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任务导向性训练对痉挛型脑瘫患儿运动功能及肌张力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2月至2020年4月平顶山市第二人民医院儿科接收的痉挛型脑瘫患儿95例临床资料,根据干预方法,分为对照组(47例)和观察组(4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在此基础上,观察组采用任务导向性训练。干预3个月后,比较两组运动功能[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肌张力[改良Ashworth量表(MAS)]。结果干预前,两组GMFM中D区、E区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后GMFM中D区(33.87±2.77)分、E区(43.57±8.49)分,分别高于对照组的(30.16±3.07)分、(37.79±7.56)分,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t=6.187、3.502,P均0.001)。干预前,两组M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后MAS评分(1.65±0.33)分,低于对照组的(2.45±0.41)分,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t=10.531,P0.001)。结论脑瘫患儿接受常规康复结合任务导向性训练可降低其肌张力,改善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肌电生物反馈联合悬吊运动训练在痉挛型脑瘫患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2020年10月至2022年8月收治的106例痉挛型脑瘫患儿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3例。对照组采用悬吊运动训练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肌电生物反馈干预。对比两组患儿粗大运动功能[粗大运动功能评估量表(CMFM-88)评分]、精细运动功能[精细运动功能评估量表(FMFM)评分]、肌张力[改良Ashworth痉挛评定量表(MAS)评分]、平衡功能[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和生活质量[生活质量测定量表简表(QOL-BREF)评分]。结果:干预后,观察组CMFM-88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FMFM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BBS评分高于对照组,肘屈肌张力、腕屈肌张力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QOL-BREF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肌电生物反馈联合悬吊运动训练干预痉挛型脑瘫患儿利于改善其粗大运动功能和精细运动功能,降低肌张力,提升平衡能力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肌内效贴改善肌张力低下型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坐位平衡及肌张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脑瘫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系统(GMFCS)级别为Ⅲ或Ⅳ级肌张力低下型的脑瘫患儿20例.按照年龄、性别及GMFCS级别等配对后随机分为试验组(肌内效贴+常规运动疗法)和对照组(常规运动疗法),每组各10例.肌内效贴单次贴扎维持1d,5次/周,常规运动疗法40min/次,5次/周,共治疗8周.在治疗前、后分别对两组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GMFM-88项量表)、坐位平衡功能(SAS)及肌张力(跟耳试验、足背屈角、股角)等进行评定,同时观察并预防过敏反应等不良事件的发生.结果:治疗后,两组患儿粗大运动功能-坐位(GMFM-Ⅱ区)、坐位平衡(SAS)及肌张力情况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其中跟耳试验及坐位平衡的改善,试验组(跟耳试验左56.67±4.03,跟耳试验右61.00±6.16,SAS评分17.33±1.89)疗效优于对照组(跟耳试验左52.67±3.39,跟耳试验右51.33±4.19,SAS评分13.33±2.05),且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而粗大运动功能(GMFM-Ⅱ区)、足背屈角及股角两组间比较差异不明显.结论:肌内效贴结合运动疗法可显著改善肌张力低下型脑瘫患儿的坐位平衡和躯干肌张力情况,提高患儿坐位的姿势控制能力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A型肉毒毒素(BTX-A)辅助常规康复功能锻炼对合并腓肠肌痉挛脑瘫患儿痉挛程度、肌张力及粗大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该院接受治疗的104例痉挛型脑瘫患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2例,对照组患儿进行常规康复功能训练,观察组患儿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注射BTX-A。比较两组患儿的痉挛程度、肌张力及粗大神经功能。结果治疗前两组患儿的肌张力、跟腱反射、踝痉挛和综合痉挛量表(CSS)总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的痉挛状况明显改善,观察组患儿的肌张力、跟腱反射、踝痉挛和CSS总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1个月、治疗3个月和治疗6个月后,两组患儿的修订Ashworth量表(MAS)评分明显改善,观察组患儿各时间点的M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评分明显提高,观察组患儿D区和E区的GMFM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BTX-A辅助常规康复功能锻炼可以明显改善合并腓肠肌痉挛脑瘫患儿的痉挛程度,降低肌张力,提高运动功能,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下肢机器人配合悬吊训练对脑瘫患儿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84例脑瘫患儿为受试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患儿仅给予悬吊训练,观察组患儿则在其基础上配合下肢机器人进行康复治疗。比较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两组患儿步行能力[功能性步行评估量表(FAC)]、平衡能力[Berg平衡量表(BBS)]、粗大运动功能[粗大运动功能评估量表(GMFM)]、步态时空参数(步速、支撑相、摆动相)变化。结果治疗3个月后,两组患儿FAC、BBS、GMFM评分及步速、摆动相水平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提升,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同期对照组[FAC(2.7±1.0)分VS(2.2±0.9)分,BBS(46.3±6.5)分VS(39.2±6.1)分,GMFM(68.3±14.2)分VS(59.1±13.3)分,步速(46.5±10.2)cm/s VS(41.4±12.1)cm/s,摆动相(28.6±9.6)%VS(22.2±9.5)%,P均0.05];两组患儿支撑相水平均较治疗前有显著下降,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同期对照组[(71.4±9.6)cm/s VS(77.8±9.5)cm/s,均P0.05]。结论下肢机器人配合悬吊训练改善脑瘫患儿步行能力效果显著,有利于其预后转归。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儿童悬吊训练系统联合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对痉挛型脑瘫患儿的效果。方法:痉挛型脑瘫患儿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2组均采用儿童悬吊训练法治疗,观察组联用肌电生物反馈疗法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后的肌痉挛程度、粗大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结果:2组治疗后的MAS评分均降低,GMFM-88评分和ADL评分均升高,且各评分观察组变化更显著(均P<0.05)。结论:儿童悬吊训练系统联合肌电生物反馈疗法能有效减轻痉挛型脑瘫患儿的肌痉挛程度,明显提高粗大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系统(GMFCS)Ⅰ—Ⅲ级的学龄前期脑瘫儿童接受普通学前教育的康复效果。方法:将GMFCS分级为Ⅰ—Ⅲ级的学龄前期脑瘫儿童10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53例。对照组患儿均接受常规医学康复治疗,治疗组患儿在常规医学康复治疗基础上接受普通学前教育3个月。两组患儿均在治疗前和治疗后采用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88)和儿童功能独立评定量表(WeeFIM)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对照组患儿的GMFM-88评分和WeeFIM评分分别为(76.84±6.45)分和(78.52±5.37)分,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儿的GMFM-88评分和WeeFIM评分分别为(98.29±5.07)分和(101.32±4.85)分,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且更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系统Ⅰ—Ⅲ级的学龄前期脑瘫儿童接受普通学前教育可以明显改善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提高患儿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肌内效贴结合悬吊训练对痉挛型偏瘫患儿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2014年10月~2016年4月,60例痉挛型偏瘫脑瘫患儿随机分为常规组(n=20)、悬吊组(n=20)和观察组(n=20),分别接受常规康复、常规康复+悬吊训练、常规康复+悬吊训练+肌内效贴。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采用Mallet评分、改良Ashworth量表、Peabody精细运动发育量表、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C区对患儿进行评估。结果治疗后,各组Mallet评分、Peabody精细运动发育量表评分、GMFM-C区评分均提高(t2.074,P0.05),观察组效果最佳(F10.032,P0.001)。观察组治疗后改良Ashworth量表评分显著降低(t=4.767,P0.001),且在三组中最低(F=4.262,P0.05)。结论肌内效贴结合悬吊训练可更有效改善痉挛型偏瘫患儿上肢功能,促进精细运动功能发育,改善粗大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联合生物反馈综合治疗对痉挛性脑瘫患儿脑功能及肌张力的影响。方法80例痉挛性脑瘫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和观察组(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联合生物反馈综合治疗),每组40例。比较治疗前后2组患者脑电功率水平、粗大运动功能、肌张力及关节活动度的变化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后脑θ波值及θ/β波值均显著降低,β波值显著增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后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66项评分显著增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后腓肠肌肌张力及足背屈角均显著降低(P0.05)。结论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联合生物反馈综合治疗能够明显改善痉挛性脑瘫患儿的脑功能,降低患儿肌张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电头针对痉挛型脑瘫患儿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2016年7月~2018年10月收治的痉挛型脑瘫患儿8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电头针治疗。两组均治疗8周,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粗大运动功能量表评分、双下肢主要肌肉肌张力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结果:治疗8周后,两组粗大运动功能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提高,且观察组评分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结束后,两组下肢内收肌群、腓肠肌、腘绳肌肌张力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且观察组腓肠肌、腘绳肌肌张力低于对照组(P<0.01),但两组治疗后内收肌肌张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生活质量水平较治疗前提高,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电头针能显著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的临床症状,降低下肢肌张力,促进粗大运动功能恢复,提高患儿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矫正衣联合悬吊技术治疗对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患儿步行能力及姿势的影响。方法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40例患儿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20例。对照组采用悬吊技术治疗方法,干预时间2个月;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配合矫正衣进行训练,干预时间2个月。观察两组患儿治疗前及治疗后2个月粗大运动功能及功能性步行的变化。结果治疗2月时,两组患儿粗大运动功能测量中D区和E区评分比较,观察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功能性步行分级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矫正衣联合悬吊技术治疗可提升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患儿的步行能力,提高其行走时姿势的控制能力。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悬吊运动训练结合家庭姿势管理对痉挛型脑瘫儿童粗大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的影响。 方法 选取痉挛性脑瘫患儿9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均等分为对照组、悬吊运动训练组和联合干预组,每组患儿30例。3组患儿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悬吊运动训练组患儿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增加悬吊运动训练(每日1次,每次30 min,每周训练5 d,连续训练6个月),联合干预组患儿在悬吊运动训练组训练方案的基础上再增加家庭姿势管理。于治疗前和治疗6个月后(治疗后)采用粗大运动功能评定量表(GMFM-88)、Berg平衡平衡量表(BBS)和脑瘫儿童ADL能力评定量表分别评估3组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和ADL能力。 结果 治疗后,3组患儿的GMFM-D评分、GMFM-E评分、BBS评分和ADL评分均优于组内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悬吊运动训练组和联合干预组治疗后的上述各项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后,且联合干预组治疗后的GMFM-D评分、GMFM-E评分、BBS评分和ADL评分分别为(33.37±2.54)分、(44.07±2.61)分、(35.77±2.52)分、(68.33±4.11)分,均显著优于悬吊运动训练组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悬吊运动训练结合家庭姿势管理可显著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和ADL能力。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患儿应用核心稳定性训练的临床效果以及粗大运动功能的康复作用。方法前瞻性选取2016年收治的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患儿40例,随机平均分为两组,观察组20例患儿选择核心稳定性训练,对照组20例患儿仅给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3个月后,对比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和治疗前后的粗大神经运动功能量表(GMFM)评分与生活运动能力量表(ADL)评分。结果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患儿临床治疗总有效率(80.0%)明显高于对照组(65.0%),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治疗后GMFM评分与ADL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患儿治疗中,在常规康复中引入核心稳定性训练能够有效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改善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和生活运动能力,对于改善脑瘫患儿的临床预后有良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悬吊疗法结合肌内效贴治疗痉挛型脑瘫儿童下肢痉挛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12月就诊的痉挛型脑瘫儿童17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85例。对照组行常规康复结合肌内效贴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采用悬吊训练治疗。治疗3个月后观察两组疗效,治疗前后卒中患者肌张力评分及站立行走运动功能评分。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81.18%,高于对照组的67.06%,治疗后肌张力评分低于对照组,站立行走运动功能量表D区、E区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悬吊疗法联合肌内效贴治疗痉挛型脑瘫儿童疗效显著,可有效降低患儿肌张力,促进站立行走运动功能恢复,提高行走能力。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家庭康复护理对脑瘫患儿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2年3月在本科住院治疗的60例脑瘫患儿,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2组患儿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包括常规的物理治疗,如神经肌肉电刺激、经络导平、治疗师的康复训练等,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辅以家属康复训练,每天至少加强1h的康复训练。于治疗前、治疗3个疗程后采用粗大运动功能量表对2组患儿进行粗大运动功能评估。结果治疗3个疗程后2组患儿肢体的运动方面、肌力、肌张力、方面都有明显的改善,患儿粗大运动功能得分分别为(69.55±11.3)分、(62±2.32)分;治疗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家长参与的康复训练可减少病程,有利于促进脑瘫患儿的运动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儿童悬吊运动训练系统治疗不随意运动型脑性瘫痪(脑瘫)的临床效果。方法:将纳入的30例不随意运动型脑瘫儿童随机分为对照组(n=15)和观察组(n=15),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并联合应用儿童悬吊运动训练系统。两组儿童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10m步行速度(MWS)、粗大运动功能评定量表(GMFM)分别对平衡功能、步行能力及粗大运动功能进行评估和比较分析。结果:治疗后,两组儿童BBS评分、10m MWS、GMFM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而观察组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儿童悬吊运动训练系统对不随意运动型脑瘫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能有效提高其平衡功能、步行能力及粗大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肌内效贴联合运动控制训练对痉挛型脑瘫双下肢痉挛及粗大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痉挛型脑瘫患儿5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9例。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功能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肌内效贴及运动控制治疗。2组患儿均于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后,采用踝关节被动活动范围(PROM)、改良Ashworth痉挛分级量表(MAS)、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中的D区、E区进行测定。结果:治疗后,2组患儿PROM角度、GMFM(D、E区)得分均较组内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MAS评分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各项评分较对照组改善更为显著(P0.05)。结论:肌内效贴配合运动控制训练能有效缓解痉挛型脑瘫下肢痉挛并提高粗大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任务导向性训练联合传统物理康复训练对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82例脑瘫患儿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各41例。对照组接受传统物理康复训练治疗,观察组接受任务导向性训练联合传统物理康复训练治疗。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粗大运动功能(GMFM评分)、10 m步行时间、1 min步行距离、定时起身行走测试(TUG)时间及儿童残疾评定量表(PEDI)移动功能部分评分。结果治疗后观察组GMFM评分、PEDI移动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10 m步行时间及TUG时间短于对照组(P均0.05),1 min步行距离长于对照组(P0.05)。结论任务导向性训练联合传统物理康复训练能有效改善脑瘫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及步行功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分析针灸推拿辅助西医治疗小儿痉挛型脑瘫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5月至2019年5月某院收治的104例痉挛型脑瘫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将其分为中西医联合组和西医组,各有52例。西医组患儿予以巴氯芬片、神经节苷脂以及功能锻炼等常规西医治疗方法。中西医联合组则在西医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以针灸推拿进行辅助治疗。治疗12周后,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并对比两组患儿治疗后的肌张力和关节的粗大运动功能变化情况。结果中西医联合组患儿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0.38%,高于西医组的69.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治疗前的肌张力评分、关节粗大运动功能评分相比,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治疗后的肌张力评分等级均有所降低,粗大运动功能评分则有所上升(P0.05),且中西医联合组患儿治疗的肌张力评分等级低于西医组,粗大运动功能评分则高于西医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小儿痉挛型脑瘫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以针灸推拿辅助治疗,能提高患儿的治疗效果,更有效改善其痉挛和运动功能障碍的症状。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头皮针联合悬吊训练对痉挛型脑瘫患儿肢体痉挛及粗大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6月至2021年6月100例痉挛型脑瘫患儿,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48例与对照组47例。两组均采用常规康复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给予悬吊训练,6次/周;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头皮针治疗,1次/天,6次/周,两组均连续治疗6个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疗效、下肢临床痉挛指数(CSI)、10 min步行速度(10 mMWS)、Berg平衡量表(BBS)、上下肢简式Fugl 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粗大运动功能评定量表(GMFM)-88评分变化,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CSI低于治疗前,10 mMWS、BBS、FMA评分及GMFM-D、GMFM-E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期间均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两种治疗方法对于痉挛型脑瘫患儿肢体痉挛及粗大运动功能改善均有效,但结合头皮针联合悬吊训练治疗的总体疗效要优于单独悬吊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