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分析多层螺旋CT(MSCT)动态增强扫描与MRI动态增强扫描诊断肝细胞肝癌患者经皮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后肿瘤残余或复发的价值。方法对52例肝细胞肝癌患者于术前及术后6个月进行MSCT、MRI检查,比较肿瘤残留或复发情况、肿瘤包膜情况。结果以DSA检查和临床随访结果为对照,52例患者78个病灶,术后DSA扫描有肿瘤残余或复发54个病灶,无肿瘤残余或复发24个病灶;MSCT扫描有肿瘤残余或复发40个病灶,无肿瘤残余或复发38个病灶。DSA与MSCT有无肿瘤残余或复发的显示率具有统计学差异(χ2=4.52,P0.05);MRI扫描有肿瘤残余或复发51个病灶,无肿瘤残余或复发27个病灶。DSA与MRI有无肿瘤残余或复发的显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1,P0.05);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和临床随访结果为标准,MRI判断病灶的准确性为94.87%,敏感性为94.44%,特异性为100%;MSCT判断病灶的准确性为82.05%,敏感性为74.07%,特异性为100%。两组敏感性、准确性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60,P0.05,χ2=6.98,P0.01);MSCT包膜的检出率为6.41%,MRI包膜的检出率为32.25%,两组检出率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4.90,P0.01)。结论 MRI对术后肿瘤复发、残余病灶的敏感性、准确性高于MSCT,为进一步治疗提供参考依据,而且MRI能显示TACE治疗HCC后的病理生理改变,是理想的TACE术后评价方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C臂CT在肝癌介入治疗中的价值。方法:30例肝癌患者在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TACE)过程中行C臂CT检查。记录术前C臂CT及常规DSA对病灶、肿瘤实质及供血血管的显示情况,根据TACE后即时C臂CT和DSA点片对碘油沉积部位和范围的显示,分3级:1级为清晰,2级为较清晰,3级为模糊,结果行χ2检验。结果:28例患者(2例弥漫型肝癌未计入)C臂CT发现病灶55个,大小(2.8±1.7)cm(0.6~6.7 cm),常规DSA发现47个,大小(2.9±1.6)cm(0.9~6.6 cm),对肿瘤大小的测量两者无统计学差异(t检验,P>0.05),C臂CT多发现8个(8/55,14.5%)病灶。C臂CT发现肿瘤供血血管126条,比常规DSA多发现29条(29/126,23.0%)。TACE术后C臂CT显示碘油沉积1+2级可达89%(49/55),常规DSA为69%(38/55),两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χ2=13.807,P<0.001)。结论:C臂CT在TACE术前、术中肿瘤定位及肿瘤供血血管显示、术后即时监测碘油沉积方面具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究对比超声造影(CEUS)、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CE-MRI)在肝细胞癌经动脉化疗栓塞(TACE)和微波消融介入治疗后随访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9年8月至2022年5月在重庆市綦江区人民医院进行治疗的肝细胞癌患者102例(156个病灶),所有患者均接受TACE或微波消融介入治疗,治疗后均进行CEUS、CE-MRI检查,并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对复发患者和非复发患者的检查结果进行分析,探究上述两种检查方法对患者预后评估的准确性,随访期为1年。结果 DSA检查结果:102例肝细胞癌患者术后1年内38例(52个病灶)患者存在复发情况,64例(104个病灶)患者未发生复发情况。复发组与未复发组患者在门静脉增强、延迟性增强、瘤周强化及廓清时间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在动脉期增强、始增时间表、达峰时间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发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肿瘤体积均大于未复发组,治疗后的ADC值小于未复发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瘤区相比较,术后肿瘤坏死区、碘油沉积区的ADC值均升...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术中超声观察颅内动脉瘤的显示情况,探讨术中超声实时监测及定位病灶、指导手术夹闭的价值。方法在显微外科手术的基础上,将67例脑动脉瘤患者依据手术中有无超声辅助分为超声辅助组35例、常规组32例,术后对两组患者进行了脑血管造影检查,并与术中超声检测结果、术后并发症和疗效进行对照分析。结果超声辅助组患者术中完全夹闭率94.28%,明显高于常规组(71.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18,P=0.013)。超声辅助组手术时间(173.79±6.20)min明显短于常规组(189.45±3.70)min;超声辅助组患者术后脑梗死发生率(5.71%)明显低于常规组(31.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414,P=0.006);超声辅助组脑脊液恢复正常时间(26.79±3.20)d,明显快于常规组(32.45±1.70)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超声辅助组术后6个月CSS评分、术后12个月GOS评分均明显优于常规组(Zc=-2.205,P=0.027;Zc=-2.475,P=0.013)。结论在颅内动脉瘤手术中,常规应用术中超声,可准确定位病变、指导手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损伤、提高手术的精确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胸壁结核性脓肿高频超声与CT表现,探讨高频超声检查对胸壁结核性脓肿的诊断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1月至2017年5月在杭州市红十字会医院就诊并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35例胸壁结核性脓肿患者。所有患者均行高频超声检查及CT平扫检查。采用χ2检验比较本组35例胸壁结核性脓肿患者高频超声检查及CT检查结果。 结果35例胸壁结核性脓肿,高频超声检查与CT均能100%检出;高频超声显示病变肋骨17根,CT显示肋骨病变15根;超声显示死骨5例,CT显示3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超声显示肋骨骨皮质毛糙3根,CT显示1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超声显示骨质增粗2根,CT显示10根,CT检出率高于超声检查[45.5%(10/22)vs 11.8%(2/17)],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3,P<0.05);超声显示骨质中断12根,CT显示11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病变肋骨中断范围<0.1 cm中,超声显示2根,多于CT的1根,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与CT检查比较,高频超声检查能显示胸壁结核性脓肿及肋骨病变,可作为胸壁结核的重要影像学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CT结构密度成像(CT增强扫描)、功能成像(CT灌注成像、PET-CT代谢显像)对肝细胞癌的病变范围的显像价值。方法 25例肝细胞癌均行CT增强扫描、CT灌注成像及PET-CT检查,根据PET-CT结果分为代谢阴性组和代谢阳性组,计算两组CT增强扫描面积与实际面积差(D1),CT灌注面积与实际面积差(D2),同时计算代谢阳性组PET-CT代谢面积与实际面积差(D3)。结果代谢阴性组10例,D1(2.95±1.41)cm2,D2(0.69±0.41)cm2。D1、D2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代谢阳性组15例,D1(6.51±4.76)cm2,D2(1.27±0.89)cm2,D3(0.80±0.55)cm2,D1和D2、D3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D2和D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增强扫描显示肝细胞癌病变范围与实际病变范围存在一定的差距,CT灌注成像、PET-CT代谢显像能够比较准确的反映病变的实际范围,对于临床手术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肝硬化背景下经腹腔镜超声引导微波消融治疗肝细胞性肝癌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取经腹腔镜超声引导下微波消融治疗伴有肝硬化的肝细胞性肝癌患者71例,定期对患者行血清甲胎蛋白(AFP)及影像学检查以评估治疗效果。结果术中腹腔镜超声检查,发现7个术前影像学未检出的肝内病灶(6.9%)。共计101个肝肿瘤病灶,均在腹腔镜超声引导下成功完成肿瘤微波消融治疗,患者血清AFP水平明显降低,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仅1例患者出现术后严重并发症(1.4%),无死亡情况。术后1个月后复查,超声造影及增强CT均显示肝病灶完全消融,未见残留。术后随访(11.5±10.1)个月,4个病灶发现局部复发,6个病灶出现远处转移,3个病灶同时发生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结论腹腔镜超声引导下的肝癌微波消融治疗具有安全、有效、恢复期短及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MRI、PET/CT早期诊断肝细胞癌(HCC)介入治疗后CT表现不典型的残留及复发病灶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接受介入治疗的HCC患者的资料,术后定期复查发现甲胎蛋白(AFP)升高,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呈不典型表现,经MR和(或)PET/CT检查发现HCC残留和复发病灶。对所有病灶均获得病理结果。比较治疗前、后的AFP。结果对19例HCC患者行MR检查25例次,发现31个结节;PET/CT检查14例次,发现17个结节,MRI、PET/CT联合检查共发现35个结节;诊断HCC残留和复发病灶31个,直径0.90~2.50cm,平均(1.50±0.32)cm。介入治疗后1、4周,AFP明显降低,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MRI、PET/CT诊断肝内残留和复发病灶的敏感度分别为87.10%(27/31)、89.47%(17/19),MRI联合PET/CT的诊断敏感度为100%(31/31)。结论 MRI、PET/CT均能较好地早期诊断HCC患者介入治疗后CT表现不典型的残留及复发病灶;MRI联合PET/CT能进一步提高早期诊断率,减少假阴性和假阳性。  相似文献   

9.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9,(21):3827-3829
目的探讨增强CT与MRI检查用于肝细胞癌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3月~2019年3月就诊于我院的肝细胞癌患者150例,均行增强CT与MRI检查。记录两种检查方式的影像学表现。以病理诊断结果为金标准,分析两种检查方式诊断的特异度、敏感度与准确度。结果增强CT检查直径3cm病灶明显强化,延迟期与门静脉期强化明显减低,与直径≤3cm病灶比较,延迟期、门静脉期和动脉期强化改变明显;MRI检查直径3cm病灶的影像学表现和组织成分更为丰富多样,与正常肝实质信号比较,增强扫描延迟期与门静脉期强化信号均减低,动脉期均呈高信号;150例患者经病理诊断确诊为肝细胞癌107例(71.33%),MRI诊断肝细胞癌的敏感度、特异度与准确度均高于增强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增强CT相比,MRI诊断肝细胞癌的敏感度、特异度与准确度较高,可将其作为诊断、定性肝细胞癌的常用手段。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低剂量扫描和DR胸片对肺癌高危人群的筛查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1月—12月期间在阜宁县人民医院健康体检中心例行体检的150例肺癌高危人群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64排螺旋CT低剂量扫描和传统DR胸片进行影像学检查,对可疑恶性结节者进行肺穿刺活检或手术组织病理检查,并将结果作为肺癌诊断金标准。统计并比较两种检查方法的肺部结节病灶检出情况和肺癌诊断效果。结果:150例肺癌高危人群检查显示,64排螺旋CT低剂量扫描的肺部结节病灶检出率18.00%高于DR胸片检查的8.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654,P<0.05)。64排螺旋CT低剂量扫描对直径<10 mm的肺部结节病灶检出率11.33%高于DR胸片检查的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698,P <0.05),二者对直径≥10 mm的肺部结节病灶检出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 0.05)。64排螺旋CT低剂量扫描的肺癌检出率6.00%高于DR胸片的1.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24,P <0...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超声造影与增强磁共振成像在具有肝硬化或慢性乙型肝炎背景的患者中诊断≤3 cm肝细胞癌的能力。方法选择2005年1月至2016年5月在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行超声造影及增强磁共振成像检查发现单个肝脏结节且结节最大径≤3 cm并具有肝硬化或慢性乙型肝炎背景的患者92例。所有患者均经手术病理证实。以手术病理结果作为诊断"金标准",计算超声造影、增强磁共振成像及超声造影联合增强磁共振成像诊断≤3 cm肝细胞癌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并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进行比较。结果 92例患者中,肝细胞癌82例,非肝细胞癌10例。超声造影诊断肝细胞癌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9.2%(65/82)及70.0%(7/10),与增强磁共振成像的74.4%(61/82)及70.0%(7/1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48,P=0.459;P=1.000,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超声造影及增强磁共振成像同时满足诊断标准,诊断肝细胞癌的敏感度为61.0%(50/82),低于单独应用超声造影,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548,P=0.010);诊断肝细胞癌的特异度为80.0%(8/10),与单独应用超声造影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超声造影或增强磁共振成像满足诊断标准,诊断肝细胞癌的敏感度为92.7%(76/82),均高于单独应用超声造影或增强磁共振成像,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6.119,P=0.013;χ~2=9.976,P=0.002);诊断肝细胞癌的特异度为60.0%(6/10),与单独应用超声造影或增强磁共振成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为1.000,均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结论对于具有肝硬化或慢性乙型肝炎背景的患者,单独应用超声造影对≤3 cm肝细胞癌的诊断能力与单独应用增强磁共振成像相当。联合应用超声造影与增强磁共振成像,可显著提高肝细胞癌的诊断敏感度,但并不能显著提高诊断特异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估腹腔镜超声引导下射频消融治疗肝细胞癌的可行性、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 对9例合并肝硬化的肝细胞癌患者进行腹腔镜超声引导下射频消融治疗.结果 9例患者共13个肿瘤均成功进行了腹腔镜超声引导下射频消融治疗.肿瘤直径0.7~4.2 cm,平均(2.4±1.1)cm.腹腔镜超声发现2个术前影像学未显示的病灶.3例患者同时进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粘连松解术以及腹壁转移灶切除术.术中无患者死亡及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1个月增强CT显示12个病灶完全坏死.1例患者术后6个月死于肝功能衰竭,8例患者存活.结论 腹腔镜射频消融是一种安全可行的肝细胞癌治疗方法,腹腔镜超声在此过程中可准确地发现术前影像学漏诊的病灶.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及MRI影像对肝癌介入术后疗效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单县东大医院有限公司2020年1月—2022年2月收治的100例行肝癌介入术患者,在介入术后2个月复查中,均进行多层螺旋CT及MRI影像检查。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诊断结果为金标准,比较两种影像技术对病灶残留及病灶肿瘤包膜的检出率,对比动脉期感兴趣区评分情况,同时观察术后患者病灶供血来源及诊断门静脉内癌栓的准确性。结果:术后2个月,经多层螺旋CT检查病灶残留及病灶肿瘤包膜的检出率低于MRI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多层螺旋CT检查动脉期感兴趣区评分及最大长径、最小短径与MRI检查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多层螺旋CT检查供血来源及门静脉癌栓与MRI检查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肝癌介入术后采用MRI检测病灶残留及病灶肿瘤包膜检出率高于多层螺旋CT。而在显示病灶血供、门静脉癌栓、动脉期感兴趣区评分方面,多层螺旋CT及MRI均有较高的评估价值,对下一步治疗方案均有良好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联合~(18)F-FDG PET/CT对甲状腺乳头状癌术后复发和(或)淋巴结转移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并分析45例疑似甲状腺乳头状癌术后复发和(或)淋巴结转移患者的影像学检查资料,与病理学检查结果对照,分析比较彩色多普勒超声与~(18)F-FDGPET/CT联合应用、单纯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及单纯应用PET/CT的临床诊断价值。结果:45例患者中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甲状腺乳头状癌术后复发和(或)转移34例,其中单纯局部复发5例,单纯淋巴结转移19例,局部复发合并淋巴结转移10例。彩色多普勒超声联合~(18)F-FDG PET/CT对甲状腺乳头状癌术后复发和(或)转移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显著高于单纯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及单纯应用~(18)F-FDGPET/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联合~(18)F-FDG PET/CT能显著提高对甲状腺乳头状癌术后复发和(或)淋巴结转移诊断的准确率,降低漏诊误诊率,尤其是颈部以外区域转移的病灶,两者联合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细胞癌 CT 及 MRI 影像学表现特征及其诊断价值。 方法:选取 2018 年 1 月 ~2020 年 3 月收治的 90 例疑似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均行 CT 及 MRI 检查。 以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分析 CT 及 MRI 诊断原发性肝细胞癌效 能和与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一致性、对不同直径肿瘤检出情况、影像学表现。结果: 90 例患者经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诊为原发性肝细 胞癌 77 例( 85.56% ),检出病灶 102 个,肿瘤直径 <1%cm 、 1~3%cm 、 >3%cm 分别为 21 个、 45 个、 36 个; CT 、 MRI 诊断原发性肝细胞癌 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 ); Kappa 检验显示, CT 与病理诊断的一致性尚可( Kappa 值 =0.695 , P =0.000 ); MRI 与病理诊断的一致性良好( Kappa 值 =0.782 , P =0.000 ); MRI 对直径 <1%cm 肿瘤检出率高于 CT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P <0.05 ); CT 及 MRI 对直径 1~3%cm 和 >3%cm 肿瘤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 )。结论: CT 及 MRI 诊断原发性肝细 胞癌价值相当,但后者与病理诊断一致性良好,对直径 <1%cm 肿瘤检出率更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CT与MRI诊断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临床价值。方法随机选取本院于2013年2月至2015年2月收治HIE患儿50例,同步进行CT与MRI检查,并与临床诊断结果进行对照。结果 MRI符合率、检出率分别为68.00%、100.00%,均显著高于CT(54.00%、9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4.120、2.821,P<0.05)。MRI对轻度HIE检出率为52.00%,显著高于CT(3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32,P<0.05)。MRI对蛛网膜下腔出血显示率为16.00%,显著高于CT(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543,P<0.05)。结论在HIE的临床诊断中,MRI的检查率较CT高,两种方法对脑水肿、颅内出血、脑梗死等具有较好的显示能力,在临床诊断时先行CT作为辅助检查,当发现影像学结果和临床诊断结果存在较大差异时,再行MRI检查,以提高HIE的早期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比较实时超声造影与增强螺旋CT对≤2 cm肝细胞癌的诊断能力,探讨实时超声造影诊断小肝癌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117例经手术或超声引导穿刺活检病理确诊的≤2 cm肝细胞癌[病灶大小 0.5~2.0 cm,平均(1.43±0.34)cm],术前分别进行低机械指数实时超声造影(MI《0.19,反向脉冲谐波模式,造影剂为SonoVue)及增强螺旋CT检查,将两种检查的术前诊断与病理结果 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超声造影未显病灶11例,增强螺旋CT未显示病灶27例,检出率分别为 90.6%(106/117)和 76.9%(90/117)(P《0.01).以病灶动脉相整体高增强,门脉相或延迟相消退为低增强为诊断标准,超声造影诊断≤2 cm肝细胞癌的准确性为 80.2%(85/106),增强螺旋CT为 65.6%(59/90)(P《0.05).结论 低机械指数实时超声造影对≤2 cm肝细胞癌的检出率和诊断准确性高于增强螺旋CT,提高了对小肝癌的诊断能力.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高频超声联合CT对甲状腺乳头状癌的诊断价值及预后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2年12月的250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病历资料,所有患者均进行高频超声(HFUS)联合CT检查,比较术前高频超声、CT单项检查及高频超声联合CT检查的诊断正确率、病灶一般情况、血流参数及术后预后情况。结果:HFUS+CT联合检查可显示病灶数目336个(93.85%),形状不规则97.61%(286/293),边界模糊/部分模糊95.44%(293/307),病灶出现钙化100%(114/114),回声不均匀97.77%(307/314)均显著优于HFUS、CT单项检查结果,P<0.05;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中,其肿瘤侧Vmax(30.32±7.54)cm/s、Vmin(5.88±1.31)cm/s、RI(0.79±0.11)均显著高于无肿瘤侧,P<0.05;HFUS+CT联合检查诊断符合率为92.80%(232例),误诊、漏诊率为7.20%(18例)显著优于HFUS、CT单项检查,P<0.05;定期随访后,甲状腺乳头状癌切除...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比较超声和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的检查一致性及对斑块定位、定性、狭窄程度判定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65例脑梗死患者在1周内进行超声和MSCTA检查,分别观察斑块有无、位置、性质及血管狭窄程度,并对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65例脑梗死患者经超声和MSCTA检查分别发现了76处和78处颅外颈动脉斑块,两者对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超声和MSCTA对脑梗死患者颅外颈动脉不同性质斑块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4.88,P=0.087);对不同部位斑块检出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2,P=0.81);对各处斑块不同狭窄程度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8.044,P=0.06).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和脑梗死的关系密切,超声、MSCTA在对动脉粥样硬化的检查中具有互补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三维超声在定量评估肝肿瘤血供方面的可靠性。方法对80个肝脏实性占位病灶进行三维血流能量重建后,应用Vocal软件测量病灶的血流指数(VI)、血管指数(FI)及整体血流信号(VFI),了解其在不同病灶中的差异;9例原发性肝癌行免疫组化检查,其微血管密度(MVD)与VI、FI及VFI做相关性分析。结果原发性肝癌的VI、FI及VFI高于肝转移癌、肝血管瘤、肝脓肿及肝腺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灶的FI及VFI与病灶的MVD直线相关系数分别为r=0.952,r=0.87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灶的VI与病灶的MVD的直线相关系数为r=0.63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癌的FI和VFI可以作为定量评估其血供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