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星状神经节阻滞加臂丛神经小针刀松解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8例脑卒中肩手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28例,对照组20例,两组均进行常规康复治疗,研究组联合星状神经节阻滞加臂丛神经小针刀松解治疗,1次.w-1,2次为1疗程。治疗前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定疼痛程度,同时进行上肢Brunnstrom分级评定。结果视觉模拟评分两组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有极显著性下降(t研=51.323,t对=12.879,P均<0.01),但研究组较对照组下降更显著(t=32.54,P<0.01)。上肢Brunnstrom分级评定,研究组治疗前后比较经非参数检验有显著性差异(P<0.05),上肢运动功能>Ⅳ级者由32.14%提高到92.86%;对照组则由70.0%提高到80.0%。研究组优良率96.4%,对照组为35.0%,两组差异有极显著性(χ2=21.31,P<0.01)。结论星状神经节阻滞加臂丛神经小针刀松解治疗肩手综合征操作简单,起效快,配合康复训练能够加快康复进程。  相似文献   

2.
星状神经节阻滞加肩周阻滞治疗肩手综合征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观察星状神经节阻滞加肩周阻滞对肩手综合征的治疗作用。方法:将61例脑卒中后肩后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同时采用星状神经节阻滞(SGB)加肩部阻滞(SB)治疗,14d后对比疗效。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VAS评分比较,治疗后VAS治疗组减低,明显低于对照组(t=34.19,P<0.00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χ2=19.03,P<0.005)。结论:星状神经节阻滞加肩周阻滞对肩手综合征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3.
罗卫东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21,21(12):140-141,149
目的:探讨星状神经节阻滞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疼痛及肢体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1年1月我院收治的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86例为研究对象,按电脑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两组均给予改善脑血管微循环治疗及综合康复训练,在此基础上,对照组给予物理或药物止痛,观察组给予星状神经节阻滞。比较两组肩手综合征评分、关节活动度、运动功能及疼痛程度,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关节活动度、运动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关节活动度及运动功能评分均明显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肩手综合征评分、疼痛程度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肩手综合征评分、疼痛程度评分均明显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期间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给予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可明显减轻患者疼痛,改善关节活动度,促进肢体功能康复,且具有一定安全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体针、水针配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治疗效果.方法 56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23例)采用常规药物和康复训练,治疗组(33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体针、水针治疗,治疗时间为1个月.两组在治疗前后采用目测类比评分法(VAS)、改良的Fugl-Meyer量表分别评定疼痛、水肿程度,上肢运动功能,评定临床疗效.结果 两组治疗后,偏瘫侧疼痛、水肿、Fugl-Meyer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改善.其中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亦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 体针、水针配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具有更好疗效.  相似文献   

5.
高李侠  马艳  肖府庭 《中国康复》2016,31(5):375-376
目的:探讨偏振光星状神经节照射联合肩周封闭疗法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采用康复训练疗法,观察组在康复训练疗法的基础上加用偏振光星状神经节照射联合肩周封闭治疗,于治疗2周后对患者临床疗效、肩关节疼痛程度、肩关节活动度进行评定,对评定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治疗2周后,2组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且观察组更低于对照组(P0.05);2组肩关节活动度均明显大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93.3%、50.0%,P0.05)。结论:偏振光星状神经照射联合肩周封闭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疗效显著,能明显降低肩-手综合征患者的肩痛评分,能明显改善肩-手综合征患者肩关节无痛外展的活动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空气波压力治疗仪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治疗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我院84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2例与对照组42例,两组均进行康复治疗,治疗组同时配合空气波压力治疗仪,疗程均为4周。治疗前后均采用Fugl-Meyer(FMA)法与改良Barthel(MBI)指数评定患侧上肢的运动功能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使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测上肢疼痛和水肿程度。结果完成实验80例,其中治疗组40例,对照组40例。两组患者通过治疗后,上肢疼痛、水肿、FMA和MBI评分与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使用空气波压力治疗仪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芒硝外敷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治疗效果。方法 36例肩手综合征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药物治疗、康复训练、针灸、理疗等综合疗法。观察组在上述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增加芒硝外敷。治疗时间为1个月。两组在治疗前后采用目测类比评分法(VAS)、改良的Flug-Meyer法、改良的BI指数分别评定患侧上肢疼痛、水肿程度、关节活动范围、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偏瘫侧患手水肿、关节活动度、改良的Flug-Meyer法、改良的BI指数均有显著改善(P<0.05),观察组优于对照组。结论芒硝外敷对改善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手肿痛的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8.
高压氧配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肩手综合征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7,他引:2  
目的:观察高压氧配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治疗效果。方法:63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1例)采用常规药物和康复训练,观察组(32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高压氧治疗,治疗时间为4周。两组在治疗前后采用目测类比评分法(VAS)、改良的Fugl-Meyer量表、Barthel指数分别评定疼痛、水肿程度、关节活动范围、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定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偏瘫侧肩痛、水肿、关节活动度、Fugl-Meyer评分及Barthel指数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改善(P〈0.01,P〈0.05),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亦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组96.87%,对照组74.19%,P〈0.05)。结论:高压氧配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具有更好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电针疏密波结合作业疗法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电针康复组40例和康复组(对照组)40例。电针康复组采用电针疏密波结合作业疗法治疗,康复组单纯采用作业疗法;治疗3周后比较两组手功能(疼痛、水肿、Fugl-Meyer评定、ADL评定)的改善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后疼痛、水肿、Fugl-Meyer评定、ADL评定均显著改善;但电针康复组更有优势(P0.05)。结论电针疏密波结合作业疗法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疗效优于仅用作业疗法组。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康复卒中单元对脑卒中肩手综合征的疗效。方法90 例脑卒中后并发肩手综合征的患者分为康复单元组(n=45)和对照组(n=45)。康复单元组纳入康复单元,按照康复方案进行治疗,对照组进行运动训练。治疗6 周后采用Brunnstrom分期上肢及手功能评定、简化Fugl-Meyer 量表(FMA)及改良Barthel 指数(MBI)评定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在上肢及手功能的Brunnstrom分期、FMA评分及MBI 评分上较治疗前均有改善(P<0.05),且康复单元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康复卒中单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恢复有更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上肢漩涡浴与运动疗法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治疗效果.方法:47例脑卒中后并发肩手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水疗组,两组均采用脑卒中的常规康复治疗及护理,水疗组另外采用温热水上肢漩涡浴结合运动疗法的治疗方法,观察治疗3周后的疗效.结果:水疗组的患肢肿胀、疼痛、痉挛、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均较对照组显著改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上肢漩涡浴结合运动疗法可有效减轻患肢肿胀、缓解疼痛与痉挛,改善患肢功能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对促进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康复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中药浸洗按摩配合综合康复疗法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3月~2014年3月我院收治的109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55例和对照组5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和综合康复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肢筋络通汤浸洗按摩。7 d为1个疗程,两组均连续治疗4个疗程,治疗前后分别采用目测类比评分法(VAS)评定两组患者的上肢疼痛程度,采用Fugl-Meyer(FMA)法评定两组患者患侧上肢的运动功能,并进行综合疗效评定比较。结果:两组治疗后的上肢疼痛VAS评分和FMA上肢功能评分与治疗前相比较均有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的上述各项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可首选中药浸洗按摩配合综合康复疗法进行相关治疗,该治疗方式可改善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中药薰蒸结合电针对预防脑卒中肩手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7月-2017年1月在我院治疗的脑卒中肩手综合征患者80例,按入院先后顺序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实施中药熏蒸结合电针治疗,每周5次,两组治疗均以2周为1个疗程,采用视觉模拟量表、改良的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和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对患者上肢疼痛程度、运动功能评定以及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价,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前两组疼痛评分、上肢Fugl-Meyer记分以及ADL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疼痛评分、上肢Fugl-Meyer记分以及ADL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药薰蒸结合电针明显减少脑卒中肩手综合征患者的肩痛程度,提高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中药离子导入结合综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疗效。方法: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患者11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采取综合康复训练治疗)和观察组(采取中药离子导入结合综合康复训练治疗)各56例,观察并记录2组临床疗效,运动功能恢复(FMA)评分和水肿分级以及治疗前后SF-36评分。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水肿分级低于对照组,FMA评分高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SF-36评分中的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中药离子导入结合综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疗效好,可有效改善上肢功能,减轻手指、腕部水肿,减轻肩关节疼痛。  相似文献   

15.
王月英  葛芳   《护理与康复》2018,17(9):74-76
目的观察中药涂擦联合青鹏软膏外涂治疗脑卒中肩手综合征Ⅰ期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分为中药青鹏组、扶他林组、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基础治疗及功能锻炼,青鹏软膏组在基础治疗及功能锻炼的基础上给予中药涂擦联合青鹏软膏外涂,扶他林组在基础治疗及功能锻炼的基础上给予双氯芬酸二乙胺乳胶剂外涂。治疗前后采用手部水肿程度测量、视觉模拟评分法、肩关节活动度量表、简化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量表及肩手综合征综合疗效评定进行测评。结果治疗后中药青鹏组、扶他林组及对照组患者疼痛、水肿、肩手综合征评估量表、上肢运动功能评分及关节活动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青鹏组治疗总有效率为100%,高于扶他林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涂擦联合青鹏软膏外涂治疗脑卒中肩手综合征Ⅰ期的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手法按摩配合中药封包防治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我院2018年1月~2019年8月收治的60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患者随机分组,对照组30例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30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手法按摩配合中药封包治疗。比较两组干预前后上肢功能、治疗效果、生活能力、疼痛及躯体功能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干预3个月后上肢功能评分,生活能力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干预3个月后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临床疗效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手法按摩联合中药封包能够改善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的上肢功能,减轻疼痛,提高躯体活动功能。  相似文献   

17.
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康复护理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观察康复护理对防治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疗效。方法 对30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分别于训练前和训练后4周对患侧上肢疼痛、水肿及综合功能进行评定。结果 康复训练后患肢疼痛、水肿症状明显改善或部分消失,上肢综合功能评定计分明显高于训练前(P<0.01)。结论 尽早采取康复护理对防治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针灸联合中医定向透药疗法在脑卒中偏瘫后肩手综合征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脑卒中偏瘫后肩手综合征患者120例,按摸球法分为3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原发病对症治疗、常规康复训练,试验A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针灸治疗,试验B组在试验A组基础上联合中医定向透药治疗,对比3组疗效、治疗前后上肢疼痛程度[采用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测评]、上肢运动功能[经Fugl-Meyer评定量表(FMA)评定]和日常生活能力[经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测评]。结果3组治疗前FMA、ADL和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B组总有效率、FMA和ADL评分高于对照组及试验A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及试验A组(均P<0.05)。结论脑卒中偏瘫后肩手综合征患者实施针灸联合中医定向透药治疗可缓解患者上肢疼痛及水肿,提升患者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康复训练配合太极针法治疗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肩手综合征患者随机分成2组。其中治疗组45例,予康复训练配合太极针法;对照组45例,单纯运用康复训练。治疗1月后进行上肢运动功能评定、肩手部疼痛评分(VAS)及临床疗效,观察治疗方案的有效性。结果两组患者的上肢运动、疼痛均有所缓解,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康复训练配合太极针法是治疗肩手综合征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徒手淋巴引流结合肌肉效贴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的短期疗效。方法:将40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2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康复治疗,包括正确的体位摆放、气压治疗、冷热水治疗、主动和被动运动及神经发育疗法,研究组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实行徒手淋巴引流结合肌内效贴治疗,2组均进行4周治疗。治疗前后分别用排水法、视觉模拟评分(VAS)、肩关节功能评价量表、Fugl-Meyer量表(FMA)、巴氏指数(BI)评估患者的水肿及疼痛程度、肩关节功能、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组间及组内比较。结果:治疗4周后,2组患者水肿及疼痛程度、肩关节功能、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均较治疗前改善(均P0.05),且研究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徒手淋巴引流结合肌内效贴在短期内能进一步改善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的水肿及疼痛程度,提高肩关节功能、上肢运动功能以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