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背景:大量研究认为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具有刺激成骨、增加骨量,促进神经再生等诸多功能,然而不同制动后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的变化规律及对骨质疏松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和机制至今仍不十分清楚.目的:观察失神经固定后神经肽物质对大鼠骨密度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6-09/11在湘南学院附属医院完成.材料:10周龄SD雄性大鼠96只.体质量220~250 g,用于制备失神经支配模型.方法:96只SD大鼠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3批,每批4组,每组8只.失神经支配组:大鼠麻醉后,先于俯卧位行两侧后肢股外侧切口,于股骨转子水平切断双侧坐骨神经;再置大鼠于仰卧位,行两侧股正中纵切1:3,于腹股沟韧带水平切断大鼠两侧股神经,远端游离5 mm,缝合切口.固定组:大鼠崮定与失神经支配手术同时进行,麻醉后应用管型石膏分别固定1,10,30,60 d.对照组行假手术,即在造模过程中仅暴露神经,然后缝合伤口.主要观察指标:实验期间大鼠的一般情况;造模后1,10,30,60 d各组大鼠胫骨骨密度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的变化及降钙素基因相关肽水平与骨密度水平相关性.结果:96只SD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大鼠失神经造模后两后肢无主动屈伸功能,前进时以臀部肌群帮助行走,后退时靠,腰腹部肌群收缩代偿,活动量显著减少.固定组大鼠精神好,活动时后肢拖地.对照组大鼠无明显异常.②造模后10,30,60 d失神经支配组大鼠胫骨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的表达低于对照组(P<0.05~0.01);而固定组仅造模后30 d时与对照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造模后10,60 d固定组高于失神经支配组(P<0.05~0.01).③与对照组相比,失神经支配组、固定组造模后30,60 d骨密度降低(P<0.05~0.01):失神经支配组和固定组造模30 d时骨密度开始下降,60 d后下降明显,组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0.05~0.01).④失神经后降钙素基因相关肽与骨密度水平变化高度相关(P<0.05):而固定后降钙素基因相关肽与骨密度水平变化相关程度不高.结论:神经的完整性是降钙素基因相关肽水平维持正常的关键,动态观察降钙素基因相关肽水平变化,可在一定程度上预测失神经性骨质疏松形成、发展.  相似文献   

2.
目的:明确失神经、固定对大鼠降钙素基因相关肽水平及骨密度的影响,探索失神经和固定引起的骨质疏松的可能机制。方法:10周龄SD雄性大鼠96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4个时间点,每时间点8只。失神经支配组接受双侧坐骨神经和股神经切断术,固定组大鼠双侧后肢利用石膏管型固定,对照组大鼠接受假手术。主要观察指标:造模后第1、10、30、60天各组大鼠胫骨骨密度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的变化及降钙素基因相关肽水平与骨密度水平相关性。结果:①降钙素基因相关肽:造模后第10、30、60天失神经支配组大鼠胫骨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的水平低于对照组(P< 0.05—0.01);而固定组仅造模后第30天与对照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造模后第10、60天固定组高于失神经支配组(P<0.05—0.01)。②骨密度:与对照组相比,失神经支配组、固定组造模后第30、60天骨密度降低(P<0.05—0.01);失神经支配组和固定组造模第30天骨密度开始下降,60d后下降明显,组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0.01)。③失神经后降钙素基因相关肽与骨密度水平变化高度相关(P<0.05);而固定后降钙素基因相关肽与骨密度水平变化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失神经可导致骨组织降钙素基因相关肽水平下降,降钙素基因相关肽水平下降是失神经性骨质疏松的可能机制之一;固定引起的骨质疏松的发生与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的变化无关。  相似文献   

3.
背景:以往研究认为,刺激坐骨神经及中枢神经受伤可使神经肽Y含量发生改变,神经肽Y对破骨细胞产生作用,影响骨代谢.目的:验证双侧坐骨神经、股神经失神经及固定后神经肽物质对大鼠双侧胫骨骨密度的影响,并进行相关性分析.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6-09/11在湘南学院附属医院完成.材料:10周龄SD雄性大鼠96只,体质量220~250 g,用于制备失神经支配模型.方法:96只SD大鼠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3组,每组32只.①失神经支配组:切断大鼠两侧后肢坐骨神经和两侧股神经,远端游离5 mm,缝合切口.②固定组:大鼠切断神经,程序同前,继之采用管型石膏固定.③对照组:行假手术,仅暴露神经,然后缝合伤口.主要观察指标:实验期间大鼠的一般情况.造模后1,10,30,60 d每组分别处死大鼠8只,观察双侧胫骨骨密度和神经肽Y的变化及神经肽Y水平与骨密度水平的相关性.结果:96只SD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失神经后神经肽Y含量先降低,后升高,随着失神经支配时间的延长,神经肽Y持续升高,超过正常水平.②固定组神经肽Y含量先升高,后下降,但随着固定时间的延长,逐步升高并超过正常水平.⑧随着神经肽Y含量变化,大鼠双侧胫骨骨量也相应发生改变,大鼠失神经、固定30 d后双侧胫骨骨密度明显下降.失神经及固定后神经肽Y与骨密度含量变化高度相关(P<0.01).结论:失神经支配及固定后大鼠神经肽Y含量变化均与骨密度改变具有高度相关,故可认为神经肽Y可作为骨质疏松形成的关键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兔急性失神经骨骼肌退变与修复的T2值-时间曲线变化与肢体功能恢复的关系.方法 对44只新西兰兔采用挤压右侧坐骨神经的方法建立腓肠肌退变及修复模型.于造模后不同时间段行双侧小腿(失神经侧、假手术侧)MR扫描,分别测量不同时间段失神经腓肠肌T2值及横截面积,观察展趾反射、Tarlov坐骨神经评分,并行病理学检查.结果 失神经侧腓肠肌T2值48 h开始升高,48 h至9周T2值与假手术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失神经侧腓肠肌T2值均高于假手术侧.T2值-时间曲线为逐渐上升-缓慢下降型.失神经侧后肢横截面积于术后1周开始缩小,6周萎缩最明显,7周逐渐恢复,10周后肢横截面积基本恢复正常.失神经侧腓肠肌T2值与同侧后肢功能评价指标之间呈负相关(r=0.84、-0.48.P均<0.05).结论 定量测量失神经骨骼肌的T2值可预测肢体功能的变化趋势:随着T2值升高,肢体功能障碍加重,T2值开始缩短时,肢体功能逐渐恢复;动态测量T2值可作为早期、无创检测失神经骨骼肌退变及修复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5.
骨髓基质干细胞成骨能力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以骨髓基质干细胞(Bonemarrowstemcells,BMSCs)为种子细胞,海绵状脱钙骨基质(Demineralizedbonematrix,DBM)为细胞载体的组织工程块修复骨缺损的能力。方法:从兔股骨分离出的骨髓细胞经体外诱导分化条件培养,检测碱性磷酸酶、Ⅰ型胶原的表达及钙结节的形成。将培养分化的兔BMSCs经5-溴-2'-脱氧尿嘧啶核苷(5-Bromo-2'-dexyouridine,BrdU)标记后接种到兔海绵状脱钙骨基质(spongeofDBM,sDBM)支架上,细胞接种密度为每块DBM种植(4~6)×106个细胞,然后分别植入兔背部肌肉内及兔桡骨中段10mm长的骨膜骨缺损内。对照组为骨缺损内单纯植入sDBM及空白组。术后观察6周。结果:经条件培养的BMSCs体外表达碱性磷酸酶、Ⅰ型胶原及形成钙结节。体内异位植入含BMSCs的组织工程骨块可形成新骨组织,成骨方式类似软骨化骨。体内骨缺损修复实验结果显示组织工程骨块与单独sDBM均在6周完全修复骨缺损。新生骨骨密度测量组织工程骨块植入组虽然均值高于单独sDBM植入组,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t=2.289,P=0.071)。极限压缩强度测量显示,组织工程骨块植入组新生骨生物力学强度已达正常桡骨的90%,与正常桡骨段差异无显著性意义(t=2.893,P=0.0623);单纯sDBM植入组新生骨在生物力学强度为正常桡骨的86%。新生骨矿化率结果显示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金乌骨通胶囊对去卵巢大鼠骨质疏松的治疗作用。方法雌性Wistar大鼠40只被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卵巢切除组、实验组,每组10只。骨质疏松模型成功后,实验组大鼠灌服金乌骨通胶囊,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和卵巢切除组按照实验组的方法给大鼠灌服等容积的蒸馏水,治疗3个月,测定大鼠腰椎和胫骨上端骨密度及外周血清中雌激素(E2)、降钙素(CT)的含量。结果假手术组腰椎、胫骨上端骨密度明显高于卵巢切除组及实验组(P0.05),但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腰椎、胫骨上端骨密度明显高于卵巢切除组(P0.01)。假手术组血清E2明显高于卵巢切除组及实验组(P0.01),但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血清E2虽较卵巢切除组有所升高,但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卵巢切除组血清CT较假手术组明显降低(P0.01),正常对照组、实验组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血清CT较卵巢切除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金乌骨通胶囊减轻骨吸收、促进骨形成、延缓骨质疏松的发生和发展可能与卵巢切除大鼠血清CT升高有关,而且不依赖于雌激素的表达。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骨形态计量学方法研究NGF对大鼠失神经支配后骨结构的变化,说明NGF在神经源性骨质疏松的意义。方法:将24只大鼠分为3组,1组为正常对照组,2组行坐骨神经和股神经切断术,其中1组注射NGF。结果:大鼠失神经支配后,NGF注射组与未注射组相比具有较高的小梁骨量,大鼠失神经支配后局部注射NGF对骨小梁平均宽度影响显著(P<0.05),而对骨小梁体积密度、骨小梁连接点数、游离末端数影响有显著性差异(P<0.01)。提示局部予以NGF治疗可明显减轻失神经支配后大鼠骨质疏松的程度。结论:NGF在神经性瘫痪后的康复治疗中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8.
背景:临床观察表明,截瘫患者骨折常常愈合加快或在下肢有异位骨化形成,表明周围神经系统对骨折愈合有重要的调节作用。目的:观察一侧下肢失神经胫骨骨折愈合过程中骨计量学参数及骨痂形成和生物力学的变化。设计:自身对照动物实验。单位:天津医院。材料:健康雄性Wistar大鼠36只,6个月龄,平均体质量210g。方法:实验于2001-03/2004-03在天津医院动物实验中心完成。将大鼠一侧下肢制成失神经胫骨骨折模型,对侧制成正常神经支配骨折模型。骨折后2周、4周麻醉状态下处死大鼠,取双侧胫骨,拍X射线片、测定生物力学强度,制备不脱钙切片,进行骨计量学观察。主要观察指标:①两组大鼠骨折后双侧胫骨和骨痂湿质量比较。②X射线平片计分。③胫骨标本生物力学测试结果。④骨折愈合组织形态学观察。结果:①两组大鼠骨折后双侧胫骨和骨痂湿质量比较:骨折后2,4周失神经组重量远大于正常神经支配组[(0.94±0.15)比(0.76±0.14)g,(1.06±0.26)比(0.81±0.10)g,P<0.05]。②X射线平片计分结果:失神经组骨痂形成量明显增多(P<0.01)。③胫骨标本三点弯曲生物力学测试结果:骨折后2,4周失神经组骨痂的强度明显低于正常神经支配组[(9.88±8.49)比(16.62±13.38)N,(12.77±7.55)比(20.19±10.60)N,P<0.05]。④骨计量学检测结果:静态参数与正常神经支配组比较,失神经组矿化骨小梁宽度明显减小(P<0.05),类骨质宽度增加,破骨细胞指数及骨吸收表面明显增大(P<0.05),成骨细胞指数及骨形成表面两组无差别;动态参数与正常神经支配组比较,失神经组矿化沉积率明显变小(P<0.05),类骨质成熟时间延长(P<0.05)。结论:周围神经在骨折愈合早、中期起重要的调节作用,完整的神经支配是骨折愈合所必需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建立妊娠大鼠模型,探讨正畸微种植体支抗负载对妊娠大鼠孕激素、雌激素的影响。方法 30只雌性大鼠分为正常组、妊娠组、妊娠加力组,左侧胫骨植入微种植体2枚,腹主动脉采血检测孕激素、雌激素,同时检测右侧胫骨骨密度。结果妊娠组、妊娠加力组大鼠雌激素水平高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孕激素水平高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妊娠组大鼠骨密度低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娠阶段施加60g正畸轻力时大鼠雌激素、孕激素会稍有下降,妊娠阶段骨密度下降。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电针夹脊穴及跑台训练对兔坐骨神经损伤后胫骨骨质量的影响,为周围神经损伤后维持正常骨代谢选择更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4只新西兰家兔随机分成模型组、假手术组、跑台组和电针跑台组,每组6只。采用钳夹方法对模型组、跑台组、电针跑台组的家兔进行坐骨神经卡压造模,假手术组只将组织切开,不卡压神经。跑台组于造模成功3d后即开始电动跑台康复训练,电针跑台组在跑台组训练方案的基础上增加电针夹脊穴治疗。假手术组和模型组不做任何干预,仅正常饲养。于治疗前(造模后即刻)对4组家兔进行行为学观测,并于治疗4周后(跑台组和电针跑台组治疗4周后)再次对4组大鼠进行行为学观测,同时测定其骨密度和骨强度。 结果治疗4周后,模型组、跑台组和电针跑台组的骨密度和骨强度均低于假手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针跑台组的骨密度和骨强度分别为(0.17±0.01)g/cm2和(161.92±43.27)N,均显著高于模型组和跑台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电针夹脊穴结合跑台训练可显著改善坐骨神经损伤后胫骨的骨密度和强度,促进骨的正常代谢以及维持骨组织的正常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活性煅烧骨(TBC)复合骨水泥(BC)修复骨缺损后的血管化及结构变化。方法将活性TBC和BC复合后植入兔尺骨缺损部位,不同时间行印度墨汁动脉血管灌注及材料断面扫描电镜观察,观察血管生成情况及结构变化。结果墨汁灌注2周时见TBC周围血管形成密集,并向材料中长入,4、8和12周时新生血管逐渐增多,并深入材料中央。电镜观察4周时TBC周围及内部孔隙被胶原纤维束充填,部分胶原矿化。8~12周新生骨组织附于TBC颗粒及BC表面,原孔隙接近消失,TBC颗粒少量降解。结论活性TBC复合BC具有骨诱导作用,新生血管及新生骨组织生成良好,是理想的骨缺损修复材料。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肿瘤性骨缺损的有效修复方法.方法股骨头、颈及转子间部肿瘤共38例,根据肿瘤的生物学行为及瘤灶大小分别采用病灶刮除+异体皮松质骨植入13例,病灶刮除+异体皮松质骨、自体缝匠肌髂骨瓣复合植入18例,病灶刮除+载阿霉素骨水泥6例;瘤段切除+人工股骨头置换1例.结果术后随访14~48个月,平均26个月,仅1例局部复发,功能评分34例为优,4例为良.结论依据肿瘤生物学行为和原理对其进行了治疗功能重建,是一套行之有效的重建股骨近端肿瘤性骨缺损的方案.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旨在探讨骨髓抽吸-活检双标本一步法取材在骨髓转移癌诊断中的价值。对我院46例骨髓转移癌患者采用骨髓抽吸-活检双标本一步法取材,同步分析骨髓穿刺涂片及骨髓活检组织切片结果。结果表明,骨髓抽吸-活检双标本一步法取材成功率95.7%。46例患者中45例(97.8%)骨髓活检组织切片中可观察到多少不等的成团、成簇的转移癌细胞,且可见形态异常改变。骨髓涂片中可观察到癌细胞团者占54.3%。转移癌患者骨髓活检中有不同程度的骨髓纤维组织增生,以轻中度增生为主。除食管癌中骨髓活检诊断阳性率为83.3%外,其余转移癌骨髓活检诊断阳性率为100%。骨髓涂片在卵巢肿瘤、胸椎肿瘤、肺癌、胃癌、乙状结肠癌、食管癌及不明原发灶转移癌中诊断阳性率分别为33.3%、50%、72.2%、60%、50%、33.3%和25%。骨髓活检诊断阳性率高于骨髓涂片。结论:骨髓抽吸-活检双标本一步法取材成功率高;骨髓活检在骨髓转移癌诊断方面优于骨髓涂片,将两者结合同步分析能提高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4.
多孔磷酸三钙生物陶瓷和珊瑚的生物相容性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多孔磷酸三钙生物陶瓷和珊瑚在体外及体内生物相容性,为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的选择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将兔MSCs分别与多孔磷酸三钙生物陶瓷和珊瑚体外复合,并经地塞米松、β-甘油磷酸钠、L-抗坏血酸诱导分化,然后植入新西兰大白兔的皮下。体外实验中进行形态学观察、细胞增殖、碱性磷酸酶测定;体内实验通过大体、组织学观察植入物的成骨情况。结果体外实验中MSCs在两组材料上均能贴壁生长,珊瑚材料组见少量细胞坏死,各组细胞数量均有所增加,体外培养第12d多孔磷酸三钙生物陶瓷组多于珊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各组ALP值均明显升高,珊瑚组各时间点ALP值均高于多孔磷酸三钙生物陶瓷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体内实验显示,多孔磷酸三钙生物陶瓷各时间观察点均可见骨组织生长和单核或多核巨细胞,无炎症细胞,12周材料已全部降解;珊瑚组各时间点可见骨组织、单核或多核巨细胞及少量炎症细胞生长,12周材料大部降解。结论体外和体内的实验表明,多孔磷酸三钙生物陶瓷和珊瑚均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但前者较后者的相容性更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调查成都地区城乡人群腰椎、髋部骨密度(BMD)和原发性骨质疏松症(OP)的患病率及影响因素。方法用整群随机抽样≥20岁人群共1460人,采用DEXA测量L  相似文献   

16.
颌骨囊肿和肿瘤:X线、CT诊断方法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颌骨囊肿、肿瘤在不同影像检查方法的表现,比较不同检查方法的诊断价值及其在临床应用中的意义。方法:回顾分析共40例(43个)经病理证实的颌骨囊肿和肿瘤的影像资料,40例同时做X线、CT检查。所有病例的影像学特点和诊断价值均被分析比较。结果:X线显示病变与牙齿关系较CT优越。CT显示病变边界、病变与骨密质、周围软组织关系较X线优越(P<0.01),显示病变与下颌神经管关系方面,与X线价值相当(P>0.05)。结论:X线对于显示病变范围和边界价值有限。病变与周围牙齿关系X线显示最佳。CT可清晰显示病变的范围、骨质破坏和钙化。  相似文献   

17.
背景:糖尿病是最常见的系统性疾病之一,常引起颌骨及全身其他骨骼结构的变化,以及矿物代谢的异常改变。目的:观察1型糖尿病小鼠下颌骨三维结构以及组织病理学的改变。方法:将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糖尿病组,糖尿病组按50 mg/kg 剂量连续5 d 腹腔内注射链脲佐菌素建立1型糖尿病小鼠模型,对照组腹腔注射枸橼酸盐缓冲液。结果与结论:造模3周后,运用显微 CT 技术观察两组小鼠下颌骨三维结构,对其松质骨及皮质骨骨微结构进行定量分析显示,与对照组比较,1型糖尿病小鼠下颌骨感兴趣区域内松质骨骨密度、骨体积分数、骨小梁数量及骨小梁厚度均显著减少(P <0.01,P <0.05),结构模型指数明显增大(P <0.05);皮质骨骨密度、皮质骨面积减少(P <0.05)。苏木精-伊红染色显示,1型糖尿病小鼠脱钙后下颌骨松质骨骨小梁数量及体积均变小。说明链脲佐菌素诱导的1型糖尿病小鼠下颌骨松质骨及皮质骨三维结构明显改变,且松质骨骨组织微结构改变更显著。  相似文献   

18.
目的介绍人/动物混合牙基质材料(骨生长材料BGM)对长骨缺损移植修复的方法和治疗效果.方法长骨骨缺损在有效的内固定后,将“混合牙基质材料”置于骨缺损处及周围,并用邻近的骨膜与另一侧近骨膜的肌膜缝合固定,对骨不连者清除断端硬化骨,开槽打通两端骨髓腔,再植入“混合牙基质材料”.结果本组44例病例中,24例显效,18例有效,2例无效(均有严重伤口感染),有效率95.4%.结论人/动物混合牙基质材料(BGM)具有骨生成、骨传导、诱导产生新骨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A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activity of the bone isoenzyme or serum alkaline phosphatase and the urinary hydroxyproline excretion in osteomalacia, osteoporosis, primary hyperparathyroidism with osteodystrophy, Paget's disease, secondary bone tumours, and in a control group was found (P less than 0.001). This close correlation was not observed between these variables in patients with active acromegaly. Diagnosis determined from these indices of formation and turnover of bone matrix agreed with that established by histological and histochemical examination of bone, by X-ray investigation of the skeleton, and by the radionuclear 85Sr tes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ctivity of bone isoenzyme and urinary hydroxyproline excretion differed in metabolic bone diseases with a high bone turnover, in patients with osteoporosis and in patients with early osteoclastic bone metastases.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rhBMP-2/明胶复合材料修复兔长骨节段性骨缺损的能力。方法手术造成桡骨中上段15mm骨缺损,实验组植入rhBMP-2/明胶复合材料片,其中rhBMP-2的含量为1.0mg,对照组植入单纯明胶片。通过影像学、组织学观察及骨密度测定。结果影像学检查示实验组术后4周时缺损区有大量新生骨痂形成,术后8周时新生骨痂将缺损区桥接,术后12周时达到皮质骨连接;对照组无骨痂形成。组织学检查示实验组术后4周时的骨痂为编织骨,术后8周时骨痂外层为板层骨,中央为编织骨,内有骨髓组织,术后12周时骨痂外层为皮质骨,中央为髓腔组织;对照组缺损区为结缔组织和肌组织充填。骨密度测定示术后12周时骨痂密度达到正常值的76%。结论rhBMP-2/明胶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诱导成骨活性,1.0mg的rhBMP-2能够很好的修复兔桡骨15mm的骨缺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