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背景:疾病和创伤等常伴有关节滑膜的改变,由于膝关节滑膜的分布范围较大,各部病变形态不一,为临床诊治带来困难。 目的:观察膝关节滑膜在髌上囊、髌下深囊、髌软骨上缘和后内侧隐窝处的大体形态学和组织学改变, 寻找患者膝关节病变的滑膜变化特征。 设计、时间及地点:单一样本观察,于2008-10/12在成都医学院解剖学实验室完成。 材料:经MRI检查具有膝关节滑膜增厚或关节腔积液的新鲜尸体标本15具(30侧膝关节),其中风湿性关节炎6例、结核性滑膜炎4例、银屑病关节炎3例和肠病性关节炎2例。 方法:对30侧膝关节标本进行解剖,充分暴露髌上囊、髌下深囊、髌软骨上缘、后内侧隐窝处滑膜,进行大体形态学观察;并于上述部位取材,经苏木精-伊红染色行组织学观察。 主要观察指标:膝关节滑膜大体形态学观察及组织学观察结果。 结果:大体观察显示:髌软骨上缘处滑膜质地变硬发生率为87%(26/30)、髌上囊内滑膜厚度大于5 mm发生率为73%(22/30)、髌下深囊内滑膜表面粗糙发生率为70 %(21/30),与其他部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 < 0.001)。组织学观察显示:髌软骨上缘、后内侧隐窝处滑膜细胞及小血管增生发生率分别为80%(24/30)和57%(17/30)、间质纤维化及玻璃样变发生率分别为83%(25/30)和74%(22/30),与其他部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 < 0.001)。 结论:髌下深囊、髌上囊、髌软骨上缘处滑膜易发生大体形态学改变,后内侧隐窝和髌软骨上缘处滑膜是组织学改变最显著的部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原发性三叉神经痛(ITN)患者颅底卵圆孔形态学特征对经皮穿刺球囊压迫术(PBC)穿刺难度、疗效及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择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疼痛科自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收治的ITN患者127例, 均采用血管造影三维软组织成像技术(Dyna-CT)下PBC治疗, 术中测量卵圆孔形态学数据, 手术前后采用数字疼痛评分(NRS)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比较不同形态卵圆孔的横截面积和暴露角度、穿刺难度和时间、患者手术前后NRS评分及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相关性分析卵圆孔的穿刺时间和穿刺难度、横截面积的相关性。结果 127例患者颅底卵圆孔的形态分为标准卵圆形(82例)、杏仁形(9例)、狭长形(13例)、裂隙形(8例)、不规则形(15例)。不同形态卵圆孔的横截面积、暴露角度及穿刺难度、时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 卵圆孔的穿刺时间和穿刺难度呈正相关关系(r=0.359, P<0.001), 卵圆孔的穿刺时间和横截面积呈正相关关系(r=0.280, P=0.007)。不同形态卵圆孔患者手术前后NRS评分、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伴卵圆孔未闭(Patent foramen oval,PFO)的隐源性脑卒中(Cryptogenic stroke, CS)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征。方法 收集2014年11月-2019年6月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确诊为PFO的患者,筛选出122例存在隐源性脑卒中患者,根据头颈血管影像学检查表现将其分为主动脉弓斑块(Aortic arch atheroma, AAA)合并PFO组、轻度动脉硬化(Mild atherosclerosis, MSA)合并PFO组及单纯PFO组,比较3组的一般临床资料及影像学特点。结果 与AAA合并PFO组及MSA合并PFO比较,单纯PFO组患者年龄更小,吸烟史、高血压病史及既往脑卒中病史比例更低,反常性风险栓塞评分量表(Risk of paradoxical embolism, RoPE)数值更高(P<0.05)。影像学上AAA合并PFO组患者与MAS合并PFO组及单纯PFO组比较,其梗死灶数量更多,小病灶及累及两根以上血管和同时累及前后循环的比例更高,而MAS合并PFO组及单纯PFO组中梗死灶数量更少,大病灶及累及单根血管的比例更高(P<0.05); 单纯PFO组病灶分布于后循环的比例高于AAA合并PFO组(χ2=4.854,P=0.028); MAS合并PFO组及单纯PFO组中梗死灶数量、大小、累及的血管情况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PFO引起的反常栓塞及主动脉斑块脱落栓塞可能是引起CS的重要病因,CS患者的梗死灶影像学特点能作为寻找隐源性脑卒中发病机制的线索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越来越多研究表明,卵圆孔未闭(PFO)与偏头痛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总结了PFO与偏头痛相关性研究、探讨两者之间可能存在的共同发病机制、评价了卵圆孔未闭封堵术及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对偏头痛的影响,为治疗和预防伴有PFO的偏头痛患者提供有力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应用卵圆孔定位仪治疗三叉神经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卵圆孔定位仪在选择性经皮温控射频热凝治疗三叉神经痛的应用方法和技巧。方法对三叉神经第Ⅱ、Ⅲ支疼痛者或第Ⅰ、Ⅱ、Ⅲ支同时疼痛者应用Hartel前入路半月神经节射频热凝治疗,其中260例患者应用三叉神经卵圆孔定位仪辅助定位,对39例患者术中应用X线或三维CT进行卵圆孔靶点验证。结果所有病例穿刺成功。术后即刻疗效:优良206例,良好42例,无疗效12例,总有效率95.4%,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卵圆孔定位仪可用于射频热凝治疗三叉神经痛的辅助定位,可以提高穿刺的成功率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6.
正1病例介绍患者,女,65岁,主因"左侧肢体无力3个月,右侧肢体无力1月余",于2013年3月6日入院。患者于3个月前晨起后洗脸时感左侧肢体无力、麻木,当时左臂可勉强抬举过肩,并可在搀扶下行走,伴口角向右偏斜,头部昏沉感,无头痛、恶心呕吐,无言语困难、声音嘶哑。发病5 h后外院头颅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检查未见异常,拟诊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予口服阿司匹林片  相似文献   

7.
卵圆孔未闭(PFO)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疾病。PFO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易引起漏诊和误诊。近年来人们发现PFO与多种神经系统发作性疾病有关,如TIA、偏头痛、头晕、晕厥、癫痫发作等。本文就PFO与神经系统发作性疾病之间的联系及可能机制做一综述,旨在提高临床医师对PFO的认识,为PFO的诊疗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越来越多研究表明,卵圆孔未闭(PFO)与偏头痛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总结了PFO与偏头痛相关性研究、探讨两者之间可能存在的共同发病机制、评价了卵圆孔未闭封堵术及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对偏头痛的影响,为治疗和预防伴有PFO的偏头痛患者提供有力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偏头痛是一种慢性血管性疾病,多表现为单侧、搏动性、中重度头痛发作,常伴恶心呕吐、畏光畏声等,中年女性高发,由于其较高的致残性且发病机制不明,一直以来被业内研究者所关注,并提出了许多假说.近年研究提示,发现卵圆孔未闭在偏头痛患者中的存在率远远高于健康人群,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通过关闭未闭合的卵圆孔,部分偏头痛患者症...  相似文献   

10.
随着现代影像技术的飞速发展,卵圆孔未闭(PFO)及隐源性脑梗死(CS)的影像学检查手段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隐源性脑梗死与卵圆孔未闭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新的影像学技术在卵圆孔未闭相关的隐源性脑梗死的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等方面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是目前针对卵圆孔未闭的影像学诊断尚缺乏特异性,且卵圆孔未闭相关的隐源性脑梗病灶的影像学特征还存在争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室间孔区肿瘤的临床分类及意义。方法对我科收治的23例室间孔区肿瘤按病变累及的范围分为侧脑室型室间孔肿瘤、哑铃型室间孔肿瘤和第三脑室型室间孔肿瘤三类,根据不同类型分别采用经皮质侧脑室入路、胼胝体前入路和经室间孔入路等手术方式进行治疗。结果肿瘤全切除16例,次全切除5例,部分切除2例。术后恢复良好20例,昏迷1例,死亡2例(其中1例死于深部静脉损伤,另1例死于再出血)。结论室间孔区肿瘤有一定特点,其分类对临床手术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颈静脉孔及其周围结构的显微解剖学特征,为该区域的手术人路及颅神经的保护提供解剖学基础. 方法 显微镜下模拟经颈静脉入路、远外侧经髁入路、迷路下入路等多种入路的联合,从多个角度逐步解剖颈静脉孔及相关区域,明确该区域重要结构的空间关系.结果 在颅内侧,硬脑膜分隔将颈静脉孔分为岩部、乙状部、颈内静脉部.覆盖于颈内静脉部的硬膜有两个孔,二者均位于两个颈内静脉突之间,一个为舌咽神经道,另一个为迷走神经道.乙状窦,岩下窦,颈静脉球,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咽升动脉脑膜支,枕动脉和耳蜗导水管一同穿行于孔内. 结论 将颈静脉孔描述为岩部、乙状部、颈内静脉部更有手术意义;通过星点可定位横窦和乙状窦交界部.详尽的解剖学研究可提高本区域手术成功率,有助于保护颅神经,减少不必要的损伤.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散发性Creutzfeldt-Jakob病(CJD)早期、准确诊断的方法,评价磁共振弥散加权像(DWI)在CJD诊断中的地位。方法回顾性比较13例散发性CJD患者DWI异常信号与临床表现及脑电图三相波(PSD)的一致性。结果DWI异常信号与临床表现及脑电图PSD有较高的一致性,并且较临床症状和体征以及PSD表现更早,更敏感;DWI异常信号随病程不断变化,最先表现在大脑皮层区,而后表现在底节区,且底节区异常信号持续时间最长;DWI异常高信号对CJD诊断特异性为81.3%,敏感性为100%,但样本较小。结论临床可疑的CJD患者,头颅DWI检查完全可以作为早期、无创性、准确诊断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卵圆孔未闭(Patent foramen oval, PFO)分流量、解剖特点与隐源性脑卒中(Cryptogenic stroke, CS)影像学特点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2012年8月-2020年12月在大连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隐源性脑卒中患者110例,所有患者进行头部弥散成像(Diffuse weighted imaging, DWI)、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 MRA)或头颈部CT血管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 CTA)、动态心电图、颈动脉超声及心脏超声等检查排除其他病因;分别根据经颅多普勒超声发泡试验(Contrast-enhanced transcranial doppler, cTCD)阳性分型、cTCD确定右向左分流(Right-to-left shunt, RLS)量及经食道超声(transesophageal echocardiography, TEE)检查的PFO不同解剖特点,...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通过鞍隔孔区结构的解剖学研究,分析经蝶入路脑脊液漏的发生机制,以及空蝶鞍(ES)的形成原因. 方法 对8例胎儿标本进行组织学连续切片后,做HE和Masson染色,并在显微镜下对鞍隔孔附近结构进行观察;另取10例成人尸头标本,模拟经蝶入路手术,并在手术显微镜下观察鞍隔孔区解剖结构. 结果 鞍上蛛网膜在垂体柄上端和其表面的软脑膜紧密结合,并转折进入鞍内;同时在垂体上表面处,鞍隔从四周紧密包绕并和表面的软脑膜紧密结合,而难以从组织学切片上分辨二者的界限:鞍上蛛网膜池由于蛛网膜、软脑膜和鞍隔的束缚而终止于鞍隔孔上部. 结论 鞍隔、软脑膜和鞍上蛛网膜三者之间存在着严密的解剖学关系,其也是防止脑脊液漏和ES发生的关键因素.这三者的先天性缺损、生理性或者病理性破坏,尤其是在经蝶入路中对垂体腺瘤的过分牵拉,导致鞍上蛛网膜和软脑膜分离或者破裂,可能是造成术中脑脊液漏发生的重要原因;另外鞍隔、软脑膜和垂体上表面之间的分离也可能是造成ES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头痛、有先兆偏头痛(MA)、无先兆偏头痛(MO)患者卵圆孔未闭(PFO)的发生率,以及较大分流的发生率。方法头痛患者268例,其中MA组59例,MO组158例,其他类型头痛组51例,健康对照组75例。以肘前静脉注射激活的生理盐水作为造影剂,并结合Valsava动作,行M-模经颅多普勒超声(mpTCD)监测,诊断PFO并对分流量进行分级。安静状态时出现阳性结果则判断为永久型分流,Valsava动作后出现阳性结果则判断为功能型分流。注射生理盐水后20 s内微栓子信号超过30个判断为大量分流。结果全部头痛患者中PFO的发生率为44%,其中永久型分流53例,功能型分流43例。MA组存在分流的患者数显著多于对照组(P<0.001),也多于其他头痛组(P<0.01)。MO组存在分流的患者数高于对照组及其他头痛组,但未获得统计学差别(分别为P=0.054和P=0.3)。较大分流量在MA组、MO组、其他头痛组和对照组的发生率分别为37%、15%、8%、4%,MA组、MO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P<0.01和P<0.05)。结论有先兆偏头痛组患者存在较多PFO,而且偏头痛组较大分流量的患者较多。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人脑膜瘤组织细胞分裂周期蛋白25同源蛋白C(Cdc25C)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手术切除并经病理证实的36例人脑膜瘤组织和6例人正常脑组织,提取相应组织的总RNA后,分别以RT-PCR和qPCR技术检测Cdc25C cDNA和mRNA,并结合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Cdc25C在人脑膜瘤组织中的阳性率为66.67%,明显高于其在正常人脑组织中的阳性率16.67%(P<0.05);Cdc25C mRNA在人脑膜瘤组织中的表达量约为其在人正常脑组织中的3.3倍(P<0.05)。Cdc25C在脑膜瘤组织中的阳性率和阳性表达水平均与病人的年龄、性别、肿瘤大小、病理类型及WHO病理分级等临床病理特征无关(P>0.05)。结论 Cdc25C过表达可能与脑膜瘤的发生相关。  相似文献   

18.
颈静脉孔区神经鞘瘤的诊断及显微外科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颈静脉孔区神经鞘瘤的诊断及显微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3年至2008年5例诊断为颈静脉孔区神经鞘瘤的患者临床资料。结果术后病理均证实为神经鞘瘤。全切肿瘤3例,次全切2例。术后3例有声音嘶哑伴吞咽困难,1例面部感觉麻木伴面瘫,随访中逐渐好转,1例听力丧失,余术后面神经和听神经功能均有所改善。结论根据临床症状和CT、MRI相结合可以进行正确诊断和肿瘤的分型。选择最佳手术入路,达到以最小的创伤而获得最佳的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Melkersson-Rosenthal综合征的临床及病理学特征。方法报告1例21岁男性Melkers-son-Rosenthal综合征患者的临床、实验室和病理学资料。结果本例患者具有反复交替性面瘫、下唇肿胀及先天皱襞舌,舌体病理活检显示淋巴水肿型炎症。结论对临床表现为复发性面瘫、唇面肿胀、皱襞舌的患者,要考虑Melkersson-Rosenthal综合征的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