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对比全肩关节镜与小切口两种不同手术方法治疗肩袖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8年5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医医院确诊为肩袖损伤并行全肩关节镜或小切口手术治疗的患者435例(435例肩),使用美国肩肘外科协会(ASES)和加州大学(UCLA)肩关节评分系统对上述患者进行术前及术后6个月的评估。结果所有患者手术顺利,切口愈合良好,术后无感染和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其中23例出现修复后肩袖再次撕裂,5例出现术侧肩关节功能障碍,1例失去联系。共计406例(406例肩)获得随访,其中258例行全肩关节镜手术,148例行小切口手术。全肩关节镜患者术前ASES评分为(43.50±3.38)分,末次随访为(90.57±2.42)分,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前UCLA评分为(15.03±1.42)分,末次随访为(31.48±2.17)分,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小切口手术患者术前ASES评分为(43.72±3.30)分,末次随访为(90.28±2.27)分,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前UCLA评分为(15.07±1.23)分,末次随访为(31.80±2.36)分,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种不同手术方式术前和末次随访ASES、UCLA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全肩关节镜和小切口两种不同手术方式均能很好地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全肩关节镜有视野好、术中出血少和术后疼痛轻等优势;小切口手术方式有价格低、操作简单和易于推广等优势。选择何种手术方式取决于医师技术、器械和患者自身意愿。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关节镜下单纯清理与双滑轮缝合治疗肩袖滑囊面Ⅱ度撕裂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4年6月-2016年6月68例肩袖滑囊面Ⅱ度撕裂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按处理方式分为两组,单纯清理组(n=34)和双滑轮缝合组(n=34),比较两组术后视觉模拟评分(VAS)、Constant评分和美国肩肘外科评分(ASES)和撕裂扩大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术后随访6~22个月(平均13.3个月)。单纯清理组:VAS评分由术前(7.35±0.83)分降至末次随访时(1.12±2.11)分,ASES评分由术前(48.88±12.19)分提高至末次随访时(90.80±16.10)分,Constant评分由术前(48.38±18.02)分提高至末次随访时的(88.02±11.77)分。前屈上举活动度从术前(78.40±25.60)°提高到术后(168.20±10.20)°,外展上举从术前(73.30±32.10)°到术后(171.00±7.50)°。缝合组:VAS评分由术前(8.04±1.72)分降至末次随访时(1.05±1.88)分,ASES评分由术前(51.99±14.10)分提高至末次随访时(88.78±10.10)分,Constant评分由术前(49.56±18.49)分提高至末次随访时的(87.12±12.06)分。前屈上举活动度从术前(75.40±33.50)°提高到术后(170.50±12.00)°,外展上举从术前(70.50±25.50)°提高到术后(169.50±20.70)°。单纯清理组和缝合组末次随访与术前比较,临床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术后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撕裂扩大程度,单纯清理组6例(17.6%),缝合组1例(2.9%)。结论关节镜下单纯清理与双滑轮缝合治疗肩袖滑囊面Ⅱ度撕裂,均能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缝合技术在防止肩袖扩大撕裂上可能存在一定的优势,但不是临床上患者满意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关节镜下使用肩袖间隙滑移技术修补巨大肩袖撕裂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9年3月北京市平谷区医院收治的巨大肩袖撕裂患者42例,按照手术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切开修复组和关节镜修复组,每组各21例。切开修复组患者使用改良切开修复巨大肩袖撕裂,关节镜修复组患者使用关节镜下肩袖滑移技术修复巨大肩袖。记录并比较患者术前情况,包括患者的VAS评分、肩关节UCLA评分、肩关节Constant-Murley评分、肩袖受伤情况、受伤至手术的时间等。所有患者术后3个月和6个月门诊随访,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VAS评分、肩关节UCLA评分、肩关节Constant-Murley评分和末次随访患者满意度评分以评价两种手术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术前各观察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关节镜修复组VAS评分、肩关节UCLA评分和肩关节Constant-Murley评分分别是4.9±1.2分、29.1±4.5分和72.4±13.9分,而切开修复组上述指标分别为6.3±1.6分、21.7±3.9分和61.8±10.6分。关节镜修复组患者的疼痛VAS评分低于切开修复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关节镜修复组患者的肩关节UCLA评分和肩关节Constant-Murley评分均高于切开修复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关节镜修复组VAS评分、肩关节UCLA评分和肩关节Constant-Murley评分分别是3.7±1.3分、32.6±4.7分和82.1±10.8分,而切开修复组上述指标分别为3.9±1.4分、32.8±4.5分和81.5±11.3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末次随访时,关节镜修复组患者的满意度评分(84.3±15.1分)显著高于切开修复组(72.9±12.3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关节镜下肩袖间隙滑移技术能够有效地修复巨大肩袖撕裂,比切开肩袖修复巨大肩袖撕裂术后康复得更快。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肩关节镜下双滑轮结合缝线桥技术固定修复肩袖损伤的可行性与效果。方法中、大型肩袖损伤患者4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缝线桥技术修复肩袖损伤,观察组采用肩关节镜下双滑轮结合缝线桥技术固定修复,2组术前及术后1 d、6个月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评估疼痛程度,术前及术后3、6个月采用Constant评分、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 UCLA)评分、美国肩肘外科医师(American Shoulder and Elbow Surgeon, ASES)评分评价肩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比较2组肩关节前屈、外旋活动度及术后6个月肩关节再撕裂发生率。结果 2组术后1 d和术后6个月VAS评分较术前均明显降低(P0.05),术后3、6个月Constant、UCLA、ASES评分较术前明显提高(P0.05);观察组术后1 d和术后6个月VAS评分[(3.9±0.8)、(0.8±0.2)分]低于对照组[(5.3±1.1)、(1.6±0.3)分](P0.05),术后3个月Constant、UCLA、ASES评分[(63.7±6.4)、(23.4±3.2)、(11.7±2.3)分]高于对照组[(45.6±7.8)、(15.7±2.6)、(10.5±1.9)分](P0.05);2组术前、术后6个月Constant、UCLA、ASE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6个月肩关节前屈、外旋活动度均较术前明显提高(P0.05),术前及术后6个月2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6个月肩袖再撕裂发生率(0)与对照组(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肩关节镜下双滑轮结合缝线桥技术固定修复中、大型肩袖损伤可行、有效,可缓解术后早期疼痛,促进功能尽快恢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双锁定环技术缝合治疗肩袖撕裂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骨科2019年7月-2020年4月收治的11例肩袖撕裂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关节镜下双锁定环技术缝合肩袖。其中,男4例,女7例,年龄43~61岁,平均51岁,所有患者术前术后均采用美国肩肘外科协会(ASES)评分及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进行评估。结果所有患者随访3~12个月,平均6.2个月,术后均无切口感染及深静脉血栓等肩关节功能手术并发症,ASES评分由术前的(61.52±2.88)分升高至术后的(78.59±4.69)分,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由术前的(59.51±3.56)分升高至术后的(79.54±3.62)分,两种评分术前术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关节镜下双锁定环技术缝合治疗肩袖撕裂,创伤小、疗效确切,具有操作简捷、缝合牢靠和节省费用的优点,且在一定程度上可缩短手术时间,利于术后早期肩关节功能锻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肩关节镜下治疗巨大肩袖撕裂(MRCT)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对2012年10月-2014年12月收治的11例巨大肩袖撕裂患者行肩关节镜下手术治疗,术前均拍摄肩关节正位和冈上肌出口位X线片,并均行肩关节MRI检查,了解肩袖撕裂口大小、肩袖回缩程度、肌肉萎缩及脂肪浸润情况。关节镜下手术方式:2例单纯行肩峰下滑囊切除及有限肩峰成形术;2例行肩峰下滑囊切除及有限肩峰成形术加肱二头肌长头肌腱固定术;4例行肩峰下滑囊切除及肩峰成形术加肩袖完全修复术;3例行肩峰下滑囊切除及肩峰成形术加肩袖部分修复术。采用视觉模拟法(VAS)疼痛评分和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肩关节功能评分进行疗效评估。结果所有患者术后随访4~30个月,平均12.2个月。关节镜下见11例患者全部有冈上肌腱和冈下肌腱撕裂。其中,1例还有小圆肌腱撕裂,另1例还有肩胛下肌腱撕裂。术前VAS评分为(6.9±1.2)分,末次随访时为(1.6±1.1)分。术前UCLA肩关节评分为(9.8±3.1)分,末次随访时为(29.1±2.6)分。术前与末次随访时各项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肩关节镜下手术治疗巨大肩袖撕裂是一种微创、有效的治疗方式。术中完成肩袖修复对技术要求较高,疗效与肩袖回缩程度、肩袖肌肉萎缩及脂肪浸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双排缝线桥技术治疗全层肩袖损伤患者的康复护理。方法 40例全层肩袖损伤的患者,应用关节镜下应用双排缝线桥技术修复肩袖损伤,术后给予系统、阶段性康复护理,防止肩关节粘连、挛缩、瘢痕形成,最大限度恢复肩关节功能和活动度。于术前及术后6个月采用美国肩肘外科医师(ASES)评分标准、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肩关节评分系统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进行效果评价。结果 40例患者均按要求完成康复锻炼,术后随访8~24个月,患者ASES评分由术前(34.2±16.87)分,术后提高至(88.2±6.50)分,UCLA评分由术前(16.3±4.71)分,术后提高至(30.5±2.56)分,VAS评分术前(5.8±1.7)分,术后(1.6±0.5)分,患侧肩关节主动前屈、外展、外旋、内旋方向的活动度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关节镜下双排缝线桥技术治疗全层肩袖损伤患者,术后给予系统性、阶段性康复护理,有利于肩关节功能和活动度的恢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关节镜下改良压配式(Improved-press-fit)双排缝合(DR)技术治疗肩袖大型撕裂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12月-2014年11月,采用关节镜下Improved-press-fit DR技术治疗52例大型肩袖全层撕裂患者。其中,男20例,女32例,平均年龄65.6岁(51~76岁),术后肩外展6周固定,允许早期被动活动度训练,在治疗前后分别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肩关节前屈和体侧外旋角度(ROM)、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肩关节评分(UCLA)及美国肩肘外科评分标准(ASES)进行疗效评价,观察术后6个月时功能恢复情况,并与术前相应指标进行比较。结果术后平均随访10.9个月(6~17个月),患者术后6个月时VAS疼痛评分(1.6±0.9)分,前屈上举(145.6±10.7)°,体侧外旋(30.8±8.5)°,UCLA评分(32.3±3.5)分,ASES评分(81.8±8.7)分,较术前均明显好转,所有评价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无肩袖再撕裂发生。结论关节镜下Improved-press-fit DR技术治疗大型肩袖全层撕裂安全有效,与缝合桥技术相比可减少置钉数,缩短手术时间,操作简便,是一种简单、经济的缝合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全肩关节镜肩袖修补术和小切口肩袖修补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0年1月-2013年6月符合纳入标准的肩袖损伤患者49例,随机将其分为两组,分别采用全肩关节镜组(26例)和小切口组(23例)。两组术前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肩关节评分、美国肩与肘协会(ASES)评分、视觉模拟(VAS)评分、前屈活动度以及外旋活动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比较术后6周及12个月时两组患者肩关节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肩袖损伤术后6周随访时,关节镜组患者的UCLA肩关节评分、ASES评分、VAS评分、前屈活动度以及外旋活动度明显优于小切口组,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关节镜组和小切口组患者的UCLA评分、ASES评分、VAS评分、前屈活动度以及外旋活动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全关节镜和小切口技术治疗肩袖损伤都能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虽然两种技术在术后1年患者肩关节的功能以及术后关键僵硬发生率等方面并没有明显差异,但是关节镜修复肩袖损伤患者术后肩关节功能恢复更快,并且具有能够同时处理肩关节内其他损伤与疾患的优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关节镜下直接修复与转全层撕裂后修复治疗肩袖关节侧部分撕裂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选取2017年10月至2019月10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收治的41例单纯Ellman 3级肩袖关节侧部分撕裂患者,所有患者均行关节镜下单排缝合,其中18例保留滑囊侧肩袖组织进行原位穿肌腱缝合修复(直接修复组),23例将部分撕裂转为全层撕裂后进行修复(转全层修复组)。术前、末次随访时对所有入组患者进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Constant-Murley肩关节评分(CSS)及洛杉矶加利福尼亚大学评分(UCLA),对比分析2组患者术后疗效。结果41例患者均获得随访,其中直接修复组平均随访(22.8±6.3)个月,转全层修复组平均随访(21.0±6.8)个月。末次随访时,2组患者肩关节疼痛VAS评分、功能评分均较术前有显著改善(P<0.05),其中直接修复组和转全层修复组的疼痛VAS评分分别由术前的(7.63±0.97)、(7.54±0.81)分下降至末次随访时的(1.22±0.83)、(1.12±0.78)分。直接修复组和转全层修复组的Constant-Murley评分分别由术前的(38.06±13.12)、(37.30±12.10)分提高至末次随访时的(91.28±6.12)、(86.74±8.77)分,UCLA评分分别由术前的(17.67±3.21)、(17.48±2.94)分提高至末次随访时的(32.06±1.86)、(32.09±1.93)分。末次随访时,2组患者间VAS评分及功能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Ellman 3级的肩袖关节侧部分撕裂,保留滑囊侧肩袖组织或转为全层后缝合修复均可显著改善患者肩关节疼痛及功能,疗效无显著差异,手术医师可根据个人经验选择熟练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1.
正常肩袖及肩袖撕裂的超声检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肩痛是临床常见病症,病因很多,如肌腱炎、过度牵拉以及部分或完全撕裂等,而肩袖(旋转袖)肌腱损伤在40岁以上的患者中是最常见原因。因此,治疗前正确鉴别病因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关节镜手术治疗肩袖全层撕裂的方法和疗效。方法 回顾2012年6月~2013年12月的21例肩袖撕裂的患者,采用关节镜下手术治疗。所有病例均行关节镜下肩袖清创术、缝线锚钉将肩袖肌腱于肱骨大结节处行止点重建、撞击征阳性患者行肩峰成形术。结果 随访时间4~16个月,平均9个月。应用UCLA评分标准进行肩关节功能评价,术前平均(7.3±2.0)分,术后(31.4±3.3)分(P <0.01),评价体系中疼痛、功能、活动范围及肩关节提升部分明显优于术前。结论 肩关节镜下肩袖重建手术具有损伤小、肩关节功能恢复快等特点,可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探讨肩关节镜下肩袖修复术治疗肩袖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收治的52例肩袖损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6例,开放式肩袖修复术)和观察组(26例,全肩关节镜下肩袖修复术)。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两组的肩关节前屈、内旋、外旋活动度及Constant-Muley肩关节评分均增加,数字评估量表(NRS)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治疗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肩关节镜下肩袖修复术治疗肩袖损伤的临床效果显著,能够有效减轻患者疼痛,加快患者术后肩关节功能的恢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16.
Rotator cuff repair is a common orthopedic procedure. Despite advances in surgical technique, the rotator cuff tendons often fail to heal after surgery. In recent years, a number of biologic strategies have been developed and tested to augment healing after rotator cuff repair. These strategies include allograft, extracellular matrices (ECMs), platelet rich plasma (PRP), growth factors, stem cells, and gene therapy. This chapter reviews the most current research on biologic augmentation of rotator cuff repair using these methods.  相似文献   

17.
MR imaging of the rotator cuff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8.
19.
20.
肩袖撕裂MR影像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肩袖(Rotator cuff)是一个由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和肩胛下肌组成的肌腱环,从后、上、前面围绕着肩关节,维持着肩关节的稳定。肩袖撕裂是引起肩部疼痛和功能障碍的常见原因。MRI作为一种无创伤性检查手段,具有较高的软组织分辨力,能够多平面显示肩袖损伤情况,并能够反映其相关病理变化,在肩袖损伤诊断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