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9 毫秒
1.
运用发生学的方法,从"五"、"行"、"五行起源"、"五行演化"以及五行在中医理论的形成过程等方面,从根源上探讨中医学五行学说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以有助于对五行学说的理解、掌握和运用。  相似文献   

2.
五行理论是中医理论中的基础理论,而五行理论中的平衡观又是中医平衡协凋理念的具体体现。土参与了五行的相生相克,维持五行的相对平衡;土是维持五行正常运行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藏药学理论基础与藏医五行学说有关,藏药药性、药味、药效均源于五行学说。五行学说与因明学中的四大理论相似,对这两大理论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4.
对《黄帝内经》中有关五行的理论进行分类发现有两种五行体系,即方位五行理论和生克五行理论。生克五行理论中,五行各自地位是相同的;方位五行理论认为中土为上,调控其他四行,中央控四方,四方对应四时。故对方位五行理论的渊源及演化过程进行了梳理,以上古殷商以前的五方时空观为萌芽,经河图五行生成数成形,经《管子》、《吕氏春秋》的发展完善,之后经《淮南子》提出医学五行五脏配属,最终被引入到《黄帝内经》中。  相似文献   

5.
《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论述的五行理论体系有两种,即生克五行理论和方位五行理论。生克五行理论中,五行关系是互相生克守恒的,各自地位是平行相同的;方位五行理论认为中土为上,调控其他四行,中央控四方,四方对应四时。并分析了方位五行理论在《内经》之后对于中医学发展和应用,《伤寒杂病论》、道家丹道学说以及后世诸位医家等关于五行方位理论的理解与阐发,进而论述了方位五行理论对水火理论、脏腑气机升降理论和脾胃论学说的启发和影响。  相似文献   

6.
从防止阴阳互损、防止五行乘侮、防止外邪内传、防止祛邪伤正、防止扶正恋邪、防止气病及血、防止血病及气7个方面,研究《内经》治未病理论对方剂配伍中的指导,不仅使我们深入学习方剂学的配伍理论,更有助于深入理解《内经》治未病理论及中医学整体观念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7.
中医五行理论的形成蕴含着许多伦理学要素,在伦理学视域下研究五行学说的目的是通过伦理关系探寻诠释中医五行学说中的生克关系。由于伦理关系是日常生活非常容易验证的,所以找到五行学说的伦理始源域,对于中医五行理论的认识也就多了一个维度,或者说引入伦理学,可以更新五行学说在中医领域的可感知性。这样的诠释,无疑有利于唤起的是存在于五行世界中的整个中华民族的经验。  相似文献   

8.
五行学说中医学的核心理论部分,是用于说明了人体的生理、病理及指导临床治疗的理论工具。由于部分教师对五行学说的曲解,致使中医学生认为五行学说牵强、局限,产生了对五行学说科学性的怀疑。本文通过从五行的实质、起源、相生、相克及互藏等方面阐述五行理论的科学内涵,说明五行学说是对五种运动形式的概括,在中医学上发挥的是哲学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从伦理学的立场探讨五行理论由单一相克向相生相克并存的演进过程。方法:应用隐喻映射理论从家庭、人性、政治权利的角度探讨其相关伦理规范是如何隐射到人体并进而形成中医五行学说。结果:伦理规范在向五行隐射的过程中使中医五行理论不断完善,相生相克与同一系统中得以显现。结论:中医理论合理性的一个强有力的辩护者是伦理学中善的道德价值,中医发展至今的生命力所在正是基于对善的不断追求。从伦理视域研究中医五行可以发掘中医理论的人文内涵及其形成原因,为五行理论的理解提供一个新的维度。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从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的视角出发,对五行学说概念系统的演进过程进行研究,试图厘清五行学说在其漫长而辉煌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哪些主要的发展阶段,这些阶段分别都有什么特征,从前一个主要阶段到下一个主要阶段的发展过程中,这些相邻阶段之间又有什么必然的联系。通过研究和分析,我们认为皮亚杰发生认识论中的"4个不同发展阶段理论"能够对五行学说发生发展进程的演变进行解释。  相似文献   

11.
尽管5000多年来阴阳五行说(即阴阳和五种元素-人体的子系统)一直是传统中医的理论基础,但本质上阴阳五行说主要来自于人们的日常分析和经验,缺乏正规的科学依据。我们基于两极学说提出了一种阴阳五行的均衡/非均衡计算模型。文中我们阐述了该阴阳五行动态系统,以便于构建和验证均衡和非均衡条件。计算机模拟均衡和非均衡序列的实验表明,这种新方法可以给传统中医提供诊断决策支持。因此,这种基于均衡的方法给传统中医、气(生命力)、气功、经络(针刺通道)、草药医疗等领域未来的研究工作提供了唯一的科学依据。同时,该方法还为现代基因组学的科研工作提供了一个基本的阴阳细胞网络架构,这样的话人们就可以解释细胞序列中普遍存在YY1蛋白质的常规机理了。  相似文献   

12.
以五行系统为研究对象,在深入认识五行系统运动关系的基础上,设定动力学模型的四个基本假设;设定动力学模型的模型期望,即以人体五脏对应五行,以五脏为核心的人体自调节系统的运动对应五行动力学模型中五行的运动,以人体健康、亚健康或病理状态平台期、健康恶化三种状态对应五行数学模型中的平衡态、暂时平衡(或准动态平衡)、失稳三种状态:根据五行生克乘侮关系设定模型参数,建立了五行系统动力学模型,该动力学模型在数学上是一个五元一次常微分方程组。通过对该模型的冲击响应研究结果表明,冲击型激励能够降低系统的“回归阈值”,提高系统的健康程度。存在三种方式来降低“回归阈值”,与五行系统运行法则和中医临床实践的经验规律相符合。  相似文献   

13.
世界科学的演进过程,产生并发展了数学;同时自然科学各学科的发展,又离不开数学基础。中医理论具有自然科学的属性,自然应该有其数学科学基础,其发展同样离不开对其理论体系数学内涵的挖掘与应用。对中医理论体系核心内容证候理论的数学内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中医证候复杂结构呈现出的是"点集拓扑结构",彰显出了中医理论体系的数学科学基础,这为中医理论的现代语言阐释提供了新的概念。  相似文献   

14.
2型糖尿病是全世界的健康难题,西医西药在治疗糖尿病中存在局限性,中医治疗糖尿病历史悠久,其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更符合系统生物学对糖尿病的认识,在糖尿病的治疗中具有重要的价值。但是由于文化背景不同和科学技术的限制,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疗效和机制还未被国际广泛认可。中医病机与疾病的病理生理机制能够用现代生物学理论有机的联系起来,用中西医结合观认识糖尿病,用现代生物学理论去解释病因病机、法理方药,用组学、质谱技术、基因测序技术等破解对中医药糖尿病治疗中的科学疑问,把中医的精华展现出来,为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中医药在肝纤维化的治疗中具有独特的优势,但其中医理论的现代分子生物学机制仍未充分阐明。肝细胞是发挥肝脏合成代谢功能、调节铁代谢的重要场所,其调节铁蛋白储存和铁代谢的功能似与中医“肝藏血,主疏泄”理论相契合。本文采用“取象比类”法将肝细胞铁死亡与中医理论结合,提出肝纤维化中医基本病机“正虚血瘀”的现代分子生物学机制可能与铁过载诱导肝细胞铁死亡有关,为中医理论分子机制的阐明及创新中药研发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基于五行学说、具身认知研究领域现状提出研究五行学说的策略与方案。在具身心智——认知科学的背景下研究五行学说这一理论建构型隐喻,探索五行学说为中医药理论提供认知框架与建构概念基底的作用,揭示五行学说具有的“归纳开放性”及其“可拓展性”,即其暗示的进一步研究策略与运用创造性推理来生成新奇的富含有价值信息的可能。应用认知语言学、认知心理学、认知逻辑学的方法,考察木、火、土、金、水概念隐喻的形成及其相互关系的建立;以五行学说在中医理论构建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为轴心展开多方位的探求,探讨五行学说视域下的中医藏象、病机、治法、五色、五味、五时、五方等概念的隐喻特征。本研究以中医经典或名著原文为语料,应用概念隐喻理论、概念原型理论、概念整合理论、隐喻逻辑探求中医藏象、病机、治法等概念隐喻的形成;分析其工作机制;探讨中医藏象、病机、治法等概念隐喻逻辑特征;昭示五行学说影响下中医概念隐喻的心理、语言、逻辑基础;明辨这些概念隐喻从哪里来,它又将引导我们到哪里去?  相似文献   

17.
从中医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中医病理学的研究手段、疾病的概念与识别、病因与发病机理等方面探讨中医病理学的特点,并与西医病理学进行比较,以求寻找中西医结合的途径。结果认为,与建立在实验医学基础上的西医病理学不同,源于《内经》的中医基础理论是经过理念整合的稳定的完整体系,缺乏对外沟通渠道;基础理论指导下的中医临床理论则是中医最活跃的部分,存在对外沟通渠道与发展空间,因此中西医结合的点应在临床而不在基础。  相似文献   

18.
中医药自主创新的战略优势——复杂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医认识了人的健康与疾病的众多复杂现象和规律,但限于历史条件没有揭示清楚,而西医迄今还没有企及。把这些复杂性机制和规律揭示清楚,是一种战略性的原始创新,是中医药自主创新的战略优势。20世纪以来系统科学开辟了对复杂性的研究,为中医药破解复杂性难题开辟了道路,应当摆脱“以西解中”研究方式,远离还原论,运用系统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到西医视野之外开辟自主创新之路。  相似文献   

19.
有效成分是中药治病疗疾的物质基础,是阐释中医药传统理论科学性的有力工具,但一味强调中药有效成分,忽略中药的"因证取效"特点,落入模仿跟踪西药研究的窠臼,不能促进中医药的发展.正确理解传统中药功效原理,借助于现代生物学先进技术,科学分析中药治疗有效病例,探索中药作用机制,揭示疾病发生机制,寻找作用物质,是中药研究的必有之路.  相似文献   

20.
应用隐喻认知的方法,使用结构映射理论,对中医水的概念进行元理论分析。结果得到了"人体水代谢就是自然界的水循环"这样一个隐喻表达。人体内的水液代谢,如吸收、输布是源于自然界水液循环的一个结构映射,中医学对人体内水液代谢的认识是以自然界的水循环为现实依据的。对中医水代谢隐喻的形成过程进行逻辑分析,明确其形成的逻辑过程以及形成之后的进一步推导,明确隐喻在中医理论体系构建中的重要作用,从自然界水循环的角度看人体内水液代谢能为中医脾之散精、肺为水之上源、肺之通调水道的概念提供更好的解释,中医脏象理论中的部分脏腑功能是通过类比推理得到的,中医有关水液循环的理论具有明显的具身认知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