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半月板囊肿切除后联合半月板撕裂全关节内缝合技术的临床应用特点.[方法]2006年8月~2008年5月共收集19例外侧半月板囊肿病例,其中男7例,女12例,通过MRI检查:其中半月板撕裂合并半月板囊肿14例,单纯滑膜囊肿5例,最终关节镜下诊断半月板撕裂合并半月板囊肿15例,单纯滑膜囊肿4例,通过关节镜将囊肿切除后,利用肩关节镜缝合器械将损伤的半月板缝合,继而进行有效的康复计划.然后应用Lysholm评分系统对术前术后的关节功能进行比较.[结果]平均随访20.5个月,所有病例恢复了正常的运动,没有发现关节内或关节外的术后并发症的产生.Lysholm scores 术前平均(64±5)分,术后平均(94±3)分.应用Studeng-t检验术前和术后的关节功能评分有显著的差异(P<0.001).其中13例镜下随访发现11例完全愈合,2例不完全愈合.[结论]关节镜下半月板囊肿切除后联合半月板撕裂全关节内缝合技术(all-inside)无论在操作方面还是半月板的愈合方面都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是关节镜技术的一项创新和发展.  相似文献   

2.
[目的]介绍关节镜下修整并腰椎穿刺针钢丝引导PDS缝合治疗膝关节外侧完全型盘状半月板损伤的技术与临床疗效。[方法] 2015年1月~2017年1月,本科收治24例膝关节外侧完全型盘状半月板损伤患者。其中男13例,女11例,年龄11~44岁,平均(27.03±11.31)岁;左膝11例,右膝13例;病程2~8个月,平均(2.54±2.12)个月。依据Watanabe盘状半月板分型,均为完全型。术中采用关节镜下修整,腰椎穿刺针钢丝引导下PDS缝合治疗。术后依据Lysholm评分系统评估膝关节功能。[结果]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6.47±4.46)个月,未发生感染、深静脉血栓及关节黏连等并发症,关节交锁及弹响症状消失。患者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满意,Lysholm评分由术前的(74.17±8.56)分增至末次随访时的(96.75±4.2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447,P0.05)。本组优19例,良5例。[结论]关节镜下半月板成型并腰椎穿刺针钢丝引导PDS缝合治疗外侧完全型盘状半月板损伤,具有创伤小、操作简捷、缝合可靠及费用低廉等优点,是手术治疗完全型盘状半月板损伤可供选择的有效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关节镜下采用Fast-Fix缝合装置治疗外侧半月板后角损伤的疗效.方法 2008年12月~2011年12月,治疗26例膝关节外侧半月板后角损伤患者,术前Lysholm评分(56.3±4.6)分,按Ikeuchi膝关节评价等级,26例均为差.根据关节镜下所见损伤的情况,采用Fast-Fix缝合装置缝合损伤的外侧半月板后角,观察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术后无感染、血管神经损伤、关节活动受限等并发症的发生.术后12个月Lysholm评分提至(89.2±3.4)分(t=-29.423,P=0.000).按Ikeuchi膝关节评价等级,优22例,良2例,可2例,优良率92.3%(24/26).随访满24个月16例,Lysholm评分(90.6±2.4)分,Ikeuchi膝关节评价等级优14例,良1例,可1例,优良率93.8% (15/16).结论 关节镜下采用Fast-Fix缝合损伤的外侧半月板后角治疗膝关节外侧半月板后角损伤,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4.
【摘要】〓目的〓评价内缝合FasT-fix技术联合外-内缝合系统治疗膝关节半月板损伤的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2月至2014年2月利用关节镜下FasT-fix技术联合外-内缝合系统治疗膝半月板损伤83例。术后跟踪随访,通过MRI检查评估愈合情况,术前-术后Lysholm评分评估关节功能,探讨手术方式有效性。结果〓83例均获得随访并进行MRI复查,最长26个月,最短6个月(平均16个月),术后复查MRI提示59例完全愈合,16例部分愈合,8例未愈合。所有患膝关节活动度正常,平均Lysholm评分由术前46.3±20.8提高到93.5±4.6分(t=19.28, 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关节镜下全内缝合FasT-fix技术联合外-内缝合系统治疗膝关节半月板损伤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关节镜联合关节外入路术式治疗半月板旁型囊肿的疗效。方法:对13例半月板旁型囊肿患者采用膝关节镜探查,并根据半月板撕裂情况采取不同的缝合法修复,关节外入路手术切除囊壁。应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定膝关节疼痛程度,Lysholm膝关节评分评定膝关节功能。结果:13例伤口均I期愈合,无手术相关并发症。术后随访12~24个月,平均15.8个月,囊肿均无复发。术前膝关节VAS评分6.62±0.96,术后1.38±0.65(P0.01);Lysholm评分术前60.92±10.10,术后90.69±6.52(P0.01)。结论:关节镜联合关节外入路术式治疗半月板旁型囊肿,无复发,膝关节疼痛及膝关节功能改善明显,可获得较为理想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经骨隧道缝合治疗膝关节外侧半月板后根部撕裂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采用关节镜下经骨隧道缝合治疗23例膝关节外侧半月板后根部撕裂患者,其中男15例,女8例;年龄19~48(25.0±4.7)岁;左膝10例,右膝13例。记录患者并发症情况,术前及术后12个月采用Lysholm评分进行临床疗效评价,并采用VAS进行疼痛评价。术后12个月通过MRI检查外侧半月板损伤愈合情况。结果:23例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3~24(17.0±4.3)个月。术后无血管神经损伤及切口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术后12个月时19例患者膝关节活动度达到正常,4例患者存在膝关节活动受限。术后12个月Lysholm评分88.52±6.48,较术前46.12±7.35明显提高(P0.05)。术后12个月VAS评分0.8±0.7,较术前4.3±1.6明显降低(P0.05)。结论:采用关节镜下经骨隧道缝合治疗膝关节外侧半月板后根部撕裂,可有效缓解疼痛,降低术后并发症,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分析外侧半月板体部层裂或纵向撕裂在关节镜下使用AR缝合枪全内垂直褥式缝合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我科收治膝关节单纯外侧半月板体部撕裂(层裂或纵向撕裂)3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3例,女23例;年龄16-41岁,平均(26.50±2.50)岁。36例患者中盘状半月板损伤7例。术中将撕裂外侧半月板修切白区内缘,保留红白区交界,体部层裂或纵裂新鲜化处理后行AR缝合枪全内垂直褥式缝合。术后根据Barrett标准门诊随访判断半月板的体部缝合临床愈合情况,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不同时间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膝关节主观功能评分(IKDC 2000评分)、膝关节功能评分(Lysholm评分)的差异来评估手术缝合疗效。术后12个月行膝关节MRI检查观察缝合部位恢复情况。结果本组36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18个月,平均(15.0±2.3)个月。术后未出现感染、神经血管损伤、二次手术等并发症。根据Barrett标准评价,本组患者均获得半月板临床愈合。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的VAS评分为(1.10±0.12)分、(1.00±0.21)分、(0.90±0.32)分低于术前的(5.20±1.80)分,IKDC2000评分为(82.34±3.15)分、(85.34±5.17)分、(87.34±4.18)分高于术前的(40.51±5.54)分,Lysholm评分为(87.38±6.18)分、(88.52±4.19)分、(90.34±4.22)分高于术前的(42.11±6.82)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复查MRI结果,34例(94.44%)甲级愈合,1例(2.78%)乙级愈合,1例(2.78%)未愈合。结论关节镜下采用AR缝合枪行全内垂直褥式缝合膝关节外侧半月板体部撕裂(层裂或纵裂),能有效缓解疼痛、提高患肢功能活动、促进半月板愈合,同时具有操作简单、并发症少等优势,经中短期临床随访其临床疗效显著,远期疗效需进一步随访追踪。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关节镜下半月板成形缝合术治疗盘状半月板损伤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本组行单侧膝关节镜下半月板成形缝合术的盘状半月板患者,47例随访超过12个月,评价半月板撕裂类型和稳定性,其中稳定型34例、不稳型13例,根据撕裂、不稳部位使用Fas T-Fix、MM-Ⅱ缝合器缝合,比较术前、术后和稳定型、不稳型盘状半月板的膝关节活动度、Lysholm评分和IKDC评分。结果盘状半月板损伤关节镜下半月板成形缝合术患者膝关节活动度由术前(121±11)°提高到术后(133±7)°,Lysholm评分由术前(72±7)分提高到术后(93±4)分、IKDC评分由术前(65±5)分提高到术后(86±7)分,稳定型和不稳型的术后活动度、Lysholm评分、IKDC评分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关节镜下半月板成形缝合术能够有效治疗盘状半月板损伤,取得满意的近期疗效;合理缝合治疗不稳型盘状半月板早期临床效果与稳定型盘状半月板相同。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Fas T-Fix系统进行半月板撕裂修复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3年7月至2014年10月,对43例半月板撕裂应用Fas T-Fix系统进行关节镜下全内半月板缝合,合并前交叉韧带断裂者同时用自体半腱肌腱单束重建前交叉韧带。评估半月板缝合后的临床愈合情况,并进行Lysholm评分、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knee society score,KSS)、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膝关节评估(the international knee documentation committee knee evaluation form,IKDC)评分。结果随访12~26个月,平均18.5个月,根据Barrett标准评价半月板临床愈合情况,37例临床愈合,临床愈合率为86.05%;Lysholm评分:术前(45.79±8.67)分,术后(90.05±4.75)分;IKDC评分:术前(42.49±4.52)分,术后(73.95±1.85)分;KSS评分:术前(39.14±5.29)分,术后(91.60±2.78)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Fas T-Fix修补半月板安全有效,近期疗效良好,是临床上可靠的半月板缝合方法。  相似文献   

10.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9,(22):2033-2036
[目的]分析半月板桶柄样撕裂行关节镜下半月板缝合患者临床及MRI表现,评估术后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2年8月~2015年8月关节镜下桶柄样撕裂半月板行复位缝合,伴前交叉韧带断裂者同时行前交叉韧带重建手术的25例患者,男21例,女4例,平均年龄(28.07±7.08)岁。采用Lysholm、IKDC评分和MRI检查评价治疗效果。[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镜下证实内侧半月板损伤21例,外侧半月板损伤4例;撕裂部位位于红区17例,位于红白区8例;合并前交叉韧带断裂18例,未合并前交叉韧带断裂7例。所有患者随访13~24个月,平均(17.04±2.23)个月。随访过程中,2例单纯半月板缝合患者术后再次出现症状,再次行关节镜下部分切除未愈合的撕裂部分半月板。其余23例患者Lysholm评分由术前的(21.32±5.09)分提高到末次随访时(91.52±4.05)分(P0.05),IKDC膝关节功能主观评分由术前(25.00±4.59)分提高到末次随访时(91.32±4.26)分。MRI复查见半月板撕裂处T2质子相信号较术前明显降低,半月板形态恢复,未见明显新发撕裂,半月板愈合良好。[结论]半月板桶柄样撕裂经关节镜下缝合修复术临床效果满意,合并前交叉韧带损伤者同时进行前交叉韧带重建的效果优于单纯半月板缝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采用肩袖缝线过线器进行关节镜下半月板撕裂捆扎缝合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5年7月至2019年5月采用关节镜下肩袖缝线器捆扎缝合半月板撕裂损伤患者40例,其中男27例,女13例;年龄20~55(36.0±1.4)岁。观察术后并发症情况,术前及术后12个月采用Lysholm膝关节评分标准评价临床疗效,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膝关节屈伸活动范围评估疼痛与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2~15(12.6±0.7)个月。未出现关节积液、缝合失效等并发症。2例患者末次随访时膝关节存在轻度疼痛,但临床查体无异常;1例患者中度疼痛合并关节间隙局部按压痛,其余患者均无异常。Lysholm膝关节评分由术前的(49.55±1.21)分提高到术后12个月的(98.95±0.42)分,VAS评分由术前的(5.18±0.78)分降至术后12个月的(1.03±0.77)分,膝关节屈伸活动范围由术前的(50.63±9.20)°提高到术后12个月的(130.38±4.9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关节镜下使用肩袖缝线过线器捆扎缝合适用于大部分的半月板损伤,包括内侧半月板后角撕裂,及外侧半月板体部、后角撕裂。此项技术解决了缺乏专用半月板缝合器情况下的半月板全内缝合需求,且具有手术操作方便,并发症少,术后功能好等优点。  相似文献   

12.
关节镜治疗内侧半月板囊肿7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何彦国  魏民  张志强  陈超 《中国骨伤》2014,27(8):642-644
目的:探讨关节镜治疗内侧半月板囊肿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1年6月至2013年1月采用关节镜治疗内侧半月板囊肿7例,男3例,女4例;年龄27 ~63岁,平均(43.93±2.10)岁;发现囊肿时间3~30个月,平均(10.6±1.3)个月.患者均诉有膝关节疼痛,尤其是内侧关节间隙,Pisani征、Caklin征及内侧McMurray征均阳性,术前经MRI检查均能明确诊断.随访6个月,观察治疗前后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变化及临床疗效.结果:本组患者术后Lysholm评分均高于术前;根据Sarimo标准,优6例,良1例.结论:采用关节镜治疗内侧半月板囊肿,取代了大切口囊肿及内侧半月板全切的传统方法,最大限度地保留了正常半月板,并同时行半月板损伤修复,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关节镜下穿刺针改良缝合技术和Fast-Fix 全内技术在缝合修复半月板纵行撕裂患者中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2016 年7 月至2017 年7 月行半月板缝合修复手术的半月板纵行撕裂患者,穿刺针改良缝合组91 例,Fast-Fix 组77 例.两组患者年龄分别为(26.7±7.6)岁与(27.9±6.1)...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比全关节镜下内引流技术与关节镜联合后方小切口技术治疗腘窝囊肿的临床疗效。方法: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腘窝囊肿患者60例,男29例,女31例,年龄30~65(47.8±2.5)岁,病程(8.5±4.2)个月。其中30例接受全关节镜下内引流技术治疗(全关节镜组),30例接受关节镜联合后方小切口技术治疗(关节镜联合小切口组)。对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术后Rauschning和Lindgren分级0级恢复率及膝关节Lysholm评分进行对比。结果:全关节镜组29例和关节镜联合小切口组28例获得随访,时间8~20(12.8±2.1)个月。手术时间:全关节镜组(45.32±5.71) min,关节镜联合小切口组(44.56±3.85) min;术后Rauschning和Lindgren分级0级恢复:全关节镜组23例,关节镜联合小切口组22例;术后膝关节Lysholm评分:全关节镜组84.5±11.2,关节镜联合小切口组83.2±12.7;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出血量:全关节镜组(5.32±1.25) ml,关节镜联合小切口组(20.75±8.18) ml;切口长度:全关节镜组(1.51±0.34) cm,关节镜联合小切口组(7.34±0.75) cm;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末次随访均行膝关节MRI检查,无囊肿复发病例。结论:全关节镜下内引流技术与关节镜联合后方小切口技术治疗合并关节内病变腘窝囊肿的临床疗效相当,但创伤更小,术后恢复更快。  相似文献   

15.
老年膝关节半月板损伤关节镜手术方式选择及疗效评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史文骥  毛宾尧 《中国骨伤》2019,32(12):1085-1089
目的:探讨关节镜治疗老年半月板损伤的方法和疗效。方法 :自2014年1月至2018年6月,86例符合纳入标准的老年半月板损伤患者,其中男35例,女51例;年龄60~76岁,平均63.7岁;有明确外伤史32例,无明确外伤史54例。关节镜下半月板部分切除75例,部分切除及前角修补2例,部分切除及体部修补2例,后角水平分层破裂部分切除及修补7例;28例合并关节轻度退变,同时行髁间窝钻孔减压。术前及末次随访采用Lysholm评分和IKDC评分评定膝关节功能,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疼痛情况。结果:所有病例成功完成关节镜下手术,随访6~36个月,平均15个月。膝关节Lysholm评分由术前(51.26±12.00)分,提高至末次随访的(81.20±4.89)分(t=22.07,P0.001);IKDC评分由术前(48.05±10.68)分,提高至末次随访的(76.97±6.26)分(t=23.04,P0.001);VAS由术前(3.37±0.84)分,改善至末次随访的(0.57±0.62)分(t=36.27,P0.001)。2例非外伤性退变性内侧半月板损伤伴内侧骨关节炎患者,术后1年症状无明显改善,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结论:老年膝关节半月板损伤行关节镜下半月板部分切除,或部分切除及修补术治疗,可获得较满意的临床效果;如果合并关节轻度退变性变,同时行髁间窝钻孔减压。  相似文献   

16.
关节镜下半月板缝合术治疗中年人半月板损伤的疗效评估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李智尧  张磊  刘劲松  孙晋  马佳  张晟  刘晓华 《中国骨伤》2016,29(11):1022-1026
目的:观察关节镜下半月板缝合术治疗中年人半月板损伤的临床疗效及愈合情况。方法 :自2014年3月至2015年1月,对4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中年膝关节半月板损伤患者采用关节镜下半月板缝合术进行治疗,男24例,女16例;平均年龄(52.65±3.63)岁(50~60岁);左膝28例,右膝12例;屈曲角(117.50±7.16)°(110°~130°)。术前膝关节Lysholm评分54.30±14.72(23~71分),IKDC评分50.65±15.95(18~78分),WOMAC评分23.80±19.39(2~75分)。均采用关节镜下全关节内半月板缝合术,术后以临床评分及MRI检查来评估疗效。结果:所有手术成功,未见严重并发症。术后随访6~12个月,无失访病例。所有患者保持5级肌力,膝关节活动度正常,能完全伸直及完全屈曲。40例平均屈曲角(125.00±5.13)°(110°~130°),较术前改善(t=-3.47,P=0.003)。终末随访膝关节Lysholm、IKDC及WOMAC评分分别为79.50±8.70(t=-7.790,P=0.000),79.40±10.40(t=-8.431,P=0.000),8.15±6.77(t=3.988,P=0.001),均较术前改善。MRI随访完全愈合4例,部分愈合22例,未愈合14例。损伤较小缝合3针及以下者,不愈合率为27.3%(6/22);损伤较大缝合大于3针者,不愈合率为44.4%(8/18)。结论:关节镜下半月板缝合术治疗中年人单纯半月板损伤疗效良好。术后不愈合率达35%,中年人半月板愈合能力较差。损伤较小者愈合率相对较高,损伤越大愈合率越低。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半月板分区的概念及其对半月板缝合手术操作的指导意义。方法根据关节镜下半月板缝合的临床实践,针对术中操作的特点和规律进行半月板损伤部位的分区:Ⅰ区,前角区;Ⅱ区,前侧方区;Ⅲ区,后侧方区;Ⅳ区,后角区。按照分区方法,Ⅰ区15例,Ⅱ区106例,Ⅲ区36例,Ⅳ区49例。对患者术前与术后的症状改善情况及膝关节功能评分变化进行评估。结果 206例随访25~76个月,平均38个月,膝关节无症状率92.7%(191/206),有临床症状患者的分布:Ⅲ区10例,Ⅱ区1例,Ⅰ区2例,Ⅳ区2例。术前Lysholm评分(52±11)分,显著低于术后(92±8)分(t=-45.153,P=0.000)。多个独立样本比较的Kruskal-Wallis H检验显示各区疗效存在显著性差异(χ2=30.289,P=0.000);组间两两比较的Mann-Whitney U检验显示各区间疗效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关节镜下半月板各区缝合具有不同的中期临床疗效,关节镜下半月板分区对指导关节镜下半月板缝合操作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8.
刘晓宁  于海驰  李颖智  薛盼  黄炳哲  张伟 《中国骨伤》2019,32(12):1094-1096


目的:评价经胫骨双隧道牵引拉出修复技术治疗内侧半月板后根部损伤的手术技术和临床效果。

方法:自2014年5月至2017年5月,采用经胫骨双隧道内侧半月板后根部牵引修复方法治疗内侧半月板后根部损伤22例,其中男8例,女14例;年龄34~53(45.7±4.7)岁。术后随访12~24(16.4±5.2)个月。

结果:术前膝关节Lysholm评分61.8±4.3,IKDC评分59.9±2.9;末次随访Lysholm评分89.1±3.0,IKDC评分89.0±2.5,术后评分均高于术前。

结论:关节镜下经胫骨双隧道牵引拉出修复技术对治疗有症状的内侧半月板后根部损伤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能够显著改善膝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19.
关节镜下诊治膝内侧盘状半月板4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项鹏  付允  许守辉 《中国骨伤》2017,30(6):566-569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诊治的4例膝内侧盘状半月板的临床特点。方法 :自2012年4月至2015年5月,采用关节镜诊治膝关节内侧盘状半月板4例(4膝),其中男1例,女3例;年龄7~56岁,平均26岁。4例患者均在关节镜下行半月板成形术,观察术后症状体征并采用Lysholm膝关节评分进行疗效评价。结果:4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20个月,平均12个月。末次随访时患膝Lysholm评分为83.5±10.0,其中优2膝,良1膝,中1膝。结论:膝内侧盘状半月板早期临床症状不典型,容易漏诊,常因半月板撕裂产生明显症状而就诊,确诊后宜尽早手术,半月板成形术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