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 毫秒
1.
正D-D二聚体是交联纤维蛋白的降解产物,是机体处于高凝状态及血栓形成事件的标志物。其水平增加可增加血管疾病患者动静脉事件风险。LIPID研究旨在探讨在其他危险因素基础上,D-D二聚体对于稳定性冠心病患者长期血管事件、死因别死亡率和新发癌症风险的预测价值。研究共计入选7863例心肌梗死或不稳定心绞痛患者,  相似文献   

2.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D-二聚体含量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献报道不稳定型心绞痛(UAP)衍变成心肌梗死的发病率约为9%~25%,而一般认为心肌梗死与冠状动脉内血栓形成有关。D-二聚体升高特异性反映患者体内有微血栓形成或溶栓治疗有效。本文观察UAP患者D-二聚体含量变化,同时检测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活性(tPA:A)、纤溶酶原激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中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脑利钠肽(BNP)、D-二聚体的水平与近期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关系,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选择冠心病患者376例,均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其中稳定型心绞痛(SAP)12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152例,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NSTEMI)30例及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74例。采用双抗夹心免疫荧光法检测BNP浓度;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hs-CRP、D-二聚体。出院后90d以电话、复查等手段随访本人或亲属,询问并记录不良心血管事件。结果:UAP、NSTEMI和STEMI外周血hs-CRP、BNP和D-二聚体水平依次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同时3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UAP组最低(4.61%),NSTEMI组次之(16.67%),STEMI组最高(24.32%),其中UAP组和NSTEMI组、UAP组和STEMI组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TEMI组不良事件发生率较NSTEMI组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高血压病、hs-CRP、BNP、D-二聚体、LDL是ACS患者近期不良心血管事件的高危影响因素。结论:外周血hs-CRP、BNP、D-二聚体是反映ACS患者近期心血管事件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D-二聚体水平与肺栓塞(PE)住院期间死亡率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06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该院住院首次诊断为PE且接受治疗的患者共223例,根据D-二聚体水平分为高、低两组;比较两组住院期间死亡率、血流动力学状态、右心室功能的差异。结果高水平组较低水平组的住院期间死亡率及血流动力学状态有显著差异(P=0.01,0.024)。结论 D-二聚体水平能预测PE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5.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Latex法检测血浆D-二聚体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D-dimer)定性检测及血浆纤维蛋白原(Fbg)水平对评价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凝血-纤溶活性的临床意义。方法本文对58例UA患者用Latex法作D-dimer定性测定,其结果与患者的Fbg水平及各对照组的结果作对比分析。结果D-dimer阳性率在UA组及急性心肌梗死(AMI)组均高于健康对照组及稳定型心绞痛(SA )组,P<0.01。UA患者D-dimer阳性组的Fbg水平高于阴性组,P<0.01,有极其显著的差异。结论D-dimer阳性率在UA组及AMI组明显增高。UA患者D-dimer阳性,Fbg增高应考虑有高凝-继发纤溶活性增强的可能,是血栓形成的标记。D-dimer阴性,Fbg增高的UA患者不排除高凝-低纤溶的可能。D-dimer阴性,Fbg水平不高的UA患者应考虑非血栓的因素为其主要的病因。  相似文献   

6.
心血管介入手术后D-二聚体的变化及其意义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探讨介入术后D-二聚体(DD)变化及其起对血栓性疾病的预测意义。892例行心血管介入诊疗的患者在术前、术后第1,2,3天定量测定DD,对DD高于正常值上限2倍以上(≥1000μg/L)者则在第7,14天再监测DD。结果:①患者术后3天DD较术前明显升高(496.32±28.15μg/Lvs310.28±26.87μg/L,P<0.01);②各组患者术后1,2,3天DD均较术前显著升高(P<0.01),术后1天的增幅最大,术后3天的增幅较小;③有128例患者DD显著升高(≥1000μg/L),其中8例为持续性升高,第7,14天分别为3526.38±1045.45μg/L和3376.75±1015.31μg/L,2例为冠状动脉支架内急性闭塞,5例为深静脉血栓形成,1例为肺栓塞。结论:心血管介入可导致患者血液中DD升高,多为一过性,持续性增高往往提示血栓性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D-二聚体水平对住院老年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CAP)患者30d死亡率的预测价值。方法152例符合诊断标准的老年重症CAP患者纳入研究,人院后即进行D-二聚体、c-反应蛋白(CRP)检测及肺炎严重度指数(PSI)评分,记录患者30d死亡率。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D-二聚体对30d死亡率的预测价值,计算曲线下面积(AUC)。结果PSI评分Ⅳ级患者的D-二聚体水平为(961.55±186.49)μg/L,V级为(1122.53±197.98)μg/L,两者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t=5.159,P〈0.001);死亡患者的D-二聚体水平(1112.59±215.25)μg/L明显高于存活患者的D-二聚体水平(920.46±126.89)μg/L(t=6.239,P〈0.001)。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D-二聚体和PSI有明显相关性(r=0.47,P〈0.0001);ROC分析表明D-二聚体的AUC为:0.79(95%CI:O.72~0.85),和PSI的AUC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85,95%CI:0.78~0.91,P=0.095)。结论D-二聚体水平对住院老年重症CAP患者30d死亡率有较好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脂蛋白相关磷脂酶(Lp-PL)A2,同型半胱氨酸(Hcy)和D-二聚体(D-D)与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斑块不稳定的相关性。方法经血管内超声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132例冠心病患者按检查结果分为对照组(n=50)、稳定斑块组(n=48)、易损斑块组(n=34)。比较3组血清Lp-PLA2,Hcy及血浆D-D水平。采用Pearson法分析Lp-PLA2,Hcy及D-D与血管重构指数、斑块偏心指数及纤维帽厚度的关系。采用Logistic回归法分析Lp-PLA2、Hcy及D-D与斑块不稳定的相关性。结果易损斑块组Lp-PLA2、Hcy及D-D显著高于稳定斑块组(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Lp-PLA2、Hcy及D-D与血管重构指数及斑块偏心指数呈正相关(均P0.05),与纤维帽厚度呈负相关(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Lp-PLA2、Hcy及D-D为斑块不稳定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血清Lp-PLA2、Hcy及血浆D-D与冠状动脉斑块的形成及不稳定相关,是冠状动脉斑块不稳定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正>【据《Exp Ther Med》2017年1月报道】题:D-二聚体水平预测肝硬化患者在院病死率:一项回顾性研究(作者Li Y等)为探讨D-二聚体水平与Child-Pugh评分和MELD评分二者之间的相关性,并评估D-二聚体水平对肝硬化患者在院病死率的预测能力,沈阳军区总医院的Li等作了相关研究。作者纳入2011年1月-2014年6月入住沈阳军区总医院并在住院期间行D-二聚体检测的肝硬化患者。应用Pearson's卡方检验评估D-二聚体水平与Child-Pugh评分和MELD评分二者之间的相关性。另外,采用  相似文献   

10.
D-二聚体与冠状动脉病变形态学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D-dimer,D-D)与冠心病(CAD)冠状动脉病变形态学的关系。方法:按照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对88例观察对象进行分组:(1)按照冠状动脉病变形态特征分为:简单病变组,复杂病变组;(2)按照冠状动脉病变范围分为:单支病变组,多支病变组;(3)按照冠状动脉狭窄程度(Gensini积分法)分为:轻度狭窄组(A组),重度狭窄组(B组)。用酶免法(ELASA)检测血浆D-D含量,比较各组间D-D含量变化。结果:血浆D-D含量:复杂病变组高于简单病变组及正常对照组(P<0.01);多支病变组高于单支病变组(P<0.01);狭窄程度A组略高于B组,但不显著(P>0.05)。结论:血浆D-D含量与冠状动脉病变稳定性及病变范围相关,与狭窄程度不相关。  相似文献   

11.
12.
肝病患者D-二聚体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肝病患者D-二聚体检测的临床意义李彩靳淑玲肖岩Subjectheadingsliverdiseases;hepatitisC;hepatitisB;liverneoplasms;fibrinfibrinogendegradationproducts...  相似文献   

13.
D 二聚体和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 ,为了探讨D 二聚体与冠心病之间的关系本文观察了冠心病患者血浆D 二聚体的变化。观察组和对照组均为 50例。结果冠心病组患者血浆D 二聚体水平明显升高 (P<0 0 1) ,其纤维蛋白原也升高 (P <0 0 1)。血浆D 二聚体是冠心病形成中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D-二聚体对急性胰腺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4月1日~2014年4月1日确诊为AP并符合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的住院患者33例,根据入院7d的胰腺平扫+增强CT表现,按轻重分类分MAP组、SAP组,按影像学分类分EP组、NP组,回顾性比较入院1h、24h、48h、72h、5d、7d的D-二聚体水平,组间采用t检验,并分析其与时间的相关性,采用F检验。[结果]不同时间点SAP组D-二聚体均高于MAP组,入院1h、24h、48h、72h、5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7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AP组7d内D-二聚体与时间的相关系数为0.553,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AP组相关系数为0.954,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AP组72h内D-二聚体与时间的相关系数为0.987,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2h外相关系数为-0.999,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同时间点NP组D-二聚体均高于EP组,入院1h、24h、48h、72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5d、7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EP组7d内D-二聚体与时间的相关系数为0.356,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NP组相关系数为0.972,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EP组72h内D-二聚体与时间的相关系数为0.989,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2h外相关系数为-1.000,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D-二聚体水平与AP病情严重程度相关,发病72hD-二聚体呈现下降趋势可初步排除SAP和(或)NP。  相似文献   

15.
冠心病患者血浆D-二聚体的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心源性脑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表达情况。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3年1月至2016年7月马鞍山中心医院收治的心房颤动致脑梗死患者136例,均在入院次日清晨检测静脉血浆D-二聚体水平。依据出院时情况,分为死亡组(21例)和生存组(115例)。记录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合并疾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抗凝治疗情况、脑梗死体积、并发症、血脂、同型半胱氨酸、血浆D-二聚体水平并进行比较。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判断住院死亡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的临床截点。结果死亡组与生存组比较,中枢性高热[28.6%(6例)比8.7%(10例)]、NIHSS评分[(19±3)比(12±3)]、入院昏迷[66.7%(14例)比15.7%(18例)]、C反应蛋白[13.5(9.1,50.6)比2.3(0.0,15.1)m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死亡组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生存组[2.9(0.9,4.0)比0.6(0.4,0.9)mg/L,P0.01],血浆D-二聚体判断住院死亡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16(95%CI:0.686~0.946,P0.01)。结论急性心房颤动致脑梗死死亡患者入院时血浆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生存者。  相似文献   

17.
血浆D-二聚体是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反映机体凝血后继发纤维蛋白溶解状态的一个敏感而又特异的指标,可作为预测血栓形成的一个重要指标。研究表明,血浆D-二聚体既可预测心房颤动(房颤)患者血栓形成,又有一定的指导抗凝治疗的价值。本文就血浆D-二聚体对房颤患者血栓形成预测的作用及临床价值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8.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21,37(10):901-904
目的:探讨纤维蛋白原与白蛋白比值(FAR)和D-二聚体水平对冠状动脉(冠脉)慢血流现象(CSFP)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9月—2020年11月行冠脉造影术检查存在CSFP的患者90例作为CSFP组,随机选取同期90例冠脉血流正常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及相关实验室检查指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CSFP的危险因素,采用ROC曲线分析FAR和D-二聚体预测CSFP的价值。结果:对照组与CSFP组间吸烟率、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纤维蛋白原、白蛋白、FAR、D-二聚体水平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等指标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吸烟(OR=2.312,95%CI:1.079~4.954,P=0.031)、FAR(OR=1.552,95%CI:1.180~2.043,P=0.002)和D-二聚体(OR=7.031,95%CI:1.523~29.454,P=0.012)是CSFP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FAR对CSFP的最佳诊断截值为0.0871,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52.2%和88.9%,D-二聚体对CSFP的最佳诊断截值为0.550μg/mL,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34.4%和94.6%。结论:FAR和D-二聚体水平为CSFP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对CSFP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9.
血浆脂联素水平用于预测高危患者的心血管事件和死亡率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肥胖通常与肝脏中脂肪积聚有关,而肝脏脂肪又与全身及肝脏局部的胰岛素抵抗有关.低热卡饮食可改善脂肪肝,增加胰岛素敏感性.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评价几个止血指标对急诊胸痛病人的早期诊断价值。病人和方法 受试对象为 3 0 0例因主诉左侧或中部胸痛而在急诊室就诊的病人 ,年龄均大于 2 5岁 ,发病时间均小于 6小时。除外 :① 6个月内作过冠状动脉重建术 ;②合并影响D 二聚体水平的疾病如脑血管病、外周血管病、6个月内发作过急性冠脉事件等 ;③合并能改变凝血状况的疾病 ,如肝、肾功能不全 ;④失访。对入选的 2 5 7例胸痛病人 ,即刻测定D 二聚体、凝血酶 抗凝血酶复合物 (TAT)、凝血酶原片段 1+ 2 (F 1 + 2 )、激活的凝血因子Ⅶ (Ⅶa)和纤维蛋白原。分别于 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