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探讨大肠息肉内镜下切除术后迟发性出血(DPPB)的危险因素。方法对2014年7月-2017年7月在湖北省肿瘤医院行内镜下切除术治疗的大肠息肉1 09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术后DPPB的危险因素。结果纳入研究的患者1 098例,治疗息肉2 169枚,18例患者(1.6%)出现术后DPPB,单因素分析发现患者有高血压病史(P=0.007)、息肉直径≥10 mm(P=0.009)、右半结肠息肉(P=0.015)、腺瘤性息肉(P=0.045)是DPPB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高血压病史(P=0.002,O■=4.654,95%CI:1.755~12.343)、息肉直径≥10 mm(P=0.009,O■=3.637,95%CI:1.390~9.517)、右半结肠息肉(P=0.016,O■=3.656,95%CI:1.273~10.504)是内镜下切除术后DPPB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有高血压病史、息肉直径≥10 mm、息肉位于右半结肠的患者内镜下切除术后易出现迟发性出血,建议采取措施进行预防性止血。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经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治疗结直肠息肉的临床、病理及镜下特征,评估此术式的疗效和安全性,并指导医生进行疾病的诊断及治疗。方法取该院2014年8月-2015年8月行EMR切除息肉的437例(687枚)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腺瘤癌变以及高危性腺瘤-低危性腺瘤-非腺瘤性息肉分组法,以年龄、性别、临床表现以及息肉内镜、病理特征等指标为变量进行统计分析,观察EMR治疗息肉的临床效果,评估其安全性。结果息肉内镜下检出率为48.28%,进行EMR治疗的息肉占全部息肉的34.90%,其中高危腺瘤占17.08%,从非腺瘤性息肉到高危性腺瘤,随着癌变可能性的增加,息肉发生部位从近端结肠向远端结肠转移,其形态更容易表现为有蒂息肉,且黏膜分叶和黏膜改变发生率逐渐增加。大肠息肉癌变与息肉有蒂、分布在远端结肠、直径大于1.0 cm、腺瘤含绒毛样成分、息肉黏膜分叶、充血、粗糙和糜烂有关。EMR治疗息肉,一次性切除率为99.70%,并发症发生率为1.14%。结论高危性腺瘤和癌变腺瘤在结直肠分布及内镜下表现中存在一定的特征,该院针对大小为0.5~3.0 cm的息肉,采用EMR联合钛夹治疗息肉的临床效果显著,并发症少,可有效阻断腺瘤-大肠散发性癌这一演化进程,是防治结直肠癌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上消化道异物的临床特点并分析其所致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上消化道异物患者的临床资料,研究其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1)上消化道异物的类型以枣核多见,异物最常见的部位为食管上段;(2)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上消化道异物所致并发症的危险因素为:异物存在的时间≥12 h(OR=9.04,95%CI:2.91~28.04;P=0.000)及边缘锐利(OR=7.95,95%CI:2.09~30.21;P=0.002)。结论异物存在的时间≥12 h及其边缘锐利是上消化道异物导致并发症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分析结直肠息肉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选择盐田区人民医院2010年10月至2012年12月行肠镜检查并内镜摘除的80例腺瘤性结直肠息肉患者,以及80例非腺瘤性息肉患者,对比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结果腺瘤性息肉组平均年龄及血便发生率明显高于非腺瘤性息肉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性别、体质量指数,临床症状(包括腹痛、腹泻、肛门坠胀、大便性状改变及其他症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4例癌变患者均为腺瘤性息肉患者;腺瘤性息肉组息肉直径大于或等于1 cm、多发、黏膜表面粗糙糜烂及分叶、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发生率均高于非腺性息肉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龄、血便是腺瘤性息肉的高危因素,腺瘤性息肉具有体积大、多发、表面粗糙糜烂、易分叶、病理学易见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和癌变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大肠息肉152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大肠息肉患者的年龄、息肉的发生部位、大小和息肉的病理类型以及息肉癌变的相关规律;方法:对电子肠镜检查中检出的大肠息肉患者的临床表现、内镜及病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在152例肠镜检查患者中,发现大肠息肉257枚,其中男性87例,女性65例,检出率12.8%;年龄50~69岁占59.2%;腺瘤性、炎性、增生性、幼年性息肉分别占63.8%、23.7%、8.6%和3.9%;息肉部位分别为盲肠4.3%、升结肠9.7%、横结肠6.6%、降结肠4.6%、乙状结肠33.9%、直肠40.9%。152例患者中有5例有发生癌变,癌变率3.3%。结论:50~69岁大肠息肉发病率较高,男性较女性更易患大肠息肉;息肉好发部位为左半结肠;病理类型以腺瘤性息肉、炎性息肉较常见;左半结肠息肉、直径≥2.0 cm息肉容易癌变;内镜切除大肠息肉可预防息肉癌变。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大肠粗大息肉的大小、病理类型与息肉癌变关系及内镜下尼龙绳套扎联合电切的内镜治疗效果.方法 内镜下对直径1.6~3.0 cm的粗大息肉,于蒂部尼龙圈套扎后行高频电息肉切除.切除息肉按大小分组病理检查.息肉非局灶性恶变者进一步行手术根治,并定期肠镜追踪观察.结果 136例共158粒粗大息肉行套扎后电切除治疗,病理检查发现息肉癌变37粒,癌变率23.4%,息肉直径1.6~2.0 cm 93粒发现癌变17粒,癌变率18.3%.息肉直径2.1~2.6 cm 43粒癌变11粒,癌变率25.6%.息肉直径2.6~3.0 cm 22粒癌变9粒,癌变率40.9%.管状腺瘤息肉64粒,癌变15粒,癌变率44.4%,管状绒毛状腺瘤息肉47粒,癌变13粒,癌变率27.7%,绒毛状腺瘤息肉26粒,癌变9粒,癌变率34.6%.病理发现局灶癌变原位癌19例,占癌变息肉51.2%.非局灶癌变的早期大肠癌16例,占癌变息肉43.2%,均行根治手术,其中6粒(37.5%)术中发现息肉生长蒂部肠壁癌细胞浸润,2粒(1.3%)癌变息肉肠段近旁发现淋巴结转移.息肉切除患者无出血、穿孔并发症出现,定期肠镜未见异常.结论 大肠粗大息肉直径越大越易恶变,腺瘤性息肉是癌变的高危因素.采用内镜下尼龙绳套扎后电切除完整息肉组织,并病理检查能提高癌变息肉的诊断治疗,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7.
大肠腺瘤性息肉临床病理特点及癌变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大肠腺瘤性息肉癌变的相关因素。方法:对大肠腺瘤性息肉及癌变患者的临床表现、内镜特点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 651例结肠镜检查,发现并经病理证实大肠腺瘤性息肉379例957枚,检出率6.70%;30例32枚发生癌变,癌变率3.34%。大肠腺瘤癌变率随患者年龄和腺瘤直径增大而增加;无蒂腺瘤癌变率高于有蒂腺瘤癌(P<0.05)。癌变率在管状腺瘤、混合性腺瘤及绒毛状腺瘤组分别为0.61%、5.02%、14.96%,各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左半结肠与右半结肠腺瘤癌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肠腺瘤性息肉癌变与年龄、腺瘤大小、形态、组织学类型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不同年龄大肠息肉的特点及内镜下治疗的方法与临床效果.方法 将2 623例行内镜检查患者按年龄段分为2组:中青年组(<60岁)1 236例,老年组(≥60岁)l 387例.比较2组大肠息肉检出率、癌变率及大肠息肉内镜下特点与病理类型,并观察内镜下治疗大肠息肉的临床效果.结果 发现大肠息肉患者417例(共567枚息肉),均经内镜下手术治疗成功,成功率为100%,术中无严重出血、穿孔、烧灼伤等并发症发生.老年组的大肠息肉检出率和癌变率均显著高于中青年组(21.77%比9.30%、3.31%比1.74%,均P<0.05),且息肉越大,癌变率越高(P<0.05).中青年组以炎性息肉为主,老年组以腺瘤性息肉为主;2组息肉分布均以直肠和乙状结肠为主.结论 内镜检查是发现并处理大肠息肉的有效方法.内镜下大肠息肉切除术具有简单、创伤小、痛苦少、省时、安全、费用少、恢复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9.
选择我院2010年1月~2012年6月肠镜检查并行内镜摘除结直肠息肉的患者739例,进行病理检查,分为腺瘤组451例和非腺瘤组288例,总结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结果739例结肠息肉中炎性息肉95例、增生性息肉112例,幼年性息肉80例、Peutz-Jeghers息肉1例,腺瘤性息肉451例。其中腺瘤组平均年龄高于非腺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腺瘤组出现便血比例高于非腺瘤组。腺瘤组息肉直径≥1cm、数量≥3个、腺瘤表面粗糙、糜烂和分叶,腺瘤上皮内瘤变及癌变的发生比例均高于非腺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龄、便血是结直肠腺瘤发病的高危因素,临床上应尽早完善全结肠镜检查,及时发现息肉并给予摘除,同时应注重监测及随访,预防癌变。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胃息肉患者合并大肠息肉的情况及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0月-2017年8月于该院消化内科门诊或住院病房行胃镜检查,经病理证实为胃息肉,且同时或近6个月内行结肠镜检查的患者223例为息肉组,同时选取同期行胃镜和结肠镜检查而胃镜未检查出息肉的患者229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情况。结果胃息肉组患者大肠息肉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25.6%(57/223)vs 12.2%(28/229),OR=2.70,95%CI:1.39~5.24,P=0.003],高危大肠腺瘤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7.6%(17/223)vs 3.9%(9/229),OR=1.82,95%CI:0.93~2.24,P=0.035]。不同性别患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胃息肉组患者幽门螺杆菌(Hp)感染率与对照组患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息肉患者罹患大肠息肉比例高,胃镜检出胃息肉的患者应尽早行结肠镜检查。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冷圈套在抗凝患者结肠小息肉中的安全性,争取为接受抗凝治疗患者结肠小息肉切除找到安全、便捷的方法。方法选取在该院门诊及住院部接受抗凝治疗并结肠镜检查发现结肠息肉(直径3~8 mm)的6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冷圈套组与高频电凝电切组,每组各30例,分别采用冷圈套技术、高频电凝电切技术切除息肉。比较两组患者在息肉的位置、大小、数量、切除时间、术中及术后两周的出血率、结肠息肉的完整切除率、标本回收率、病理学检查结果及病理标本中黏膜下层的小动脉血管损伤情况。结果两组平均年龄(46.76±8.52)岁,在性别、肠镜指征、肠道准备评分及回肠末端插管成功率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冷圈套组切除息肉操作时间(3.26±0.84)min,高频电凝电切组(5.17±1.25)min,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冷圈套组息肉的完整切除率为100.00%(57/57),高频电凝电切组为88.68%(47/53),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平均切除息肉数、息肉直径、位置、术中出血率、术后两周出血率及息肉标本回收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病理分型及特异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冷圈套组切除标本中黏膜下层的小动脉血管未发生损伤,高频电凝电切组有7例受损,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切除接受抗凝治疗患者,冷圈套比较传统的高频电凝电切切除结肠小息肉具有更便捷、病理的判断更准确等优势,但限于单中心、样本量偏低等条件的限制,冷圈套技术在我国针对接受抗凝治疗患者的疗效与优势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结肠镜二次进镜检查中影响结直肠息肉检出率的因素。方法选取2016年2月-2017年2月该院消化内科二次结肠镜检查的400例患者,严格控制结肠镜检查中的客观因素(内镜医师的经验、内镜操作方式、退镜时间和肠道清洁的程度等),比较前后两次进镜观察检出的息肉数目、大小、形态、位置和病理类型,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找出漏诊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多发息肉、小息肉(≤5 mm)、无蒂息肉、乙状结肠息肉、横结肠息肉以及升结肠息肉等存在较高的漏诊率(均P0.05),息肉的病理类型与漏诊无关(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息肉的数目、大小、形态和位置均为进镜漏诊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大肠息肉的数目、大小、形态和位置均是影响其检出率的重要因素,随着临床技术的进步,运用新的技术有可能使息肉的检出率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内镜下治疗十二指肠占位性病变的安全性、有效性及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2月-2016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消化内镜中心59例行内镜下治疗的十二指肠占位性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59例患者接受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男31例,女28例,年龄17~81(58.2±13.3)岁。病变位于十二指肠球部24例(40.68%),降部35例(59.32%)。病灶直径0.2~5.0(1.4±0.9)cm。病变来源于黏膜层39例(66.10%),包括炎性或增生性息肉18例,绒毛状-管状腺瘤6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5例及其他。来源于黏膜下层的病变者20例(33.90%),包括布氏腺瘤4例,异位胰腺5例,脂肪瘤4例,间质瘤4例,神经内分泌瘤2例,平滑肌瘤1例。术中穿孔5例,术后迟发性出血4例,经术中修补及术后止血治疗,无再发穿孔及出血。2例患者追加外科手术治疗。59例患者均接受了3~30个月的术后随访,随访期间无1例复发。结论内镜下治疗十二指肠占位性病变具有可靠的临床疗效,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患者术后恢复好。该技术安全、有效,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衍生技术内镜黏膜下挖除术(ESE)治疗消化道神经内分泌肿瘤(NET)的安全性及其疗效。方法采用ESE方法对23例消化道NET进行治疗,术后标本送病理检查,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疗效,随访肿瘤复发及转移情况。结果肿瘤直径0.4~3.0 cm,中位大小1.0 cm,均一次性完整剥离切除,ESE手术时间(自黏膜下注射至完整剥离病变)20~75 min,中位手术时间30 min,1例出现迟发性出血,1例因肿瘤侵犯固有肌层主动穿孔全层切除。术后23例病理诊断为NET,其中G1级21例、G2级2例,3例胃NET中,1型2例,2型1例,基底和切缘均未见病变累及。中位随访28个月,无1例出现肿瘤复发和转移。结论 ESE治疗消化道NET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疗效,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牙线牵引辅助技术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早期直肠癌及癌前病变中的应用价值和安全性。方法收集2014年9月-2017年6月湖北省肿瘤医院内镜科采用ESD治疗的57例早期直肠癌及癌前病变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牙线牵引组(n=28)和常规组(n=29),对比分析两组平均手术时间、黏膜下补充注射量及补充注射次数、完整切除率、R0切除率、并发症情况及随访结果。结果 57例均成功施行ESD治疗。牵引组的平均手术时间、黏膜下补充注射量及补充注射次数均明显少于常规组[(55.11±10.44)vs(74.72±14.47)min;(5.80±1.80)vs(10.00±5.70)ml;(1.10±0.90)vs(1.70±0.90)次],两组间在平均手术时间(P=0.000)、黏膜下补充注射量(P=0.001)、黏膜下补充注射次数(P=0.022)上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牵引组及对照组完整切除率及R0切除率均为100.0%。并发症方面牵引组无出血及穿孔发生,常规组发生1例(3.4%)术后迟发性出血,2例(6.9%)术中穿孔,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两组病例均无复发。结论牙线牵引辅助技术能显著缩短直肠ESD操作时间,减少术中黏膜下补充注射量及次数,并能确保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早期结直肠癌的应用价值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5月-2016年5月该院收治的早期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组和ESD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安全性及炎性指标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共纳入126例研究对象,患者病变直径≥2 cm时,手术时间均长于病变直径2 cm(P0.05)。在不同病变直径中,ESD组患者手术时间均长于EMR组,病变整块切除率和完全切除率均高于EMR组(P0.05)。在病变直径≥2 cm时,EMR组患者病变整块切除率和完全切除率低于病变直径2 cm(P0.05)。术前两组患者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及CD3~+、CD4~+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ESD组患者CRP、TNF-α、IL-6水平低于EMR组,CD3~+和CD4~+水平高于EMR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感染、穿孔、吻合口瘘发生率和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SD组患者出血发生率高于EMR组(P0.05)。结论 ESD治疗早期结直肠癌的疗效显著,对机体应激反应较小,术后复发率低,但出血率较EMR组高,应加强监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双气囊和单气囊小肠镜对小肠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2014年7月-2016年8月因疑似小肠疾病而就诊的患者117例,根据治疗方法分为双气囊电子小肠镜组(DBE)68例和单气囊电子小肠镜组(SBE)49例,比较两组患者经口和经肛进镜的检查时间、插镜深度、检出率和治疗率以及不同主诉情况和不同疾病的检出率,评价安全性。结果经口入镜和经肛入镜中,DBE组和SBE组的检查时间、插镜深度、检出率和治疗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对不明原因的消化道出血、腹痛、腹泻和其他的小肠疾病的检出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克罗恩病、恶性肿瘤、良性肿瘤、小肠炎、非特异性溃疡、息肉、憩室和肺结核等的检出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见严重并发症。结论 DBE和SBE对小肠疾病的检出率相当。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国产明视插管软镜(VIS)与Macintosh直接喉镜经鼻气管插管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择期口腔颌面部手术患者100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Ⅰ或Ⅱ级,年龄19~67岁,随机分为国产VIS组(V组)和Macintosh直接喉镜组(M组),每组50例。分别以国产VIS和Macintosh直接喉镜行经鼻气管插管。观察记录两组患者镜下Cormark-Lehane分级(简称C-L分级)、气管插管时间、首次气管插管成功率,观察记录麻醉诱导前(T_0)、麻醉诱导后(T_1)、声门显露时(T_2)、插管后即刻(T_3)、插管后1 min(T_4)、插管后3 min(T_5)的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及气管插管相关并发症。结果 C-L分级V组明显优于M组,气管插管时间V组明显短于M组,首次气管插管成功率V组明显高于M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T_1时比较,V组T_3~T_4时MAP明显升高、T_3时HR明显增快,M组T_2~T_4时MAP明显升高、T2_~T_3时HR明显增快(均P0.05)。与M组比较,V组T_2~T_4时MAP和HR均明显降低(P0.05)。气管插管并发症总发生率V组明显低于M组(P0.05)。结论与Macintosh直接喉镜相比较,国产VIS经鼻气管插管声门暴露好,气管插管时间短,首次气管插管成功率高,血流动力学更稳定,且气管插管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