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中老年干部住院患者未来10年心血管病发病危险的评估。方法应用"国人缺血性心血管病(ICVD)10年发病危险评估方法"对150例40~80岁我院干部住院患者未来10年心血管发病危险进行评估。结果老年患者糖尿病及高血压的检出率高于中年;老年患者未来10年ICVD发病的绝对危险明显高于中年患者(χ~2=61.422,P=0.000,P=0.01);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患者未来10年ICVD发病绝对危险逐渐升高(χ~2=21.658,P=0.000);中年患者未来ICVD发病绝对危险高于平均危险及最低危险的比例较高(34%、89%)。结论我院中老年干部住院患者未来10年ICVD发病危险较高,中年干部住院患者应关注心血管发病相对危险,应该针对心血管危险因素对干部住院患者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云南农村地区50~74岁人群缺血性心血管病(ICVD)危险因素的暴露情况及对未来10年的患病风险进行评估,为云南农村地区ICVD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随机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云南省4个县区11个村中50~74岁的研究对象611人进行流行病学调查,计算危险因素暴露率,应用"国人ICVD 10年发病危险度评估方法"简易模型并进行改良,对其10年ICVD的发病危险度进行评估。结果在该人群中,高血压、超重(或)肥胖、高血脂症、吸烟和糖尿病等危险因素的暴露率分别为30.0%、13.9%、1.6%、48.4%、1.5%。ICVD 10年发病绝对危险度极低危、低危、中危、高危及极高危的检出率分别为73.8%、15.2%、6.2%、3.3%和1.5%。绝对危险度10%(包括极低危和低危)有544人,占89.03%;≥10%(包括中危、高危及极高危)有67人,占10.97%。男性50~54岁组和女性60~64岁组平均危险度水平低于评估方法提出的平均危险度参考标准,其余组均高于评估方法参考标准。结论云南农村地区50~74岁总体人群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水平较高,10年ICVD发病风险较大,应积极加强对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干预。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调查西安市郊区农村心血管疾病及危险因素的流行情况,分析无心血管病史的人群未来10年缺血性心血管病(ICVD)的发病风险。方法对调查人群进行问卷调查、体格及生化检查,统计心血管疾病及危险因素的流行情况并对无心血管病史的人群采用"国人缺血性心血管病10年发病危险度评估表"进行评估未来10年ICVD的发病风险。结果卒中和冠心病的标化患病率为0.72%、2.31%;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超重、肥胖、中心性肥胖的标化患病率为14.7%、5.98%、15.9%、10.2%、3.82%、9.81%;40~59岁无心血管病史的人群未来10年ICVD的发病风险≥10%的检出率为15.8%。结论西安市郊区人群心血管疾病及危险因素的患病率明显增高,未来10年ICVD的发病风险大;建议早期加强危险因素的干预。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 探讨不同年龄层人群患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差别及进行健康管理的干预重点。方法 随机抽取2015年在我体检中心体检的10 632人[符合缺血性心血管病(ICVD)评估要求]进行体检资料的分析及汇总,以国人ICVD 10年发病危险评估方法对上述人员心血管病10年发病的绝对危险程度进行评价,并对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在进行ICVD评估的危险因素中吸烟、总胆固醇、血压、体重指数四项为可改变因素。其中吸烟在全年龄层已成为首要的危险因素,尤其吸烟男性已占到各年龄层的70%以上;另外40~49岁年龄组血压及体重指数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收缩压≥140 mm Hg的男性占71.30%,女性占45.31%,男性显著多于女性;50~59岁年龄组各危险因素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收缩压≥140 mm Hg的男性占73.58%,女性占49.59%,男性仍多于女性。血胆固醇超过5.2 mmol/L的女性人数随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50~59岁女性占68.56%,多于男性。经统计发现,体重指数达到肥胖标准的人数随年龄增长而有所下降,男性由62.28%降至41.97%,女性由62.50%降至17.34%,男性肥胖人数显著高于女性。结论 应用缺血性心血管病(ICVD)10年发病危险度评估模型对体检人员进行未来10年发病绝对危险度的分析具有指导意义,为健康管理提供了有针对性及方向性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我国自行开发的"国人缺血性心血管病10年发病危险度评估方法"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中国医学科学院心血管病研究所开发的"国人缺血性心血管病10年发病危险评估方法"对青岛市2287名中年干部心血管病发病危险度进行评估,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1)10年缺血性心血管病发病危险度<10%者(低危),男性为98.16%,女性为99.39%.发病危险度≥20%者(高危),男性为0.19%,女性为0.15%,这一结果符合我国35~64岁人群缺血性心血管病发病绝对危险的分布情况.(2)在高危人群(绝对危险度≥10%)收缩压、空腹血糖、总胆固醇、体重指数异常检出率分别为100%、20.8%、75%、87.5%.在低危人群(绝对危险度<10%)收缩压、空腹血糖、总胆固醇、体重指数异常检出率分别为7.31%、3.4%、37.74%、59.26%,两组人群各项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国人10年缺血性心血管病发病危险评估方法能较准确地检测人群的发病分布情况,有利于对高危人群的简单筛选,在低危人群中,计算个体绝对危险度应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平均危险度和最低危险度来评估其发病相对危险度.  相似文献   

6.
《内科》2016,(6)
目的了解广西柳州市不同年龄男女医护人员10年内发生缺血性心血管疾病(ICVD)的风险。方法应用"国人ICVD 10年发病危险度评估方法",对柳州市某医院不同年龄、35~59岁男女医护人员1 273名10年内ICVD发病的风险进行评估分析。结果柳州市同一年龄段男性医护人员10年内ICVD发病危险度显著高于女性(P0.05),男女医护人员ICVD发病危险度均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升高;除35~年龄段女性外,柳州市男女医务人员10年内ICVD发病危险度均高于我国人群危险度平均水平(P0.05)。极低危人群、低危人群、中危人群、高危人群及极高危人群在柳州市男女医护人员中的分布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女性医护人员以极低危和低危人群为主(62.7%);而男性医护人员以中危、高危和极高危人群为主(78.0%)。不同绝对危险度医护人员的年龄分布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5~、40~年龄段的医护人员主要为ICVD发病低危人群,50~年龄段的医护人员以中高危人群为主,在55~59岁的医护人员中高危人群占91.0%。男性医务人员BMI、收缩压、舒张压、TC、FBG异常和吸烟比例显著高于女性(P0.01)。绝对危险程度≥10%的医务人员BMI、收缩压、舒张压、TC、FBG异常和吸烟比例显著高于绝对危险程度10%的医务人员(P0.01)。结论柳州市男女医护人员10年ICVD的发病风险较高,均高于我国男女人群危险度平均水平,可能与他们的BMI、收缩压、舒张压、TC、FBG异常和吸烟比例较高有关。  相似文献   

7.
大连市獐子岛地区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獐子岛地区居民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发生情况,为实施心血管疾病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按年龄性别随机分层抽取獐子岛镇18岁以上常驻居民(≥5年)1024例,进行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流行病学调查,并对35~59岁人群用"国人缺血性心血管病十年发病危险度评估表"进行评估,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高血压、高总胆固醇、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三酰甘油、糖尿病、高尿酸血症患病率依次为43.8%、28.4%、12.4%、9.4%、21.7%、7.2%、9.8%。吸烟率27.1%,超重率56.3%,高摄盐率56.2%。(2)具有1个以上危险因素的个体占89.8%,无同时≥8个以上危险因素的个体。男性具有1个以上危险因素者比例大于女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3)10年缺血性心血管病发病危险度<10%(低危):男性为96.3%,女性为94.4%;≥20%(高危):男性为1.5%,女性为0.4%。不同性别10年缺血性心血管病发病危险度在中高危以上(≥10%)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獐子岛地区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人群比例高,应积极加强对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干预。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中国人群主要心血管病危险因素与心血管病发病绝对危险的关系 ,建立中国人群心血管病发病危险的预测模型。方法 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的方法 ,对 1992年建立的 11省市 35~ 6 4岁队列人群 [中国多省市队列研究 (ChinaMulti provincialCohortStudy ,CMCS) ]共 3172 8人基线危险因素水平和 1992~ 2 0 0 2年发生的心血管病事件 (包括急性冠心病事件和急性脑卒中事件 )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  (1) 10年累积平均急性冠心病事件发病率男性是 1 4 1% ,女性是 0 6 0 %。缺血性脑卒中事件的发病率男性是 2 0 2 % ,女性是 1 37%。 (2 )利用预测模型计算不同危险因素水平与缺血性心血管病发病概率 ,结果显示 :随着危险因素个数的增加心血管病发病的绝对危险增加 ,不同危险因素之间有协同作用 ,不同的危险因素组合对心血管病发病危险的作用强度有所差别。 (3)我国 35~ 6 4岁人群缺血性心血管病发病危险概率 <10 %者占 95 4 % ,发病危险概率≥ 10 %者占 4 6 % ,发病危险概率≥ 2 0 %者只占 0 8%。而缺血性心血管病事件的 2 5 5 %发生在发病危险概率≥ 10 %的人群中。结论 危险因素与心血管病发病绝对危险的评估比相对危险度具有更重要的公共卫生意义。在评价不同个体的心血管病危险时不应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开发适合我国人群疾病特点且方便临床使用的心血管病发病危险度评估方法和评估工具。方法 依据中美心肺血管疾病流行病学合作研究队列随访资料,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拟合最优预测模型,并校正人群危险因素长期变化趋势的影响,采用独立人群回代检验和计算ROC曲线下面积来检验模型的预测能力。进一步建立简易预测模型,并据此制定适合我国人群的心血管病综合危险度简易评估工具。结果 中美心肺血管疾病流行病学合作研究1983~1984年基线调查年龄35~59岁,剔除基线患有冠心病、脑卒中及主要危险因素资料不全者后男女共计9903人,截止到2000年平均随访15.1年,共发生冠心病事件105例、缺血性脑卒中266例、缺血性心血管病360例。基线年龄、性别、血压、血清总胆固醇、体重指数、吸烟和糖尿病与冠心病、缺血性脑卒中和缺血性心血管病(ischem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s,ICVD)事件发病有互相独立的显著关联,且联系的方向和规律一致。据此建立的分性别ICVD事件10年发病危险预测模型,经过校正人群危险因素的长期变化趋势,证明能够很好地用于1992~1994年新建立队列的ICVD发病预测,其ROC曲线下面积(AUC)男性最优模型为0.799,女性最优模型为0.844。简易模型的AUC与最优模型几乎相同。结论 初步开发的ICVD事件10年发病危险预测模型和简易评估工具具有令人满意的预测能力,也能够较好地反映国人发生心血管病的综合危险。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长春市社区老年人脑卒中主要危险因素现况,并对10年间发生脑卒中的危险性进行评估。方法 2009年7月至2010年7月对长春市社区老年人群(≥60岁)脑卒中主要危险因素进行调查,对资料完整的709例(男399例、女309例)进行分析,并用美国Framingham卒中风险预测(Framingham Stroke Profile,FSP)量表脑卒中发生危险的评估积分方法进行危险评估。结果不同性别吸烟、心血管病检出率有差异;同一性别不同年龄段心血管病检出率有差异。不同性别主要危险因素聚集状况无差异;男性中70.22%具有一种或一种以上危险因素,女性中74.19%具有一种或一种以上危险因素。不同性别之间危险性构成比有统计学差异(χ2=12.581,P<0.05),男女大部分人群处于脑卒中发病低危阶段(男性75.69%、女性66.99%)。不同性别发病危险度平均水平无差异,各年龄组之间发病危险度平均水平有差异。各危险因素对不同发病危险性的作用不同。结论长春市社区老年人脑卒中主要危险因素检出率较高,且大部分人群处于脑卒中发病的低危阶段,提示尽快加强脑卒中防治工作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浙江省奉化区高血压患者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情况,评估未来10年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ASCVD)发病风险,并分析其性别差异,为社区早期发现与管理ASCVD高危患者提供依据.方法:对奉化区5个街道参与年度健康体检的35~84岁高血压患者,利用临床决策支持系统自动评估10年ASCVD发病风险.分析各心血管疾病相关...  相似文献   

12.
许翔  王娟  高玮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7):1639-1640
缺血性心血管病(ICVD)一般定义为冠心病和缺血性脑卒中的总和,具有发病率高、致残致死率高等特点[1].目前的发病人数增多且趋于年轻化,不仅加重了社会和家庭负担,而且降低了患者生活质量[2].尽管以改变生活方式、治疗与控制危险因素为主的预防策略已经取得明显成效,但脑卒中风险评估亦有待加强[3].本研究采用中国医学科学院心血管病研究所开发的"国人缺血性心血管病十年发病危险的评估方法"[4]对上海市社区老年居民ICVD的发病危险进行了评估,筛选出高危人群并为其制订防治策略,同时探讨不同危险程度的血糖和血脂情况.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缺血性心血管病(ICVD)预测模型对中青年2型糖尿病(T2DM)患者心血管事件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中青年T2DM患者182例,其入院或门诊就诊24~72 h进行病情评估、生化指标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检查,并根据ICVD预测模型对其干预前后进行ICVD危险评分,计算其10年ICVD发病风险。根据ICVD危险是否>5%,将患者分为两组,比较两组心血管风险指标[包括C反应蛋白(CRP)、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IMT及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结果 182例患者中,ICVD危险<5%组164例,≥5%组18例;ICVD≥5%组的UAER、CRP、颈动脉IMT、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明显高于ICVD危险<5%组(P<0.05或<0.01)。结论 ICVD预测模型能简单有效地预测中青年T2DM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的绝对风险。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我国自行开发的"国人缺血性心血管病10年发病危险度评估方法"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中国医学科学院心血管病研究所开发的"国人缺血性心血管病10年发病危险评估方法"对北京朝阳区2465名社区居民的心血管病发病危险度进行评估,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1)与女性组比较,男性组收缩压[(122.84±16.42)mm-Hg∶(126.83±16.36)mmHg],舒张压[(80.67±9.51)mmHg∶(84.54±9.89)mmHg]和总胆固醇[(4.86±1.06)mmol/L∶(5.01±0.97)mmol/L]水平显著升高,P均〈0.001;(2)10年缺血性心血管病发病危险度≥10%者(高危者)所占的比例,男性为3.28%,显著高于女性的1.59%(P〈0.05);这一结果与我国"十五"攻关课题组对9903名国人调查,随访15.1年缺血性心血管病绝对危险数据是一致的。结论:国人10年缺血性心血管病发病危险评估方法能较准确地检测人群的发病分布情况,有利于对高危人群的简单筛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中老年人十年缺血性心血管病发病绝对危险度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07年1月—2015年5月在江苏省南通市妇幼保健院进行体检的中老年人1 642例,根据《十年缺血性心血管病发病绝对危险度评估表》评估结果分为低度组895例、中度组411例及高度组336例,比较3组患者临床资料,并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筛选中老年人十年缺血性心血管病发病绝对危险度的影响因素。结果 3组中老年人性别、吸烟史阳性率、高血压发生率、糖尿病发生率、冠心病或其他心血管疾病发生率、脑梗死发生率及年龄、BMI、收缩压、舒张压、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空腹血糖(FPG)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BMI〔RR=1.462,95%CI(1.123,1.542)〕、收缩压〔RR=1.234,95%CI(1.012,0.432)〕、TC〔RR=1.452,95%CI(1.234,1.567)〕、TG〔RR=1.205,95%CI(1.025,1.714)〕、LDL-C〔RR=2.134,95%CI(1.956,2.342)〕、HDL-C〔RR=1.327,95%CI(1.167,2.041)〕是中老年人十年缺血性心血管病发病绝对危险度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BMI、收缩压、TC、TG、LDL-C及HDL-C是中老年人十年缺血性心血管病发病绝对危险度的危险因素,应进行针对性干预。  相似文献   

16.
目的:调查武汉大学无症状成年人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患病情况,评估该人群未来10年缺血性心血管病发病的风险。方法:选取该校近1年无缺血性心血管病症状成年人的体检资料,了解其性别、年龄、吸烟史、体质指数、胆固醇水平及患糖尿病、高血压病情况,通过简易查表法,对个体的危险因素进行评分,根据总分查到相应10年缺血性心血管病发病绝对危险。结果:总体人群吸烟率、超重、肥胖、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的比例分别为13.3%、35.2%、7.4%、33.4%、14.9%、41.6%。男性吸烟率及超重、肥胖的比例明显高于女性,女性血脂异常的患病率明显高于男性。50岁以上男女性高血压、糖尿病患病率无显著性差异。10年心血管病发病绝对危险随年龄增长不断增高,女性各年龄组发病风险均低于男性。结论:60岁以上男性及70岁以上女性心血管病总体危险较高,男性应加强体重的干预,女性应加强控制血脂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合并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及心脑血管疾病的比例、种类和程度.方法 调查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506例,统计合并高脂血症、肥胖、吸烟、糖尿病、缺乏体力活动、早发心血管病家族史以及冠心病、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比例,并比较不同性别、不同级别的高血压患者的差异.结果 ①老年高血压患者合并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的比例较高,尤以高脂血症(42.9%)和腹型肥胖 (65.6%)明显,且普遍存在多重危险因素.合并糖尿病、冠心病、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比例为19.0%、27.1%、32.0%.危险度分层高危和很高危达78.9%.②老年高血压患者,男女比较,合并危险因素及心脑血管疾病的比例除吸烟外无显著性差异.③老年1级高血压患者合并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冠心病的比例及危险度分层与2、3级高血压接近.结论 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多存在多重危险因素和较高比例的心脑血管并发症,高脂血症、腹型肥胖尤其突出.1级高血压在本组患者中占大多数,其危险度与2、3级高血压相似,均是社区防治的重点目标.  相似文献   

18.
<正>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疾病最大的危险因素。高血压与67%的心肌梗死、77%的脑卒中和26%的慢性肾功能衰竭相关。根据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发布的《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3》,我国每年死于心血管病(包括心脏病和脑血管病)约350万人,占总死亡原因的41%,居各种疾病之首。高血压是脑卒中和冠状动脉性心脏病(冠心病)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我国有超过半数的心血管病发病与高血压有关。根据以往15岁人群高  相似文献   

19.
正据《中国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报告(2010)》显示,高血压发生率已由2004年的25%上升至2010年的33%~([1]),而在所有心血管病死亡中,高血压所造成的疾病负担约占64%~([2]),高血压已经成为危害我国公众健康最主要的慢性疾病,给国家及个人造成了沉重的经济负担。然而,我国高血压防治工作的"三率"一直  相似文献   

20.
正常高值血压人群10年心血管病发病危险的分析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目的探讨中国35~64岁人群正常高值血压(采用2005年中国高血压指南新的定义)的分布特点、与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关系及10年心血管病发病危险。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对1992年建立的11省市35~64岁队列研究共30 378人基线时血压水平、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分布及10年发生心脑血管病事件(包括冠心病和脑卒中)危险关系进行分析。结果(1)中国35~64岁人群中正常高值血压的现患率为32.2%,其中男性为34.2%,女性为30.2%。(2)正常高值血压人群,收缩压和舒张压均在正常高值范围者最多(45.0%),其次为仅收缩压在正常高值范围者(34.9%),舒张压在正常高值者最少(20.1%)。(3)正常高值血压人群的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平均水平高于正常血压人群。(4)调整年龄、性别和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后,与正常血压者相比,基线血压在正常高值范围者10年冠心病事件的发病风险增加31%,脑卒中事件的发病风险增加49%,总心血管病事件的发病风险增加44%。结论正常高值血压者心血管病发病危险高于正常血压者,应加强正常高值血压人群高血压及心脑血管事件的早期防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