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显微镜辅助下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with fusion,ACDF)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2年8月本院行颈前路手术治疗的60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常规ACDF组(A组,30例)和显微镜辅助ACDF组(B组,30例)。比较2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及并发症,以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17分法)及其改善率评价术后神经功能改善情况。结果 A组手术时间为(132.5±8.9)min,B组为(137.0±9.1)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中出血量为(113.6±8.0)m L,B组为(93.7±5.3)m 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住院(7.37±1.73)d,B组(6.63±1.13)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前JOA评分为6.60±1.21,术后12个月为13.83±0.91,改善率为(69.72±7.66)%;B组术前JOA评分为6.87±1.46,术后12个月为14.23±1.17,改善率为(72.51±11.26)%。A组和B组改善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显微镜辅助ACDF和常规ACDF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有效的方法,但显微镜辅助ACDF可减少术中出血量,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优先选择的手术方案。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放大镜辅助下与常规开放颈椎前路减压治疗脊髓型颈椎病临床疗效的差别.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至2012年9月间收治的59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分别接受放大镜辅助下(A组)和常规开放(B组)颈椎椎体次全切除手术减压治疗29例和30例.通过比较两组病例的住院费用、术后住院天数、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手术前及随访时的神经功能JOA评分及改善率,评估两种手术方法的临床疗效. 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3 ~39个月,平均(24.64±10.07)个月.两组患者术前JOA评分、术后住院天数、住院费用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B组比较,A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减少,手术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时,A组JOA评分为14.76±1.35,高于B组的14.03±1.40(P <0.05),A组JOA改善率平均为(62.54±14.70)%,较B组的(51.68 ±14.75)%明显增加(P<0.05);46例患者(A组21例,B组25例)进行了颈椎MRI复查,A组颈椎椎管及脊髓最狭窄处面积较术前分别增加(52.8±11.8)%和(43.3±15.6)%,均明显高于B组的(41.8±14.2)%和(21.4±7.8)%(P<0.05). 结论 放大镜辅助下颈椎前路手术视野更清晰,可有效减少出血量,减少手术并发症,取得更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ACDF)和颈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融合术(ACCF)治疗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3例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按治疗方法分为两组,ACDF组23例,ACCF组20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术后JOA评分、植骨融合率和颈椎生理曲度改善情况。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5~46个月。手术时间ACDF组为(106±23)min,ACCF组为(142±35)min;术中出血量ACDF组为(121±76)ml,ACCF组为(208±125)ml;两组两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植骨融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JOA评分ACDF组从术前(10.32±1.47)分增加到(14.55±1.65)分,改善率62.82%±12.58%;ACCF组从术前(10.21±1.53)分增加到(14.39±1.76)分,改善率59.91%±13.28%;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颈椎生理曲度均得到明显改善,但ACDF组优于ACC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CDF和ACCF治疗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均可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ACDF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少、创伤小等优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双节段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和单节段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corpectomy and fusion,ACCF)对邻近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治疗结果。方法:对2010年09月~2013年7月应用双节段椎间盘切除减压聚醚醚酮融合器(Polyetheretherketone cage,PEEK cage)植骨融合术及单节段椎体次全切减压钛网植骨融合术进行治疗的54例邻近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ACCF组23例,ACDF组31例。比较两组患者基线资料、住院天数、手术时间、出血量、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及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的不同。通过测量术前、术后3d、末次随访时的影像学图片,分析两组患者颈椎曲度、融合节段高度及融合率的变化。结果:年龄、性别、病变节段、矢状位序列、植骨材料、住院天数和手术时间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CDF组的出血量显著少于ACCF组(175.4±12.1ml VS 201.3±80.4ml)。ACDF组JOA及VAS评分在术前(13.06±0.81、6.48±1.43)与末次随访时(15.45±1.06、2.97±1.28)比较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0),ACCF组JOA及VAS评分同ACDF组,术后与术前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间比较未发现明显差别(P0.05)。两组颈椎曲度和融合节段高度术后3d时较术前均有增加(P0.05),而末次随访时轻度下降(P0.05),ACDF组改善程度明显大于ACCF组(P0.05)。两组均获得了100%的融合率。结论 :在邻近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手术治疗中,ACDF出血量相对较少,能更好地改善颈椎曲度和维持融合节段高度。  相似文献   

5.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6,(23):2125-2128
[目的]探讨经椎板间隙减压术在治疗黄韧带增生所致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应用及其随访结果。[方法]自2012年3月~2015年3月在本院行颈椎后路经椎板间隙减压术并获得完整随访病例的黄韧带源性脊髓型颈椎病患者20例,男12例,女8例;年龄31~76岁,平均41.7岁。记录疼痛视觉模拟量表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日本骨科学会评分(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和颈椎生理曲度D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术后与术前的差异。[结果]所有患者均未出现术中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平均手术时间(100±12.5)min,术中出血量约(200±30.5)ml,术后引流量约(90±18.4)ml。随访时间为术后2周、1个月和3个月。术后2周VAS评分、ODI评分和JOA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维持到术后1个月和3个月。术后2周颈椎生理曲度D值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维持到术后1个月和3个月。[结论]经椎板间隙减压术治疗黄韧带源性脊髓型颈椎病减压效果明显。出血量、手术时间、损伤脊髓神经的风险均达到最小化,术后患者恢复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颈前路减压零切迹椎间融合器(Zero-P)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选取40例接受经颈前路椎间盘切除、脊髓减压术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20例。对照组采用融合器植入、钉板系统内固定术,观察组应用ZeroP行椎间固定融合术。记录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并发症。比较手术前后颈椎Cobb角、JOA评分及VAS评分。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颈椎Cobb角、JOA评分均高于对照组,VAS评分、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前路减压Zero-P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手术时间短、疼痛轻、并发症少、且颈椎功能恢复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单开门椎管成形术与全椎板切除减压固定融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7-10—2016-10诊治的151例脊髓型颈椎病,89例采用单开门椎管成形术治疗(观察组),62例采用全椎板切除减压固定融合术治疗(对照组)。比较2组术后并发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末次随访时疼痛VAS评分、JOA评分、JOA评分改善率、CCI、ROM。结果 151例均顺利完成手术并获得完整随访,随访时间12~40个月,平均30个月。观察组术后轴性症状数较对照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出现C5神经根牵拉综合征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2组疼痛VAS评分、JOA评分、JOA评分改善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CCI较对照组小,ROM较对照组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开门椎管成形术与全椎板切除减压固定融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均可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能有效缓解术前疼痛。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多模式神经电生理监测在颈椎前路手术中的预警意义。方法:2014年9月~2015年4月对53例行颈椎前路手术的颈椎病患者术中进行多模式神经电生理监测(A组),选取60例年龄、性别、病变节段和手术方式匹配但未进行神经电生理监测的颈椎前路手术患者作为对照(B组)。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手术前后颈痛及上肢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s,VAS)评分、颈部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术后JOA评分改善率和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分析A组病例中术中预警的类型和原因,以及与术前诊断、手术方式和手术节段之间的关系。结果:A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为1.3±0.5h(0.8~2.1h),术中出血量为390±236ml(120~600ml),B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为1.2±0.7h(0.6~2.4h),术中出血量为346±293ml(105~610ml),两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A、B两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术前、术后的颈部和上肢VAS评分均无显著性差异(6.5±1.6 vs.6.8±1.4,7.6±2.4 vs.7.4±2.7,3.8±1.2vs.3.6±1.6,3.3±1.4 vs.3.9±1.8,P0.05),A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术后NDI和脊髓型颈椎病患者JOA评分改善率明显优于B组[(19.2±7.1 vs 22.1±5.6,(84.1±10.3)%vs(73.3±9.2)%;P0.05]。在A组病例中,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椎间融合手术较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术的术中监测"严重预警"发生率更高(P0.05),但两种手术方式的"次要预警"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脊髓型颈椎病与神经根型颈椎病之间、单节段手术与双节段手术之间的术中监测"严重预警"和"次要预警"发生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多模式神经电生理监测在颈椎前路手术中能及时预警神经损伤,可有效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改良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与传统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6-05—2019-03诊治的80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40例采用改良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改良组),40例采用传统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传统组)。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出现轴性症状数以及末次随访时的疼痛VAS评分、JOA评分、JOA评分改善率、Tsuji轴性症状评分。结果 80例均顺利完成手术,随访时间平均15.0(7~28)个月。改良组术后出现轴性症状数、术中出血量较对照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2组疼痛VAS评分、JOA评分、JOA评分改善率、Tsuji轴性症状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与传统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均能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但前者能有效降低术中出血量,简化手术步骤,术后可有效减少轴性症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术(ACDF)和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融合术(ACCF)对邻近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邻近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50例患者,其中采用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术的患者25例(ACDF组),采用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融合术的患者25例(ACCF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出血量,JOA评分和VAS评分以及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颈椎曲度和融合节段高度。结果 ACCF组手术时间明显低于ACDF组,术中的出血量明显多于ACDF组(P0.05),但住院时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后的JOA评分明显高于手术前,VAS评分明显低于手术前(P0.05);但两组患者间的JOA评分和VAS评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前的颈椎曲度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3 d以及术后1年随访,ACCF组中患者的颈椎曲度明显小于ACDF组(P0.05);两组融合节段高度均明显高于手术前(P0.05),但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融合节段高度差异不明显。结论 ACDF具有出血量少,能更好地改善颈椎曲度,但ACCF具有手术时间短的优点。临床医师应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采用适当的手术方式治疗邻近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多节段颈椎病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联合椎间隙减压融合内固定术的疗效。方法 :对2012年10月至2014年6月行颈椎前路治疗的28例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18例,女10例;年龄45~77(60.11±9.37)岁;27例患者病变累及3个节段,1例累及4个节段;术前JOA评分为8.89±1.87,拟融合节段Cobb角为(4.87±4.56)°,颈椎曲度为(11.68±1.25)°,均行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联合椎间隙减压融合内固定术。通过影像学资料测量术后1、12个月时的融合节段Cobb角、颈椎曲度,并采用JOA评分评价疗效。结果:手术时间120~205 min,平均163 min;术中出血量100~300 ml,平均198 ml;术后1例患者出现声音嘶哑,术后3周恢复正常;1例出现饮水呛咳,术后1周恢复正常。28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24(18.46±3.20)个月。术后12个月植骨椎间隙均获骨性愈合,内固定物位置良好。术后1、12个月时融合节段Cobb角与颈椎曲度及JOA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术后12个月JOA评分改善率为(46.46±20.26)%,手术疗效根据改善率评定:优12例,良14例,好转2例。结论: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联合椎间隙减压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2.
赵波  秦杰  王栋  李浩鹏  贺西京 《中国骨伤》2016,29(3):205-210
目的 :比较颈椎前路减压分段融合术和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09年7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56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男32例,女24例;年龄42~79岁,平均(56.9±12.8)岁,病程2个月~16年,平均(10.6±3.2)年。所有患者术前经影像学检查显示有多节段颈椎间盘突出,并具有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表现。其中34例采用颈椎前路减压分段融合术(前路组),22例采用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后路组)。通过影像学资料对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病变节段前柱高度和颈椎前曲度进行比较,并采用JOA评分评价手术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无神经血管并发症发生,并获得24~36个月的随访(平均28.6个月)。前路组,术后2周时颈椎病变节段前柱高度较术前明显增高(P0.05),颈椎前曲度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后路组,术后2周及末次随访时,病变节段前柱高度和颈椎前曲度较术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在术后2周及末次随访时颈椎前曲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JOA评分均出现了明显恢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前路组明显高于后路组(P0.05),且JOA评分改善率前路组也优于后路组(P0.05)。结论:这种分段式前路融合手术可以有效地恢复颈椎前柱高度,并且与颈椎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相比,可以显著地改善脊髓功能,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有效方案。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显微镜下颈前路椎间隙减压治疗老年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自2009年6月至2012年3月在显微镜下经颈前路行椎间隙减压治疗老年脊髓型颈椎病患者43例,其中男26例,女17例;年龄60~72岁,平均(64.9±3.7)岁。术前JOA评分7~12分,平均(9.5±1.8)分。采用JOA评分对手术前后的神经功能状况进行评定。结果:术后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0~18个月,平均(14.7±1.6)个月。术后JOA评分10~16分,平均(13.81±1.44)分,较术前明显改善(P<0.01)。根据功能改善率,优9例,良26例,中7例,差1例。结论:显微镜下颈前路间隙减压对老年脊髓型颈椎病有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前路分段减压手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 :对2005年8月至2016年3月收治的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8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手术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2例。对照组男26例,女16例,年龄(56.87±11.89)岁,病程(7.91±3.71)年,病变节段C3-C636例,C4-C76例。观察组男24例,女18例,年龄(54.58±12.56)岁,病程(8.03±3.52)年,病变节段C3-C634例,C4-C78例。对照组行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观察组行前路分段减压法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植骨融合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3、6、12个月的JOA评分和融合节段Cobb角。结果:观察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植骨融合时间也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术后3、6、9个月,观察组的JOA评分和融合节段Cobb角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前路分段减压法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具有椎体切除少、减压彻底、术后稳定性好、并发症少等优点,可有效促进脊髓功能及椎体稳定性恢复。  相似文献   

15.
许良  孔鹏  徐展望 《中国骨伤》2016,29(3):211-215
目的 :探讨颈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钛网植骨融合联合钛板固定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0年10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48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37例,女11例;年龄37~76岁,平均54.6岁;2个节段病变35例,3个节段病变7例,4个节段病变6例。所有患者接受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钛网自体颗粒骨植骨融合颈前路钛板内固定手术。进行临床和影像学随访,记录术前及术后3、6、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ROM、JOA、VAS及SF-36评分,观察融合程度和椎管减压情况。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4~48个月,平均27.3个月。术后12个月时,影像学资料显示所有患者达到骨性融合,椎管减压彻底,术前病变最严重处椎管矢状径为(5.13±1.32)mm,术后12个月为(9.94±1.22)mm,手术前后椎管矢状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63,P=0.014);椎管减压程度为(92.15±2.35)%。术后各观察时间节点ROM、JOA、VAS及SF-36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术后各观察时间节点ROM、JOA、VAS及SF-36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颈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钛网植骨融合联合钛板内固定手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融合率高,减压彻底,临床症状体征改善明显,且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颈椎前路椎间隙减压自锁融合器结合前路短节段钢板固定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12年1月至2015年6月采用颈椎前路椎间隙减压自锁融合器结合前路短节段固定钢板治疗的106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男71例,女35例;年龄42~74岁,平均(55.4±5.1)岁。受累节段:3节段82例,4节段24例。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住院时间;分析术前,术后5 d,术后3、6、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颈肩痛视觉评分(VAS)和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并计算出JOA改善率;测量术前,术后3、6、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颈椎曲度和颈椎ROM。对术后并发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06例手术均顺利进行,手术时间为(126.2±25.1)min,失血量为(82.1±26.3)ml。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2~48个月,平均(30.4±10.5)个月。颈肩痛VAS评分和JOA评分分别由术前的6.11±1.54、9.22±2.42改善为术后5 d的2.14±0.51、12.46±1.42(P0.05),术后各时间点VAS及JO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5 d JOA改善率达(56.7±21.6)%,术后各时间点JOA改善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颈椎生理曲度术后3个月为(19.6±8.9)°比术前的(11.5±6.8)°明显改善(P0.05),术后能够获得比较满意的稳定(P0.05);而颈椎ROM由术前的(37.6±10.4)°减少为术后3个月的(18.2±5.9)°,颈椎活动减少明显(P0.05),随访过程中无明显改变(P0.05)。术后出现吞咽困难19例,轴性痛6例,脑脊液漏3例,声音嘶哑2例,保守治疗好转;3例患者各有1个椎间隙未融合(无临床症状),未出现内固定松动、断裂、移位。结论:颈椎前路椎间隙减压自锁融合器结合前路短节段钢板固定,能够减少术中损伤,恢复颈椎生理曲度,改善脊髓神经功能,减少术后并发症,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可选方案。  相似文献   

17.
赵康全  王晟昊  王羿萌  杨旭  杨惠林  皮斌 《骨科》2015,6(5):244-247,251
目的:比较新型自锁式颈椎融合器ROI-C与钛板联合Cage植骨融合治疗老年性脊髓型颈椎病的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从2012年1月至2013年9月收治的58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其中行颈椎前路减压ROI-C椎间融合的患者23例(ROI-C组),行前路钛板内固定联合Cage椎间融合的患者35例(钛板组),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复苏时间、术后住院时间,随访常规复查颈椎正侧位X片并观察有无感染、食道损伤破裂、植入物移位、松动、断裂、术后吞咽困难等并发症。结果: ROI-C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明显低于钛板组,其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平均随访14.1个月(12-22个月),ROI-C组1例发生吞咽困难,钛板组9例发生吞咽困难,两组吞咽困难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均未见手术节段不稳。结论:治疗老年性脊髓型颈椎病,采用自锁式颈椎融合器ROI-C比前路钛板固定联合Cage植骨融合更具安全性。ROI-C较前路钛板联合Cage植骨融合在减少手术损伤、减少术中出血、缩短手术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降低吞咽困难等术后并发症方面更具优势,值得临床加大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前路颈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联合前路椎体次全切钛网植骨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corpectomy and fusion,ACCF)与颈后路单开门微型钛板内固定术治疗3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4年3月至2016年3月手术治疗的63例(男39例,女24例)3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43例行ACDF联合ACCF(前路组),20例行颈后路单开门微型钛板内固定术(后路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并按照JOA评分标准评定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所有病例获得随访,时间16~40个月,平均25.8个月。前路组与后路组患者手术时间分别为(123.70±6.21)min和(118.70±5.41)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出血量分别(85.23±7.51)ml和(107.18±9.41)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路组发生轴性症状6例,吞咽困难1例,未发生C5神经根麻痹、声音嘶哑及呛咳等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16.3℅(7/43);后路组发生轴性症状5例,C5神经根麻痹1例,未发生吞咽困难、声音嘶哑及呛咳等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30.0℅(6/20),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路组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的JOA评分均优于后路组(P0.05)。结论 :两种手术方式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均能提供即刻的稳定性,前路联合手术在术中出血量、并发症发生率、临床疗效方面均优于后路组,因此对于连续性3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治疗倾向于前路联合手术。  相似文献   

19.
显微镜下减压融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探讨显微镜下颈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2005年2月至2010年3月,在显微镜辅助下经颈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21例,男13例,女8例;年龄32~71岁,平均51.5岁;病程6个月~3年,平均12.5个月。手术操作:在显微镜下应用高速磨钻等工具进行减压操作,脊髓充分减压后取自体髂骨植骨融合加内固定。对手术前后JOA颈椎病评分进行比较并评价其疗效。结果:21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8~24个月,平均20个月。患者脊髓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提高,JOA评分由术前9.26±1.72增加至术后的13.64±1.38(t=2.452,P=0.000)。根据JOA评分评定疗效:优12例,良7例,一般2例。结论:显微镜下颈前路减压融合术具有操作精细、减压充分等优点,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颈椎前路Hybrid手术保留颈后纵韧带的临床效果及意义.方法: 对2009年3月至2013年3月采用Hybrid术式治疗的颈椎病138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男52例,女86例;年龄36~58岁,平均45.3岁;病程 3~16 个月.神经根型22例,脊髓型68例,混合型48例.所有患者Ⅰ期行Hybrid手术治疗,前路减压时均保留颈后纵韧带.通过JOA评分、影像学检查(手术前后置换节段活动度、颈椎整体活动度、脊髓矢状径)评价手术疗效.结果: 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手术时间60~125 min,平均90.6 min;术中出血量10~60 ml,平均30.1 ml.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2~48个月,平均 22.2个月.病变节段减压充分,术中保留的颈后纵韧带均无明显肥厚、增生及钙化等异常,假体位置及切口愈合良好,无不良并发症发生.术后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上肢根性症状全部缓解,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术后肌力和感觉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JOA评分由术前的 (8.62±1.22)分增加至末次随访时的(14.26±1.47) 分(P<0.05).人工椎间盘稳定,置换节段和颈椎整体活动度分别为(14.2±5.6)°和(33.8±10.3)°,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脊髓矢状径由术前的(5.2±1.3) mm增加到术后的(8.8±0.5) mm(P<0.05).结论: 对颈椎后纵韧带无明显病变的患者,颈椎前路Hybrid术中保留后纵韧带可获得充分的减压,手术临床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