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 调节血压是心钠素(ANP)的重要作用之一。关于ANP调节血压机制的研究,近年来进展迅速,涉及到血压调节的各种因素。如ANP抑制去甲肾上腺素(NE)、血管紧张素(Ang)、5—羟色胺(5—HT)和加压素引起的血管平滑肌收缩;使正常和自发性高血压大鼠、正常人和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明显下降;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血浆ANP水平明显升高;当用硝普钠使正常大鼠血压降低时,血浆ANP水平亦明显降低等。本文将介绍ANP调节血压的机制。  相似文献   

2.
血压的昼夜节律是人体中众多生物节律之一。本文概述了正常人的血压昼夜节律及不同疾病状态时血压节律的变化。并且列举了血压节律调节的相关因素和中枢神经系统对血压节律的调节。  相似文献   

3.
血压的昼夜节律是人体中众多生物节律之一.本文概述了正常人的血压昼夜节律及不同疾病状态时血压节律的变化,并且列举了血压节律调节的相关因素和中枢神经系统对血压节律的调节.  相似文献   

4.
当硝普钠引起麻醉大鼠低血压时,血浆心房肽水平明显降低,cGMP 和 cAMP 水平明显增高,cAMP 与 cGMP 的比值升高,右心房肌中心房肽含量降低,而左心房肌无改变.因此,我们认为心房肽参与快速血压变化的调节,可能通过第二信使 cGMP 和 cAMP.  相似文献   

5.
他汀类药物干预冠心病预防的各个方面和层面,是治疗高胆固醇血症的首选药物。近年来,临床研究发现他汀类药物可改善高血压合并血脂异常患者的血压,并且在很大程度上不依赖于其调脂作用。本文就他汀类药物调节血压的机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正常血压者血压变异性特点及其与血压昼夜节律、年龄和性别的关系。方法选择2002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门诊(或体检中心)检查动态血压的正常血压者1024人。收集动态血压相关数据,分析24h血压标准差(24hBPSD)、白天血压标准差(dBPSD)、夜间血压标准差(nBPSD)、24h血压加权标准差(24hBPWSD)。采用血压标准差、变异系数来表示血压变异性,采用公式[(白天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收缩压)/白天平均收缩压]计算夜间血压下降率,根据夜间血压下降率分为反杓型、非杓型、杓型和超杓型;按年龄分为40、40~50、50~60、≥60岁。结果正常血压人群反杓型、非杓型、杓型和超杓型的比例分别为6.0%、47.0%、43.6%、3.4%。正常血压人群24 h收缩压标准差为(12.8±3.4)mm Hg;24 h舒张压标准差为(9.1±2.2)mm Hg;24h收缩压变异系数为0.11±0.03;24h舒张压变异系数0.13±0.03。反杓型、非杓型、杓型、超杓型组24hBPSD、dBPSD、24hBPWSD逐渐增加,除反杓型与非杓型组外,其他组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4组nBPS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4h、白天和夜间收缩压标准差随着年龄增加而升高(P0.05),而舒张压标准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较女性血压变异性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正常血压人群杓型和超杓型血压变异性高于非杓型或反杓型。随着年龄增大,收缩压变异性逐渐增大,而与性别无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7.
人体血压昼夜节律特征及其调节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血压是血管内流动的血液对于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在生理状态下,血压呈节律性波动.因其节律周期大约为24 h,故称之为昼夜节律(diurnalrhythin)或近日节律(circadian rhythin).初步研究表明,人体血压的昼夜节律特征具有重要临床意义.血压昼夜节律可能受到多种神经与体液因素调节.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血压昼夜节律特征及其调节进行了较多研究,现就相关文献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血压是血管内流动的血液对于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在生理状态下,血压呈节律性波动。因其节律周期大约为24 h,故称之为昼夜节律(diurnalrhythm)或近日节律(circadian rhythm)。初步研究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心力衰竭(心衰)患者的血压节律变化。方法选择心衰患者104例(心衰组),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分别按基础心脏病病因和纽约心脏病协会心功能(NYHA)分级,心功能Ⅱ级34例,Ⅲ级35例,Ⅳ级35例。同期选择门诊及住院的有基础心脏病但无心衰患者82例作为对照组。观察心衰患者血压的昼夜节律变化。结果心衰组血压昼夜节律存在18例(17.3%),昼夜节律消失86例(82.7%),其中节律倒置38例(44.2%);对照组血压昼夜节律存在43例(52.4%),昼夜节律消失39例(47.6%),其中血压昼夜节律倒置10例(25.6%)。心衰组血压昼夜节律消失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心衰组心功能Ⅱ级患者血压昼夜节律消失明显低于Ⅲ级、Ⅳ级患者(70.6%vs 85.7%vs 91.4%,P<0.05)。结论心衰患者血压昼夜节律消失明显升高,且随着心功能分级增加而增加,但与心脏病病因无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老年性痴呆患者的昼夜血压节律变化。方法采用病例对照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4月在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老年科和杭州市红会医院综合内科住院的血压正常老年性痴呆患者49例(男性30例,女性19例)和健康老年人45名(男性28名,女性17名)。观察两组的静息收缩压、舒张压,24 h平均收缩压、平均舒张压,日间平均收缩压、平均舒张压和夜间平均收缩压、平均舒张压。结果病例组中35例(71. 4%)血压呈非杓型,14例(28. 6%)呈杓型,对照组中9例(20. 0%)呈非杓型,36例(80. 0%)呈杓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 92,P 0. 01)。与对照组相比,病例组患者24 h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收缩压显著升高(t=2. 639,P 0. 01;t=2. 728,P 0. 01),而两组24 h平均舒张压、日间平均收缩压、舒张压和夜间平均舒张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 0. 05)。结论血压正常老年性痴呆患者的昼夜血压节律与健康老年人不同,可能与夜间收缩压升高相关。  相似文献   

11.
该文观察心力衰竭患者的血压节律变化。方法:选择心力衰竭患者104例(心力衰竭组),行24h动态血压监测。分别按基础心脏病病因和纽约心脏病协会心功能分级,心功能Ⅱ级34例,Ⅲ级35例,Ⅳ级35例。同期选择门诊及住院的有基础心脏病但无心力衰竭患者82例作为对照组。观察心力衰竭患者血压的昼夜节律变化。结果:心力衰竭组血压昼夜节律存在18例(17.3%),昼夜节律消失86例(82.7%),其中节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赖诺普利对高血压患者内源性血管活性因子及左室肥厚的影响.方法 分别用口服赖诺普利与卡托普利方法治疗高血压伴左室肥厚患者8周,应用超声心动图监测治疗前、后左室重量指数(LVMI),同时采用放射免疫法和(或)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浆血管紧张素Ⅱ(AT-Ⅱ)、醛固酮(AID)、血浆内皮素(ET)、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心钠素(ANP)及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的浓度.结果 ①高血压组患者血浆AT-Ⅱ、ALD、ET、ANP、TGF-β1,及血清IGF-1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值分别为0.042、0.039、0.041、0.045、0.038、0.047,P均<0.05),LVH组高于无LVH组(P均<0.01).②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两组AT-Ⅱ、ALD、ET、ANP、TGF-β1、IGF-1和LVMI水平均显著降低(P值分别为0.037、0.041、0.046、0.048、0.038、0.044,P均<0.05),但赖诺普利组降低幅度明显高于卡托普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 赖诺普利与卡托普利均有降压及逆转左室肥厚的作用,但赖诺普利逆转LVH的强度更强.且不良反应少,依从性强,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3.
<正>正常人血压一般呈现明显的昼夜活动,白天血压水平较高,在晨起8:00~9:00和14:00~18:00可见明显的双峰,傍晚18:00起血压缓慢下降,凌晨2:00~3:00处于低谷。白昼血压水平高,夜间血压水平低,呈明显的"双峰一谷"勺型血压。血压这种节律的变化能顺应机体活动的变化,很好地维持心脑肾等靶器官的结构和功能。近年来有学者结合临床观察,根据血压形态变化,将血压分为四类:勺型血压(夜间血压下降幅度超过白天血压10%,但不足20%);  相似文献   

14.
动态血压周节律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探讨人体血压一周动态节律(周节律)的存在及其在临床中的作用。方法 对33例健康人和高血压病患者进行一周动态血压监测(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ABPM);另外对70例高血压合并急性脑卒中患者的发病时间进行统计。结果 健康人和高血压病患者血压的一周波动多呈现双峰双谷型,模式为周一为第一个高峰,周四或周五血压为第二个高峰,周日为最低值,高血压病患者周节律更为明显,血压一周节律性波动与急性脑卒中患者发病时间基本一致。结论 人体动态血压存在周节律,急性脑卒中患者一周发病时间规律与血压周节律密切相关,血压高峰日的发现对预防高血压及其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高血压杂志》2006,14(3):167-167
既往的荟萃分析,随机、对照研究长期有氧持久锻炼对BP的影响,只报告对静息血压的作用。该文目的在于全面地总结体育锻炼对静息血压,动态血压,血压调节机制,相关心血管病危险因子的影响。收入临床研究标准为:随机分配,有干预组与对照组;持久运动是唯一的干预因素;包括正常血压或高血压成年人;研究刊登于有一定水平的期刊上(2003年为止)。共收入72个研究,105个研究组,3936名参加者。  相似文献   

16.
正我国是高血压大国,高血压防治任务十分艰巨。据最新数据估算,目前我国年龄≥15岁人群的高血压患病率为24%,全国高血压患者人数2.7亿~([1])。2013年Lancet杂志发表的中国1990-2010年疾病状况分析指出,高血压、大气颗粒物污染和固态燃料所致室内空气污染已经分别高居中国人群死亡诱因的第2、4、5位~([2])。空气污染尤其是大气细颗粒物(fine particulate matter,PM_(2.5))对血压的影响已经成为国内外研究的  相似文献   

17.
机体的正常运作需要血压和血氧浓度维持在一定范围。短暂性异常水平的血压和血氧通过特异的感受器形成负反馈,从而使得机体维持正常的血压和血氧浓度。调节血压的神经元细胞感受器主要位于主动脉弓(aortic arch)和颈动脉窦(carotid sinus),通过延髓的运动中枢来调节血管收缩。肾脏的球旁细胞(juxtaglomerular cell)也能感受血压变化,通过释放肾素颗粒(renin)进入血液循环来调节血压。血氧的感受主要发生在颈动脉体(carotid body),通过延髓的运动中枢来快速调节呼吸和心率,而相对长期的血氧浓度维持和对低氧的适应是由EGLN氧气受体介导的。理解血压和血氧感受在正常和疾病条件下(比如高血压和脑卒中)的分子机制,对诸多心脑血管疾病的药物开发和临床应用具有重大的意义。本文介绍此领域的历史和研究进展,提出亟待解决的主要科学问题,并阐述这些进展和问题对与血压和血氧感受相关心脑血管疾病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轻中度高血压患者血压达标后动态血压及血压节律的变化特点。方法选择124名轻中度高血压患者,给予口服厄贝沙坦/氢氯噻嗪复方制剂(每片含厄贝沙坦150mg及氢氯噻嗪12.5mg)控制血压,目标血压值为〈130/85mmHg(1mmHg=0.133kPa),根据血压达标情况增加药物剂量,观察时间为14~16d。记录血压达标患者治疗前后动态血压参数及血压达标所需时间。结果治疗后共70例患者血压达标,血压达标患者24h收缩压(SBP),24h舒张压(DBP),昼间平均SBP,昼间平均DBP,夜间平均SBP,夜间平均DBP及脉压在治疗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血压达标患者的血压节律构成比发生变化,正常血压节律患者的比例由治疗前52.8%增加至治疗后的81.4%,治疗前后血压节律构成比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压达标患者中血压节律正常者与血压节律异常者血压达标所需天数分别为[(7.70±2.20)dvs.(9.21±2.63)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厄贝沙坦/氢氯噻嗪复方制剂降低轻中度高血压患者血压的同时,改善了血压达标患者的昼夜血压节律。  相似文献   

19.
破骨细胞及其调节机制的某些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破骨细胞 (OC)属单核细胞 /巨噬细胞谱系细胞 ,在骨发育和维持骨重建平衡及体内钙平衡中起关键作用。迄今为止 ,治疗各种代谢骨病最终都是以抑制 (抗骨质疏松 )或激活(治疗骨硬化 )OC为目标。了解和掌握OC的生物学特性及其调节机制 ,对指导预防治疗各种代谢骨病具有重要意义。一、OC的生物学特性1.OC生成 :OC起源于造血干细胞 (HSC) 〔1〕或骨髓远祖细胞〔2〕。HSC分裂为多能单核细胞 /巨噬细胞谱系细胞的前体细胞后 ,受多种基因调控的细胞因子直接或间接刺激作用 ,经增殖、分化、生存与融合发育为多核的成熟OC ,最后被…  相似文献   

20.
<正>生物的生命活动存在周期性的变化规律即生物节律,此节律是内源性的。血压作为机体生命的基本特征之一,也呈现典型地节律变化,其周期接近24小时,故称近日节律~([1])。血压在日间达高峰,夜间降至最低点,晨起血压上升迅速,很快达日间水平。生理状态下血压以此种方式在24小时内周而复始地变化。血压持久升高导致心、脑、肾及血管等靶器官不同程度的损害。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二者相关性进行了大量研究,现就相关文献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