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目的比较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与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在结直肠癌前病变与早期癌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5年1月该院收治的116例早期结直肠癌患者与结直肠腺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61例患者采用EMR治疗,为EMR组,55例采用ESD治疗,为ESD组。比较EMR与ESD在结直肠癌前病变与早期癌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结果 EMR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ESD组患者,两组患者的病理情况、异型增生程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SD组病变最大径≥2 cm的整块切除和病变最大径≥2 cm的组织治愈性切除的患者明显多于EM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SD组病变最大直径≥2 cm的患者明显多于EM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MR组和ESD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分别为6.56%和23.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MR组和ESD组患者的复发率分别为5(8.20%)例和3(5.45%)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SD术后出现并发症的危险因素为操作经验和病变大小(P0.05)。结论 ESD术和EMR术均能较好的整块切除病变最大径≥2 cm的早期结直肠癌与结直肠腺瘤,术后复发率较低。ESD术相对于EMR术更适合较大的病变,但术后复发率较高,且手术医师的操作经验和病变大小为ESD术后发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应加强监测。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治疗结直肠癌的效果。方法选取结直肠癌患者164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接受EMR治疗,研究组接受ESD治疗。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不同直径病灶切除情况。检测2组治疗前后血清癌抗原125(CA125)、CA199、癌胚抗原(CEA)等肿瘤标志物指标水平,并比较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且术中出血量大于对照组(P 0.05);对照组和研究组直径2 cm的病灶完全切除率分别为80.00%、86.11%,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研究组直径≥2 cm的病灶完全切除率为91.30%,高于对照组的61.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2组治疗前CA125、CA199、CEA等肿瘤标志物指标水平比较无显著差异(P 0.05);治疗后,研究组CA125、CA199、CEA指标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8.29%,高于对照组的7.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EMR、ESD治疗结直肠癌各具优势,临床可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合理选用相应术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抽取2015年10月至2017年12月LST患者62例,依据手术方案分为ESD组和EMR组,每组31例。EMR组患者实施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而ESD组患者实施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后随访观察6个月。比较分析两组手术指标、病灶完整切除率、病灶整块切除率、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等情况。结果 ESD组手术指标中手术时间和手术出血量低于EM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SD组灶完整切除率、病灶整块切除率高于EM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SD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低于EM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ESD治疗LST既可改善手术指标,提高病灶完整切除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内镜黏膜剥离术(ESD)下治疗早期食管癌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以2009年1月-2012年6月在我院消化内镜中心就诊的患者为研究对象,以内镜黏膜切除术(EMR)为对照,回顾性分析接受ESD和EMR治疗的共75例早期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患者病灶整块切除率、组织学治愈切除率、手术时间及并发症等。结果共纳入75例患者,其中41例患者接受ESD治疗,34例接受EMR治疗。ESD和EMR组病灶整块切除率分别为90.2%(37/41)和44.1%(15/34);治愈切除率分别为78.0%(32/41)和50.0%(17/34),整块切除率(P<0.001)和治愈切除率(P=0.011)在两组间的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ESD组患者手术平均时间(39.5±11.4)min,而EMR组手术平均时间(33.5±18.6)min,但二者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1)。此外,术后延长出血和穿孔等并发症在两组间的分布亦无明显差异。结论早期食管癌患者接受ESD治疗可获得更高的整块切除率和组织学治愈切除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比内镜下黏膜剥离术与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上消化道早期癌和癌前病变的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21年1月治疗的80例上消化道早期癌和癌前病变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ESD组与EMR组,各40例。EMR组采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ESD组采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手术及住院时间及并发症。结果:ESD组在病变直径≥2 cm中的完全切除率(87.50%)高于EMR组(44.44%),手术时间(93.67±15.72) min、住院时间(11.59±1.86) d短于EMR组(264.18±40.09) min、(16.28±3.01) d,ESD组并发症总发生率(5.00%)低于EMR组(2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病变直径<2 cm中的完全切除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上消化道早期癌和癌前病变患者采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治疗手术耗时短且患者恢复快,能够减少并发症,提高手术完全切除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内镜黏膜剥离术(ESD)治疗消化道肿瘤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将41例接受ESD治疗的消化道肿瘤患者设为ESD组,并将同期接受内镜黏膜切除术(EMR)的36例消化道肿瘤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2组患者的病灶大小、手术时间、病灶切除情况以及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2组病灶平均直径、病灶大小分布以及手术时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ESD组患者的整块切除率为90.24%,其治愈性切除率为80.49%,显著高于EMR组的44.44%和47.22%(P<0.05)。2组患者的纵向及横向切缘阴性率也存在显著差异(P<0.05)。ESD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7.32%,EMR组患者为11.11%。结论 ESD方案治疗消化道肿瘤,能够一次性切除较大病灶,提高了整块切除率和组织学治愈切除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及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治疗早期胃癌的临床疗效。 方法 对该院2008年1月~2013年1月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及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后病理证实为癌前病变及早期胃癌的67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将两组病灶整块切除率、组织学治愈性切除率、手术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等指标进行比较。 结果 ESD组病灶整块切除率为93.5%(29/31),治愈性切除率为77.4%(24/31),均高于EMR组的50.0%(18/36)及41.6%(15/36),差异有显著性(P <0.05)。ESD组局部复发率为3.2%(1/31),低于EMR组[19.4%(7/36)],差异有显著性(P <0.05)。平均手术时间ESD组为(59.3±16.8)min,长于EMR组[(31.7±17.8)min](P <0.05)。术中穿孔率ESD组高于EMR组,发生率分别为3.2%(1/31)和0.0%(0/36),但差异无显著性。术中出血发生率两者差异无显著性,发生率分别为9.6%(3/31)及11.1%(4/36)。 结论 与EMR相比,ESD病灶整块切除率及组织学治愈性切除率高,局部复发率低,是治疗早期胃癌的安全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估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早期胃癌(EGC)及癌前病变的有效性和价值。方法该院消化医学中心2012年1月-2014年1月36例EGC及癌前病变,共43处病灶,行ESD治疗,其中31处重度不典型增生、11处黏膜内癌、1处黏膜下癌。病变7处位于上段胃、15处中段胃及21处下段胃。内镜分型包括:Ⅰ(7)、Ⅱ_a(14)、Ⅱ_b(4)、Ⅱ_c(11)、Ⅱ_a+Ⅱ_c(4)及Ⅱ_c+Ⅱ_a(3)。结果完整切除率93.0%,治愈性切除率90.7%。病灶平均直径3.4 cm(1.3~7.5 cm),1例病变R1切除,3处病变ESD术中穿孔使用金属夹封闭成功,1例迟发性出血内镜下止血成功,1例追加外科手术。无1例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 ESD治疗EGC具有较高的完整切除率和治愈性切除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估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与内镜黏膜下剥离术联合黏膜切除术(ESD+EMR)在非壶腹部十二指肠占位性病变治疗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5年4月至2019年4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应用ESD术及ESD+EMR术治疗的14例非壶腹部十二指肠占位性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ESD组和ESD+EMR组,回顾性分析患者的基线资料、手术方式、并发症发生情况与转归、病理结果及手术时间等资料。结果 14例患者均成功完成内镜下治疗,整块切除率为100%(14/14)。其中ESD 4例,完全切除率为100%(4/4),ESD+EMR 10例,完全切除率为80%(8/10)。总体并发症发生4例(4/14,28. 6%),均为围手术期穿孔。在4例ESD的操作中,1例来源于黏膜下层的病变最大直径较大(16 mm),术前予外科手术备案,术中发生穿孔(1/4,25. 0%),行腹腔镜下十二指肠修补术后好转出院。在10例ESD+EMR的操作中,发生穿孔3例(30%,3/10),其中2例行内镜下金属夹封闭术治疗后好转; 1例为内镜下金属夹封闭术治疗不佳,转外科开腹探查修补术后好转出院。ESD组与ESD+EMR组内镜下病灶最大直径分别为(16±7)、(16±6) 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971);手术时间分别为(71. 8±39. 7)、(32. 0±18. 4) min,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 022)。结论对于空间狭小、操作困难的非壶腹部十二指肠占位性病变,ESD及ESD+EMR治疗均是安全有效的,相比于ESD,ESD+EMR操作更快捷有效,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不同内镜治疗方法治疗较小(病变大小≤1.0cm)直肠类癌的优缺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7年12月该院经肠镜检查且病理明确诊断为直肠类癌(病变大小≤1.0 cm)的患者49例,对患者的内镜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3组,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组、内镜下套扎切除术(EMR-L)组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组,以年龄、性别、病变大小、手术时间、并发症(出血、穿孔、感染)和完整切除率等指标为变量进行统计学分析,探讨3种治疗方法的优缺点。结果该研究共纳入49例小于1.0 cm直肠类癌,其中EMR组22例(44.90%),EMR-L组20例(40.82%),ESD组7例(14.28%),3种治疗方法年龄、性别和病变大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ESD术操作时间较EMR和EMR-L术操作时间长(均值1916.14、96.36和120.25 s,P 0.05),EMR术完整切除率较EMR-L和ESD术完整切除率低(72.73%、95.00%和100.00%,P 0.05),EMR-L组1例发生术中穿孔,经内镜下治疗后好转出院,EMR组2例发生术后出血,经内镜下止血治疗好转出院。入组病例均未发生复发、转移。结论 EMR-L治疗小于1.0 cm直肠类癌操作相对于ESD术简单,完整切除率较EMR术高,创伤小、术后处理简单、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术前活检方案差异对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的早期胃癌患者取材量及手术用时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选取该院2013年6月-2016年6月行ESD术治疗早期胃癌患者共60例,根据活检方案不同分为A组(30例)和B组(30例),分别在术前行多次多点活检术和靶向活检术,比较两组患者活检次数、取材总标本数、术后病理符合率及ESD手术过程用时。结果 B组患者活检次数和取材总标本数均明显少于A组(P0.05);B组患者术后病理符合率明显高于A组(P0.05);两组患者确定切除范围时间、标记时间、黏膜下注射时间及切除标本处理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黏膜剥离时间、止血时间及创面处理时间均明显短于A组(P0.05)。结论术前靶向活检术用于行ESD手术患者可有效减少取材创伤,提高活检准确率,并有助于缩短手术用时,价值优于多次多点活检术。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牙线牵引辅助技术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早期直肠癌及癌前病变中的应用价值和安全性。方法收集2014年9月-2017年6月湖北省肿瘤医院内镜科采用ESD治疗的57例早期直肠癌及癌前病变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牙线牵引组(n=28)和常规组(n=29),对比分析两组平均手术时间、黏膜下补充注射量及补充注射次数、完整切除率、R0切除率、并发症情况及随访结果。结果 57例均成功施行ESD治疗。牵引组的平均手术时间、黏膜下补充注射量及补充注射次数均明显少于常规组[(55.11±10.44)vs(74.72±14.47)min;(5.80±1.80)vs(10.00±5.70)ml;(1.10±0.90)vs(1.70±0.90)次],两组间在平均手术时间(P=0.000)、黏膜下补充注射量(P=0.001)、黏膜下补充注射次数(P=0.022)上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牵引组及对照组完整切除率及R0切除率均为100.0%。并发症方面牵引组无出血及穿孔发生,常规组发生1例(3.4%)术后迟发性出血,2例(6.9%)术中穿孔,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两组病例均无复发。结论牙线牵引辅助技术能显著缩短直肠ESD操作时间,减少术中黏膜下补充注射量及次数,并能确保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肋间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INB)对胸腔镜手术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6年1月该院进行胸腔镜肺叶切除的患者100例,按照完全随机分组原则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患者接受单纯静脉诱导、静-吸复合维持全身麻醉,实验组患者接受INB。分别评估两组患者术后的视觉模拟疼痛得分(VAS)和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变化,比较治疗前后患者免疫功能变化。其中血流动力学指标包括心率(HR)、收缩压(SBP)和脉搏氧饱和度(Sp O2),免疫功能指标包括血清中T细胞亚群CD4+、CD4+/CD8+含量。结果术后不同时间点实验组患者VAS得分均明显小于对照组患者(P0.05)。术毕时对照组患者SBP和HR明显高于实验组患者(P0.05)。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的CD4+、CD4+/CD8+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INB可以更好地控制胸腔镜患者术后的心血管反应,减轻对患者免疫功能的抑制,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冷圈套在抗凝患者结肠小息肉中的安全性,争取为接受抗凝治疗患者结肠小息肉切除找到安全、便捷的方法。方法选取在该院门诊及住院部接受抗凝治疗并结肠镜检查发现结肠息肉(直径3~8 mm)的6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冷圈套组与高频电凝电切组,每组各30例,分别采用冷圈套技术、高频电凝电切技术切除息肉。比较两组患者在息肉的位置、大小、数量、切除时间、术中及术后两周的出血率、结肠息肉的完整切除率、标本回收率、病理学检查结果及病理标本中黏膜下层的小动脉血管损伤情况。结果两组平均年龄(46.76±8.52)岁,在性别、肠镜指征、肠道准备评分及回肠末端插管成功率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冷圈套组切除息肉操作时间(3.26±0.84)min,高频电凝电切组(5.17±1.25)min,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冷圈套组息肉的完整切除率为100.00%(57/57),高频电凝电切组为88.68%(47/53),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平均切除息肉数、息肉直径、位置、术中出血率、术后两周出血率及息肉标本回收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病理分型及特异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冷圈套组切除标本中黏膜下层的小动脉血管未发生损伤,高频电凝电切组有7例受损,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切除接受抗凝治疗患者,冷圈套比较传统的高频电凝电切切除结肠小息肉具有更便捷、病理的判断更准确等优势,但限于单中心、样本量偏低等条件的限制,冷圈套技术在我国针对接受抗凝治疗患者的疗效与优势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比腹腔镜及开腹手术在直肠癌患者临床治疗中的效果。方法选取该院胃肠肿瘤外科2008年5月-2013年5月收治的直肠癌患者80例,随机将这些患者分为腹腔镜手术组(n=40)和开腹手术组(n=40)两组,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淋巴结清扫数量、首次通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和治疗满意度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腹腔镜手术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开腹手术组(P0.05),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开腹手术组(P0.05),切口长度明显短于开腹手术组(P0.05),首次通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开腹手术组(P0.05),住院费用明显高于开腹手术组(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5.0%(6/40)明显低于开腹手术组35.0%(14/40)(P0.05),治疗满意度97.5%(39/40)明显高于开腹手术组67.5%(27/40)(P0.05)。结论腹腔镜手术在直肠癌患者临床治疗中的效果较开腹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经尿道前列腺增生等离子电切术(PKURP)联合腹腔镜全腹膜外腹股沟疝修补术(TEP)同期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BPH)合并腹股沟疝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在该院接受手术治疗的59例BPH合并腹股沟疝患者临床资料,其中接受先行PKURP再次行TEP分期手术患者(对照组)28例;接受行同期行PKURP联合TEP手术患者(观察组)31例,对比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手术成功率、术后并发症及复发率情况。结果两组PKURP和TEP的手术时间及手术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较对照组明显减少,总住院时间、总体费用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KURP联合TEP同期治疗BPH合并腹股沟疝安全有效,且能够减少患者出血量,节省医疗费用,同时避免二次手术和麻醉的创伤及痛苦,尤其对老年及手术耐受差患者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宫腹腔镜联合与经阴道修补术式对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憩室(PCSD)患者月经时间、宫内妊娠率及复发率的影响。方法选取该院2014年1月-2016年1月收治PCSD患者共100例,根据手术方案差异分为A组(50例)和B组(50例),分别采用宫腹腔镜联合修补术式和经阴道修补术式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用时、术中失血量、首次肛门排气时间、术后阴道流血时间、住院时间、月经时间恢复效果、治疗前后憩室宽度和深度、随访宫内妊娠率及复发率。结果 B组患者手术用时明显优于A组(P0.05);A组患者术中失血量、术后阴道流血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明显优于B组(P0.05);两组患者首次肛门排气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月经时间恢复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子宫憩室宽度和深度明显短于治疗前(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子宫憩室宽度和深度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随访期内宫内妊娠率和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手术修补方案治疗PCSD总体疗效接近,但宫腹腔镜联合修补术式有助于降低医源性创伤程度,减少术后阴道流血和住院时间,而经阴道修补术式则操作更为简便,手术难度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观察电视胸腔镜手术(VATS)下应用切割缝合器和缝扎术治疗自发性气胸(SP)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该院2016年1月-2016年12月SP患者58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29)和对照组(n=29),观察组采用VATS下切割缝合器治疗,对照组则采用VATS下缝扎术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治疗效果进行综合评价。结果 (1)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手术费用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术后置管时间和住院时间比较无差异(P0.05);(2)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3)两组患者术后疼痛评分和止疼药服用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观察组术后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两种手术方法治疗SP均安全、有效,并且预后良好,但VATS下缝合器术中出血量和手术时间优于VATS下缝扎术,且术后复发率更低,而VATS下缝扎术手术费用低,在临床上可根据实际病情需要合理选择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多发性肋骨骨折患者实施胸腔镜下辅行手术和传统手术的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7年12月该院102例多发性肋骨骨折患者,平分两组后实施不同疗法:51例对照组给予传统手术,51例观察组给予胸腔镜下辅行手术,统计临床结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均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疼痛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和住院时间等指标明显少于传统手术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给予多发性肋骨骨折患者胸腔镜下辅行手术作用显著,可预防并发症,减少医疗费用,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