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观察患侧髋关节及躯干的屈伸肌等速肌力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将脑卒中后偏瘫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康复训练方案,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患侧下肢髋关节及躯干的屈肌和伸肌的等速肌力训练,治疗前及治疗6周后采用等速肌力测试与训练系统评定患者患侧下肢髋关节及躯干的屈肌和伸肌的峰力矩(PT)、屈伸肌的总功(TW),运用意大利Walkerview数字化跑台步态分析系统评定患侧下肢髋、膝和踝关节的关节活动度(ROM)及步长、触地时长。结果:治疗6周后,2组髋关节及躯干的屈伸肌PT和TW值较治疗前均明显增加(均P<0.05),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2组髋、膝和踝关节的屈曲、伸展角度较治疗前均扩大(均P<0.05),步长和触地时长均增加(均P<0.05),且观察组的各项数值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患侧下肢髋关节及躯干的屈肌和伸肌等速肌力训练对提高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步行功能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值得临床参考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平衡功能及等速肌力训练对脑卒中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18例脑卒中患者分为对照组、平衡组、等速组及联合组。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平衡组、等速组在上述干预基础上分别辅以平衡功能训练或膝关节等速肌力训练,联合组患者则辅以平衡功能及膝关节等速肌力训练。于治疗前、治疗8周后分别采用Holden步行功能分级(FAC)及10m步行时间对各组患者步行能力进行评定。 结果治疗8周后平衡组、等速组及联合组患者其FAC分级及10m步行时间[分别为(35.97±8.49)s,(36.03±8.62)s和(31.61±6.64)s]均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并且联合组患者FAC分级及10m步行时间亦显著优于等速组及平衡组(P<0.05)。 结论平衡功能训练及等速肌力训练均能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能力,两者联用具有协同作用,能进一步提高患者平衡能力、促进步行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下肢闭链等速肌力训练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下肢肌肉功能及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法将60例初次发病的恢复期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Bobath为主的神经发育疗法,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增加偏瘫下肢闭链肌力训练,训练模式为普通等速离心/离心模式,连续治疗8周,每周治疗3次。治疗前后分别采用等速肌力测试训练仪的峰力矩(peak torque,PT)、相对峰力矩(peak torque/body weight,PT/BW)、屈膝肌峰力矩与伸膝肌峰力矩比值(Hamstring/quadriceps,H/Q)、总功率(total work,TW)、平均功率(average power,AP)对患肢肌肉功能情况进行分析;利用30秒坐起测试(30s chair-stand test,30CST)、计时站立起步测试(time-up-and-go,TUG)评价患者步态、步行能力。结果:连续训练8周后,2组患者膝关节伸屈肌肌肉功能评定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相比对照组,治疗组提高更明显(P0.05)。TUG结果提示两种治疗方式都可以改进患者步行能力(P0.05),但治疗组效果更明显(P0.05)。30CST结果显示,两种治疗方式在治疗后都无明显改变(P0.05)。结论:采用闭链等速肌力训练方式能明显改善脑卒中恢复期患者下肢肌肉功能和步行能力,是脑卒中患者康复治疗的新选择。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等速肌力训练对偏瘫患者下肢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我院收治的40例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包括运动治疗(神经促进疗法、平衡功能训练、等张肌力训练、桥式运动、重心转移训练、步态训练、协调与运动控制训练等)、作业治疗、传统康复疗法、物理因子治疗。观察组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增加偏瘫下肢屈、伸膝肌群等速肌力训练,测试及训练模式为普通等速向心/向心模式。治疗前后分别采用等速肌力测试训练仪的峰力矩值(PT)、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功能独立性评分、Berg平衡功能评分及改良Ashworth肌痉挛分级(MAS)对患者下肢肌痉挛及功能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治疗10周后,2组患者膝关节伸屈膝肌PT、Fugl-Meyer评分、Berg评分及FIM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后2组患者肌痉挛MAS评分组间及组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等速肌力训练对偏瘫患者下肢功能恢复有明显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强化躯干肌等速肌力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例脑卒中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训练治疗,观察组在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的基础上增加躯干肌等速肌力训练,治疗前评估两组患者的基线特征,采用等速测力装置对躯干进行力学特征评估,分别选取躯干屈肌群及躯干伸肌群峰力矩作为评估指标,采用三维步态分析系统采集步频、步速、步长等参数。治疗8周后再次评估两组患者上述指标。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躯干屈、伸肌群峰力矩,步频、步速及步长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8周康复训练后,观察组、对照组的上述指标较治疗前均有改善,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强化躯干肌等速训练对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功能具有显著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朱燕  丁莹  强乙  吴云鹏  秦蓓瑛 《中国康复》2011,26(3):174-176
目的:研究不对称性等速肌力训练结合促通技术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作用。方法:恢复期脑卒中偏瘫患者50例,随机分为A、B 2组各25例,均给予神经促通技术及有氧运动训练;A组配合不对称性等速肌力训练,即屈肘角速度为210°/s,伸肘角速度为60/°s,10个肘屈伸动作为一轮,每日3-4轮,每周3次。治疗前后使用BIODEXⅢ等速仪检测2组患者肘屈伸的各生物力学指标;Fugl-Meyer量表(FMA)及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评分评定患侧上肢运动功能及肌张力。结果:经过4周治疗后,各生物力学指标2组均有改善,A组明显优于B组(P〈0.05);FMA积分,2组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A组高于B组(均P〈0.05);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评分,2组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不对称性等速肌力训练能明显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提高,可作为偏瘫患者上肢肌力训练的备选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肌力训练联合水中步行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6例恢复期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13例。对照组患者给予肌力训练及陆上步行训练,观察组患者则给予肌力训练及水中步行训练。于入选时、治疗9周后分别采用Fugl-Meyer量表(FMA)下肢部分、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FIM)、徒手肌力评定(MMT)及Berg平衡量表(BBS)对2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 结果经9周治疗后,发现2组患者下肢FMA、FIM、MMT及BB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通过组间比较发现,观察组患者下肢FMA、FIM及BBS评分[分别为(25.4±3.77)分、(99.8±4.86)分和(38.9±4.32)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MT肌力评分组间差异仍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肌力训练基础上辅以水中步行训练,能进一步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提高其独立生活能力,对患者早日回归家庭及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等速肌力训练是目前国际上最先进的肌力训练方法,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康复中的应用逐渐增多,但缺乏统一标准的训练范式,且对上肢运动功能改善的有效性有待证实。本文总结近年来等速肌力训练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康复中的应用现状,归纳常见的训练方案,总结其优势和不足,旨在为进一步的临床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 研究等速肌力训练后反映脑卒中偏瘫患者肌肉情况的身体成分变化。方法 2021年1月至2022年4月,南开大学附属北辰医院住院脑卒中偏瘫患者3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等速组,各15例。对照组予常规康复训练,等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患侧肩、肘关节等速肌力训练,分别于训练前、训练2周、训练4周时测量瘦体质量、患侧上臂肌肉围度、患侧上肢肌肉量、浮肿指数和骨骼肌指数。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等速组训练后浮肿指数均下降(t> 2.536, P <0.05);训练4周后,患侧上肢肌肉量增加(t=-2.750, P=0.010)。结论 脑卒中偏瘫患者增加等速肌力训练,有利于改善患侧上肢水肿和废用性肌萎缩。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探讨针刺治疗结合肌力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将40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进行肌力训练和针刺治疗。治疗前后分别采用各种量表评定两组患者的步行能力、运动功能、平衡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的运动功能、平衡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治疗前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步行能力、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肌力训练和针刺治疗。不仅能改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步行能力低下,而且能促进患者运动功能、平衡功能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恢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Lokomat智能康复机器人训练治疗时长对不同步行功能水平脑卒中偏瘫患者功能改变的效果,为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机器人康复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收集12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将功能性步行量表(FAC)评价为0、1级的患者纳入低水平步行功能组,FAC评价为2、3级的患者纳入高水平步行功能组,每组60例。每组再按照下肢机器人训练时长分为20min组、30min组和40min组,各2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为期4周的常规康复训练+机器人训练,比较各组治疗前后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Berg平衡量表(BBS)、功能性步行量表(FAC)评分。结果:各组患者治疗前后的FMA、BBS、FAC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低水平步行功能组中,下肢机器人训练时长为20min的患者FMA、BBS、FAC评分提高较训练30min和40min的患者更明显,而高水平步行功能组训练时长为40min的患者FMA、BBS、FAC结果提高更显著(P<0.05)。结论:Lokomat机器人不同步行训练时长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功能有所影响。当患者步行功能水平较低时...  相似文献   

14.
范利  杨坚  张颖  刘功亮 《中国康复》2017,32(1):10-12
目的:研究等速肌力训练结合偏瘫肢体综合运动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恢复期脑卒中偏瘫患者4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偏瘫肢体综合运动疗法、作业治疗、ADL训练以及传统物理因子治疗等对症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另外配合偏瘫上肢等速肌力训练。干预前后分别使用BIODEX system-3等速肌力测试系统检测肩屈伸生物力学指标,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评分上肢部分,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评分,NRS数字疼痛量表(NRS)评分来评定患侧上肢的运动功能、肌张力及疼痛。结果:经过3周治疗,2组患者肩屈伸生物力学指标、FMA上肢运动功能评分、NRS疼痛评分均较前有显著改善,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肌张力均较前改善,但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等速肌力训练可增强脑卒中偏瘫患者肩关节屈伸肌力,且不会加剧肌肉痉挛和肩关节疼痛,有效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改善。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脑卒中早期核心稳定性训练介入时机对脑卒中患者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脑卒中患者60例,随机分为A、B、C组各20例,3组均给予常规药物及神经肌肉促进技术、日常生活活动训练、作业疗法、平衡训练等康复干预。在此基础上A组于入组后第2周介入核心稳定性训练,B组于入组后第4周介入核心稳定性训练。治疗前后采用 Holden功能步行分类(FAC)及平均步长、步宽及步速等步态分析参数评定步行功能。结果:治疗3个月后,3组FAC评分及步长、步宽、步速等步态分析参数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且A、B组更高于C组(P<0.05),A组更高于B组(P<0.05)。结论:核心稳定性训练能明显改善脑卒中患者的步行功能,且介入时间越早,治疗效果越明显。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腿部肌群等速向心肌力训练对提高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关节功能水平的作用。方法:将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100例(168膝)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0例(85膝),进行推髌骨、股四头肌训练及楔形垫行走训练等常规康复治疗;等速组50例(83膝),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进行患腿肌群等速运动训练。所有患者均在治疗前和治疗后8周时接受等速肌力测试及采用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作为康复疗效判定标准。结果:经过8周的系统康复治疗,等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屈、伸肌峰力矩(PT)、总功量(TW)、平均功率(AP)和伸屈肌单次最大作功量(MRTW)均较前有改善,等速组改善较对照组更明显(P<0.01)。两组的患者的Lysholm评分均较前有改善,等速组Lysholm评分较对照组进步明显(P<0.01)。结论:等速向心肌力训练明显提高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膝部肌群力量,改善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高强度间歇跑台训练对脑卒中慢性期偏瘫患者步行能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脑卒中慢性期患者5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25例(采用高强度间歇跑台进行训练)和对照组25例(采用传统康复治疗技术训练),比较2组患者训练前和训练后2周的功能性步行分级量表(FAC)、Berg平衡量表(BBS)、10m步行测试(10MWT)、6min步行测试(6MWT)、简式Fugl-Meyer功能量表下肢部分(FMA-LE)。结果:训练2周后,2组患者组内比较观察组FAC、BBS、10MWT、6MWT评分较治疗前有明显提高(P<0.05),且观察组上述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患者FMA-LE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除训练后观察组患者治疗期间出现2例大腿酸痛外,其余无不良反应。结论:高强度间歇跑台训练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改善脑卒中慢性期偏瘫患者的步行能力且训练过程安全无严重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基于叠加效应的全身振动联合蹲起同步训练对脑卒中患者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康复医学科(浦东院区)40例监护或者辅助具下,可以独立步行的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全身振动训练组(WBVT组)和对照组,两组均采用常规康复治疗,每天40min。WBVT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增加全身振动联合蹲起同步训练,20min/次/天。对照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增加在全身振动平台上无振动站立,20min/次/天。分别在入组时和干预4周后,采用穿戴式三维步态评估仪对患者步行能力进行评估,使用表面肌电图仪采集患者步行过程中的股直肌和股二头肌长头的肌电信号,并对干预前后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经过4周干预,两组的步速和步幅均比治疗前有提高(P<0.05),且WBVT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WBVT组膝关节摆动角度较治疗前有提高(P<0.05),明显优于对照组;在患侧单支撑相(SS),WBVT组双侧股直肌和股二头肌协同收缩率干预前后均有差异(P<0.05);在患侧摆动相(SW),两组双侧股直肌和股二头肌协同收缩率干预前后均有差异(P<0.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