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口服补钾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的影响,对其降压效应进行荟萃分析。方法按照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通过电子数据库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erary、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集口服补钾用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效果分析的所有相关随机对照试验(RCT)和半随机对照试验(qRCT),提取有效数据后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软件包(version 5.3)进行统计分析,比较口服补钾组患者与对照组血压变化的差异。结果共纳入14项RCT,10项qRCT,1646例,其中口服补钾组患者827例,对照组患者819例。荟萃分析结果显示,口服补钾组患者收缩压、舒张压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收缩压:加权均数差(WMD)=-4.46mm Hg,95%CI-5.47~-3.46;舒张压:均数差(MD)=WMD=-3.64mm Hg,95%CI-4.28~-3.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对两组患者试验后与基线情况对比发现,口服补钾组患者收缩压降幅(WMD=-8.25mm Hg,95%CI-11.81~-4.69;I~2=75%)与舒张压降幅(WMD=-6.11mm Hg,95%CI-10.02~-2.21;I~2=93%)均显著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口服补钾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最常见的为排便改变、腹痛、胃肠不适如胀气。此外,亚组分析结果显示口服补钾在美洲、欧洲及亚洲地区高血压患者中均有降压效果,且存在一定的剂量-效应关系。结论口服补钾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有明确的降压效果,可显著降低收缩压和舒张压,口服补钾可作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一种辅助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2.
目的系统评价肾动脉交感神经消融术治疗顽固性高血压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 Med、EMBASE、MEDLINE、Cochrane图书馆、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纳入肾动脉交感神经消融术与药物治疗顽固性高血压有效性及安全性的随机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由两名评价员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和评价质量后,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 Man 5.3统计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7篇文献,包括3篇随机对照研究(共668例患者),4篇队列研究(共259例患者)。随机对照研究Meta分析结果显示:术后6个月肾动脉交感神经消融术组(RDN组)与对照组收缩压下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WMD-18.85 mm Hg,95%CI-37.89~0.19,P=0.05)(1 mm Hg=0.133 k Pa),但RDN组舒张压下降显著高于对照组(WMD-7.08 mm Hg,95%CI-13.25~-0.90,P=0.02)。队列研究Meta分析结果显示:术后6个月RDN组收缩压和舒张压下降显著高于对照组(WMD-25.14 mm Hg,95%CI-30.50~-19.77,P〈0.00001;WMD-6.13 mm Hg,95%CI-6.85~-5.42,P〈0.00001)。手术并发症包括2例死亡、2例股动脉假性动脉瘤、1例肾动脉夹层。结论肾动脉交感神经消融术可显著降低顽固性高血压患者舒张压,但对降低收缩压疗效不明确。肾动脉交感神经消融术不良事件发生率较低,具有良好的安全性。高质量大规模多中心研究及术后长期随访是未来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系统评价依普利酮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 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CNKI、CBM、万方、维普数据库,搜索关于依普利酮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15年9月,由两名研究员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和评价方法学质量,应用Rev Man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3篇文献,共计3795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降压疗效方面,与安慰剂组相比,依普利酮能够降低收缩压(WMD=-8.99mm Hg,95%CI:-10.62~-7.37,P0.00001)和舒张压(WMD=-4.21 mm Hg,95%CI:-5.07~-3.34,P0.00001)(1mm Hg=0.133k Pa);与其他类型降压药物相比,依普利酮的降压效果次于螺内酯(收缩压:WMD=6.40 mm Hg,95%CI:6.12~6.68,P0.00001;舒张压:WMD=3.10 mm Hg,95%CI:2.82~3.38,P0.00001),与依那普利相当(收缩压:WMD=-0.47 mm Hg,95%CI:-3.12~2.18,P=0.73;舒张压:WMD=0.79 mm Hg,95%CI:-0.58~2.16,P=0.26),但优于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类(收缩压:WMD=-3.51 mm Hg,95%CI:-5.20~-1.82,P0.0001;舒张压:WMD=-2.06 mm Hg,95%CI:-2.97~-1.14,P0.0001);安全性方面,依普利酮的总不良反应和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各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当前证据表明依普利酮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是相对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肾交感神经消融术(RDN)在高血压治疗中的有效性,同时进一步评估其安全性。方法检索中英文数据库,包括The Cochrane Library、Pub Med、Embase、MEDLINE、中国知网、万方,时间截至2020年5月。搜索与RDN相关的随机对照研究,试验组为行RDN治疗高血压的患者,对照组为常规治疗或者假手术组,血压的评估方法包括24h动态血压或诊室血压,收集治疗前后的收缩压及舒张压,同时记录每个研究中出现的不良事件。结果最终纳入13项研究,共1841例患者。研究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不论收缩压还是舒张压均显著下降,试验组的24 h动态血压收缩压平均降低了3.97 mm Hg(95%CI–5.15~–2.79,P0.00001;1mm Hg=0.133k Pa),诊室收缩压降低了8.82mm Hg(95%CI–13.03~–4.61,P 0.0001),24h动态血压舒张压平均降低了1.95mm Hg(95%CI–2.70~–1.20,P0.00001),诊室舒张压降低了4.39 mm Hg(95%CI–6.05~–2.73,P0.00001)。试验组的不良事件发生率(16.7%)与对照组(12.1%)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24 h动态血压收缩压进行亚组分析,结果显示对基线心率≥72次/分、服用降压药物数目5种者RDN降压效果更明显,但交互作用不显著。结论 RDN可以显著降低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水平且不会增加不良事件。  相似文献   

5.
目的达格列净是一种新型口服降糖药物。近年来研究显示达格列净不仅具有低血糖风险低的特点,还具有改善血压的作用。由于各个研究采用的达格列净剂量不尽相同,目前还没有足够的证据说明达格列净在何种剂量情况下就具有上述血压获益的效应。方法利用荟萃分析的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EMBase数据库,评价起始剂量达格列净(5mg,1次/d)是否具有改善血压的作用。结果检索数据库后最终纳入6项研究进行荟萃分析,纳入的6项随机对照试验(RCT)均报道了收缩压、糖化血红蛋白和体质量变化,5项RCT报道了舒张压变化。共纳入受试者986例。荟萃分析显示:达格列净组受试者(n=497)平均收缩压较安慰剂组(n=428)低3.83(95%CI-5.42~-2.25)mm Hg(P0.01);达格列净组(n=411)受试者平均舒张压较安慰剂组(n=341)低1.99(-2.79~-1.19)mm Hg(P0.01);达格列净组(n=519)受试者糖化血红蛋白水平较安慰剂组(n=455)低0.61%(-0.72%~-0.50%)(P0.01);达格列净组(n=526)受试者体质量较安慰剂组(n=460)低1.45(-2.06~-0.85)kg(P0.01)。结论与安慰剂相比,起始剂量达格列净单药治疗在降糖和减重的同时还具有改善血压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系统评价维持性腹膜透析患者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类药物的心肾获益。方法:检索Medline、PubMed、Cochrane Library、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维普)、万方数字化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等数据库,手工检索相应文献,专业资料和网络信息,检索年限从建库至2013年12月,检索关于ACEI/ARB类药物对腹膜透析患者心肾功能影响的随机对照实验,使用RevMan5.1对入选试验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9项研究,荟萃分析结果如下:(1)ACEI/ARB组患者残余肾功能、24h尿量、尿素清除指数、肌酐清除率均优于对照组患者(WMD=0.47,95%CI 0.32~0.62,P0.000 01)、(WDM=197.66,95%CI140.78~254.54,P0.000 001)(WMD=0.11,95%CI 0.00~0.22,P=0.04);(WMD=4,95%CI-2.46~10.46,P=0.22)。(2)ACEI/ARB组患者舒张末期室间隔厚度低于对照组患者(WMD=-1.32,95%CI-2.17~-0.47,P=0.002),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小于对照组患者(WMD=-3.39,95%CI-4.26~-2.51,P0.00001);左心室射血分数高于对照组患者但无统计学差异(WMD=0.60,95%CI-0.81~2.02,P=0.40);(3)ACEI/ARB组与对照组患者血清钾水平无明显差异(WMD=0.04,95%CI-0.015~0.23,P=0.67)。结论:荟萃分析证实ACEI/ARB类药物可延缓腹膜透析患者残余肾功能丢失,维持患者血流动力学稳定,保护心功能,延缓心肌重构。但缺乏数据证实ACEI/ARB类药物减少腹膜透析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高强度间歇训练(HIIT)对高血压患者的干预效果。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The Cochrane Library、EBSCO、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知网及维普网等数据库,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18年8月,筛选检索有关HIIT对高血压患者干预效果的随机对照试验。在药物治疗基础上,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活动或中等强度运动,试验组患者进行HIIT。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后收缩压、舒张压、最大摄氧量(VO_2max)、静息心率、体质指数(BMI)。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6篇文献,其中英文文献5篇、中文文献1篇,共包括253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患者干预后收缩压〔加权均数差(WMD)=-4.58,95%CI(-7.51,-1.65)〕、舒张压〔WMD=-2.15,95%CI(-3.98,-0.32)〕、静息心率〔WMD=-3.24,95%CI(-5.82,-0.65)〕低于对照组(P0.05),VO_2max高于对照组〔WMD=3.24,95%CI(1.23,5.25),P0.05〕;两组患者干预后BM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WMD=-0.54,95%CI(-1.87,0.78),P0.05〕。6篇文献均未报道明显不良事件。纳入文献数量较少,无法分析发表偏倚,故不能排除发表偏倚的可能。结论现有文献证据表明,HIIT能有效提高1~2级或药物控制良好的高血压患者降压效果及VO_2max,减慢静息心率,增加心肺耐力,但对BMI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基于当前可获得的证据系统性总结和评估弱强度激光治疗在高血压患者中的降压疗效。方法电子检索国内外主要中英文电子数据库自1987年1月1日~2016年12月31日弱激光治疗高血压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已发表文献,采用Rev Man 5.3软件进行统计和Meta分析,并根据Cochrane系统评价纳入研究偏倚风险的方法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估。结果共纳入6篇研究文献合计417例病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1)弱激光治疗组与弱激光安慰对照组比较:收缩压(SBP)变化及舒张压(DBP)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相对基线降低11.31 mm Hg(95%CI:-17.93~-4.68)和6.77 mm Hg(95%CI:-7.81~-5.73);(2)弱激光治疗组与降压药物对照组比较:降压药物组降压疗效优于弱激光治疗组;弱激光联合药物治疗降压疗效优于单纯药物治疗,其平均动脉压(MAP)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D=-21.00 mm Hg,95%CI:-27.73~-14.27);(3)弱激光治疗组与非常规治疗对照组比较:其SBP、DBP及MAP指标变化有统计学差异,分别为-1.97 mm Hg(95%CI:-3.81~-0.13)、-1.22 mm Hg(95%CI:-1.88~-0.57)及-1.39 mm Hg(95%CI:-2.03~-0.75)。结论弱激光治疗对高血压患者有降压疗效。但本研究纳入试验数有限且多数文献质量较低,需设计更严格的随机对照试验来进一步验证上述结论。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患者高血压自我管理方式对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效果相关性研究报道的数据进行Meta分析。方法:计算机检索多个中英文数据库,包括PubMed、Cochrane图书馆、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纳入移动互联网支持的综合高血压管理模式对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效果的随机对照试验。进行文献质量评价后,采用Rev Man5. 3进行数据分析。结果:纳入文献12篇,总样本量4 015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互联网干预组较常规组显著降低了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水平,SBP下降3. 41 mm Hg(1 mm Hg=0. 133 k Pa),(95%CI:3. 49~3. 32 mm Hg; I~2=100%,P<0. 001),DBP下降1. 5 mm Hg(95%CI:-2. 2~-0. 8 mm Hg; I~2=62%,P<0. 001)。按照干预周期进行亚组分析,干预时间在1~6个月之间,干预组较对照组SBP和DBP分别下降2. 6 mm Hg和1. 32 mm Hg,干预周期在6~12个月之间,干预组较对照组SBP和DBP分别下降3. 0 mm Hg和1. 73 mm Hg。结论:利用集成3G/4G无线网络实时数据传输,加密云存储和手机APP为高血压患者自我管理提供决策支持的综合管理模式有较好的高血压管理效果,期待在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方面评价互联网模式长期管理效果的研究,尤其是在我国社区,并进一步开展相关的卫生经济学评价。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分析饮食营养护理干预对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的作用。方法 2017年3月~2017年12月期间,于我院选取200例高血压老年患者作为研究组,同期再选取20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两组均给予相同的饮食营养护理干预,分析其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的作用,并与健康对照组进行探讨对比。结果干预前,研究组患者血压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研究组患者收缩压由(161.71±10.13)mm Hg降低至(125.96±9.04)mm Hg、舒张压由(98.72±9.55)mm Hg降低至(80.80±5.66)mm Hg,与同组干预前相比较差异明显(P0.05),与对照组干预后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即研究组患者干预后血压明显下降,与正常人基本相近。结论饮食营养护理干预对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有积极作用,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健康教育在高血压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2月~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高血压患者76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32例和观察组44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健康教育,比较两组患者的效果。结果对照组护理满意度为81%低于观察组的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对照组收缩压(141.6±15.8)mm Hg,舒张压(92.1±11.6)mm Hg,观察组的收缩压(129.8±10.6)mm Hg,舒张压(82.7±9.2)mm Hg,观察组血压变化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健康教育应用于高血压患者中,可以预防和治疗高血压,减少发病率,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血清唾液酸(SA)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对高血压前期的评估价值。方法选择2012年7—8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体检中心进行健康体检者184例,根据受试者血压测量结果分成正常血压组(收缩压120 mm Hg和舒张压80 mm Hg)52例、高血压前期组(收缩压为120~139 mm Hg和/或舒张压为80~89 mm Hg)64例和高血压组(收缩压≥140 mm Hg和/或舒张压≥90 mm Hg)68例。比较3组受试者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体质指数(BMI)、血压、空腹血糖(FBG)、血脂指标及血清SA、hs-CRP水平,并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收缩压和舒张压与影响因素的相关性。结果 3组受试者性别、年龄、血清三酰甘油(TG)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组和高血压前期组受试者BMI大于正常血压组,舒张压、收缩压及血清SA、hs-CRP水平高于正常组,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低于正常血压组(P0.05);高血压组受试者BMI大于高血压前期组,舒张压、收缩压及血清SA、hs-CRP水平高于高血压前期组,血清HDL-C水平低于高血压前期组,FBG及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高于正常血压组(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BMI、FBG及血清SA、hs-CRP水平与收缩压和舒张压有线性回归关系,且血清SA和hs-CRP水平对收缩压和舒张压的影响最大(P0.05)。结论血清SA、hs-CRP水平对收缩压和舒张压的影响最大,可作为预测和评估高血压前期的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系统评价肾交感神经消融术(RDN)治疗高血压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网、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和Web of Science公开发表的RDN治疗高血压的随机、假手术对照试验,检索时间均从建库至2021年12月。结局指标为24 h动态血压、诊室血压、家庭血压、日间血压、夜间血压及不良事件发生率。采用Stata 14.0软件进行Meta分析;针对报道结局指标数量≥10篇的文献,根据试验期间抗高血压药物使用情况、高血压类型、消融设备、消融能量、消融方式进行亚组分析。结果 最终纳入10篇文献,均为英文文献,包括1 636例患者,其中RND组927例、假手术组709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RDN组较假手术组24h动态收缩压降低3.04mmHg[95%CI (-4.27,-1.80)mmHg,P <0.001]、24h动态舒张压降低2.12mm Hg[95%CI(-2.88,-1.36)mm Hg,P<0.001]、诊室收缩压降低3.83 mm Hg[95%CI(-6.52,-1.15)mm H...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索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亚极量运动时血压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方法连续入选2014年12月~2015年7月在北京军区总医院就诊的原发性1、2级高血压患者(高血压组)82例和健康体检者(正常组)54例。观察高血压患者亚极量运动时血压变化,并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运动前血压、脉压及踝臂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ba PWV)等因素与亚极量运动收缩压的关系。结果与正常组相比,高血压组亚极量运动收缩压较高[(190±13.2)mm Hg vs.(136.7±15.3)mm Hg,(1mm Hg=0.133k Pa)P0.05],上升幅度较高[(39.0±12.1)mm Hg vs.(21.7±10.4)mm Hg,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运动前收缩压、ba PWV及脉压与亚极量运动收缩压线性相关(P0.05)。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亚极量运动时血压升压反应高于正常人,其亚极量运动收缩压与运动前收缩压、ba PWV及脉压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个体化延续护理对改善高血压患者生存质量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3月收治的高血压患者96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观察组采用个体化延续护理,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护理前后血压变化。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收缩压(134.96±5.48)mm Hg,舒张压(98.75±3.42)mm Hg,对照组收缩压(142.37±5.79)mm Hg,舒张压(102.48±5.74)mm Hg,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患者采用个体化延续护理,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自测血压方式在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管理中的作用。方法选取自2010年5月~2012年9月于北京市丰台区蒲黄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收治的老年高血压患者256例,其中男性143例,女性113例,年龄65~83岁,平均(72.23±10.34)岁。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28例。其中对照组给予常规高血压规范化管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取自测血压方式。比较干预1年后两组患者的血压情况、遵医行为及用药和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与对照组干预后比较,观察组收缩压下降[(145.35±9.54)mm Hg vs.(133.85±7.52)mm Hg],舒张压下降[(85.62±5.73)mm Hg vs.(81.28±6.41)mm Hg],(1 mm Hg=0.133k P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干预后较对照组服药依从率、高血压知晓率及血压控制达标率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干预后维持初始剂量患者的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加量比例和退出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7.81%vs.17.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3)。结论采取自测血压的干预方式能够显著控制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水平,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在社区医院中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分析氨氯地平阿托伐他汀钙片在高血压患者合并冠心病治疗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01月~2016年01月在我院治疗的高血压患者并发冠心病8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43例)给予氨氯地平阿托伐他汀钙片、对照组(43例)给予氨氯地平。观察并比较经不同方式治疗后其血压以及治疗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舒张压(77.30±18.00)mm Hg、收缩压(120.60±30.00)mm Hg以及总有效率(90.70%)均优于对照组舒张压(85.20±21.00)mm Hg、收缩压(134.30±31.00)mm Hg以及总有效率(62.7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高血压患者并发冠心病治疗中,氨氯地平阿托伐他汀钙片可以有效促进患者血压恢复正常,改善其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临床护理路径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服药依从性中的影响效果。方法抽选我院心血管内科2015年4月-2016年4月78例原发性高血压住院患者,入院当日首先进行服药依从性的问卷调查,了解其服药依从性,依从性高的患者不列入研究范围。然后采用系统随机分组的方式分为两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的作为对照组,进入临床护理路径进行干预的作为干预组。结果干预组患者舒张压水平(92.6±4.2)mm Hg,收缩压水平(132.5±10.5)mm Hg,对照组患者舒张压水平(101.8±6.9)mm Hg,收缩压水平(141.8±15.3)mm Hg,比较具备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护理治疗依从性有效率分别为89.7%、51.3%,比较具备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护理路径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服药中的干预效果非常理想,有利于提升患者服药依从性。  相似文献   

19.
背景随着社会经济水平发展和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原发性高血压患病率逐年上升,近年已有研究证实了抗阻训练的降压效果,但临床尚缺乏具体的运动方案,在训练周期、频率等方面缺少循证证据。目的系统评价抗阻训练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的影响。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及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网公开发表的抗阻训练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影响的随机对照研究,其中试验组患者接受抗阻训练,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宣教。采用Cochrane手册中的偏倚风险评价工具对纳入文献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采用Egger检验评估纳入文献是否存在发表偏倚,采用敏感性分析评价本研究结果的稳定性。结果初步检索文献2542篇,经逐层筛选后最终纳入文献9篇,共包含514例患者,其中试验组259例、对照组255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患者干预后收缩压(SBP)〔加权均数差(WMD)=-8.21,95%CI(-13.30,-3.13)〕、舒张压(DBP)〔WMD=-4.51,95%CI(-6.39,-2.63)〕低于对照组(P<0.001)。亚组分析结果显示,训练周期≤12周及不同训练频率、训练时间的试验组患者干预后SBP、DBP分别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Egger检验结果显示,报道抗阻训练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SBP(P=0.207)、DBP(P=0.151)影响的文献无明显发表偏倚。敏感性分析结果显示,逐一剔除各项研究后的点估计值均在合并效应量的95%CI范围内,表明本Meta分析结果较稳定。结论本Meta分析结果表明,抗阻训练可有效降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且将抗阻训练周期控制在≤12周的降压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高龄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特点。方法选择我院心血管内科及老年医学科住院的高血压患者265例,按年龄分为高龄老年组(年龄≥80岁)94例、老年组(60~79岁)90例和60岁组81例,行动态血压监测,分析其血压节律、3个时段(24h、昼间及夜间)血压均值及血压变异性的特点。结果高龄老年组和老年组杓型血压发生率、24h舒张压、昼间舒张压、昼间平均压、夜间舒张压明显低于60岁组,反杓型血压发生率、24h脉压、昼间脉压、夜间收缩压、夜间脉压明显高于60岁组(P0.05,P0.01);高龄老年组杓型血压发生率及24h、昼间、夜间舒张压明显低于老年组[13.83%vs 26.66%,(66.17±7.39)mm Hg(1mm Hg=0.133kPa)vs (70.39±10.96)mm Hg,(66.90±7.55)mm Hg vs (70.88±11.68)mm Hg,(64.10±8.14)mm Hg vs (68.27±11.86)mm Hg,P0.05,P0.01],24h、夜间脉压明显高于老年组(P0.05,P0.01),昼间收缩压变异明显高于老年组和60岁组,24h收缩压变异高于60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老年组24h平均压明显低于60岁组(P0.05)。结论高龄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表现出血压节律异常、脉压增大、血压变异性升高等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