孔(4例),听骨链(4例),颞骨内面神经管(3例),颞骨岩尖,枕骨基底部以及颈动脉管(2例),内耳道(1例)的骨质结构改变。MRI可显示病灶内的血管流空影像(椒-盐征),同时显示三叉神经脑池段(2例),面听神经内耳道段(1例),舌咽、迷走副神经的颅内段(5例)受累及。[结论] 多层面CT和高场强MRI对颈静脉球瘤的诊断各有优势,应合理应用。  相似文献   

15.
总结4例颞下窝入路颈静脉球体瘤切除术的手术配合及护理体会.4例手术采用耳后一颈部大"S"形切口,显微镜下使用高速电钻开放乳突,解剖周围血管和神经,充分显露静脉球瘤.手术顺利彻底切除肿瘤.颈静脉球体瘤切除术难度高、风险大,要求参与配合手术的护士了解手术过程掌握配合要点,严格无菌操作,确保手术顺利成功.  相似文献   

16.
我科近期收治1例复杂颈静脉孔区颈静脉球瘤患者。肿瘤累及面神经,已合并有周围性面瘫(HB分级5级);肿瘤侵犯范围广,根据Fisch分类为C3型。颈静脉孔区是颅底最复杂的区域之一,其中穿行颈静脉球、岩下窦、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及副神经等重要解剖结构,一直是侧颅底手术的难点;颈静脉球瘤无包膜且血管丰富,术中有大量失血的风险。面对如此高风险的手术,经过充分的术前准备;精准的手术和术后精心的护理,患者于术后16天康复出院。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黑色素性副神经节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诊断、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对2例黑色素性副神经节瘤进行临床病理分析、组织形态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结合文献进行讨论。结果肿块切面见浅黑色斑纹.两例均显示一般副神经节瘤组织学表现,同时又见肿瘤细胞内含色素颗粒。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瘤细胞CgA(+),NSE(+),Syn(+),S-100部分支持细胞(+),CK(-),EMA(-)。例1HMB45(+)。两例分别随访2、8年,无复发和转移。结论黑色索性副神经节瘤是副神经节瘤中一种少见亚型,瘤细胞内含多少不等的色素颗粒。需与转移性恶性黑色素瘤、类癌和腺泡状软组织肉瘤鉴别。  相似文献   

18.
副神经节瘤又称为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是来源于肾上腺外嗜铬组织(副神经节)的肿瘤,可具有合成和分泌儿茶酚胺的功能,临床表现为严重的高血压及相关症状,少数无明显症状由体检发现.1906年由Alezais和Peyron首先描述.1912年Pick提出将肾上腺髓质来源的嗜铬细胞瘤称为嗜铬细胞瘤,而将肾上腺外嗜铬组织来源的肿瘤称为副神经节瘤.副神经节瘤临床少见,过去认为占所有嗜铬细胞瘤总数的10%,近年来文献报告发病率明显升高等[1].而单独发生于马尾神经的极罕见,我们最近诊断及治疗1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颈静脉球瘤起源于中耳和颈静脉孔区的非嗜铬性副神经节细胞,又称非嗜铬性副神经节痛或化学感受器瘤,临床比较少见,国内有关其MR表现的报告更少,我院收冶3例,均行过MR检查,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现报告如下。1材料和方法本组3例,均为女性,年龄范围32-40岁,平均年龄35岁。临床病程5-15年。临床主要症状包括搏动性耳鸣(3/3)、眩晕(3/3)和听力下降(2/3)。MR扫描机使用MTS35A磁共振扫描系统,常规行MRT1加权图模切位和冠状位,T2加权图横切位。3例均行MR平扫和增强扫描,增强扫描使用静脉注射磁显葡胺15ml。2结果3例肿瘤均…  相似文献   

20.
副神经节瘤是起源于副神经节细胞的肿瘤,较多的病理医生因认识不足出现误诊、漏诊,现将本院误诊的3例副神经节瘤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