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在青年学生中利用新媒体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的效果,为制定有针对性的高校艾滋病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烟台市4所高校2 561名学生,随机分为干预组(1 289名)和对照组(1 272名)开展问卷调查,并对干预组开展形式多样的新媒体艾滋病防治健康教育,利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干预后对照组和干预组学生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分别为85.9%和94.0%(χ2=46.67,P <0.01)。结构方程模型拟合较好,修正后拟合指数分别为RMSEA=0.04,GFI=0.97,AGFI=0.96,IFI=0.97,CFI=0.98。新媒体干预对预防信息和预防动机的直接效应分别为0.30和0.65,信息和动机对预防行为的影响主要是通过行为技巧的间接作用,标化的总体效应分别为0.09和0.29,行为技巧对预防行为的总体效应为0.80,是影响艾滋病预防行为的主要因素。结论利用新媒体在青年学生中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效果显著。应把动机提升作为开展工作的新突破点,通过信息、动机、行为技巧等方面促进青年学生艾滋病预防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在信息、动机、行为技巧理论基础上构建大学生艾滋病预防行为影响因素的结构方程模型,为开展大学生AIDS健康教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对南京市5所高校3183名大学生进行大学生AIDS预防行为影响因素的自填式匿名问卷调查,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大学生AIDS传播信息得分较高,及格率为97.9%。不同性别大学生AIDS预防动机和行为技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构方程模型结果显示,信息对预防行为的总体效应为0.096,间接效应为0.096。动机对预防行为的总体效应为0.354,直接效应为0.069,间接效应为0.285。行为技巧对预防行为的总体效应为0.849,AIDS信息和预防动机均可通过行为技巧影响AIDS预防行为,行为技巧是AIDS预防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应从信息、动机、行为技巧三方面进行综合干预促进大学生AIDS预防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介绍一种艾滋病健康教育行为干预模式,即在男男性行为者中应用信息、动机、行为技巧行为干预模型(Information-Motivation-Behavioral Skills Model,IMB),并对其原理及模型的建立进行介绍。方法模型假设艾滋病预防行为是一个函数,将个人有关预防行为的信息、参与AIDS预防的动机、实施预防行为的技巧看作自变量,自变量之间以及自变量与函数间存在方向性的关联。行为技巧直接影响预防行为,信息和动机可以激活行为技巧,通过行为技巧间接引发预防行为的产生和保持。结果χ2值可用来恰当地反映模型的拟合优度,本研究中χ2=111.65,ν=50,χ2/ν=2.23,国外的文献建议比值在2.0到5.0之间,说明模型拟合较好。结论本模型的构建是成功的,模型全面、详细而又简约地描述了各因素对艾滋病预防行为的影响及相互之间的关系。行为技巧直接影响预防行为,信息和动机可以激活行为技巧,通过行为技巧间接引发预防行为的产生和保持。  相似文献   

4.
目的 对沈阳市某医学院校结核病知信行(KAP)进行调查,在KAP调查基础上构建肺结核防治相关行为影响因素结构方程模型,为今后有效开展校园结核病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2016年1—4月份在沈阳市某医学院校分层整群抽取1 350名在校生,统一问卷调查学生对肺结核防治的知识、态度及行为情况,采用AMOS 20.0建立和拟合结核病防治的KAP结构方程模型。结果 纳入分析的研究对象1 279人,肺结核防治相关知识知晓率、正确态度的持有率和正确行为的持有率较低;结核病知信行结构方程模型的χ2=3.65,P<0.05。通过对比结构方程模型的拟合优度指数近似方差均方根(RMSEA)、规范拟合指数(NFI)等分别为0.046、0.902,得出数据与模型的拟合程度较好;结核病防治的相关知识对防治行为的直接作用系数为0.324,间接作用系数为0.307,总作用系数0.631;防治态度对防治相关行为影响作用系数为0.422。结论 肺结核相关防治知识和态度对防治行为具有积极的正向作用,提高防治相关知识认识可以明显改善其正确态度,有助于正确防治行为。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随机效应模型在分层抽样数据中的应用,分析学生对受艾滋病影响儿童态度的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分层抽样问卷调查的方法获取数据,通过SAS9.1的Proc MIXED过程拟合随机效应模型.结果 将学校作为随机效应是有意义的(σ2u0=9.36,P=0.01),考虑学校结构的存在时,随机效应模型有改进(χ2=211.70,P<0.0001),性别(b=-1.15)和知识得分(b=1.61)成为学生对受艾滋病影响儿童态度的影响因素.结论 随机效应模型可有效应用于分层抽样数据,加强艾滋病知识教育及关注男生重点人群有利于有效消除对受艾滋病影响儿童歧视.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大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行为现状,评价高校学生团体参与艾滋病健康教育干预活动的效果,为高校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2014年11月至2015年5月,采取随机整群抽样方法选取合肥市某高校大一新生共319名,利用受培训的学生社团成员作为志愿者对其进行预防艾滋病综合干预活动,并对干预前后效果进行评价。结果共有294名学生全程参与了干预活动。干预前艾滋病8个基本知识答对率41.01%~98.11%,"输血是否传播知晓率"最高;干预后学生艾滋病知识总体知晓率由67.19%提高到99.32%(χ~2=109.80,P=0.000),婚前性行为的支持率由53.00%下降到43.88%(χ~2=5.078,P=0.024),艾滋病相关歧视态度各维度得分均有不同程度下降,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利用高校学生社团开展预防艾滋病同伴教育活动,可有效提高大学生艾滋病防治相关知识、态度,降低歧视。  相似文献   

7.
目的 调查分析高职院校女大学生对艾滋病认知的现状及健康教育干预效果,为高校开展相关健康教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对西安某所高职院校的女大学生进行艾滋病知识健康教育干预,通过选修课和专题讲座的方式阶段性进行,为期6个月,共3次.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分别在干预前(950份)和干预后(902份)进行问卷调查,获得认知现状并评估干预效果.结果 健康教育干预后与干预前相比,女大学生对艾滋病相关概念的掌握显著增强(95.9%vs 83.0%,χ2=77.486,P<0.01),对高温消毒杀灭艾滋病病毒的知晓率明显提高(90.6%vs.73.6%,χ2=86.838,P<0.01),对安全套预防的知晓率明显提高(85.6%vs 58.7%,χ2=159.382,P<0.01);干预后,对艾滋病各种传播方式的知晓率均显著提高(均P<0.01),对不会感染艾滋病方式的知晓率也均显著提高(均P<0.01);但是,女大学生对艾滋病病人的认知和态度在干预前后并无显著性改变(χ2=1.742~2.817,均P>0.05);有60.3%的女大学生仍然希望通过专业人员知识讲座和选修课的形式获取艾滋病相关健康知识.结论 健康教育可显著提高女大学生对艾滋病知识的知晓率,高校应依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做好艾滋病健康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艾滋病防治医护人员人格、职业压力与职业倦怠的关系。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7年3月,在云南省抗病毒治疗的237个治疗点29所共346名艾滋病防治医护人员,采用中国大五人格问卷简式版、职业压力指标问卷和中国职业倦怠问卷对其进行调查,并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艾滋病防治医护人员人格、职业压力与职业倦怠相关显著(r=-0.422~0.554,P0.05);艾滋病防治医护人员人格、职业压力与职业倦怠的结构方程模型拟合良好(χ~2/df=4.03,NFI=0.915,TLI=0.901,CFI=0.921,RMSEA=0.067),职业压力对职业倦怠的路径系数显著(β=0.82,P0.01),人格对职业倦怠的路径系数显著(β=-0.51,P0.01);人格在职业压力对职业倦怠影响中的中介效应不显著(Z=0.260,P0.05)。结论医疗机构可开展人格教育和心理疏导,帮助艾滋病防治医护人员缓解职业压力,抵御职业倦怠。  相似文献   

9.
了解男女大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行为现状,为制定适合当前大学生的干预策略和方案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不记名方式,对全国46所高校的全日制大学生通过分类整群非随机抽样的方法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男女大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认知程度均不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生对艾滋病感染者的态度较男生更为宽容、理性(P<0.01);男生发生婚前性行为的有33.37%,女生有14.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男女生婚前性行为中采取艾滋病预防措施的分别为47.17%,48.9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女生认为不该发生婚前性行为的比例高于男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男女生在艾滋病相关知识、对感染者的态度及婚前性行为方面存在差异.结合大学生社会性别特征开展性健康教育是有效预防艾滋病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0.
郴州市大学生艾滋病歧视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了解郴州市大学生艾滋病歧视现状及其可能影响因素,为消除艾滋病歧视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 ,对郴州市某高校870名大学生进行艾滋病相关问卷调查.结果 大学生艾滋病一般知识认知程度与其对艾滋病态度或歧视相关(t=0.099,P<0.05),非传播途径知识(r=0.205,P<0.05)和诊断知识(r=0.192,P<0.05)的认知程度也与对艾滋病态度或歧视相关,而传播途径与预防知识与其对艾滋病态度无关.理科、担心自己会感染、将艾滋病与不道德行为联系的学生歧视较严重;发生过性行为的大学生歧视态度现象较少;对当地艾滋病感染情况了解的越多,态度越正面,歧视现象越少.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所学专业、将艾滋病与不道德行为联系、非传播途径认知得分、诊断知识的认知得分是大学生艾滋病歧视态度的影响因素.结论 应有针对性地在大学中开展艾滋病宣传教育,加强非传播途径的宣传教育,采用互动式教育方式,减少对艾滋病的歧视.  相似文献   

11.
了解大学生自杀态度及其与自我意识、自我和谐的关系,为大学生自杀的预防和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自杀态度问卷(QSA)、自我意识量表(SCS)和自我和谐量表(SCCS),对方便抽取的广西6所高校1 266名全日制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对3个变量的关系进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结果 大学生对自杀持矛盾或中立态度(总均分2.76±1.52);大学生自我意识测量结果符合五因子结构(x2=214.62,P<0.01,RMSEA=0.04,CFI=0.93,TLI=0.91);大学生自杀态度4个维度与自我意识、自我和谐及各因子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自杀态度与自我意识、自我和谐的结构方程模型拟合指数良好(x2/df=2.01,GFI=0.92,AGFI=0.90,NFI=0.93,CFI=0.93,RMSEA=0.05),自我意识和自我和谐对大学生自杀态度具有直接预测作用.结论 自我意识、自我和谐是大学生自杀态度的重要影响因素,具有直接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2.
了解广州市某高校大学生艾滋病歧视现状及其可能影响因素,为降低艾滋病歧视、预防艾滋病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目的抽样方法,对广州市某高校678名大学生进行艾滋病相关问题问卷调查.结果 艾滋病非传播途径、传播途径及预防知识得分在不同年级、生源地、专业大学生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不同年级大学生对艾滋病病人及其家属的处境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艾滋病非传播途径知识得分、预防知识得分与其对艾滋病歧视态度得分均呈负相关,对待艾滋病感染者/病人及其家属处境理解与其对艾滋病歧视态度呈正相关(P值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生源地和对艾滋病感染者/病人及其家属处境的理解是影响大学生对艾滋病感染者/病人态度的主要因素(P值均<0.05).结论 应加强大学生艾滋病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对艾滋病歧视及其危害的认知和了解,以减少艾滋病歧视现象.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广西桂林市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对艾滋病的认知、态度与行为现状及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编制调查问卷并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现场调查,使用EpiData31和SPSS170等软件进行数据录入与统计分析。结果 共调查1085名大学生,其中少数民族350名。少数民族大学生对艾滋病的认知、态度、行为及整体的及格率分别为7463%、4366%、4543%、5634%。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理工类高校、中学未接受过健康教育是少数民族大学生艾滋病知信行的危险因素。认知因素对态度和行为,态度因素对行为均有重要影响,其OR值(95%CI)分别为263(156~458)、212(119~379)、220(138~350);家庭教育是少数民族大学生艾滋病防治知识影响因素。结论 少数民族大学生在艾滋病防治方面的健康教育,尤其是态度与行为方面亟需加强;应逐步建立连续、系统、规范的学校艾滋病健康教育体系,充分发挥社会、高校与家庭的积极作用;重点加强理工类高校大学生的艾滋病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男女大学生关于艾滋病的知识、态度及婚前性行为相关认知现状的差异,在社会性别视角下分析造成差异的可能原因,为有效开展大学生艾滋病的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对成都市某重点高校一年级至三年级79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男女生对艾滋病的基本知识知晓率都比较高,男女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10,P﹥0.05);部分学生对艾滋病传播途径存在误解,男女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χ=6.822、9.542、10.68、8.792,P﹤0.05),男生知晓率高于女生;调查对象中有53.2%的男生和56%的女生表示同情艾滋病感染者或艾滋病病人,性别间差异无计学意义(2χ=6.314,P﹥0.05);男生对婚前性行为持反对态度的占19.7%,持赞同或无所谓态度的占80.3%;女生分别占6.3%、93.7%,性别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χ=62.457,P﹤0.01)。[结论]男女大学生在艾滋病预防知识以及婚前性行为及其认知现状方面存在差异。因此大学生艾滋病健康教育必须考虑性别差异,并与性健康教育相结合,有针对性的开展健康教育活动,对大学生的性行为进行正确的引导,从而有效的同时提高男女生的艾滋病知识水平并促进其态度行为改变。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青少年吸烟行为的影响因素,为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设计的青少年烟草广告调查问卷对3824名中学生进行调查,并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影响青少年吸烟行为的有性别(χ2=328.37,P<0.01)、年龄(χ2=97.07,P<0.01)、家人吸烟比例(χ2=6.93,P<0.01)、朋友吸烟比例(χ2=582.19,P<0.01)、父母态度(χ2=229.05,P<0.01)、朋友态度(χ2=378.35,P<0.01)、班级成绩(χ2=81.54,P<0.01)、烟草广告暴露(χ2=16.79,P<0.01)。结构方程模型结果显示,对青少年吸烟行为有直接作用的有吸烟态度(β=0.10,P<0.05)、烟草广告暴露(β=0.08,P<0.05)、健康知识(β=-0.07,P<0.05)、吸烟环境(β=0.65,P<0.05),烟草健康知识(β=-0.005,P<0.05)和吸烟环境(β=0.08,P<0.05)对吸烟行为还有间接作用。最终模型的拟合指数结果显示模型的拟合优度效果较好,所有的路径系数、载荷系数及其他参数估计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只有家庭、社会、学校以及各方面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有效的控制青少年的吸烟行为。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上海市浦东某企业工人的艾滋病基本知识知晓率、态度观念和行为等情况,为企业工人艾滋病宣传干预策略和措施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对某企业557名在岗工人进行横断面问卷调查。结果共调查企业工人557人,以男性青壮年为主,艾滋病基本知识知晓率为68.94%。有过婚外性行为的91人,占16.34%,年龄(χ2=7.28,P<0.01)、文化程度(χ2=15.82,P<0.01)及婚姻状况(χ2=36.82,P<0.01)对车间工人婚外性行为的发生有显著影响;婚外性行为中每次使用安全套的22人,占24.18%,婚外性行为中安全套使用率低。结论企业工人有较高比例的婚外性行为,艾滋病知晓率低,应有针对性地进行艾滋病宣传干预工作,预防艾滋病的传播。  相似文献   

17.
山西省太原市大学生艾滋病知识态度行为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荣  唐柳妹  姜峰 《中国健康教育》2008,24(11):851-853
目的了解山西省大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行为现状,为更加有效开展大学生艾滋病宣传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取分层随机抽样法,对山西省太原市6所高校3000名在校学生的艾滋病知识态度行为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共收回有效问卷2383份,大学生对艾滋病知识掌握较好,知识知晓率平均为87.7%,医学生知识掌握程度好于非医学生。74.9%的大学生对艾滋病及艾滋病人持有正确态度,且正确态度持有率医学生高于非医学生,农村学生高于城镇学生(P〈0.01)。83.2%的大学生对校园艾滋病宣传活动表示肯定和接受,女生接受的比例高于男生(P〈0.01),大学生艾滋病的自我预防行为和宣传抗击艾滋病的行为形成率均在60.0%以上。医学生正确行为形成率明显高于非医学生,女生在做防艾志愿者和不共用注射器的行为上要好于男生(P〈0.01)。男生获取艾滋病相关知识最主要的途径是网络,而女生为广播电视。结论山西省高校艾滋病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今后艾滋病教育应加强态度的教育,知识宣传应把握全面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健康教育课对大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行为的影响,评估培训后即时效果,为今后制定合理的健康教育和干预方案提供依据。方法对选修大学生健康教育课的245名学生在授课前后分别进行匿名问卷调查,内容包括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行为、艾滋病知识需求等。结果大学生健康教育授课前、后艾滋病基本知识知晓率分别为92.24%和9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38,P0.05)。结论健康教育课可即时提高大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水平、改善其对待艾滋病及感染者的态度。高校开展健康教育课有助于艾滋病预防工作。  相似文献   

19.
贵州省4所高校学生预防艾滋病知识态度行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贵州大学生对艾滋病的认知情况及其态度和行为特征,为学校开展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自行设计调查表,于2005年11-12月对贵州省部分高校1 000名学生进行不记名问卷调查。结果贵州大学生对艾滋病三大传播途径基本了解,对艾滋病非传播途径的认知存在误区;被调查学生获取艾滋病相关知识的途径70%以上来源于电视广播等大众传媒,来源于学校健康教育的相对较少;大多数学生对学校开展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有强烈需求。结论应对贵州省大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的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提高预防艾滋病知识水平,促进科学预防艾滋病行为的形成。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流动人口中男男性行为者(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MSM)安全套使用情况,探索该人群使用安全套的影响因素并评价艾滋病干预服务对预防行为的效果。方法在中国西部三省市通过滚雪球抽样方式招募300名流动MSM,采用信息-行为-技巧模型(information motivation behavioral skills model,IMB)改编的问卷对其进行调查,并构建调整的IMB模型。结果流动MSM安全套持续使用率为50.17%,性行为过程安全套持续使用率为50.51%。IMB模型中GFI=0.935、AGFI=0.910、CFI=0.980、NFI=0.903、χ~2值与自由度比率=1.230、RMSEA=0.028,模型拟合程度好。行为技巧、预防信息、预防动机、接受艾滋病干预服务、文化程度、月可支配收入对使用安全套的总效应系数分别为0.691、0.249、0.207、0.346、0.137、0.056。结论艾滋病干预服务对预防行为有积极正向影响,今后干预工作应对流动MSM加强知识宣教和风险教育,注重行为技巧的培训,并增加服务力度和范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