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9 毫秒
1.
目的评估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早期胃癌(EGC)及癌前病变的有效性和价值。方法该院消化医学中心2012年1月-2014年1月36例EGC及癌前病变,共43处病灶,行ESD治疗,其中31处重度不典型增生、11处黏膜内癌、1处黏膜下癌。病变7处位于上段胃、15处中段胃及21处下段胃。内镜分型包括:Ⅰ(7)、Ⅱ_a(14)、Ⅱ_b(4)、Ⅱ_c(11)、Ⅱ_a+Ⅱ_c(4)及Ⅱ_c+Ⅱ_a(3)。结果完整切除率93.0%,治愈性切除率90.7%。病灶平均直径3.4 cm(1.3~7.5 cm),1例病变R1切除,3处病变ESD术中穿孔使用金属夹封闭成功,1例迟发性出血内镜下止血成功,1例追加外科手术。无1例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 ESD治疗EGC具有较高的完整切除率和治愈性切除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结直肠黏膜下肿瘤的诊断及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收集2011年1月-2017年1月在该院消化内镜中心行ESD治疗的结直肠黏膜下肿瘤的患者67例,病灶68处,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8处病灶中,神经内分泌肿瘤占61.8%,以直肠分布为主,脂肪瘤占29.4%,以结肠分布为主;超声内镜检查46处病灶,位于黏膜下层38处(82.6%),低回声31处(67.4%)。ESD治疗病灶整块切除率100.0%,病理完整切除率94.1%;并发症情况:穿孔发生率6.0%,术后出血发生率1.5%,无1例需外科手术干预;术后随访率95.5%,中位随访时间33个月(3~75个月),未见复发及远处转移。结论超声内镜有助于结直肠黏膜下肿瘤的诊断,ESD治疗结直肠黏膜下肿瘤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结直肠黏膜内癌及癌前病变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16年6月-2018年2月收治的25例结直肠黏膜内癌及癌前病变行ESD治疗的患者资料,评价ESD手术的安全性和疗效。结果 25例结直肠黏膜内癌及癌前病变,病灶大小1.1~6.9 cm,平均3.2 cm,手术时间35~240 min,平均85 min,一次性完整切除病灶21例,完整切除率为84.0%(21/25),3例病变部分剥离后高频电圈套器分次切除,1次术中出血转外科手术。所有病例术中均未发生穿孔,2例发生术后迟发性出血,再次内镜止血成功。所有ESD患者术后3个月复查,创面愈合率达100.0%,平均随访半年,局部无残留或复发。结论 ESD治疗结直肠黏膜内癌及癌前病变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能实现较大病变的完整切除,术后复发率低,并发症相对较少,值得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早期胃癌(EGC)及癌前病变(PLGC)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99例EGC及PLGC患者,根据手术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49例接受内镜黏膜切除术(EMR),观察组50例接受ESD术,观察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治愈性切除率、整块切除率、完整切除率)、手术指标(病灶大小、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康复时间(术后排气时间、饮食恢复正常时间及住院时间)和生活质量水平。结果观察组治愈性切除率84.00%(42/50)、整块切除率94.00%(47/50)、完整切除率90.00%(45/50)均高于对照组的65.31%(32/49)、77.55%(38/49)、73.47%(36/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组病灶大小、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排气时间、饮食恢复正常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3个月末生活质量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ESD术治疗EGC及PLGC患者,切除病灶并可同时最大程度地保留胃正常生理结构,可提高临床疗效,缩短康复时间,改善手术指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水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食管早癌及癌前病变的临床疗效,并分析手术前后标本病理特点。方法 69例研究对象术前经胃镜活检标本检查确诊为早期食管癌或食管癌前病变,均经ESD治疗,观察其临床特征、并发症、病灶大小、术前及术后病理特点等。结果手术整块切除率100.00%(69/69),完整切除率95.65%(66/69),治愈性切除率95.65%(66/69)。切除标本最大直径7.0 cm。术前钳取活检总正确率为69.57%(48/69),与活检相比,手术标本诊断更准确。结论 ESD是治疗食管早癌及癌前病变的有效方法。ESD可一次性完全切除病灶,且可以提供完整标本进行进一步病理学评估,以提高病理的正确诊断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不同大小食管早癌及癌前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579例接受EMR与ESD治疗的食管早癌及癌前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病灶大小,分为大病灶组(n=277)和小病灶组(n=302),分析EMR及ESD治疗不同大小病灶的效果和并发症情况。结果 小病灶组中,EMR组病灶完整切除率为93.2%,治愈性切除率为89.0%,与ESD组病灶的完整切除率92.6%和治愈性切除率90.4%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EMR组与ESD组的出血率和复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大病灶组中,EMR组病灶完整切除率为84.2%,治愈性切除率为84.2%,与ESD组病灶的完整切除率87.9%和治愈性切除率85.4%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EMR组与ESD组的出血率和复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食管上段(O■=5.098,95%CI:1.614~16.105,P=0.006)是内镜治疗术后狭窄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牙线牵引辅助技术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早期直肠癌及癌前病变中的应用价值和安全性。方法收集2014年9月-2017年6月湖北省肿瘤医院内镜科采用ESD治疗的57例早期直肠癌及癌前病变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牙线牵引组(n=28)和常规组(n=29),对比分析两组平均手术时间、黏膜下补充注射量及补充注射次数、完整切除率、R0切除率、并发症情况及随访结果。结果 57例均成功施行ESD治疗。牵引组的平均手术时间、黏膜下补充注射量及补充注射次数均明显少于常规组[(55.11±10.44)vs(74.72±14.47)min;(5.80±1.80)vs(10.00±5.70)ml;(1.10±0.90)vs(1.70±0.90)次],两组间在平均手术时间(P=0.000)、黏膜下补充注射量(P=0.001)、黏膜下补充注射次数(P=0.022)上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牵引组及对照组完整切除率及R0切除率均为100.0%。并发症方面牵引组无出血及穿孔发生,常规组发生1例(3.4%)术后迟发性出血,2例(6.9%)术中穿孔,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两组病例均无复发。结论牙线牵引辅助技术能显著缩短直肠ESD操作时间,减少术中黏膜下补充注射量及次数,并能确保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直肠类癌的内镜下治疗方法与各自的优势。方法对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33例直肠类癌行内镜下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根据情况分别选择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或经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总结其内镜下表现特点及治疗情况。结果 33例直肠类癌中,14例行EMR治疗,19例行ESD治疗。病灶位于直肠距肛门齿状线4~15cm,切除病灶直径0.3~1.5 cm。7例行EMR中途改行ESD,2例EMR术后肿瘤残留追加外科手术。病理学分析ESD组完整切除率(100%)较EMR组完整切除率(85.7%)有所提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出现大出血、穿孔等并发症。结论相比EMR,ESD可能有利于实现直肠类癌病变的完整切除,减少复发,且安全性不亚于EMR。对于较小的直肠类癌,ESD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与传统外科手术治疗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的有效性、安全性及费效比。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4月-2013年11月住院接受治疗的65例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内科ESD组及外科手术组,比较两种疗法在有效性、安全性及卫生经济方面的差异。结果 ESD组32例与外科手术组33例相比,治愈性切除率(100%vs 100%)、术后生存率(100%vs 100%)、术后复发率(0%vs 0%),差异无显著性,外科手术组虽然整块切除率(100%)高于ESD组(65.6%,P0.001),但并发症明显增多(39.4%vs 6.3%,P=0.002),平均手术时间明显延长(203.1 m in vs 86.5 m in,P0.001),住院天数明显增加(22.1 d vs 10.1 d,P0.001),住院费用明显增多(56 390元vs 14 533元,P0.001)。结论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的治疗,ESD与外科手术疗效相当,但ESD较外科手术住院时间短、费用低、并发症少、恢复快,值得临床首选使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内镜下治疗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07年5月至2010年7月我院内镜中心治疗的20例消化道病变患者,以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及内镜下黏膜剥脱术(ESD)方法治疗,观察治疗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20例患者病变全部切除,ESD完整切除病灶10例,分片切除2例,EMR切除病灶8例。ESD手术时间为48~150 m in,EMR手术时间为32~55 m in。术后病理结果:胃早癌:3例证实为胃早癌,切缘未见残留。1例中高级上皮内瘤变,癌变,局部浸润。胃息肉:均为中-高级上皮内瘤变。直肠侧向发育性肿瘤:3例为中高级上皮内瘤变,1例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结肠息肉:6例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2例考虑癌变,侵犯黏膜下层,有淋巴管可疑癌栓。2例病例术后出血,内镜治疗及内科保守治疗后出血止,2例病例追加外科手术治疗。所有随访病例未见肿瘤复发。结论 EMR及ESD治疗消化道病变安全有效,并且整块切除,以利于病理评估,复发率小,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痛苦少,恢复快。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内镜下治疗十二指肠占位性病变的安全性、有效性及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2月-2016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消化内镜中心59例行内镜下治疗的十二指肠占位性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59例患者接受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男31例,女28例,年龄17~81(58.2±13.3)岁。病变位于十二指肠球部24例(40.68%),降部35例(59.32%)。病灶直径0.2~5.0(1.4±0.9)cm。病变来源于黏膜层39例(66.10%),包括炎性或增生性息肉18例,绒毛状-管状腺瘤6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5例及其他。来源于黏膜下层的病变者20例(33.90%),包括布氏腺瘤4例,异位胰腺5例,脂肪瘤4例,间质瘤4例,神经内分泌瘤2例,平滑肌瘤1例。术中穿孔5例,术后迟发性出血4例,经术中修补及术后止血治疗,无再发穿孔及出血。2例患者追加外科手术治疗。59例患者均接受了3~30个月的术后随访,随访期间无1例复发。结论内镜下治疗十二指肠占位性病变具有可靠的临床疗效,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患者术后恢复好。该技术安全、有效,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大肠恶性肿瘤近10年临床病理变迁情况,从而为早期诊断结肠癌及肿瘤诊治提供一定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2008年1月-2017年3月收治的617例大肠恶性肿瘤资料,分别对大肠恶性肿瘤的临床特点、内镜表现、病理及DNA错配修复基因等进行分析。结果大肠癌检出率为2.35%(596/25 308),同时性多发大肠癌18例(3.02%,18/596)。男女之比为1.34∶1.00,平均年龄66.8岁。596例原发性大肠癌中,结肠癌占76.68%,其中右半结肠癌占39.17%,女性右半结肠癌的检出率(47.34%)明显高于男性(33.46%)(P=0.003)。组织病理类型主要为高中分化腺癌,占84.60%(522/617),其中黏液腺癌占6.81%(42/617)。230例患者进行了DNA错配修复(MMR)状态检测,其中DNA错配修复缺失(d MMR)患者57例(24.78%),与DNA错配修复正常(p MMR)患者相比,常见于右半结肠、低分化腺癌、印戒细胞癌和含黏液分泌腺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强对老年高危患者的结肠镜筛查,提高对同时性多发大肠癌的认识。对于女性患者,重视右半结肠癌的筛查。对于右半结肠癌、低分化腺癌(含印戒细胞癌)及黏液分泌腺癌患者,进行MMR检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神经内镜颅内血肿清除术(NEIHE)与软通道血肿穿刺引流术(SCPD)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HICH)的临床疗效与预后。方法将2015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106例HICH病例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神经内镜组(51例,NEIHE方案)与穿刺引流组(55例,SCPD方案),记录手术及并发症指标,比较外周血炎性因子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变化,对比两组术后疗效。结果神经内镜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失血量高于穿刺引流组[(108.5±33.8)vs(85.8±25.4)min、(54.2±17.7)vs(42.6±14.5)ml,P0.05],但术后48 h血肿清除率和术后总体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优于穿刺引流组[(85.8±7.8)%vs(74.7±9.2)%、13.7%vs 29.1%,P0.05]。术后14 d,神经内镜组外周血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下降数值均明显高于穿刺引流组[(129.5±33.7)vs(107.8±29.5)pg/ml、(74.3±22.8)vs(56.7±18.2)pg/ml、(32.6±7.5)vs(27.2±6.6)mg/L,P0.05]。术后14 d,神经内镜组美国国立卫生院脑卒中量表评分(NIHSS)下降数值较穿刺引流组更为明显[(13.0±3.8)vs(10.3±3.5),P0.05]。术后6个月,神经内镜组存活病例Barthel指数提高数值明显高于穿刺引流组[(44.8±9.7)vs(39.5±11.2),P0.05]。结论 NEIHE较SCPD治疗HICH虽然手术操作相对复杂,但血肿清除率更彻底,并发症更少,近期疗效及预后均具备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衍生技术内镜黏膜下挖除术(ESE)治疗消化道神经内分泌肿瘤(NET)的安全性及其疗效。方法采用ESE方法对23例消化道NET进行治疗,术后标本送病理检查,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疗效,随访肿瘤复发及转移情况。结果肿瘤直径0.4~3.0 cm,中位大小1.0 cm,均一次性完整剥离切除,ESE手术时间(自黏膜下注射至完整剥离病变)20~75 min,中位手术时间30 min,1例出现迟发性出血,1例因肿瘤侵犯固有肌层主动穿孔全层切除。术后23例病理诊断为NET,其中G1级21例、G2级2例,3例胃NET中,1型2例,2型1例,基底和切缘均未见病变累及。中位随访28个月,无1例出现肿瘤复发和转移。结论 ESE治疗消化道NET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疗效,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疗效和风险。方法对2011年6月-2016年12月甘肃省武威肿瘤医院内镜中心经ESD治疗的206例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患者的临床病理和随访资料进行总结,评价ESD治疗的一次性完整切除率、并发症发生率、复发转移率和临床疗效。结果 206例患者中早期胃癌157例(76.21%),其中m1 39例(24.84%)、m2 17例(10.83%)、m3 92例(58.60%)、sm1 4例(2.55%)、sm2 3例(1.91%)、基底部有癌肿累及2例(1.27%),胃腺管癌84例(53.50%)、中分化腺癌61例(38.85%)、乳头状腺癌5例(3.18%)、胃黏液腺癌2例(1.27%)、胃低分化腺癌5例(3.18%);高级别上皮内瘤变41例(19.90%);绒毛状管状腺瘤伴低级别上皮内瘤变8例(3.88%)。ESD整块切除率为99.03%(204/206),完整切除率为98.06%(202/206),组织学完整治愈率为98.06%(202/206)。术后迟发性出血7例(3.40%),术中穿孔5例(2.43%),术后出现贲门狭窄2例(0.97%),均予保守治疗出院。随访时间9~67个月,第3和5年以上病灶复发3和2例,第3和5年总复发率分别为3.53%和4.35%;第3和5年以上死亡各2例,3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97.65%(83/85)和95.65%(44/46)。结论 ESD治疗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是一种简便、安全、疗效肯定的方法,临床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早期胃癌的临床病理特点与内镜下的表现。方法选择该院2008年1月-2016年12月早期胃癌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及内镜检查资料。结果早期胃癌患者年龄55岁占30.8%,≥55岁占69.2%,男性占63.3%,女性占36.7%,主要症状为上腹部隐痛和食欲下降,分别占40.8%和22.5%,主要组织学类型为低分化腺癌和中分化管状腺癌,分别占48.3%和27.5%,分化型52例,占43.3%,未分化型68例,占56.7%,淋巴结转移14例,占11.7%,黏膜内癌66例,占55.0%,黏膜下癌54例,占45.0%。内镜下表现:早期胃癌胃窦部、胃体部、胃底部、贲门部的构成比分别为49.2%、26.7%、12.5%、11.7%,病灶直径0.5 cm、0.5~1.0 cm、1.0 cm的构成比分别为14.2%、38.3%、47.5%,大体类型Ⅰ型、Ⅱa型、Ⅱb型、Ⅱc型和Ⅲ型的构成比分别为10.8%、25.8%、11.7%、35.8%和15.8%。早期胃癌的分化程度和浸润深度与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年龄、性别、病变部位、病灶直径、内镜下分型与淋巴结转移无关(P0.05)。结论早期胃癌男性多见,低分化腺癌比例高,内镜下见胃窦部好发,直径1.0 cm以上者较多,大体类型以Ⅱ型为主,未分化型癌和黏膜下癌淋巴结转移率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使用单钳道内镜下荷包缝合法处理胃底间质瘤剥离时发生穿孔的闭合效果。方法 15例来源胃底固有肌层的间质瘤病例,瘤体长径1.5~3.0 cm,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中发生穿孔,单钳道内镜下荷包缝合法闭合创面。结果 15例患者均成功闭合创面,耗时10~15 min,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单钳道内镜下荷包缝合法处理胃底ESD伴随的穿孔,方法简便有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早期结直肠癌的应用价值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5月-2016年5月该院收治的早期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组和ESD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安全性及炎性指标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共纳入126例研究对象,患者病变直径≥2 cm时,手术时间均长于病变直径2 cm(P0.05)。在不同病变直径中,ESD组患者手术时间均长于EMR组,病变整块切除率和完全切除率均高于EMR组(P0.05)。在病变直径≥2 cm时,EMR组患者病变整块切除率和完全切除率低于病变直径2 cm(P0.05)。术前两组患者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及CD3~+、CD4~+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ESD组患者CRP、TNF-α、IL-6水平低于EMR组,CD3~+和CD4~+水平高于EMR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感染、穿孔、吻合口瘘发生率和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SD组患者出血发生率高于EMR组(P0.05)。结论 ESD治疗早期结直肠癌的疗效显著,对机体应激反应较小,术后复发率低,但出血率较EMR组高,应加强监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