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分析高血压病人血压昼夜节律与心脏结构及功能的相关性。方法:收集确诊为原发性高血压病人1 553例,所有病人接受血液检查、24 h动态血压监测及超声心动图检查,根据血压昼夜节律分为杓型组、非杓型组及反杓型组,分析动态血压参数指标与心脏结构及功能的相关性。结果:1 553例原发性高血压病人中,杓型血压者占46.40%,非杓型血压者占30.10%,反杓型血压者占23.50%。3组左房内径(LAD)、室间隔厚度(IVST)、血流频谱舒张早期最大血流速度/舒张晚期最大血流速度(E/A)、射血分数(EF)、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后壁厚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24 h舒张压(24 hDBP)、24 h脉压(24 hPP)、日间收缩压(dSBP)、日间舒张压(dDBP)、夜间收缩压(nSBP)、夜间舒张压(nDBP)、夜间脉压(nPP)、24 h收缩压标准差(24 hSBP-SD)、24 h舒张压标准差(24 hDBP-SD)、夜间收缩压标准差(nSBP-SD)、夜间舒张压标准差(nDBP-S...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静息心率(RHR)与血压昼夜节律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10例汉族中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按RHR水平分为3组,RHR1组:RHR<70bpm(53例),RHR2组:70bpm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变化与心率变异、颈动脉弹性功能的相关性。方法我科2005~2006年老年高血压患者56例,用动态血压观察血压昼夜节律,根据夜间血压下降率[夜间平均收缩压(nMSP)与白天平均收缩压(dMSP)比值]分组,nMSP/dMSP≥100%为反杓型组,nMSP/dMSP≤90%为杓型组,90%〈nMSP/dMSP〈100%为非杓型组。用动态心电图测定时域值和频域值,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患者颈动脉血流受阻情况。结果心率变异频域指标低频和高频比率(LF/HF)随着nMSP/dMSP升高而下降,3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颈部动脉阻力指数(RI)随nMSP/dMSP比值升高有增加趋势,其中右侧颈总动脉RI在杓型组与反杓型组以及杓型组与非杓型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左侧椎动脉RI在杓型组与反杓型组以及非杓型组与反杓型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右侧椎动脉RI在杓型组与反杓型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同自主神经功能及颈动脉弹性功能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高血压患者治疗后的血压昼夜节律与心脏结构改变的关系。方法 根据诊所血压控制水平将179例患者分为3组:Ⅰ组患者诊所血压控制满意(血压〈140/90mmHg);Ⅱ组患者诊所血压未控制(血压≥140/90mmHg)但自测血压正常;Ⅲ组患者为顽固性高血压。应用24h动态血压监测和超声心动图观察并比较患者的血压昼夜节律与心脏结构、功能的特点。夜间血压下降率〈10%为非勺型组,≥10%为勺型组。结果 Ⅲ组的非勺型患者(66.7%)较Ⅰ组(44.4%)及Ⅱ组(48.0%)显著增多(P〈0.01)。Ⅲ组的左室肥厚患者(62.7%)较Ⅰ组(11.7%)及Ⅱ组(34.1%)显著增多(P〈0.01)。3组勺型和非勺型患者间的左室肥厚比较均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治疗后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其血压控制水平、血压昼夜节律与心脏结构改变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变化与运动血压的相关性。方法检测287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动态血压和运动血压,根据夜间血压下降率分为昼夜节律正常(杓型)组(n=182)和非正常(非杓型)组(n=105)。根据运动试验中最大运动量时血压过高反应及恢复期血压恢复缓慢分运动血压正常组(n=85)和非正常组(n=202)。各组间数据进行比对分析。结果非杓型组最大运动量时血压值均高于杓型组,运动血压异常组24h、白昼及夜间血压均值高于运动血压正常组。结论非杓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容易发生运动血压异常,运动血压异常者动态血压值参数增高。  相似文献   

6.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与心率变异性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已有资料证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消失与靶器官的损害程度呈显著相关性,但确切机理尚不清楚。[刘国仗,等.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95,23(5):323]心率变异性(HRV)可反映心脏交感神经、迷走神经活动紧张性和均衡性变化,它的降低是自主神经...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并探讨原发性高血压(高血压)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血压昼夜节律与心率震荡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7年7月在韶关市第一人民医院接受住院治疗的120例高血压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设置为疾病组,另选取同期100例健康体检者设置为对照组,采用12导联24 h动态心电图、24 h动态血压检测仪对其进行双动态监测,比较其心率震荡指标、血压昼夜节律指标。根据Lown氏分级法将疾病组分为良性室性心律失常亚组、不良室性心律失常亚组,比较组间心率震荡指标。根据动态血压昼夜节律将疾病组分为杓型亚组、非杓型亚组,比较组间心率震荡指标。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心率震荡、血压昼夜节律与高血压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相关性。结果疾病组的窦性心律震荡初始值(turbulence onset,TO)、动态心率震荡(turbulence dynamics,TD)均高于对照组,其震荡斜率(turbulence slope,TS)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室性心律失常亚组的TO、TD均高于良性室性心律失常亚组,其TS低于良性室性心律失常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杓型亚组的TO高于杓型亚组,其TS、TD低于杓型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心率震荡指标中的TO(r=0.725,P=0.001)、TD(r=0.704,P=0.003)、血压昼夜节律指标与高血压合并室性心律失常呈正相关,TS(r=-0.713,P=0.002)与室性心律失常呈负相关。结论心率震荡、血压昼夜节律与高血压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密切相关,临床上可将窦性心率震荡、TD、血压昼夜节律作为判断高血压并发室性心律失常患者自主神经功能损害情况的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和心率24h昼夜节律变化与左心室肥厚的关系。方法对初发未治疗高血压患者296例进行动态血压监测分析,根据患者夜间血压和心率均值较白天平均值下降是否超过10%,将患者分为4组:杓型血压和心率组(血压和心率均杓型,n=163)、非杓型血压组(血压非杓型,心率杓型,n=62)、非杓型心率组(血压杓型,心率非杓型,n=42)、非杓型血压和心率组(血压和心率均非杓型,n=29)。对4组间相关临床资料、超声心动图结果进行比较。结果高血压患者收缩压和舒张压非杓型率分别为25%和27%,非杓型心率的比例为24%。非杓型血压和心率组、非杓型血压组、非杓型心率组左心房内径(LA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室间隔厚度(IVST)和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明显高于杓型血压和心率组(均P<0.05),其中非杓型血压和心率组上述指标明显高于其他3组(均P<0.05),非杓型血压组、非杓型心率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24h平均收缩压、24h平均舒张压、夜间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舒张压、非杓型血压、非杓型心率与左心室肥厚的发生密切相关。经调整相关指标后,非杓型血压和非杓型心率使左心室肥厚发生风险分别增加56%和32%。结论高血压患者血压和心率昼夜节律变化与左心室肥厚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9.
褪黑素和心率变异性与血压昼夜节律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褪黑素(MLT)和心率变异性与血压昼夜节律的关系.方法 将高血压患者及健康查体者分为非杓型高血压组、杓型高血压组及对照组,对其行24 h动态血压及心电图监测,测定白昼和黑夜尿6-羟基硫酸褪黑素(6-SMT)含量,分析心率变异性.结果 非杓型高血压组夜间收缩压、舒张压及平均动脉压下降率均低于杓型高血压组和对照组(P<0.01).各组黑夜尿6-SMT含量高于白昼,非杓型高血压组黑夜尿6-SMT含量和黑夜/白昼尿6-SMT比值低于杓型高血压组和对照组(P均<0.01).各组黑夜/白昼尿6-SMT比值与夜间血压下降率均存在正相关(P均<0.05).非杓型高血压组总体标准差、均值标准差、标准差均值、均方根值低于杓型高血压组和对照组,杓型高血压组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 MLT黑夜分泌较多,与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存在密切关系;血压昼夜节律异常者有更明显的心率变异性受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及夜间血压与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的相关性,并探讨其他危险因素对阵发性房颤的影响。方法选择原发性高血压患者411例,其中阵发性房颤组159例,窦性心律组252例,所有患者采集病史、体格检查、行动态血压、常规生化等检查。结果阵发性房颤组非杓型血压比例(96.2%vs83.7%)、夜间收缩压[(132.23±16.50)mm Hg vs(122.38±17.70)mm Hg,1 mm Hg=0.133kPa]、夜间脉压[(62.74±16.67)mm Hg vs(50.83±14.52)mm Hg]明显高于窦性心律组(P<0.01)。单因素相关分析显示,非杓型血压(r=0.191,P<0.01)、夜间收缩压(r=0.254,P<0.01)、夜间脉压(r=0.353,P<0.01)与阵发性房颤呈正相关;调整年龄、血脂、餐后2h血糖、24h血压、昼间血压等危险因素后,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非杓型血压、夜间收缩压升高、年龄是阵发性房颤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非杓型血压、夜间收缩压升高是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阵发性房颤的独立危险因素,与阵发性房颤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正>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5,17(2):121-124.该文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及夜间血压与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的相关性,并探讨其他危险因素对阵发性房颤的影响。方法:选择原发性高血压患者411例,其中阵发性房颤组159例,窦性心律组252例,所有患者采集病史、体格检查、行动态血压、常规生化等检查。结果:阵发性房颤组非杓型血压比例(96.2%比83.7%)、夜间收缩压[(132.2±16.5)比(122.4±17.7)mm Hg,1mm Hg=0.133kPa]、夜间  相似文献   

12.
正该文探讨血压昼夜节律与年轻高血压患者靶器官损伤的相关性。方法:纳入2012-2017年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高血压中心就诊的年龄18~39岁原发性高血压住院患者1 254例,根据夜间血压下降率是否≥10%分为杓型(n=499)和非杓型(n=755)两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指标、血压及靶器官损伤的差异,分析夜间血压下降率与左心室肥厚、白蛋白尿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与细胞因子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昼夜血压呈杓型、非杓型分布的高血压病患者血浆中细胞因子的变化,探讨细胞因子与血压昼夜节律的相关性。方法经动态血压监测将84例高血压病患者分为杓型组35例,非杓型组49例,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分别测定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γ-干扰素(IFN-γ),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水平。结果非杓型组与杓型组比较,IL-6、TNF-α、sIL-2R明显升高(P<0.001;P<0.001;P<0.001),IFN-γ明显降低(P<0.01);夜间血压下降与IL-6、TNF-α、sIL-2R负相关[收缩压(SBP)与IL-6:r=-0.347,P<0.01;SBP与TNF-α:r=-0.427,P<0.005;SBP与sIL-2r:r=-0.309,P<0.01;舒张压(DBP)与IL-6:r=-0.292,P<0.05;DBP与TNF-α:r=-0.462,P<0.005;DBP与sIL-2R:r=-0.278,P<0.05];夜间血压下降与IFN-γ正相关(SBP与IFN-γ:r=0.263,P<0.05;DBP与IFN-γ:r=0.241,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IL-6、TNF-α、sIL-2R与夜间血压下降直线相关(SBP:F=6.742,P<0.005;DBP:F=6.138,P<0.005)。结论血压昼夜节律异常的高血压病患者存在细胞因子水平升高,细胞因子可能参与血压昼夜节律的调节。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杓型心率、非杓型心率、静息心率、平均心率、夜间心率、日间心率的动态变化与心率变异的关系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06例。按昼间均值-夜间均值/昼间均值≥10%者定为杓型心率组,10%者定为非杓型心率组。全部做24h动态心电监测,采集静息心率(RHR)、平均心率(RHR)、夜间心率(NHR)、昼间心率(DHR)、心率变异的低频(LF)、高频(HF)值以及SDNN,rMSSD,PNN50。结果杓型心率组心率变异昼夜比:夜间LF、HF明显高于昼间(p0.05),但LF/HF比值昼夜。非杓型心率组与杓型HR组比:昼间LF减低,夜间LF、HF均显著减低(p0.05),RHR、AHR、NHR均显著增高(p0.001,p0.01)。SDNN,rMSSD,PNN50均显著减低(p0.05,p0.005)。结论高血压杓型心率患者的心率加快是自主神经功能调节障碍所致,非杓型心率患者的心率加快是迷走神经功能过度抑制,交感神经功能过度激活的结果,提示自主神经功能严重受损,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原发性高血压 (EH )患者的血压昼夜节律的变化与心率变异的关系。方法 对 10 3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 2 4h动态血压检测 ,并用时域分析法对心率变异性 (HRV)各项指标进行检测 ,并与 6 0例正常对照 (NC)组比较。结果 心率总变异程度的SDNN(2 4h正常RR间期标准差 ) ,SDANNI(2 4 0 8h平均RR间期标准差 )明显下降(P <0 0 5 )。按照夜间血压下降百分率将原发性高血压病人分为节律消失组、节律正常组 ,并分别与正常对照组比较 ,发现节律消失组HRV各项指标下降更为显著 ,SDNN、SDAN NI、SDNNI(2 4 0 8h正常RR间期标准差均值 )不但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5 ) ,也显著低于节律正常组 (P <0 0 5 )。结论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节律消失者的心脏自主神经系统功能损害更为严重 ,HRV对评价高血压病对靶器的损害及预后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水平、心脏结构及功能与心房颤动发生的相关性。方法对165例65岁以上高血压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监测24 h动态血压和进行心电图或心脏彩超检查,其中心房颤动患者61例,对比心房颤动组与窦性心律组患者血压控制水平、平滑指数(SI)、夜间收缩压下降率(SBPF)及左心房内径(LAD)、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舒张早期充盈峰的最大充盈速度/舒张晚期充盈峰的最大峰值速度(E/A)、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差异。结果心房颤动组SI(0.53±0.09)明显低于窦性心律组(0.79±0.12),杓形血压比例(4.92%)显著低于窦性心律组(19.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房颤动组LAD、LVMI显著高于窦性心律组,LVEF、E/A显著低于窦性心律组;SBPF与SI呈正相关(r=0.491,P0.05),SI、SBPF与LAD、LVMI呈负相关(P0.05),与LVEF、E/A呈正相关(P0.05);Logistic分析显示年龄[1.692(95%CI:1.281~4.264)]、LVEF[0.503(95%CI:0.261~0.961)]、LAD[1.428(95%CI:1.164~5.619)]、SI[1.527(95%CI:1.264~3.961)]是老年高血压患者发生心房颤动的独立相关因素。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SI越小、左心室收缩和舒张功能越低,左心室容积和质量指数越高,心房颤动发生的概率越大。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原发性高血压合并心力衰竭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及心率变异性的变化。方法收集资料齐全的原发性高血压合并心力衰竭患者68例及原发性高血压心功能正常患者73例,采用12导联动态心电图分析系统检测24小时内全部窦性R-R间期标准差(SDNN)、相邻两正常窦性R-R间期均值的差值大于50ms的心搏数所占百分比(PNN50)、24小时内每5分钟节段窦性R-R间期均值的标准差(SDANN)、24小时内每5分钟节段窦性R-R间期标准差的均值(SDNNI);采用无创性动态血压记录仪观察24小时平均收缩压(24hSBP)、24小时平均舒张压(24hDBP)、白昼平均收缩压(dSBP)、白昼平均舒张压(dDBP)、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夜间平均舒张压(nDBP)。结果高血压心功能正常组nDBP下降较心力衰竭组明显,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勺型血压发生率心功能正常组为54.79%,心力衰竭组为79.4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合并心力衰竭组SDNN、SDNNI、SDANN、PNN50明显下降,与心功能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原发性高血压合并心力衰竭患者较心功能正常患者心率变异性、血压昼夜节律变化程度均明显下降,自主神经功能损害可能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与左室舒张功能的关系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平行比较血压昼夜节律消失节律正常各30例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资料,动态血压参数,左室结构,收缩与舒张功能指标。两组的随测血压,白昼血压无显著差异,但血压昼夜节律消失者病程较长,24h血压,夜间血压,血压负荷较高,左室重量指数增加,左室舒张功能受损更明显。  相似文献   

19.
随着社会的老龄化,高血压(EH)病人日益增多,而EH和2型糖尿病(T2DM)关系密切,同时两者均为冠心病(CAD)的主要危险因素,美国胆固醇教育计划成人治疗组第3次指南指出T2DM是CAD的高危症,因此EH患者常合并T2DM、CAD,而随着年龄的增加,心肌老化同样是心肌损伤的重要危险因素,然而老年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高龄(≥80岁)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改变与认知功能的关系。方法 :选择高龄高血压患者74例为高血压组,另选择同期无高血压病高龄老年人36例为对照组,对两组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高血压组根据夜间血压下降率分为杓型亚组(n=12)、非杓型亚组(n=31)、反杓型亚组(n=23)、超杓型亚组(n=8),用中文版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MMSE)对所有受试者进行认知功能调查,比较各组及各亚组间MMSE得分差异。结果:高血压组与对照组在MMSE总得分、定向力、记忆力、注意力和计算力、回忆力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反杓型亚组与杓型亚组在MMSE得分、定向力、记忆力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杓型亚组与杓型亚组在MMSE得分、定向力、记忆力、注意力和计算力、回忆力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杓型亚组与杓型亚组在记忆力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压节律异常的高龄老年高血压患者较血压节律正常者更容易发生认知功能损害,对认知功能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定向力、记忆力、注意力和计算力、回忆力等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