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研究下肢机器人结合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PNF)针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的临床疗效。方法:68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A组,进行常规康复训练)23例,PNF组(B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结合PNF技术治疗)22例,下肢机器人结合PNF技术组(C组,在B组治疗的基础上,配合下肢机器人训练)23例,共治疗4周。治疗前、治疗2周后、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Berg量表评估平衡能力(BBS),功能性步行量表(FAC)评价患者步行能力,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量表(FMA-L)和10m最大步行速度测试(MWS)评估下肢运动功能和步行速度。结果:治疗2周后,C组在FMA-L、FAC和MWS方面显著优于A组(P0.01)和B组(P0.05)。治疗4周后,C组在FMA-L、BBS、FAC和MWS方面显著优于A组(P0.05)和B组(P0.05),B组在FMA-L、BBS、MWS方面优于A组(P0.05);组内比较治疗4周后与治疗前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下肢机器人结合PNF技术对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的疗效显著,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步行能力和平衡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平衡功能及等速肌力训练对脑卒中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18例脑卒中患者分为对照组、平衡组、等速组及联合组。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平衡组、等速组在上述干预基础上分别辅以平衡功能训练或膝关节等速肌力训练,联合组患者则辅以平衡功能及膝关节等速肌力训练。于治疗前、治疗8周后分别采用Holden步行功能分级(FAC)及10m步行时间对各组患者步行能力进行评定。 结果治疗8周后平衡组、等速组及联合组患者其FAC分级及10m步行时间[分别为(35.97±8.49)s,(36.03±8.62)s和(31.61±6.64)s]均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并且联合组患者FAC分级及10m步行时间亦显著优于等速组及平衡组(P<0.05)。 结论平衡功能训练及等速肌力训练均能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能力,两者联用具有协同作用,能进一步提高患者平衡能力、促进步行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下肢康复机器人联合等速肌力训练对脑卒中后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脑卒中患者75例随机分为3组,每组25例。3组病人均进行常规康复,A组增加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B组增加下肢等速肌力训练,C组增加下肢康复机器人联合等速肌力训练。每周训练6次,共治疗6周。治疗前后进行等速肌力测试(峰力矩值)、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Berg平衡量表(BBS)及Holden步行功能分级评定。结果:治疗6周后组内比较,3组患者的峰力矩值、FMA评分、BBS评分及Holden步行功能分级较治疗前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治疗6周后组间比较,C组在角速度60°/s、120°/s及180°/s下的伸膝肌及屈膝肌峰力矩值、BBS评分均高于A组和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A组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下肢康复机器人联合等速肌力训练在改善脑卒中患者下肢肌力、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方面较两者单独应用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探讨功能性电刺激辅助步行设备配合减重训练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 方法:60例脑卒中恢复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对照组(30例)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辅以减重支持步行训练;治疗组(30例)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佩戴功能性电刺激辅助步行设备进行减重支持步行训练。两组患者均在治疗前、治疗4周后采用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量表(FMA-L)、Berg平衡量表(BBS)、功能性步行量表(FAC)进行评定。 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及FMA、BBS、FAC各项评定结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4周后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的FMA、Berg、FAC评定结果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提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试验组的FMA、BBS、FAC评分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 结论:功能性电刺激辅助步行设备配合减重训练能改善脑卒中恢复期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及步行功能,较传统方法结合减重训练更有利于促进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通过评估研究对象的步态改善情况,观察下肢康复机器人辅助下步行训练对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步行功能的影响。 方法:收集发病3—6个月的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结合下肢康复机器人辅助步行训练,对照组给予减重支持训练结合常规康复治疗,两组患者分别于治疗第1天,治疗4周后采用定时步行试验(timed walking test)、功能性步行能力量表(functional ambulation category scale, FAC)和Borg自觉疲劳评分(Borg rating of perceived exertion, RPE)对患者步行功能进行评估,比较两组患者步行功能的变化情况。 结果:①治疗前功能性步行能力量表、定时步行试验、定时步行试验耗时、Borg评分,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②治疗组治疗4周后,功能性步行能力量表、定时步行试验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定时步行试验耗时、Borg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③治疗组治疗4周后,定时步行试验评分提高与对照组评分提高比较,定时步行试验耗时、Borg评分降低与对照组定时步行试验耗时、Borg评分降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①下肢康复机器人辅助步行训练和减重支持训练系统分别配合常规康复治疗均可促进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步行功能的恢复。②下肢康复机器人辅助步行训练结合常规康复治疗比减重支持训练系统结合常规康复治疗能更有效地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步行稳定性、步行速度及步行耐力。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常规康复训练配合MOTOmed智能运动系统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9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按康复训练方法的不同分为治疗组(38例)和对照组(31例)。对照组接受常规的康复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同时配合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在治疗8周后对2组受试者进行功能性步行量表(functional ambulation category scale,FAC)评分。结果治疗前,2组FAC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8周治疗后,2组FAC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增加(P<0.01),且治疗组较对照组FAC评分增加更明显(P<0.05)。结论 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在抑制偏瘫侧肢体痉挛的同时进行肌力训练,可有效恢复脑卒中患者的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应用骨盆辅助步行康复机器人对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嘉兴市第二医院康复医学中心2016年1月—2017年1月间住院确诊的4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还给予骨盆辅助步行康复机器人训练,每次10—20min,每周6次,共8周。对两组患者进行康复评定,治疗前后采用下肢Fugl-Meyer评分(FMA)、Berg平衡测试(BBS)、功能性步行能力分级(FAC)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下肢FMA评分、BBS评分、FAC分级及MBI评分组间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8周后治疗组患者FMA评分、BBS评分、FAC分级及MBI评分较对照组均有明显改善(P0.05),且治疗组FMA评分、BBS评分、FAC分级优于对照组(P0.05)。但MBI评分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骨盆辅助步行康复机器人训练可以更有效地改善卒中偏瘫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提高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虚拟现实技术结合活动平板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脑卒中偏瘫患者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2组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进行虚拟现实技术结合活动平板训练,对照组则进行常规步行训练,2组每天每次治疗30 min,连续治疗4周。于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采用三维步态参数(左右步长差、步速)、功能性步行分级(FAC)、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治疗组左右步长差、步速、FAC分级、下肢FMA评分及MBI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评分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虚拟现实技术结合活动平板训练能明显改善脑卒中偏瘫步行功能,且依从性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减重步行训练对脑卒中偏瘫后遗症期患者下肢功能、步行能力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病程在1年以上,偏瘫肢体Brunnstrom分级≥Ⅲ级的脑卒中患者2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14例和对照组1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除采取常规康复治疗外,另给予减重步行训练。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采用Ashworth痉挛量表(ASS)、功能性步行分级(FAC)、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FMA)及独立功能评定(FIM)进行评定。结果两组治疗后,各项评分较治疗前改善(P<0.05)。两组治疗后FIM、FMA评分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FAC评分有显著性差异(P<0.05),ASS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脑卒中偏瘫后遗症期患者应用减重步行训练,能提高下肢运动功能、步行能力及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功能性电刺激(FES)对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1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n=21)和对照组(n=20)。两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方法及减重平板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FES。共8周。治疗前后采用综合痉挛量表(CSS)、功能性步行分级(FAC)、Berg平衡量表(BBS)对两组患者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前两组CSS评分、FAC分级及BBS评分组间差异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上述指标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01),治疗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FES能促进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1.
三级教学医院护士分层级培训方法及效果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综合性三级教学医院不同层次护士培训方法,提高护理人员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使其在临床分层管理中更好地履行自身职责.方法 向不同层次护理人员发放培训需求问卷调查表,根据调查结果,按不同学历层次、不同年龄所需制订培训计划,按计划进行规范培训.结果 按需进行培训后,各层次护理人员相应能力和综合满意度得到明显提升.结论 对不同层次护理人员实施分层次按需培训,发挥了正确的导向作用,有利于提高护理人员素质,促进护理队伍的建设.  相似文献   

12.
理论与实践交叉培训模式在ICU专科护士培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理论与实践交叉的培训模式在ICU护士培训中的应用与效果。方法每周的星期二和星期四理论讲座,其余时间进行临床实践培训。结果ICU护士理论、技能及临床综合能力成绩显著提高;不同学历护士理论及技能成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临床综合能力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不同职称及工作年限的护士理论、技能及临床综合能力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理论与实践交叉的培训模式在临床中切实可行。  相似文献   

13.
目的:将企鹅式培育在手术室新入职护士规范化培训中进行应用,并评价其应用效果。方法:将2016—2019年入职的71名手术室规范化培训护士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33名,对照组38名。观察组采用企鹅式培育,对照组采用常规培训。通过同行满意度调查、理论和操作考核、工作体验访谈和职业精神态度调查比较两组的培训效果。结果:两组新入职护士理论知识和技能考核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护士对培训的认可度更高、负性工作体验较少;观察组护士同行满意度及职业精神态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保证新入职护士理论和操作能力的前提下,企鹅式培育可以提高新入职护士的同行满意度并改善其职业精神,减少负性工作体验,有助于形成积极、融洽的学习和工作环境。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模拟机动车船动态条件下护士静脉输液训练效果。方法对30名护士进行机动车船模拟训练,包括能力素质评估、适应性训练、动作分解训练和动作合成训练4个阶段,并与传统训练方法进行比较。结果护士静脉输液操作成绩和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P0.01或P0.05)。结论模拟战时和突发应急事件环境组织训练,提高了护士综合素质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相似文献   

15.
The training systems used by starting laparoscopic surgeons for visual and motor adaptation employ zero-degree optics. However, as new laparoscopic surgery techniques make such optics obsolete, there is a need to design training and adaptation tools with other optics.  相似文献   

16.
刘玲  沈军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2,18(20):2369-2372
目的探讨规范化培训在新进护士护理安全培训中的应用效果,为进一步改进培训模式提供依据。方法对280名新进规范化培训护士(简称规培护士)进行为期2个月的集中培训,培训结束后采用自制问卷对其进行调查,调查规培护士对护理安全培训内容必要性的评价,并比较不同个人情况护士培训的效果及对培训的满意度。结果规培护士对护理安全培训内容的需求高,对培训内容必要性的评价好;对于“护理安全培训是否降低了发生护理不良事件的几率”的效果比较,编内规培护士为89.2%,明显高于编外护士的7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680,P=0.006);编外规培护士对安全培训的满意度为86.9%,显著高于编内规培护士的7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029,P=0.001);大专规培护士满意度为90.0%,明显高于本科规培护士的6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0.192,P=0.000)。结论对新进护士加强护理安全培训内容的多元化及培训方式的多样化是获得良好培训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培训者培训模式在护士心肺复苏技能培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应用培训者培训模式对护士心肺复苏技能进行培训,对培训前后护士的考核合格率和操作技术失误率进行评价.结果 经培训,教师培训者操作考核合格率由61.90%提高至100%,理论考核合格率由64.29%提高到100%;被培训人员操作考核合格率由56.71%提高到89.48%,理论考核合格率由67.30%提高到96.40%;按压部位错误发生率、按压深度错误发生率、按压频率错误发生率、胸廓充分回弹问题发生率均有所下降;被培训人员CPR技术的平均分和合格率均高于传统的培训方法(均P<0.01).结论 培训者培训模式对护士CPR技能的培训效果明显优于传统的培训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抗阻力训练联合计算机化认知训练(CCT)治疗脑卒中后轻度认知障碍的疗效。方法:116例脑卒中后轻度认知障碍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58例。对照组采用CCT训练,观察组采用抗阻力训练联合CCT训练。比较2组认知功能、注意和执行功能、记忆功能、生活能力、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β(IL-1β)的差异。结果:训练8周后,2组MMSE评分、MoCA评分、RBMT评分、BI指数、血清BDNF、NSE水平均较训练前增高(均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2组完成数字卡片排序时间均较训练前缩短(均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2组血清CRP、IL-6、IL-1β水平均较训练前降低(均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抗阻力训练联合CCT治疗可更有效地降低脑卒中后轻度认知障碍患者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增加血清神经因子水平,改善认知、注意和执行、记忆功能,提高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层级培训在心血管护士培训中的效果.方法 采用层级培训模式,对55名心血管系统护士进行护理培训,制订并实施各层级护士的年度培训与考核计划,定期进行效果评估和反馈.结果 培训后护士的评估病人问题的能力、专科基础知识和技能、护理文件书写能力、应急能力、带教能力评价总均分显著高于培训前(P<0.05).结论 规范化的层级培训能有效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提高抢救患者的成功率,为临床护理提供了优质的护理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20.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及模式已在全国范围内被逐步深入推进,但尚未建立护士规范化培训制度,为确保护士毕业后培训的规范化和系统性,建议借鉴我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经验,在充分整合卫生行政机构、医院、护理院校等各方力量的基础上,建立我国护士毕业后规范化培训与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