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评价牛磺熊去氧胆酸(TUDCA)及胆宁片(DN)在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取石治疗后预防胆总管结石复发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10例经ERCP治疗的胆总管结石患者,术后采用完全随机化分组法分为3组。对照组不服药,TUDCA组口服TUDCA,DN组口服DN。术后药物治疗并随访24个月定期复查胆道超声及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比较3组患者胆总管结石复发率、胆固醇饱和度指数(CSI)、血脂水平。结果 190例患者完成治疗及随访。(1)术后24个月内对照组、TUDCA组、DN组结石复发率为17.46%(11/63)、6.34%(4/63)、10.94%(7/64);TUDCA组、DN组复发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TUDCA组复发率明显低于DN组(P0.05);(2)术后第10天,TUDCA组CSI值明显低于对照组、DN组(P0.05);DN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结石未复发患者中,TUDCA组患者的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明显低于对照组、DN组(P0.05);而TUDCA组高密度脂蛋白(HDL)明显高于对照组、DN组(P0.05),DN组HDL含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胆总管结石患者ERCP治疗后口服TUDCA及DN均能有效降低结石复发率,且TUDCA效果更优于DN。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国内外内镜下放置金属覆膜支架治疗良性食管穿孔的疗效及安全性,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通过检索国内外所有内镜下放置金属覆膜支架治疗良性食管穿孔的中、英文文献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总计有693例良性食管穿孔患者采用内镜下放置金属覆膜支架治疗,最常见的原因为吻合口瘘和自发性、医源性,其中609例采用金属覆膜支架治疗完全愈合(87.88%),84例失败,但74例通过其他方法如钛夹、手术等治疗后愈合,死亡9例,1例放弃治疗。与38例急性穿孔组相比,280例慢性穿孔组的完全愈合率差异无显著性,但因纵隔和胸膜感染多见,需进行引流、冲洗、清创等辅助治疗的比例显著升高(78.21%vs 5.26%,P<0.001),且需多次支架治疗者亦增多,并发症相对增高;支架取出时间也延长。结论内镜下放置金属覆膜支架治疗良性食管穿孔疗效确切,安全性高,一旦瘘口愈合,应尽早取出支架,以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EGE)的临床表现,观察其多样性,减少误诊漏诊,提高临床诊治率。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08年-2016年消化内科住院诊治的EGE患者临床资料,对其临床表现、诊断经过及方法、确诊依据及治疗进行分析、总结。结果最终确诊21例患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分别以腹痛、腹泻,腹胀、伴恶心和呕吐等就诊入院;多数有哮喘病史、皮肤或药物食物过敏史。临床分型以黏膜型为主16例,浆膜型3例,混合型2例。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及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增高;部分骨髓增生活跃,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增高;腹水化验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增高;胃肠镜见黏膜充血、糜烂和溃疡等表现;腹部CT亦可见肠壁增厚、可见腹水;19例患者激素治疗有效治愈。结论 EGE是可以治愈的疾病,因其临床表现多样性,需得到更多临床医生及病理科医师的认识及关注,以尽早诊断及治疗,避免误诊及漏诊。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比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和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PTCD)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湖北民族学院附属民大医院肝胆胰外科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97例,其中ERCP组54例和PTCD组43例。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术后并发症、舒适度评分、住院天数和费用。结果 (1)两组患者症状较术前改善,生化指标均下降,ERCP组和PTCD组黄疸总缓解率为77.78%和79.07%,高位梗阻黄疸缓解率为55.00%和89.29%,低位梗阻黄疸缓解率为91.18%和6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ERCP组和PTCD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7.04%和16.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ERCP组和PTCD组舒适度量表评分为(15.13±3.89)和(16.60±3.1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ERCP组和PTCD组住院时间分别为(8.74±4.94)和(11.12±4.82)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费用分别为(2.27±0.63)和(2.19±0.34)万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RCP和PTCD对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治疗均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ERCP对低位梗阻患者治疗优于PTCD,PTCD对高位梗阻患者治疗优于ERCP。ERCP并发症高于PTCD,舒适评分优于PTCD且住院时间短,两者在费用上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上消化道转移癌的内镜表现和病理特征,提高内镜和病理医师对其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对本院收治的3例以消化道表现为首诊症状的上消化道转移癌患者以及复习相关文献中的7例患者的内镜表现和临床病理特征进行观察。结果 3例患者均以消化道出血、腹部不适等消化道表现为首诊症状而就诊。病例1内镜检查发现食管溃疡性病变,病理诊断为转移癌,考虑肺来源,后经影像检查证实;病例2内镜显示胃体隆起占位,病理诊断为鳞状细胞癌,建议临床进一步检查除外转移性,随后经影像学检查和气管镜活检证实为肺癌转移;病例3内镜检查发现胃和十二指肠多发息肉样病变,病理诊断为转移性肾细胞癌。3例患者均得到正确诊断,从而避免了不必要的根治性手术治疗。相关文献中的7例患者多为老年人,也均以各种消化道不适症状而首诊,既往无肿瘤病史,内镜检查病变位于胃或十二指肠,病理诊断过程中辅以免疫组化染色均诊断为转移癌,肿瘤原发部位无器官特异性。结论上消化到转移癌非常少见,特别是以胃肠道表现为首发症状的病例极易误诊为原发癌,从而导致错误的治疗,其确诊依赖于内镜和病理检查,并辅以相应的影像学检查。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后腹腔镜下不同解剖层面无功能肾切除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2月-2016年11月84例良性无功能肾患者临床资料。根据病因、影像及层次特点分别按3个不同解剖层面行后腹腔镜下肾切除,层面为:贴Gerota's筋膜内切除组(A组)、包膜外切除组(B组)、包膜内切除组(C组)。收集3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围手术期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C组手术时间及失血量明显大于A、B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时间、并发症、恢复时间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核与非特异性感染病例手术时间与失血量大于其他病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余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4例均在后腹腔镜下获成功,术后1例切口感染,随访6~84个月恢复良好。结论感染性疾病肾周存在的粘连最为严重,包膜内肾切除手术复杂但为严重粘连肾切除的最佳术式,选择正确的相对无血管层面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目的前瞻性研究内镜下精准食管胃静脉曲张断流术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180例肝硬化伴食管胃静脉曲张行内镜下治疗者纳入前瞻性分析,行内镜下精准食管胃静脉曲张断流术。采用改良的"三明治夹心法",聚桂醇-组织胶-生理盐水,行血管来源支精准断流治疗,观察治疗的显效率、有效率、改善率以及再出血率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1个月,静脉曲张显效率67.8%(122/180),有效率30.0%(54/180),无效率2.2%(4/180),改善率97.8%(176/180)。术后2周内,再出血率3.3%(6/180)。术后3个月内,再出血率7.2%(13/180)。所有患者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总体并发症发生率37.8%(68/180)。结论内镜下精准食管胃静脉曲张断流术疗效及安全性较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研究加速康复外科理念(ERAS)下老年胆胰疾病患者行治疗性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纳入ERCP操作患者320例。ERAS老年组(实验组A组)58例(年龄≥75岁)和中青年组(对照组B组)202例(年龄<60岁);传统围手术期管理老年组(对照组C组)60例(年龄≥75岁)。分别对A、B组,A、C组术前、术中及术后多项临床指标进行比较。结果 术前ERAS老年组胆管癌、多种合并症、营养筛查≥3分、麻醉医师协会分级(ASA)Ⅲ度和Child-Pugh评分A级发生率多于中青年组(P <0.05);恶心呕吐和腹痛、营养筛查<3分和ASA评分Ⅰ度发生率少于中青年组(P <0.05);ERAS老年组禁食饮时间短于传统老年组(P <0.05)。术中ERAS老年组手术操作时间明显长于传统老年组(P <0.05)。术后ERAS老年组持续心电监护和首次排气时间长于中青年组(P <0.05);ERAS老年组成功率、失败率、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91.38%(53/58)、8.62%(5/58)、3.45%(2/58),中青年组为96.53%(195/202)、3.47%(7/202)、4.95%(10/20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ERAS老年组轻度疼痛多于和中、重度少于传统老年组(P <0.05);ERAS老年组阿片类药物使用率、鼻胆管留置、首次下床活动及排气、总住院及术后住院时间少于传统老年组(P <0.05)。结论 ERAS下ERCP应用于老年患者同中青年人一样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使用单钳道内镜下荷包缝合法处理胃底间质瘤剥离时发生穿孔的闭合效果。方法 15例来源胃底固有肌层的间质瘤病例,瘤体长径1.5~3.0 cm,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中发生穿孔,单钳道内镜下荷包缝合法闭合创面。结果 15例患者均成功闭合创面,耗时10~15 min,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单钳道内镜下荷包缝合法处理胃底ESD伴随的穿孔,方法简便有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药物联合内镜治疗及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对急性肝硬化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EGVB)的近期及远期疗效。方法收集2010年1月-2014年12月住院行药物联合内镜下治疗或行TIPS术的肝硬化EGVB患者资料120例,根据治疗方式分为联合治疗组77例,TIPS治疗组43例,比较两组急性期止血情况、远期再出血情况、生存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联合治疗组及TIPS治疗组的急性期止血率无明显差异,分别为96.1%及97.7%,联合治疗组2年未再出血率低于TIPS治疗组(59.7%vs 81.4%,P0.05),且两组间免于再出血函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1)。两组间死亡率无明显差异(10.4%vs 4.7%,P=0.444),联合治疗组肝性脑病发生率低于TIPS治疗组(13.2%vs 27.9%,P0.05)。结论药物联合内镜治疗及TIPS术均能较好地控制EGVB,TIPS术可以更好地防止再出血的发生但会导致更高的肝性脑病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术中留置鼻胆管引流在腹腔镜下胆总管一期缝合中的价值和意义。方法 62例胆总管结石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行腹腔镜胆总管切开(LCBDE)一期缝合+内镜下鼻胆管引流术(ENBD),而对照组行腹腔镜胆总管切开、胆道探查+T管引流术,比较两组的临床效果。结果两组患者均成功实施腹腔镜手术,无1例病患中转开放手术。研究组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拔除引流管时间和术后平均住院时间等均少于对照组,两组资料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手术持续时间、术中总出血量及手术后并发症如胆漏、胆道残余结石和胆道狭窄等的发生率等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出院后均随访6~12个月,平均9个月,没有发现胆道狭窄、胆管残余结石等并发症。结论鼻胆管引流能有效引流胆汁,减轻胆道压力,保障腹腔镜胆总管切开一期缝合的安全,缩短住院时程,提升患者满意度,临床应用安全、有效、可行。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分析腹腔镜胆总管探查取石术后鼻胆管引流与T管引流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CBDS)的临床疗效。探讨腹腔镜胆总管探查、一期缝合并经腹置鼻胆管引流术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肝胆胰外科2014年5月-2015年5月55例胆囊结石合并CBDS患者分别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胆总管探查+一期缝合术+经腹置鼻胆管引流30例(鼻胆管组)及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胆总管探查+T管引流25例(T管组)的临床资料,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情况。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和胆道引流管留置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鼻胆管组更具优势;术中出血量,术后第1天胆汁引流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2和3天胆汁引流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管组优势更明显。T管组术后并发症共11例(44.0%),鼻胆管组共10例(3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水、电解质紊乱致厌食、恶心等消化道症状几乎均由T管引流造成,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胆总管探查取石术后鼻胆管引流扩大了胆总管一期缝合的适应证,避免了T管引流的一系列弊端,并未增加胆漏、结石残留及胆道狭窄等并发症发生率,体现了微创外科技术的优越性,适应证范围内治疗胆囊结石合并CBDS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耵聍栓塞为耳鼻喉科常见病,探讨新的简便的方法取耵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2017年3月110例耵聍栓塞病例。结果外耳道耵聍均一次性取出,未见鼓膜穿孔,外耳道壁损伤者12例。结论硬性耳内镜下取耵聍是一种安全可靠、简便易行、重要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结肠镜二次进镜检查中影响结直肠息肉检出率的因素。方法选取2016年2月-2017年2月该院消化内科二次结肠镜检查的400例患者,严格控制结肠镜检查中的客观因素(内镜医师的经验、内镜操作方式、退镜时间和肠道清洁的程度等),比较前后两次进镜观察检出的息肉数目、大小、形态、位置和病理类型,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找出漏诊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多发息肉、小息肉(≤5 mm)、无蒂息肉、乙状结肠息肉、横结肠息肉以及升结肠息肉等存在较高的漏诊率(均P0.05),息肉的病理类型与漏诊无关(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息肉的数目、大小、形态和位置均为进镜漏诊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大肠息肉的数目、大小、形态和位置均是影响其检出率的重要因素,随着临床技术的进步,运用新的技术有可能使息肉的检出率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神经内镜颅内血肿清除术(NEIHE)与软通道血肿穿刺引流术(SCPD)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HICH)的临床疗效与预后。方法将2015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106例HICH病例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神经内镜组(51例,NEIHE方案)与穿刺引流组(55例,SCPD方案),记录手术及并发症指标,比较外周血炎性因子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变化,对比两组术后疗效。结果神经内镜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失血量高于穿刺引流组[(108.5±33.8)vs(85.8±25.4)min、(54.2±17.7)vs(42.6±14.5)ml,P0.05],但术后48 h血肿清除率和术后总体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优于穿刺引流组[(85.8±7.8)%vs(74.7±9.2)%、13.7%vs 29.1%,P0.05]。术后14 d,神经内镜组外周血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下降数值均明显高于穿刺引流组[(129.5±33.7)vs(107.8±29.5)pg/ml、(74.3±22.8)vs(56.7±18.2)pg/ml、(32.6±7.5)vs(27.2±6.6)mg/L,P0.05]。术后14 d,神经内镜组美国国立卫生院脑卒中量表评分(NIHSS)下降数值较穿刺引流组更为明显[(13.0±3.8)vs(10.3±3.5),P0.05]。术后6个月,神经内镜组存活病例Barthel指数提高数值明显高于穿刺引流组[(44.8±9.7)vs(39.5±11.2),P0.05]。结论 NEIHE较SCPD治疗HICH虽然手术操作相对复杂,但血肿清除率更彻底,并发症更少,近期疗效及预后均具备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梗阻性黄疸患者胆汁病原菌的分布特征、培养阳性率及其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指导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6年4月该院消化内科及肝胆外科诊断为梗阻性黄疸的322例患者的胆汁标本,所有胆汁标本均行普通细菌、厌氧菌及真菌培养,分析药敏试验结果,并对322例患者术前经验性应用抗菌药物进行统计。结果 322例胆汁标本中246例检出病原菌,阳性率为76.40%。共分离出病原菌267株:革兰阴性菌208珠,革兰阳性菌48株,真菌11株。排名前3位的病原菌为大肠埃希菌(142株,53.18%)、屎肠球菌(28株,10.49%)、肺炎克雷伯菌(27株,10.11%)。革兰阴性菌对亚胺培南及美罗培南敏感性最高(敏感率均为98.08%),其次为头孢哌酮/舒巴坦、阿米卡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敏感率分别为92.31%、88.46%和85.58%),对左氧氟沙星和氨曲南敏感性最低(敏感率分别为29.81%、28.37%)。革兰阳性菌对利奈唑胺、替考拉宁、万古霉素敏感性最高(敏感率均为100.00%),其次为氯霉素(敏感率88.89%),对左氧氟沙星敏感性较低(敏感率25.00%)。281例患者术前经验性应用抗菌药物,219例单一抗感染治疗,主要为左氧氟沙星(86/219),其次为头孢哌酮/舒巴坦(70/219);62例两联抗感染治疗,主要为头孢哌酮/舒巴坦+奥/甲硝唑(27/62),其次为左氧氟沙星+奥/甲硝唑(12/62)。结论梗阻性黄疸患者胆道感染病原菌主要为革兰阴性菌,且以大肠埃希菌为主,头孢哌酮/舒巴坦、阿米卡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敏感性较高,可作为首选抗菌药物,亚胺培南、美罗培南作为备选抗菌药物,在严重感染或其他抗菌药物无效的情况下考虑使用;术前经验性应用抗菌药物针对性不强,左氧氟沙星在梗阻性黄疸中耐药率高,临床经验性应用抗菌药物时应避免选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胆道金属支架置入对于肝外胆道恶性梗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根据患者手术方法不同将40例恶性胆道梗阻患者分为经皮经肝胆管穿刺引流术(PTCD)组和ERCP组。PTCD组患者接受PTCD治疗,ERCP组患者接受ERCP置入金属支架治疗。结果两组生存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RCP组术后胆道通畅时间明显长于PTC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RCP组住院时间明显少于PTCD组(P0.05)。术后1周ERCP组肝功能检测指标明显优于PTCD组(P0.05)。此外,PTCD组和ERCP组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30.0%与10.0%。ERCP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PTCD组(P0.05)。结论 ERCP支架置入与PTCD解除胆道恶性梗阻疗效相似。但是,ERCP术后胆道通畅时间长,并发症少,患者肝功能指标恢复快。因此,对于肝外胆道恶性梗阻的患者,采用ERCP临床疗效更好,安全性更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大肠恶性肿瘤近10年临床病理变迁情况,从而为早期诊断结肠癌及肿瘤诊治提供一定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2008年1月-2017年3月收治的617例大肠恶性肿瘤资料,分别对大肠恶性肿瘤的临床特点、内镜表现、病理及DNA错配修复基因等进行分析。结果大肠癌检出率为2.35%(596/25 308),同时性多发大肠癌18例(3.02%,18/596)。男女之比为1.34∶1.00,平均年龄66.8岁。596例原发性大肠癌中,结肠癌占76.68%,其中右半结肠癌占39.17%,女性右半结肠癌的检出率(47.34%)明显高于男性(33.46%)(P=0.003)。组织病理类型主要为高中分化腺癌,占84.60%(522/617),其中黏液腺癌占6.81%(42/617)。230例患者进行了DNA错配修复(MMR)状态检测,其中DNA错配修复缺失(d MMR)患者57例(24.78%),与DNA错配修复正常(p MMR)患者相比,常见于右半结肠、低分化腺癌、印戒细胞癌和含黏液分泌腺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强对老年高危患者的结肠镜筛查,提高对同时性多发大肠癌的认识。对于女性患者,重视右半结肠癌的筛查。对于右半结肠癌、低分化腺癌(含印戒细胞癌)及黏液分泌腺癌患者,进行MMR检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