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 探讨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EG)的临床与内镜特点并分析其误诊原因。方法 对我院收治的1例及1979年1月至2005年5月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报道的131例EG的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内镜表现和治疗预后进行分析。结果 20.61%的EG患者与进食有关,12.21%有过敏性疾病史。临床表现多样。消化不良型EG占51.91%,梗阻型占7.63%,腹腔积液型占18.32%,混合型占22.14%。75.58%的EG患者外周血嗜酸粒细胞计数明显增高,嗜酸粒细胞的比例为0.07—0.74,嗜酸粒细胞的绝对值为(0.48-7.64)×10^9/L。腹腔积液中可见大量嗜酸粒细胞。内镜表现多为黏膜充血水肿、糜烂、溃疡和息肉样增生,病理见大量嗜酸粒细胞浸润。应用激素可在1周内迅速缓解症状,并逐渐使嗜酸粒细胞恢复正常。结论 EG临床和内镜表现无特异性,多数患者外周血和腹腔积液中嗜酸粒细胞计数明显增高,胃肠黏膜组织中嗜酸粒细胞浸润是诊断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嗜酸粒细胞胃肠炎 ( eosinophilic gastroenteritis EG)临床上较为罕见。本病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消化道嗜酸粒细胞( eosinophilic cell,EC)浸润及周围血中 EC增多 ,同时伴有消化系统症状及体征。本病因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 ,故常易导致误诊。本文收集我院近 1 0 a来临床、病理确诊  相似文献   

3.
宋鸿  赵亚刚  孙大勇 《实用医学杂志》2007,23(21):3317-3317
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临床上少见.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以腹痛、腹泻、腹部不适等为常见.伴有消化道不同程度的嗜酸粒细胞增多(或浸润)及外周血嗜酸粒细胞增高等.极易误漏诊。现对我院2003年12月至2006年12月误诊的5例病例分析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5.
目的:对嗜酸性粒细胞胃肠炎(EG)总结。方法:对7例EG临床资料分析。结果:主要表现为腹痛、恶心呕吐、腹泻;外周血E有5例、EO有3例增多;4例胃镜、2例肠镜黏膜活检E增多;1例腹水检查E增多。结论.夕h周血及腹水中E、EO增多,胃、肠镜黏膜活检示黏膜下层较多或大量E授润.是对EG的确诊。  相似文献   

6.
正嗜酸细胞性胃肠炎(EG)是以胃肠道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异常浸润为特征,并伴有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和胃肠道症状为主的一种少见的变态反应性疾病。病变可累及食管到直肠的全胃肠道黏膜层、肌层、浆膜层,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男性多发为主。本院2014年11月2日收治1例EG患者,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患者,男,17岁,20余天前开始腹泻,为黄色稀烂便或水样稀便,每日7~8次,伴呕吐和腹胀不适,在当地医院就诊,给予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eosinophilic gastroenteritis,EG)的误诊原因.方法:对6例被误诊的EG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6例患者均有腹痛,外周血中嗜酸粒细胞比例增高.误诊时间2日~5个月,中位时间13 d.初诊时误诊为胃肠炎、功能性消化不良2例,胰腺炎1例,结核性腹膜炎1例,胃癌合并幽门梗阻1例,肠梗阻1例.后行胃镜检查均见胃黏膜糜烂、水肿,活组织病理检查(活检)均见嗜酸粒细胞浸润而确诊.结论:对EG的认识不足,未仔细分析检查结果,未作全面的相关检查,尤其未做胃镜及活检等是导致误诊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是一种消化道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的少见疾病,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清楚.该病于1937年由Kaijser首次报道,至1997年文献报道仅300余例 [1].由于其临床表现多样且尤特异性,误诊率很高.我们于2003年9月至2008年9月共收治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患者3例,对其临床资料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9.
蔡少薇  郭婉薇  许鸣 《新医学》2011,42(8):559-560,F0003
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容易误诊。该文对1例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患者以反复呕吐、腹痛、腹泻1月余为首发表现,行腹水、电子胃肠镜病理、CT等检查,确诊为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给予糖皮质激素治疗后症状消失。  相似文献   

10.
<正>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EG)是一种临床少见的消化系统良性疾病,其特征为嗜酸性粒细胞(EOS)在胃肠道的浸润,偶可累及食管、肝脏和胆道。胃肠道各层均可受累,主要以侵犯其中一层为主[1]。自1937年由Kaijser第1次报道该病以来,临床文献资料较少,且漏诊和误诊病例较多。而近年来随着国内外学者对该病的认识不断加深及诊疗手段的提高,其关注度及诊治率明显升高[2]。现综述如下。1 EG的流行病学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嗜酸细胞性胃肠炎(EGE)的临床病例特点,提高对EGE的认识水平和诊治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2019年5月于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确诊的27例EGE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超声检查、影像学检查、骨髓穿刺、消化道内镜检查、病理学检查和预后情况等资料,并对其进行随访。结果 27例EGE患者发病年龄(40.78±21.53)岁,其中≥18岁的21例(77.8%),男性多于女性(2∶1),有过敏史或变态反应性疾病4例(14.8%)。临床表现为腹痛24例(88.9%),腹泻14例(51.9%);病程2 d~8年,中位病程6个月。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EOS)增高17例(63.0%),EOS百分比增高17例(63.0%);13例行外周血免疫球蛋白E(IgE)检验,其中8例(61.5%)升高。14例行腹部超声检查,6例(42.9%)提示腹腔大量积液,腹水均为渗出液,其中4例(66.7%)腹水病理提示EOS增多。25例行CT检查,提示消化道管壁增厚11例(44.0%),腹腔积液11例(44.0%),腹腔淋巴结增大9例(36.0%)。2例行CT小肠造影(CTE)检查,提示病变均位于空肠。25例行内镜及组织活检病理检查,内镜下外观无明显特异性,病变位于胃部11例(44.0%),结直肠7例(28.0%),黏膜充血或红斑共9例(36.0%),糜烂共8例(32.0%)。6例行骨髓穿刺及病理检查,骨髓病理提示4例(66.7%)有EOS浸润。4例有过敏史的患者均行食物剔除治疗。经激素或保守治疗后,病情稳定或好转15例(55.6%),复发6例(22.2%)。非参数检验结果提示:性别、年龄、过敏和临床分型与治疗前后EOS数值变化无关(P 0.05);激素治疗与治疗前后EOS数值变化有关(P 0.05)。结论 EGE患者常以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就诊,常伴有EOS增高,内镜和影像学检查无明显特异性,但内镜、影像学、腹水、骨髓穿刺及相关病理活检对EGE确诊具有重要作用;糖皮质激素治疗较非糖皮质激素治疗的患者EOS下降更快。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后腹腔镜下不同解剖层面无功能肾切除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2月-2016年11月84例良性无功能肾患者临床资料。根据病因、影像及层次特点分别按3个不同解剖层面行后腹腔镜下肾切除,层面为:贴Gerota's筋膜内切除组(A组)、包膜外切除组(B组)、包膜内切除组(C组)。收集3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围手术期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C组手术时间及失血量明显大于A、B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时间、并发症、恢复时间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核与非特异性感染病例手术时间与失血量大于其他病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余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4例均在后腹腔镜下获成功,术后1例切口感染,随访6~84个月恢复良好。结论感染性疾病肾周存在的粘连最为严重,包膜内肾切除手术复杂但为严重粘连肾切除的最佳术式,选择正确的相对无血管层面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衍生技术内镜黏膜下挖除术(ESE)治疗消化道神经内分泌肿瘤(NET)的安全性及其疗效。方法采用ESE方法对23例消化道NET进行治疗,术后标本送病理检查,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疗效,随访肿瘤复发及转移情况。结果肿瘤直径0.4~3.0 cm,中位大小1.0 cm,均一次性完整剥离切除,ESE手术时间(自黏膜下注射至完整剥离病变)20~75 min,中位手术时间30 min,1例出现迟发性出血,1例因肿瘤侵犯固有肌层主动穿孔全层切除。术后23例病理诊断为NET,其中G1级21例、G2级2例,3例胃NET中,1型2例,2型1例,基底和切缘均未见病变累及。中位随访28个月,无1例出现肿瘤复发和转移。结论 ESE治疗消化道NET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疗效,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调查分析浙江省余姚地区早期胃癌(EGC)的检出情况,探讨EGC内镜下特点及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度宁波大学医学院附属阳明医院消化内镜中心行胃镜检查患者的病例资料,筛选统计出EGC(检查时发现并经病理确诊)的检出率,并对发现的43例EGC患者(47处病灶)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对比分析其普通白光内镜下特征、窄带成像(NBI)放大内镜下特征及病理学特征。结果 EGC的总体检出率为0.23%(43/18 534),占胃癌总检出例数的24.71%(43/174)。本研究发现EGC以发生在胃窦部最常见(36.17%,17/47),病灶大小以1.0 cm为主(68.09%,32/47),内镜下形态以0-Ⅱc型病灶为主,占55.32%(26/47)。白光内镜下表现为黏膜发红35处(74.47%,35/47)、边界清晰43处(91.49%,43/47)、表面不规则42处(89.36%,42/47)、黏膜萎缩和(或)肠上皮化生39处(82.98%,39/47)、边缘毛刺状17处(36.17%,17/47)、白色不透明物质(WOS)8处(17.02%,8/47)、表面溃疡13处(27.66%,13/47),自发性出血21处(44.68%,21/47)。30处病灶行NBI放大内镜检查,病灶边界线清晰占86.67%(26/30),病灶黏膜下微血管不规则或消失占96.67%(29/30),病灶上皮微细结构和腺管开口不规则或消失占90.00%(27/30)。病理分型以分化型为主(89.36%,42/47)。结论 EGC多见于胃窦部,形态以0-Ⅱc型为主,在白光内镜下注意观察胃黏膜局部色调的改变及特征,以及NBI放大内镜下病灶边界、黏膜下微血管及上皮微细结构和腺管开口的变化,有助于提高EGC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牛奶蛋白过敏(CMPA)致婴儿嗜酸细胞性胃肠炎(EG)的临床特征、治疗及预后,以提高CMPA致婴儿EG的诊断及治疗水平。方法以该院2010年6月-2014年1月住院诊治的24例CMPA引起的婴儿EG患儿为研究对象,回顾分析CMPA致婴儿EG的临床表现、内镜下特点、组织病理学改变、治疗及预后。结果呕吐24例(100.00%),阵发性哭吵24例(100.00%),腹胀24例(100.00%),呕血23例(95.83%),便血1例(4.17%),伴湿疹17例(70.83%),轻度-中度贫血21例(87.50%),重度贫血1例(4.17%),其中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Eos)升高19例(79.17%),血清免疫球蛋白E(Ig E)升高8例(33.33%),血清幽门螺杆菌抗体检测阳性4例(16.67%);食物过敏原特异性Ig E抗体检测对CMPA 3例(12.50%),镜下表现胃、十二指肠黏膜充血、水肿、糜烂和溃疡,其中胃炎24例(100.00%),十二指肠球炎5例(20.83%),十二指肠球部溃疡1例(4.17%),24例组织病理提示胃和/或十二指肠球部有Eos浸润[20个/HPF(每高倍视野)],均伴有肥大细胞浸润;所有患儿经制酸、保护胃肠黏膜和牛奶蛋白回避等治疗取得满意疗效,24例患儿经口服普通配方牛奶激发试验证实CMPA,其中3例患者8~12周后复查胃镜示胃、十二指肠黏膜光滑,Eos均5个/HPF,肥大细胞均8个/HPF。结论 CMPA致婴儿EG的临床表现和内镜下表现均无特异性,胃肠黏膜组织中Eos异常浸润且同时均伴有肥大细胞浸润;黏膜型不需要使用糖皮质激素,牛奶蛋白回避等治疗可取得满意疗效,但明确诊断需依靠活组织病理检查及Eos计数,并结合牛奶蛋白回避和牛奶蛋白激发试验进一步确诊,但激发试验应至少观察患儿10 d,并仔细记录症状,以免漏诊迟发型CMPA。  相似文献   

16.
An 18-year-old patient presented with abdominal pain, nausea, and low-grade fever. Sonography showed ascites in the region of the terminal ileum, and the presence of peritoneal nodules suggested peritoneal inflammation. Cytologic analysis of ascites revealed numerous eosinophils. Sonographic visualization of nodular peritoneal deposits associated with eosinophilic ascites permitted the diagnosis of the serosal form of eosinophilic gastroenteritis. The absence of mucosal and muscular involvement in the bowel wall was confirmed by endoscopy and CT. Two weeks of 20 mg/day oral prednisolone led to relief of the patient's symptoms, with normalization of laboratory parameters and sonographic findings.  相似文献   

17.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的临床和内镜特点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目的探讨嗜酸细胞性胃肠炎(EG)的临床与内镜特点,并分析其误诊原因。方法对1979~2005年5月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报道的131例EG的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内镜表现和治疗预后做回顾性分析。结果20.61%的患者与进食有关,12.21%的EG有过敏性疾病史。临床表现多样,消化不良型EG51.90%;梗阻型7.63%;腹水型18.32%;混合型22.14%。75.58%的EG外周血嗜酸细胞计数明显增高,嗜酸细胞的比例为7.00%~74.00%,嗜酸细胞的绝对值0.48×109~7.64×109。腹水中可见大量嗜酸细胞。内镜表现多为黏膜充血水肿、糜烂、溃疡和息肉样增生,病理见大量嗜酸细胞浸润。激素可在1周内迅速缓解症状,并逐渐使嗜酸细胞恢复正常。结论EG临床和内镜表现无特异性,多数患者外周血和腹水中嗜酸细胞计数明显增高,胃肠黏膜组织中嗜酸细胞浸润是诊断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估电子支气管镜替代内科胸腔镜并联合窄带成像技术(NBI)在癌性胸腔积液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择怀疑癌性胸腔积液的患者89例,应用Olympus BF-1T 260电子支气管镜替代内科胸腔镜,常规方法进入胸膜腔后,先进行白光支气管镜(WLB)观察,再使用NBI模式观察,分别在两种模式下于病变胸膜各取5块组织送检。比较WLB、NBI两种方法的敏感度与特异度及活检后出血情况。结果 89例怀疑癌性胸腔积液的患者,WLB镜下阳性85例,阴性4例,活检后出血6例占6.70%。与病理结果对比,WLB敏感性97.50%,特异性22.22%。NBI镜下阳性68例,阴性21例,活检无活动性出血发生。与病理结果对比,NBI的敏感性86.67%,特异性78.57%。WLB与NBI相比,前者敏感性优于后者,后者特异性优于前者。两者的敏感性与特异性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子支气管镜替代内科胸腔镜对癌性胸腔积液具有较高的诊断率,联合窄谱成像技术能提高活检的准确性与安全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耵聍栓塞为耳鼻喉科常见病,探讨新的简便的方法取耵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2017年3月110例耵聍栓塞病例。结果外耳道耵聍均一次性取出,未见鼓膜穿孔,外耳道壁损伤者12例。结论硬性耳内镜下取耵聍是一种安全可靠、简便易行、重要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门静脉高压(PH)为各种病因引起的门静脉压力升高。门-体侧支循环形成是PH一种代偿形式。消化道内静脉曲张是PH的临床表现之一,并可大致分为食管静脉曲张(EV)、胃静脉曲张(GV)、异位静脉曲张(Ec V)。目前关于Ec V的研究非常有限。目前发现Ec V诊断困难、出血量大、止血困难和预后差等特点。Ec V治疗也尚无指南和专家共识。该综述将重点对Ec V的流行病学特点和内镜治疗现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