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学龄前儿童营养状况评估与监护人自评儿童体型和儿童饮食行为的关系。方法选择2018年10~12月共290例3~6岁学龄前儿童,采用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量表评估儿童的饮食行为,评价儿童的营养状况,并进行监护人自评儿童体型分析,分析儿童营养状况测评与监护人自评儿童体型之间的一致性。结果回收有效问卷279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6. 21%。女童的不良进食习惯、偏食及食物喜好评分高于男童,而过饱响应评分低于男童(P<0. 05); 3~4岁儿童的主动进食评分低于5~6岁儿童(P<0. 05);母亲受教育程度越低,儿童不良进食习惯及食物响应评分越高(P<0. 05);儿童家庭经济情况越好,儿童不良进食习惯评分越高,过饱响应评分越低(P<0. 05);与祖父母或其他人同住的儿童偏食评分较与父母同住的儿童评分高,主动进食评分较与父母同住的儿童评分低(P<0. 05);标准测评的不同营养状况儿童中,低体质量组食物喜好、食物响应及主动进食评分最低,肥胖组最高;低体质量组过饱响应评分最高,肥胖组最低(P<0. 05),监护人自评儿童体型方面,偏瘦组偏食、过饱响应评分最高,食物喜好、食物响应、主动进食评分最低(P<0. 05)。Kappa检验结果显示,标准测评与监护人自评儿童体型对学龄前儿童营养状况的判断结果一致性较差(Kappa=0. 125,P<0. 05)。结论学龄前儿童的营养状况与其饮食行为密切相关,不良饮食行为对儿童的营养状况有一定的影响,监护人自评儿童体型与儿童营养状况的一致性较差。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disorder and hyperactivity, ADHD)儿童体格生长和饮食行为的相关性,为ADHD儿童的管理以及给予饮食行为指导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抽取2019年6—9月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儿童保健科门诊就诊的703名4~13岁ADHD儿童进行调查。对所有儿童进行体格测量,按照BMI-Z评分将ADHD组儿童分为消瘦、正常、超重和肥胖4组,同时对ADHD儿童进行饮食行为问卷(Children’s Eating Behavior Questionnaire, CEBQ)评估,分析ADHD患儿的饮食行为情况与体格生长的关系。  结果  饮食行为评估显示,消瘦组ADHD儿童在过饱响应、进食缓慢、情绪性饮食减少食物逃避维度的得分均高于其他3组(F值分别为17.57,29.32,4.07,P值均 < 0.01),肥胖组在食物响应、食物喜好、渴望饮料、情绪性过度饮食食物导向维度得分均高于其他3组(F值分别为24.54,47.44,2.96,5.85,P值均 < 0.05)。多元线性回归校正混杂因素后,过饱响应、进食缓慢与儿童BMI-Z呈负相关(B值分别为-0.05,-0.07,P值均 < 0.01),食物响应、食物喜好、情绪性过度进食与儿童BMI-Z呈正相关(B值分别为0.04,0.09,0.05,P值均 < 0.05)。  结论  ADHD儿童情绪性进食、对食物喜好及响应程度过高与超重和肥胖相关,进食速度过慢、对饱食信号的高反应则与消瘦相关。临床治疗不仅要重视改善ADHD患儿核心症状,同时需要关注其饮食行为问题对体格生长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与超重/肥胖间的关系,为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防治措施的制订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试用量表对387名3~6岁儿童的饮食行为进行调查,同时,测量儿童的身高、体重,并计算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依据BMI将儿童分为正常体重、超重和肥胖组。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不同体重组间饮食行为的差异;采用阶层线性回归分析检验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与BMI间的相关性。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不良进食习惯、外因性进食、挑食、情绪性进食、过饱响应和食物响应6个维度得分在不同体重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食物喜好和主动进食维度得分在不同体重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阶层回归分析显示,当排除性别、年龄、母亲文化程度影响后,量表6个维度得分与儿童BMI具有相关性(P<0.01)。反映食物趋向的各维度得分与BMI呈正相关(β:0.09~0.21),反映食物逃避各维度得分与BMI呈负相关(β:-0.47~-0.36)。 结论 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与超重/肥胖密切相关,通过干预儿童饮食行为可降低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的风险。  相似文献   

4.
探讨孤独症儿童存在的饮食行为问题,为改善孤独症儿童的饮食行为提供依据.方法 病例组选自乌鲁木齐市某医院和某孤独症康复训练机构的2~7岁孤独症儿童113例,对照组为乌鲁木齐市某医院2~7岁常规体检儿童223例,采用“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问卷”调查2组儿童的饮食行为.结果 病例组挑食、食物响应、不良进食习惯、过饱响应和情绪性进食得分均高于对照组,而外因性进食和主动进食能力得分低于对照组(P值均<0.05).饮食行为问题比较结果显示,病例组饮食行为发生率在挑食项、不良进食习惯、过饱响应项、情绪性进食项均高于对照组(P值均<0.05).结论 孤独症儿童主要存在的饮食问题有挑食,不同程度的食物响应、过饱响应、不良的进食行为和情绪性进食.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正常体重与超重/肥胖2种类型母亲的喂养方式和学龄前饮食行为各维度的差异,为制定有效促进学龄前儿童健康饮食行为形成的健康教育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于2016年10月采用综合性喂养行为问卷和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问卷对浙江省杭州市1 157名母亲进行调查,评估母亲喂养方式及学龄前儿童的饮食行为,并对不同体重母亲的喂养方式及其子女的饮食行为进行比较。结果超重/肥胖母亲控制进食得分(2.69±0.53)明显高于健康体重母亲得分(2.21±0.42),而建立良好的家庭进食环境(3.81±0.72)、鼓励均衡和多样化饮食(4.01±0.45)、家长模范榜样(2.91±0.65)得分均低于健康体重母亲的得分;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比较结果表明,与健康体重母亲比较,超重/肥胖母亲自报其孩子爱喝饮料(3.44±0.58)、食物喜好(3.91±0.64)得分更高,饱腹响应得分(1.97±0.63)偏低。结论超重或肥胖母亲更倾向采取不健康的喂养方式,且其孩子更可能养成喜欢喝饮料、食物喜好等不良的饮食习惯。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3~5岁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对蔬菜水果摄入水平的影响。方法在广东、辽宁、内蒙古、上海和四川选取10个幼儿园923名3~5岁学龄前儿童作为研究对象,使用儿童饮食行为问卷量化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采用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儿童各维度饮食行为对蔬菜水果摄入水平的影响。结果本研究中3~5岁儿童蔬菜的摄入量中位数为130.5g/d(P25~P75:75.0~220.0g/d),水果的摄入量为175.0g/d(P25~P75:100.0~250.0g/d)。3~5岁学龄前儿童蔬菜和水果的消费率分别为98.5%和98.4%,达标率分别为22.1%和68.8%。儿童饮食行为中,主动性进食、外因性进食、挑食、食物响应、过饱响应、不良进食习惯、情绪性进食得分依次是(3.77±0.69)分、(2.86±0.66)分、(2.77±0.65)分、(2.48±0.66)分、(2.37 ±0.69)分、(2.27±0.64)分和(1.59±0.56)分。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儿童挑食行为是蔬菜摄入水平的影响因素(OR=0.740,95% CI:0.608~0.899),过饱响应(OR=0.786,95% CI:0.633~0.976)和外因性进食(OR=1.297,95% CI:1.063~1.584)是水果摄入水平的影响因素。以儿童家庭年收入、儿童体格发育情况和年龄进行调整后,结果一致。结论儿童挑食行为对蔬菜摄入有负向影响;过饱响应对水果摄入有负向影响,外因性进食对水果摄入有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 编制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评价量表,为我国儿童饮食行为评价和相关研究提供基本工具。 【方法】 广泛查阅国内、外有关文献形成152问题的条目库,结合5名儿科临床和25名儿童家长意见,经2次测试和分析后形成“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试用问卷”。通过对325名学龄前儿童的调查,采用因子分析和条目分析方法对试用问卷的条目进行了筛选,最终形成了包括56个条目的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评价量表。在西安市5所幼儿园随机抽取603名3~6岁儿童家长进行调查,采用因子分析、相关分析等对量表的信度、效度、反应度进行检验。 【结果】 量表由56个条目组成,包括不良进食习惯、偏食、食物喜好、情绪性进食、过饱响应、食物响应、外因性进食、主动进食8个维度,累计方差贡献率达50.9%;验证性因子分析各指标均达到统计学要求。量表Cronbach's α系数为0.92,分半信度系数为0.86,重测信度系数为0.72。不良进食习惯、挑食、情绪性进食、过饱响应和食物响应5个维度得分在不同体重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进食习惯、挑食、食物喜好、外因性进食4个维度得分在不同文化程度家长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量表具有良好信度和效度,8个维度能较为全面地反映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特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学龄儿童饮食行为与营养状况的关系及其性别差异。方法采取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选取城乡1 137名小学3~6年级儿童,于2018年11月测量其身高、体重、肩甲下角皮褶厚度、上臂皮褶厚度,计算体质指数(BMI)和体脂百分比;检测外周血血红蛋白、钙、铁、锌等微量元素含量;由为儿童提供膳食的主要监护人完成儿童饮食行为量表;采用多因素logisitc回归分析儿童饮食行为与营养状况指标之间的关联。结果本次调查儿童超重肥胖检出率为23.39%(244/1 043),钙、铁、锌和血红蛋白的缺乏率分别为22.15%(231/1 043)、18.22%(190/1 043)、11.89%(124/1 043)、8.82%(92/1 043)。除情绪性饮食减少外,城、乡儿童饮食行为各维度得分差异均有意义(均P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控制混杂因素)结果显示,过饱响应得分增加有助于降低高体脂和超重肥胖发生率,而食物响应得分增加则是两者的危险因素;食物响应行为得分增加有助于降低贫血的发生风险(均P 0.05)。经性别分层后发现,过饱响应对儿童低体脂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男生中,对高体脂和超重肥胖的影响在男、女生中均有体现;食物响应在男生中对贫血有影响,在女生中对高体脂和超重肥胖有影响;进食缓慢仅对男生高体脂和超重肥胖有影响(均P 0.05)。结论不同饮食行为对儿童肥胖和体脂影响较大,儿童膳食提供者应积极培养儿童良好的饮食习惯,促进儿童健康。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学龄前儿童照护人喂养行为、儿童饮食行为对儿童体重的综合影响,为儿童肥胖的预防及早期干预措施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2016年4-7月,使用《学龄前儿童照护人喂养行为量表》(CPCFBS)和《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量表》(CPEBQ)对912名学龄前儿童照护人进行调查,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和Logisi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在控制了家庭人口学特征后,照护人喂养行为和儿童饮食行为对儿童BMI及超重/肥胖的影响。结果 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在控制了家庭人口学特征后,喂养行为中的体重担忧和饮食行为中的食物响应与BMI呈正相关关系(P<0.05);照护人喂养行为中的责任喂养及儿童饮食行为中的外因性进食与BMI呈负相关关系(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在控制了家庭人口学特征后,喂养行为中的体重担忧、饮食行为中的食物响应、情绪性进食是超重/肥胖的危险因素(P<0.05);饮食行为中的饮食行为限制、过饱响应是超重/肥胖是超重/肥胖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 学龄前儿童体重受饮食行为和喂养行为综合影响,可通过培养健康的照护人喂养行为和儿童饮食行为进行学龄前期儿童肥胖的预防。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母亲喂养行为对学前儿童饮食行为的影响,进而从家庭喂养的角度为培养儿童良好的饮食行为习惯提供依据及建议。方法采用《儿童喂养量表》和《儿童饮食行为量表》对128例母亲的喂养态度、行为及其孩子的饮食行为状况进行评估,并采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考察母亲喂养行为对儿童饮食行为的影响。结果限制饮食是大多数母亲在生活中经常表现出的喂养行为;过饱响应、进食缓慢以及挑食是当前儿童存在的不良饮食行为;限制饮食对食物响应、食物喜好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逼迫进食对儿童过饱响应、进食缓慢、挑食、渴望饮料、情绪性饮食减少及情绪性过度饮食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对儿童的食物喜好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监督对儿童的挑食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结论母亲喂养行为与儿童饮食行为存在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与体质量指数(BMI)的关联,为制定儿童早期肥胖的综合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2016年5~6月,随机整群抽取武汉市4所一级一类公立日托幼儿园共1 113例儿童,并对其进行一般情况问卷调查和体格测量,利用《儿童饮食行为问卷》评估儿童饮食行为。结果本研究中儿童平均年龄为(4.80±0.97)岁,男女童BMI_Z值分别为(0.37±1.25)和(0.20±1.13),儿童合并超重肥胖率为23.81%。随儿童体质量状态的上升,"情绪性多食""享受食物""总要喝东西"和"对食物的反应"等食物趋向饮食行为得分呈上升趋势(P0.05),"挑食""对饱足感的反应"和"进食速度慢"等食物逃避饮食行为得分呈下降趋势(P0.05);多元线性回归校正混杂因素后,"享受食物"(β=0.22,95%CI:0.07~0.37,P0.05)对儿童BMI_Z仍呈正相关,而"对饱足感的反应"(β=-0.25,95%CI:-0.39~-0.11,P0.05)和"进食速度慢"(β=-0.12,95%CI:-0.22~-0.02,P0.05)对儿童BMI_Z呈负相关。结论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和BMI与饮食行为密切相关,及早培养儿童良好饮食行为习惯有助于预防和控制超重肥胖的发生,维持正常BMI。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索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与生存质量间的相关性,为改善学龄前儿童生存质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6年4至6月间,采用第四军医大学儿童健康相关行为研究团队自主研制的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量表及PedsQLTM4.0生存质量量表中文版,对319例3~6岁儿童进行调查.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儿童饮食行为与生存质量间的相关性.结果 不同性别儿童挑食行为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087,P <0.05);是否独生子女、母亲教育程度间食物响应维度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独生子女=3.817、F母亲教育程度=3.732,均P<0.05);不同性别、母亲教育程度、家庭人均月收入及家庭人口数间不良进食习惯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不同性别=2.943、F母亲教育程度 =4.091、F家庭月收入=4.160、F家庭人口数=4.987,均P<0.05).不同年龄、是否独生子女、母亲不同教育程度、不同家庭经济收入及家庭人口数间儿童生存质量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不同年龄=3.736、t独生子女=4.985、F母亲教育程度=3.890、F家庭经济收入=3.787、F家庭人口数=5.982,均P<0.05).在控制了家庭人口学特征后,儿童生存质量总分与儿童饮食行为中挑食、食物响应、不良进食习惯、过饱响应及情绪性进食呈负相关关系,不同饮食行为对生存质量各维度影响不同.结论 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与其生存质量存在一定关系,不良饮食行为会降低儿童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调查上海市7~12岁儿童超重肥胖率及饮食行为特征,探讨饮食行为与学龄儿童超重肥胖发生的相关性。方法根据家长报告的儿童身高体质量计算体质量指数(BMI),依据2004年发布的"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筛查体质量指数值分类标准"筛查超重、肥胖儿童,将其分为体质量正常、超重、肥胖三组,通过家长填写的儿童饮食行为问卷(CEBQ)定量分析儿童的饮食行为,比较各组间及男女性别间的差异。结果本次调查得到儿童超重率为12.33%,肥胖率为11.46%,合计23.79%。其中男童的超重肥胖率明显高于女童(分别为30.63%和16.19%)。超重肥胖儿童"饱食反应"和"慢食表现"两个分量表得分显著低于体质量正常儿童,而"食物反应"和"食物享受"两个分量表得分明显高于体质量正常儿童。其他分量表得分在超重、肥胖和体质量正常组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学龄儿童超重肥胖率总体处于较高水平,男童中超重肥胖者远多于女童。超重肥胖儿童表现出进餐速度快、对内部饱食信号反应不足、对外部食物信号反应水平和对食物喜好程度增高等饮食行为特征。家长和老师应注重学龄儿童饮食习惯的培养。  相似文献   

14.
陈建  严芳  黄影林  张丹 《中国妇幼保健》2023,(20):3946-3949
目的了解张家港市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问题现状及其相关影响因素,为规范儿童饮食行为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2020年6—7月随机抽取张家港市市区和乡镇8所幼儿园共3719例3~6岁儿童及其照护人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儿童饮食行为的问卷调查,采用多元线性回归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调查儿童中46.8%存在一项或多项饮食行为问题,其中挑食所占比例为33.5%,不良进食行为所占比例为18.8%,而情绪性进食所占比例高达27.2%。挑食主要受体质量状况、照护人教育背景影响;食物响应主要受体质量状况、家庭月收入影响;不良进食习惯、过饱响应主要受体质量状况影响;外因性进食主要受体质量状况、照护人教育背景及家庭月收入影响;情绪性进食主要受照护人教育背景影响;主动性进食主要受年龄、照护人教育背景影响(P<0.05)。结论张家港市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问题检出率较高,且存在多种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调查陕西省农村地区学龄前儿童不健康饮食行为特征,并分析影响因素,为培养学龄前留守儿童良好的进食习惯、提高营养状况和生存质量提供依据。方法利用"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量表",选取陕西省3区县6所农村托幼机构512名学龄前儿童作为研究对象,并利用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影响因素。结果学龄前留守儿童最常见的不健康饮食行为是主动进食能力、挑食、过饱响应以及外因性进食等。经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可知,年龄(OR=0.69)、是否独生子女(OR=0.65)、家庭人均年收入(OR=0.64)、家庭人口数(OR=1.9)是影响儿童饮食行为的主要因素。结论农村学龄前留守儿童年龄越大、非独生子女、家庭人均年收入越高、家庭人口数越少儿童饮食行为表现越好。因此在学龄前留守儿童喂养的过程中,要将重点放在年龄较小的学龄前儿童和独生子女,家庭应该建立统一、科学的抚养观念,在提供良好抚养条件的同时,避免对儿童的溺爱,减少儿童挑食、过饱响应以及外因性进食,培养儿童自主进食能力。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预防和控制乌鲁木齐市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的发生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于2021年10—12月抽取乌鲁木齐市10所幼儿园1 897名学龄前儿童,通过对身高、体重的测量了解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现状,应用一般资料调查问卷、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量表、学龄前儿童照护人喂养行为量表、3~6岁儿童家庭养育环境量表、学龄前儿童体力活动问卷等分析其相关因素。  结果  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检出率为31.21%(592名),其中超重率为19.50%(370名),肥胖率为11.70%(222名)。儿童超重肥胖检出率在不同年龄、性别、儿童饮食习惯(喜食肉类)、父亲体质量指数、母亲体质量指数、母亲孕前体质量指数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9.63,28.75,9.45,18.21,18.45,19.36,P值均 <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儿童饮食习惯、父亲体质量指数、母亲孕前体质量指数、过饱响应、外因性进食、主动进食能力、体重担忧、饮食行为限制、体力活动、家庭体力活动环境是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的相关因素(OR值分别为0.52,1.43,1.51,1.44,0.69,0.74,1.35,1.71,0.81,0.96,1.10,P值均 < 0.05)。  结论  乌鲁木齐市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问题严峻,应加强教育、控制饮食、科学锻炼,以防止儿童超重肥胖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学龄前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儿童情绪行为问题与饮食行为问题,并对该群体中两者的关系进行初步探究。方法 2020年8月—2021年4月使用长处和困难问卷(SDQ,父母版)和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问卷(PEBQ)对150例学龄前ASD儿童情绪行为问题及饮食行为问题展开评估,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两者关系。结果 学龄前ASD儿童常见的情绪行为问题检出率分别为:同伴交往问题(86.0%)、社会行为问题(72.7%)、多动问题(51.3%)。常见的饮食行为问题检出率分别为:主动进食能力不足(83.3%)、挑食(57.3%)、情绪性进食(42.0%)。品行问题是学龄前ASD儿童食物响应问题(OR=3.48, 95%CI:1.04~11.63)和情绪性进食(OR=6.11, 95%CI:1.56~23.86)的危险因素。社会行为问题是学龄前ASD儿童挑食(OR=3.07,95%CI:1.40~6.74)和主动进食不足(OR=5.32,95%CI:1.25~22.70)的危险因素,多动问题是学龄前ASD儿童挑食(OR=3.40,95%CI:1.65~7.00)和不良饮食习惯(OR=4...  相似文献   

18.
摘 要:目的:了解上海市金山区0~6岁营养性疾病儿童喂养及饮食行为状况,为有针对性地开展健康教育、培养儿童 良好饮食行为习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2021年11月—2023年4月在金山区妇幼保健所儿童保健门诊就诊并被诊断为营 养性疾病的儿童为调查对象,对其家长现场发放调查问卷,共回收有效问卷 287份,采用 SPSS 2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 果:287名儿童6月内纯母乳喂养率为47.04%,混合喂养率为28.22%,6月辅食添加率为63.76%。饮食行为量表得分小于中 位数3分的维度有挑食、食物响应、不良饮食习惯、过饱响应、外因性进食、情绪性进食。儿童不良进食习惯、过饱响应、 情绪性进食、主动进食能力与低体重、生长迟缓、消瘦、肥胖的发生有关,挑食与低体重、消瘦、肥胖的发生有关。饮食行 为与超重、贫血发生的相关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儿童性别、年龄、孕周、胎数、出生体重、6月内喂养方式、 进餐时间、断母乳时间、父母亲BMI、食物过敏与多种营养性疾病发生有关。结论:医务工作者应加强对家长进行喂养知识 的健康宣教力度,改善儿童不良的饮食行为,尽最大限度降低儿童营养性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调查西安市新城区社区学龄前儿童常见不健康饮食行为特征,并系统分析影响儿童饮食行为的因素,为规范学龄前儿童良好的进食行为、促进学龄前儿童合理膳食提供依据。方法 2017年8-12月选取西安市新城区6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06名学龄前儿童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量表”进行,并利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儿童饮食行为影响的因素。结果 西安市社区学龄前儿童最常见的不健康饮食行为是挑食、主动进食能力差、不良进食习惯等。不同性别的挑食,不良进食习惯及过饱响应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650,2.024,3.707,P<0.05)。抚养人教育背景不同,儿童挑食行为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126,P=0.026)。抚养人身体状况不同,儿童主动进食能力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052,P=0.007)。家庭常住人口数不同,学龄前儿童的挑食行为,不良进食习惯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442,3.515,P<0.05)。经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影响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的因素依次为是否独生子女、家庭常驻人口数、体重指数及抚养人教育背景。结论 加强抚养人知识储备和健康抚养观念的建立,家庭成员统一抚养观念,减少肥胖/超重儿童不良进食习惯,是培养学龄前儿童健康饮食行为,促进身心健康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20.
熊敏  朱莉琪 《中国公共卫生》2013,29(9):1276-1278
目的 了解贵州省儿童青少年饮食相关行为自我效能感和健康饮食行为现状,为科学开展健康教育及促进健康饮食行为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儿童青少年饮食相关行为自我效能感调查表和健康饮食行为调查表对贵州省9所学校1 398名在校中小学生(非住校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贵州省省会和县级以下地区儿童青少年饮食相关行为自我效能感得分分别为(2.08 ±0.72)和(2.00±0.61)分,≤12和>12周岁年龄段儿童青少年得分分别为(2.08 ±0.63)和(2.01 ±0.69)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省会和县级以下地区儿童青少年健康饮食行为得分分别为(2.67 ±0.90)和(2.05 ±0.92)分,男生和女生得分分别为(2.26 ±0.94)和(2.45±0.99)分,≤12和>12周岁年龄段儿童青少年得分分别为(2.29 ±0.93)和(2.52 ±0.87)分,小学、初中及高中生得分分别为(2.33 ±0.95)、(2.28 ±0.92)和(2.53 ±0.87)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01);贵州省儿童青少年饮食相关行为自我效能感与健康饮食行为得分呈正相关关系(r=0.202,P <0.001).结论 贵州省省会和县级以下地区中小学生与饮食相关行为自我效能感和健康饮食行为存在差异,应有针对性开展教育和干预工作,促进儿童青少年形成健康饮食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