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洪琦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33):8206-8207
目的探讨慢性缩窄性心包炎的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对2006-2010年期间,51例因缩窄性心包炎行心包剥离术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均在全麻下行心包剥离术。结果 51例中,手术死亡2例,手术病死率(3.92%),其余49例(96.1%)症状明显缓解,44例(86.3%)获得长期随访,随访6~12个月,绝大多数患者术后6个月内心功能恢复到Ⅰ~Ⅱ级。结论心包剥离术是缩窄性心包炎治疗的有效方法,确诊后应尽早剥除心包。  相似文献   

2.
缩窄性心包炎手术治疗6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影响慢性缩窄性心包炎外科治疗疗效的因素。方法 :对广东省人民医院心研所 1990~2 0 0 2年 66例采用心包剥离术治疗的缩窄性心包炎的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术前中心静脉压从 (2 3 8±6 2 )cmH2 O下降致术后的 (14 4± 3 2 )cmH2 O ,术后低心排 16例 (2 4% ) ,死亡 1例 (1 5 2 % ) ;明确结核性心包炎 3 6例 (5 5 % ) ,慢性化脓性心包炎 14例 (2 1% ) ,不明病因的 16例 (2 4% ) ;治愈 5 2例 (79% ) ,进步 12例 (3 6% ) ,无效 2例 (3 % )。结论 :作者主张根据病情需要选择手术切口 ,心包切除范围应适可而止 ,可借助中心静脉压监测指导心包切除范围 ,并对术中、术后防止急性心衰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正慢性缩窄性心包炎(CCP)是由于心包的慢性炎性病变、导致心包增厚、粘连甚至钙化,使心脏的舒张和收缩受限,心功能逐渐减退而引起的全身血液循环障碍疾病。手术剥离缩窄的心包、解除机械性压迫是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1]。我院对1例缩窄性心包炎合并心脏瓣膜病变病人实施心包剥离术加心脏瓣膜置换术,现将术后护理总结如下。1病例介绍病人,男,34岁,因"反复活动后气促、双下肢水肿3年,加重1周"于2015年8月25日入院。诊断:缩窄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不同治疗方案对于快速进展为缩窄性心包炎的结核性心包炎(快速进展型结核性心包炎)治疗效果、并发症、死亡率、患者预后的影响,以期对结核性心包炎的治疗获得更好的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至2019年5月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对38例快速进展型结核性心包炎的治疗方式、外科手术干预时机、手术方式及疗效、并发症、死亡率和随访情况等,治疗方式包括药物治疗、心包穿刺引流术、心包开窗术、心包剥脱术等。同期观察对慢性缩窄性心包炎行外科手术治疗患者115例。 结果对于快速进展型结核性心包炎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案,随访1~5年。所有患者均采用抗结核药物治疗,其中单纯药物治疗5例,全部进展为缩窄性心包炎;早期行心包穿刺引流术12例,治愈1例,其余11例进展为慢性缩窄性心包炎;早期行心包开窗术10例,进展为慢性缩窄性心包炎1例,治愈9例;早期行心包剥脱术11例,无进展为慢性缩窄性心包炎病例。全组无围术期死亡病例。与同期行慢性缩窄性心包炎外科手术治疗患者相比,快速进展型结核性心包炎外科手术治疗患者低心排综合征发生率较低(4.8% vs 24.3%,P<0.05),患者心功能改善情况较好(100.0% vs 80.7%,P<0.05),术后5年随访生存率较高(100% vs 78%,P<0.05)。 结论快速进展型结核性心包炎单纯采用药物治疗和心包穿刺术治疗,有很高比例的患者会进展为缩窄性心包炎,从而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早期外科干预能显著降低快速进展型结核性心包炎进展为缩窄性心包炎的概率,从而改善患者总体预后,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减轻社会负担。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缩窄性心包炎外科治疗的疗效。方法对26例缩窄性心包炎的患者在调整心功能、改善全身情况及处理原发病因后,在全身麻醉下行心包剥脱术,观察其疗效。结果 26例患者手术时间129~276(151±79)min;中心静脉压平均值降至(0.89±0.45)kPa。手术中6例游离时造成胸膜较大破损者放置胸腔闭式引流管,3例剥离时不慎造成右房前壁破裂出血者压迫并用4/0滑线间断褥式修补成功。无手术死亡病例。术后随访3~53个月,无远期死亡和严重并发症发生,其中心功能分级(NYHA)Ⅰ级17例,Ⅱ级9例。心包组织病理切片检查结果:结核性心包炎18例,炎性细胞浸润5例。结论外科手术是治疗缩窄性心包炎最有效、安全的方法,一旦确诊,应尽早手术;加强围术期的处理,对提高手术成功率和降低死亡率极为关键。  相似文献   

6.
缩窄性心包炎围手术期心功能的观察及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缩窄性心包炎围手术期心功能的变化,减少低排综合征、心力衰竭对机体的危害而采取相应的观察及护理措施。方法对2001年11月~2005年7月施行心包剥离手术后的患者围手术期的心功能进行严密观察及护理,降低手术并发症及死亡率。结果在41例患者中心衰7例,各种心律失常23例,严重低血钾2例。41例全部治愈出院,无一例死亡。治愈率100%。结论缩窄性心包炎施行心包剥离手术前后应严密监测患者心率、心律、血压、中心静脉压、尿量、电解质,减轻低排综合征、心力衰竭、心律失常、低钾血症对机体的危害,提高患者手术治愈率,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7.
选择2004-06/2006-08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终末期肝病患者25例,均采用经典非转流原位肝移植手术.①麻醉诱导采用丙泊酚、芬太尼、司可林,血液动力学不稳定者用咪唑安定、氯胺酮、阿曲库铵诱导.麻醉维持用丙泊酚、阿曲库铵泵注、芬太尼间断推注及间断吸入异氟醚.②分别于切皮前、无肝前期、无肝期即刻、无肝期后5,30 min和新肝期即刻、新肝期后5,30 min以及手术结束时无创或有创连续监测动脉血氧饱和度、中心体温、心率、心电图、呼气末二氧化碳浓度、尿量、动脉压、股静脉压、中心静脉压及平均动脉压,并采血检测血气电解质变化.25例患者肝移植手术期间的麻醉管理平稳.①无肝前期收缩压、舒张压、中心静脉压、平均动脉压均较切皮前下降,经补液维持在正常范围内.②无肝期即刻收缩压、舒张压、中心静脉压、平均动脉压均较切皮前下降(P<0.01),无尿,而心率、股静脉压较切皮前升高(P<0.01),所有患者需血管活性药物维持,新肝期即刻收缩压、舒张压较切皮前下降(P<0.05).经处理后逆转正常,给予利尿剂后基本改善无尿,此期问股静脉压、中心静脉压、平均动脉压与切皮前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③无肝期和新肝期酸碱度、剩余碱、碳酸根离子变化明显(P<0.05).特别是新肝期即刻变化尤为显著.新肝期即刻至新肝期后5 min血钾水平均较切皮前升高(P<0.01),血钙水平从新肝期即刻至新肝期后5 min均较切皮前下降(P<0.05),处理后效果良好.经典非转流原位肝移植手术成功的麻醉管理在于对患者手术前评估、平稳的麻醉诱导和维持、各手术时期血液动力学和机体稳态以及血管活性药物应用等综合指标的把握.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磁共振成像(MRI)诊断缩窄性心包炎的价值。方法 搜集18例经手术证实的缩窄性心包炎病例,总结MRI表现来分析缩窄性心包炎的心包、下腔静脉、左右心房以及左右心室的改变特点,并采集20例正常志愿者作为对照组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18例缩窄性心包炎病例中14例出现室间隔摆动;12例心脏MRI增强检查中3例出现心包延迟强化。缩窄性心包炎组的右室短径小于对照组,长短径之比大于对照组,心包较对照组增厚,下腔静脉较对照组增宽,左房前后径、左房左右径、左房长径、右房左右径、右房长径均较对照组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5.72、-4.26、-8.26、-9.67、-7.77、-3.41、-2.75、-5.61、-9.40,P均<0.05)。其中7例右室形态严重改变呈管状,与非管状右室组比较,其右室短径更小,长短径之比更大,右室射血分数(RVEF)更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3.70、3.23、-2.85,P均<0.05)。结论 MRI是诊断缩窄性心包炎有效的检查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缩窄性心包炎患者行心包剥离术的麻醉管理。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心包剥离术患者的围术期资料。结果全组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出现严重低血压6例,其中大出血2例,3例心动过缓,6例室性期前收缩;术后出现低心排血量综合征5例;本组死亡1例,其余均痊愈出院。结论充分术前准备,维持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严格控制液体入量是保证慢性缩窄性心包炎患者麻醉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心包切除术治疗缩窄性心包炎的经验与疗效。方法 39例行全心包切除术,2例行部分心包切除术。结果 37例术后心功能明显改善(94.8%),手术死亡率为0。结论 心包切除术是治疗缩窄性心包炎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索中心静脉压测量在房颤射频消融术中应用的价值,尤其对于在合并心功能不全的房颤患者消融中的意义。方法:入选39例导管消融的房颤患者,平均年龄(64.4±12.6)岁。阵发性房颤24例,持续性、永久性房颤15例。心功能NYHAⅠ级17例,Ⅱ级18例,Ⅲ级4例。左室射血分数51%~77%。分别测量消融术前、术后即刻中心静脉压。结果:患者术后平均中心静脉压(12.9±4.6)cmH2O较术前平均中心静脉压(9.1±1.8)cmH2O有明显升高(P=0.000);手术前后的变化值(△CVP)在心功能Ⅲ级组(6.3±5.3)cmH2O显著高于Ⅰ级组(3.5±3.0)cmH2O和Ⅱ级组(2.3±3.2)cmH2O(P<0.05);术后中心静脉压与手术时间、放电时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97(P=0.010),0.675(P=0.046);消融术前后中心静脉压变化值与手术时间、放电时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04(P=0.001),0.806(P=0.009)。术后出现心衰症状或肺部啰音的患者,术后中心静脉压以及中心静脉变化值均明显高于无症状组和无啰音组(均P<0.05)。结论:房颤合并心功能不全患者进行射频消融术时,中心静脉压可成为术中监测的重要临床内容,不仅方法简单实用,更可以提高术中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医用生物蛋白胶抑制慢性缩窄性心包炎患者术后渗血的疗效。方法:选择2005-03/2006-12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全麻下正中开胸行心包大部剥脱术的慢性缩窄性心包炎患者48例,数字表法随机分成医用生物蛋白胶组和对照组2组,每组24例。两组手术方法相同,医用生物蛋白胶组在心脏创面渗血处及胸骨骨髓腔内喷涂生物蛋白胶(上海利康瑞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提供),对照组常规涂抹医用骨蜡封闭胸骨。记录两组术后第1天引流量及总引流量、引流液血红蛋白质量浓度、拔引流管时间及平均住院时间,在术前、术后当天、术后3,7,14d动态监测中心静脉压。结果:48例患者均完成治疗和测试进入结果分析。①医用生物蛋白胶组引流量少于对照组[术后第1天:(191.32±30.73),(313.42±45.69)mL;总引流量:(360.83±71.82),(522.92±60.84)mL;P均<0.01];引流液血红蛋白质量浓度低于对照组[(116.00±9.29),(125.17±12.33)g/L,P=0.041]。②医用生物蛋白胶组拔引流管时间早于对照组[(41.67±5.99),(48.75±5.93)h,P=0.025];平均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14.67±1.07),(15.92±1.08)d,P=0.032]。③两组术后中心静脉压值无明显差异。④医用生物蛋白胶未发现不良副作用。结论:医用生物蛋白胶明显减少心包大部剥脱术后心脏创面及胸骨渗血,缩短平均住院时间,且使用安全。  相似文献   

13.
我院1980~1988年在23例缩窄性心包炎施行心包剥脱术中,应用中心静脉压(以下简称CVP)监测,了解心功能及手术操作对循环功能的影响,指导药物的应用及作为输血补液的依据。现将监测的结果分析讨论如下。 一般资料 本组23例,男16例,女7例。年龄最小7  相似文献   

14.
部分心包剥离术后迟发性心室疝形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根据我们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报道探讨缩窄性心包炎部分心包剥离术后迟发性心室疝形成的原因和超声心动图特征。方法:2例超声心动图诊断为部分心包剥离术后心室疝形成的患者,1例经手术证实。结果:本组2例心室疝的超声心动图特征是心尖部向外膨出,见缩窄环及心室腔变形弯曲,缩窄环部位室壁运动受限,心室臂及心室疝见同步的收缩和舒张,残余的心室心包回声明显增强及钙化。1例患者临床上出现缩窄性心包炎的症状和体征。结论:超声心动图能清晰地显示部分心包剥离术后迟发性心室疝形成形态学特征。对缩窄性心包炎进行心包剥离术时,就尽量充分地剥离心室部位的心包,避免日后形成缩窄环导致迟发性心室疝形成。  相似文献   

15.
邓锦清  刘泽 《实用医学杂志》2006,22(15):1799-1780
目的:观察老年吸入性肺炎早期纤支镜吸痰对改善左心功能不全的临床疗效.方法: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早期进行纤支镜吸痰21例为治疗组(A组),综合治疗19例为对照组(B组),治疗后对可客观反映心功能的指标(呼吸频率、心率、肺部湿性罗音、中心静脉压、左室射血分数)进行比较.结果:A组呼吸频率及心率恢复正常、肺部湿性罗音消退、中心静脉压及左室射血分数恢复正常的时间均较B组明显缩短,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早期纤支镜吸痰对抢救因吸入性肺炎而诱发的左心功能不全是一种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16.
高频超声对缩窄性心包炎的心包显像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为了更精确地显示心包的病变,作者设计用高频率超声显示心尖部心包的结构。方法:随机选择缩窄性心包炎9例,均经外科心包剥离术证实。30例正常对照组。用高频率超声探查心尖部和靠近心尖部的右心室前壁心包厚度。使用的仪器是Vivid-5和Sequoia C256,线阵探头频率7-10 MHz。结果:高频率超声显示正常对照组心尖部心包的厚度为0.68-0.95 mm;(0.75±0.10)mm,缩窄性心包炎组为2.00-5.50 mm,(3.53±1.25)mm,缩窄性心包炎组心包的厚度与正常对照组的差异有非常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高频率超声能精确地显示心尖部和右心室前壁区心包的厚度,能将心包组织与心包外脂肪层和/或少量的心包积液明确地区分开来。此技术利用高频率超声的良好空间和时间分辨率弥补了超声心动图探查心包厚度的技术缺陷,心尖部和右心室前壁区心包的厚度超过2.0 mm可能是缩窄性心包炎最重要的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提高缩窄性心包炎的手术疗效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近 5年来 95例缩窄性心包炎患者的治疗。其中结核性心包炎 5 4例 (5 6 .84 % ) ,慢性炎症 2 0例 (2 0 .0 5 % ) ,非特异性炎症 8例 (8.4 2 % ) ,化脓性心包炎 13例(13.6 8% ) ,均行手术治疗。结果 :手术死亡 5例 ,死亡率 5 .2 6 %。术后 2年有 3例死于心衰。症状好转 11例 ,症状完全或基本消失 76例。结论 :术前心功能 ,病史长短 ,心包切除范围 ,完善的围术期处理是取得良好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重组人脑钠肽(recombinant human 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rhBNP)对房间隔缺损(atrial septal defect,ASD)合并肺动脉高压(PAH)封堵术后的心脏重塑和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ASD合并中重度PAH患者封堵成功患者60例,将其随机分为rhBNP组(28例)和对照组(32例),rhBNP组在动脉导管封堵术后即刻静脉应用rhBNP48小时,比较两组术前、术后48小时及术后6个月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左心室舒张末容积、右心室内径及射血分数的变化.结果 治疗前rhBNP组和对照组左心室舒张末容积和内径、左心室射血分数和右心室内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两组的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和容积、左心室射血分数均有上升趋势,两组右心室内径有下降趋势,组间、不同时点以及组间·不同时点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的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和客积和左心室射血分数上升和右心室内径下降趋势有所不同,rhBNP组较对照组上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差异更明显.结论 静脉滴注rhBNP可在ASD封堵术后进一步缓解心室重塑,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19.
2004/2007年共完成慢性缩窄性心包炎手术5例,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均为男性,年龄20~60岁,病程6个月~2 a。合并陈旧性结核性胸膜炎1例。本组患者临床上均有不同程度的胸闷气促,腹胀及双下肢水肿。查体均见颈静脉充盈,肝大,均合并不同程度的胸水和腹水,心功能III~IV级(NYHA),心脏彩超及胸部CT检查5例均见心包增厚,合并钙化,血沉及C反应蛋白高于正常2例。1.2方法术前反复胸腔及腹腔穿刺排液,加强营养,强心利尿治疗。结核患者,给予抗结核治疗,待血沉及C反应蛋白正常后手术治疗,手术经胸骨正中切口行心包剥脱术。2结果本组心功能改善,其中1例手术后效果不满意,4个月后二次手术行心包剥脱术恢复良好。术后病理检查:心包纤维结缔组织增生4例,干酪样结核病变1例。随访5例,随访时间1~4 a,心功能(NYHA)均为Ⅰ级,无心包缩窄复发和死亡。3讨论慢性缩窄性心包炎的特点是由于渗出物机化和瘢痕形成(有时还伴有钙化)而导致心包压力持续性升高,妨碍心脏的舒张期充盈。此型心包炎多见于男性,年龄21~40岁。半数病例原因不明,在已知原因的病例中,多为结核性心包炎,其他感染性或外伤性心包炎较少见。目前...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缩窄性心包炎心包剥脱术的护理要点。[方法]回顾性总结2002年7月一2009年12月20例慢性缩窄性心包炎行心包剥脱手术中的护理。[结果]20例病人手术均获成功,手术时间2.5h~4.0h,手术后症状及体征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结论]术前充分准备、术中生命体征的密切观察,特别是循环功能的观察及监测和药物管理对整个术程的护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