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体外冲击波治疗运动员髌腱末端病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目的:观察体外冲击波治疗髌腱末端病的效果。方法:对收治的67例运动员髌腱末端病患者全部采用保守治疗,其中38例采用体外冲击波治疗,29例采用手法按摩、针灸等其他常规治疗方法。观察体外冲击波治疗与其他疗法之间的效果有无差异。结果:经相同疗程治疗后,采用体外冲击波治疗者显效65.79%,有效26.32%,效果不明显7.89%。采用其他保守疗法者显效31.03%,有效41.38%,效果不明显27.59%。两组治疗结果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应用体外冲击波治疗髌腱末端病方法简便,操作安全,疗效显著,较其他保守治疗方法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体外冲击波治疗髌腱末端病的效果。方法 2006年1月-2010年12月67例髌腱末端病患者全部采用非手术治疗,其中38例采用体外冲击波治疗,11例采用手法按摩疗法,5例采用体外擦药酒、药膏,4例注射醋酸泼尼松龙加普鲁卡因,9例采用针灸疗法。观察体外冲击波治疗与其他非手术疗法之间的效果有无差异。结果经相同疗程治疗后,采用体外冲击波治疗者显效25例,有效10例,效果不明显3例;采用其他非手术疗法者显效9例,有效12例,效果不明显8例;两组治疗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966,P=0.003)。结论应用体外冲击波治疗髌腱末端病方法简便,操作安全,疗效显著,较其他非手术治疗方法有明显的优势。但对运动员患者应用此方法时,应与训练安排紧密结合起来,才能收到最大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对股四头肌收缩过程中的电机械应答现象分析,探讨髌腱末端病运动员膝关节动作反应特征。方法:选择单侧膝关节患有髌腱末端病(PT)的男性运动员11例,分别在屈膝30°、60°和90°条件下,进行膝关节最大伸膝力量(MVC)、动作反应时(TRT)和股四头肌sEMG的测试,比较PT侧和对侧膝关节的TRT和股四头肌的反应前时(PMT)、电机械延迟(EMD)以及sEMG积分值的变化。结果:屈膝30°、60°和90°时,PT侧膝关节TRT均较对侧延长(P<0.05),PT侧膝关节在屈膝30°时的股内侧肌PMT和屈膝90°时的股外侧肌PMT,与对侧比较均延长(P<0.05);PT侧膝关节股内侧肌、股外侧肌和股直肌的EMD与对侧比较均延长,且以股内侧肌EMD变化最为显著。结论:髌腱末端病股四头肌存在肌电激发和收缩时间延迟现象,股四头肌收缩非同步化增加是引起膝关节动作反应迟缓和力量下降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髌腱末端病(Patellar Tendinopathy,PT)是一种因长期过度使用所致的髌腱损伤,主要表现为髌腱疼痛、局限性或弥漫性肿胀以及运动功能受限,常见于长期进行跳跃或落地等相关体育项目的年轻运动员[1]。据报道,排球和篮球运动员的PT患病率约占32%~45%,而田径运动员、手球运动员以及足球运动员的患病率约占13%~25%[2]。  相似文献   

5.
正髌腱末端病(patellar tendinopathy,PT)是一种慢性的髌腱过度使用的病理性疾病,运动员和普通人群都可能发生髌腱末端病~([1])。流行病学显示,患病者经常参加篮球、排球、芭蕾等需跳跃和跑步的运动,也被称为跳跃者膝~([1—6])。它通常表现为股四头肌萎缩,与运动活动相关的膝关节前痛,跳跃和蹲起加重,可能导致运动参与减少~([1,3])。根据症状持续时间,PT分为1—4阶段。第一阶段为活动后无功能损伤的疼痛;第二阶段为活动期间和活动之后的疼痛,功能满足;  相似文献   

6.
目的:在已经发表的随机对照试验中,系统地回顾、总结,并比较治疗髌腱末端病的各种离心训练方法。方法:在各大数据库中检索关于离心训练治疗髌腱末端病的研究,纳入类型为随机对照试验,9篇文献共计229例患者最终被纳入研究。结果:现有的证据表明离心训练是治疗髌腱末端病的有效手段,但由于研究质量差异较大,未能进行meta分析。结论:离心训练对于髌腱末端病来说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措施,但是否比其他形式的运动疗法(如向心训练、牵伸训练)更有效,仍缺乏足够的证据支持。多数方案采用在25°斜面上进行缓慢的离心下蹲这种运动形式,运动中疼痛应在可接受的范围内,从自身体重开始,出现疼痛减轻或无痛等适应训练表现时逐渐增加负荷。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女子排球运动员髌腱腱病(PT)的MRI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34名中国国家女子排球队运动员60个膝关节的MRI资料。结果 60个膝关节中,41个(26例)有PT(PT组),患病率76.47%,其中信号增强2级以上占82.93%(34/41)。13名19个膝关节阴性为对照组。PT组髌腱近端、中点、下止点前后径分别为(9.21±2.31)mm、(5.39±1.01)mm、(6.53±1.32)mm,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T组髌腱近端前后径与分级相关(r=0.334,P<0.01)。PT急性期髌腱近端增粗,T1WI低信号,T2WI中、高信号,FS-PDWI高信号;慢性期髌腱近端呈"V"形增粗增厚,T1WI低信号,T2WI中、低信号,FS-PDWI中等信号。髌腱近端后缘紊乱不清晰、髌腱中部和下止点信号增强以及髌骨下极增生等在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膝可见髌骨下极不规则片状、大小不一的信号增强。结论 女子排球运动员PT患病率较高。MRI有助于明确诊断、分期分级,鉴别髌骨下极损伤,监控康复效果以及评估运动能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就近年来有关腱止点末端病的研究报道,对腱止点末端病的研究现状进行阐述。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数据库1990-01/2006-12期间的相关文章,检索词为“Enthesopathy”和“tendinopathy”,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英文。同时计算机检索万方数据资源系统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94-01/2005-12期间的相关文章,检索词“腱止点,末端病,腱病”,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资料选择:选取与腱止点末端病的基础和临床相关的文献,排除重复性实验研究。资料提炼:共收集到20篇关于细胞因子在肌腱损伤愈合方面的基础和临床相关实验文章,16篇实验文章纳入标准。排除的4篇实验均为重复的同一研究。资料综合:①腱止点末端结构主要由4部分组成,其结构特点比较复杂;主要功能是传导和缓冲应力。②腱止点末端病的病因、病理目前还不清楚;一般认为其病因主要是末端结构失代偿,病理主要是胶原和软骨的退行性变。③通过各种理疗手段,能够改善腱止点末端的临床症状;但不能从根本上消除病因。结论:目前对腱止点末端结构的研究比较透彻,对末端病的病因、病理及与细胞凋亡的关系还了解较少,同时对于末端病的治疗目前还缺少可靠的科学方法,因此有必要对目前的治疗方法进行严密设计,随机研究其效果,同时还应积极开展对其他治疗方法(基因疗法、细胞因子疗法)的探索和研究。  相似文献   

9.
背景:髌腱末端病是腱止点部位的微细损伤,股四头肌群中的股内侧肌与股外侧肌之间的力量平衡发生变化,可直接导致髌骨产生异常运动从而对腱止点部位产生影响。目的:分析髌腱末端病发生机制和髌腱末端病对膝关节及其周围肌肉活动产生的影响。方法:选择10名患有髌骨肌腱病的男运动员及10名运动项目、身高和年龄匹配的正常男运动员,采用瑞士CON-TREX等速肌力测试与训练系统,分别进行膝关节力量和表面肌电图的测试,比较与分析膝关节屈肌力矩、伸肌力矩和股四头肌表面肌电图的变化。结果与结论:发现在等长运动时,末端病组的伸肌伸肌峰力矩明显小于对照组、峰值转矩比比值明显大于对照组;在等速运动时,末端病组的伸肌伸肌峰力矩明显小于对照组,并随着运动角速度增加而变化显著,而峰值转矩比比值均不同程高于对照组;末端病组的股内侧肌/股外侧肌的整合肌电图比值在等长运动和等速运动时,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提示髌腱末端病运动员膝关节屈肌与伸肌的力量差距较为突出,存在股内侧肌活动低下和股内侧肌与股外侧肌之间不平衡的现象。  相似文献   

10.
背景:髌腱末端病是腱止点部位的微细损伤,股四头肌群中的股内侧肌与股外侧肌之间的力量平衡发生变化,可直接导致髌骨产生异常运动从而对腱止点部位产生影响。目的:分析髌腱末端病发生机制和髌腱末端病对膝关节及其周围肌肉活动产生的影响。方法:选择10名患有髌骨肌腱病的男运动员及10名运动项目、身高和年龄匹配的正常男运动员,采用瑞士CON-TREX等速肌力测试与训练系统,分别进行膝关节力量和表面肌电图的测试,比较与分析膝关节屈肌力矩、伸肌力矩和股四头肌表面肌电图的变化。结果与结论:发现在等长运动时,末端病组的伸肌伸肌峰力矩明显小于对照组、峰值转矩比比值明显大于对照组;在等速运动时,末端病组的伸肌伸肌峰力矩明显小于对照组,并随着运动角速度增加而变化显著,而峰值转矩比比值均不同程高于对照组;末端病组的股内侧肌/股外侧肌的整合肌电图比值在等长运动和等速运动时,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提示髌腱末端病运动员膝关节屈肌与伸肌的力量差距较为突出,存在股内侧肌活动低下和股内侧肌与股外侧肌之间不平衡的现象。  相似文献   

11.
腱止点末端病是骨科、运动医学的常见病、多发病[1],具体包括肱二头肌长头腱腱鞘炎、冈上肌肌腱炎、肱骨外上髁炎、桡骨茎突狭窄性肌腱炎、跟腱炎、足底跖筋膜炎等多种疾病.该类疾病治疗方法较多,但疗效多不确切.我院自2007年10月开始运用体外冲击波(extracorporeal shock wave therapy,ESW)对该类疾病进行治疗,观察其在缓解疼痛和改善症状等方面的作用,以探讨该方法的临床效果和作用机制,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13.
运动员腱止点末端病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早在20世纪20年代人们就对腱止点的组织结构有了初步的认识.然而系统地对腱止点的结构进行描述.并将腱止点处由于慢性牵拉致伤而出现的一系列病理变化归结为末端病的.则是意大利学者Lacava.他于1952年首次提出了“Enthesopathv”这一概念。从此,对于腱止点的结构以及在末端病时变化的研究报道越来越多.尤其近十几年来的研究日益深入.本文通过阅读近年来有关腱止点末端病的研究报道.对腱止点末端病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以期为今后该方面的研究提供方向。  相似文献   

14.
背景:髌腱末端病是腱止点部位的微细损伤,股四头肌群中的股内侧肌与股外侧肌之间的力量平衡发生变化,可直接导致髌骨产生异常运动从而对腱止点部位产生影响.目的:比较与分析髌腱末端病运动员膝关节力学特征和股四头肌表面肌电图的变化规律,为髌腱末端病的预防与治疗提供参考依据.设计、时间及地点:病例一对照观察,于2009-06/07在苏州大学体育学院运动机能评定实验室完成.对象:选择忠有髌腱末端病的男性运动员10人为髌腱末端病组,年龄(21.44±1.51)岁.配对选择10名无膝关节伤病的运动员作为正常对照组,年龄(21.37±1.36)岁.方法:对两组受试者分别进行膝关节力量和表面肌电测试,比较与分析膝关节屈肌力矩、伸肌力矩和股四头肌表面肌电的变化.主要观察指标:①等速运动时两组对象屈伸肌力矩的比较.②两组对象股四头肌表面肌电积分值的比较.③两组对象股内侧肉和股外侧肌表面肌电积分值比率的比较.结果:向心运动和离心运动时,末端病组屈伸肌峰力矩比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股内侧肌表面肌电积分值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两组股外侧肌和股直肌表面肌电积分值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向心运动和离心运动时,末端病组股内侧肌,股外侧肌比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髌腱末端病运动员膝关节屈肌与伸肌的力量差距较为突出,存在股内侧肌活动低下和股内侧肌与股外侧肌之间不平衡的现象.  相似文献   

15.
离心性肌肉训练改善髌腱末端病患者疼痛的效果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离心性肌肉训练对髌腱末端病患者疼痛的疗效,并与常用的理疗相比较。 方法:选择2004—10/2005—08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收治髌腱末端病患者29例,随机分为两组:①理疗组(n=13):以微波+激光治疗,微波温热(输出功率100W),15min/(次&;#183;d);半导体激光治疗仪,以局部有舒适感为宜,15min/(次&;#183;d)。②离心训练组(n=16):以自行设计的离心性训练动作(单腿伸直位站立,在能承受的疼痛范围内缓慢平稳下蹲至屈膝90&;#176;,然后双手扶住栏杆,双侧下肢同时负重,负重0-15kg,缓慢站起)治疗,2次/d,15min/次。在治疗前和治疗后12周采用澳大利亚维多利亚运动学院评分法(0—100,分数越高症状越轻,100为无痛)和目测类比评分法(0~100,分数越高症状越重,100为剧痛)评估疼痛程度。 结果:29例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澳大利亚维多利亚运动学院评分:理疗组治疗前后差异不显著(P〉0.05);离心训练组治疗后显著高于治疗前(68.5&;#177;15.8,38.3&;#177;13.2,P〈0.05);治疗前后差值离心训练组大于理疗组(30.2&;#177;6.5,7.4&;#177;2.7,P〈0.05)。②目测类比评分:理疗组治疗前后差异不显著(P〉0.05);离心训练组治疗后显著低于治疗前(20.1&;#177;12.3,52.9&;#177;9.7,P〈0.05);治疗前后差值离心训练组大于理疗组(32.4&;#177;5.3,9.3&;#177;4.9。P〈0.05)。 结论:离心性肌力训练可以显著减轻髌腱末端病患者的疼痛,效果优于传统理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离心性肌肉训练对髌腱末端病患者疼痛的疗效,并与常用的理疗相比较。方法:选择2004-10/2005-08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收治髌腱末端病患者29例,随机分为两组:①理疗组(n=13):以微波 激光治疗,微波温热(输出功率100W),15min/(次·d);半导体激光治疗仪,以局部有舒适感为宜,15min/(次·d)。②离心训练组(n=16):以自行设计的离心性训练动作(单腿伸直位站立,在能承受的疼痛范围内缓慢平稳下蹲至屈膝90°,然后双手扶住栏杆,双侧下肢同时负重,负重0~15kg,缓慢站起)治疗,2次/d,15min/次。在治疗前和治疗后12周采用澳大利亚维多利亚运动学院评分法(0~100,分数越高症状越轻,100为无痛)和目测类比评分法(0~100,分数越高症状越重,100为剧痛)评估疼痛程度。结果:29例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澳大利亚维多利亚运动学院评分:理疗组治疗前后差异不显著(P>0.05);离心训练组治疗后显著高于治疗前(68.5±15.8,38.3±13.2,P<0.05);治疗前后差值离心训练组大于理疗组(30.2±6.5,7.4±2.7,P<0.05)。②目测类比评分:理疗组治疗前后差异不显著(P>0.05);离心训练组治疗后显著低于治疗前(20.1±12.3,52.9±9.7,P<0.05);治疗前后差值离心训练组大于理疗组(32.4±5.3,9.3±4.9,P<0.05)。结论:离心性肌力训练可以显著减轻髌腱末端病患者的疼痛,效果优于传统理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髌腱末端病二维超声与临床、X线综合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二维超声对髌腱末端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1例髌腱末端病患者及36例正常人,共106髌腱的声像图资料进行分析,同时与临床、X线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显示:(1)末端病组95%伴有髌下滑膜囊积液,且积液的位置与髌尖疼痛的临床表现相关;(2)临床与二维超声检查结果符合率达96%,表明二维超声检查对髌腱末端病的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身体运动功能训练对患髌腱末端病的职业击剑运动员膝关节疼痛分级、功能动作评分和平衡能力的影响。 方法随机数字表法将24例有髌腱末端病的职业击剑运动员(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12例。对照组运动员接受常规物理治疗,实验组运动员则在常规物理治疗基础上增加身体运动功能训练。于干预前和干预8周后(干预后)对2组患者进行疼痛分级、功能动作筛查和平衡能力评定。 结果干预后,实验组膝关节NRS和FMS评分分别为(2.08±1.24)分和(16.25±0.97)分,显著优于组内干预前和对照组干预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实验组睁眼和闭眼单脚状态下,压力重心在X轴的摆幅、线形图总长度、最大摆幅和线形图面积与组内干预前和对照组干预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身体运动功能训练能显著促进患髌腱末端病患者身体运动功能和平衡能力的恢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髌尖末端病损伤原因、治疗现状,探讨治疗方法及预防措施。方法:380例髌尖末端病运动员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为传统治疗组,另一组为静蹲训练组。传统治疗组为235例,进行传统的按摩加理疗治疗;静蹲训练组为145例.进行静力训练加中药外敷,治疗2—3个疗程后进行疗效观察比较。结果:传统按摩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40.0%和90.6%。静力训练组结合专项技术动作采取不同角度的静蹲,促使髌尖延长,改变局部的生物力学结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58.6%和94.5%,两组疗效经统计学检验,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结论:静力训练加中药治疗髌尖末端病明显优于传统按摩治疗,并可作为此种损伤的预防手段。  相似文献   

20.
肌腱和韧带在骨上附着点的结构称之为腱止点末端区,该区的损害可以由许多因素引起。由于慢性反复牵拉导致直接止点结构的损伤,而出现一系列病理变化的一类疾病就称为腱止点末端病(简称末端病)阻]。末端病临床上比较常见,常采用针灸、按摩、中药熏蒸、痛点注射及超短波等治疗,这些方法治疗比较局限,且效果不一。笔者采用红外偏振光治疗末端病患者32例,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