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探讨离异单亲大学生父母依恋、同伴依恋特点及其与心理韧性的关系,为有效预防离异单亲大学生不良行为的发生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青岛市2所高校12个学院的362个样本班共17 807名学生参与调查,其中离异单亲大学生463名(2.60%),在离异单亲大学生所在班级中随机抽取同性别完整家庭学生463名作为完整家庭组.采用父母同伴依恋量表(IPPA)、心理韧性量表(RS)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离异单亲大一新生的母亲依恋得分(55.51±10.71)高于大三学生(49.62±11.73).不同家庭月收入离异单亲大学生父亲依恋、同伴依恋、心理韧性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不同性别、独生与否、生源地、离异时年龄、监护人等人口学变量的父母同伴依恋及心理韧性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离异单亲大学生的父亲依恋总分(47.26±14.43)和心理韧性总分(108.12±12.61)均低于完整家庭大学生(52.62±8.96,110.47±11.93)(P值均<0.05).离异单亲大学生的同伴信任(β=0.53)、母亲交流(β=0.31)、父亲信任(β=0.18)、同伴交流(β=0.17)正向预测心理韧性,同伴疏离(β=-0.25)、母亲疏离(β=-0.17)负向预测心理韧性.中介效应检验显示,同伴依恋在母亲依恋与心理韧性间、父亲依恋与心理韧性间均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分别占总效应的60.84%,74.00%.结论 离异单亲大学生父母依恋、同伴依恋与心理韧性关系密切,母亲依恋和父亲依恋既可直接对心理韧性产生作用,又均间接通过同伴依恋对心理韧性产生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农村青少年依恋、自我概念与社交焦虑的关系。方法采用方便抽样和分层抽样的方法,运用父母和同伴依恋量表(IPPA)、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TSCS)、青少年社交焦虑问卷(SAS-A),对甘肃天水311名青少年学生进行测查。收集的数据运用SPSS 15.0软件进行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结果除社交焦虑的"陌生情境下的社会回避及苦恼"维度与母亲信任、父亲信任、父亲沟通无显著相关外,社交焦虑其他各维度均与母亲依恋、父亲依恋、同伴依恋各维度和自我概念显著相关(P0.01或P0.05);母亲沟通、自我概念负向预测社交焦虑(β=-0.120,P0.05;β=-0.269,P0.01);母亲疏离、同伴疏离正向预测社交焦虑(β=0.133,P0.05;β=0.211,P0.01);自我概念在母亲依恋与同伴依恋对社交焦虑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分别占总效应的23.50%和34.19%。结论农村青少年社交焦虑的形成与依恋、自我概念有较为密切的关系。通过改善母亲依恋、同伴依恋与自我概念水平可以降低其社交焦虑行为的产生。  相似文献   

3.
探讨大学生手机成瘾状况与亲子依恋、同伴依恋的关系,为减少大学生手机成瘾行为的发生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Mobile Phone Addiction Tendency Scale,MPATS)、父母与同伴依恋量表(Inventory of Parent and Peer Attachment,IPPA),对整群抽取的1 109名湖南省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不同性别大学生手机成瘾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2.28,P<0.05),女生的手机成瘾程度高于男生.大学生手机成瘾与亲子依恋、同伴依恋量表中的沟通、信任因子均呈负相关,与疏离因子呈正相关(P值均<0.01).同伴依恋在父子依恋与大学生手机成瘾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值为-0.052,占总效应的26.7%;同伴依恋在母子依恋与大学生手机成瘾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值为-0.052,占总效应的24.9%.结论 亲子依恋、同伴依恋与手机成瘾关系密切,亲子依恋可以通过同伴依恋影响大学生手机成瘾.  相似文献   

4.
探讨贫困儿童心理韧性的特点以及父母、同伴依恋对其影响作用,为贫困儿童心理健康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Resilience Scale for Chinese Adolescents,RSCA)和修订版青少年依恋量表(Inventory of Parent and Peer Attachment-revised,IPPA-R),对湖南农村地区435名贫困儿童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贫困儿童心理韧性可以分为“高心理韧性组”“低心理韧性组”2种潜在类别;高心理韧性贫困儿童父母、同伴依恋的信任、沟通维度得分高于低心理韧性儿童,疏远维度得分低于低心理韧性组儿童(t =-9.70~ 6.78,P值均<0.01).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母亲信任(OR=1.08,95%CI=1.01 ~ 1.16)、父亲沟通(OR=1.07,95%CI=1.02~1.14)和同伴沟通(OR=1.08,95%CI=1.03~ 1.12)对贫困儿童心理韧性存在正向预测作用,同伴疏远(OR=0.92,95%CI=0.86~0.98)对贫困儿童心理韧性存在负向预测作用.结论 提高母亲信任、增强父亲和同伴沟通,减少同伴疏远可以促进贫困儿童的心理韧性发展.  相似文献   

5.
探讨医学生的父母教养方式、生活满意度、家庭功能与自尊之间的关系,为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提供参考.方法 随机选取广州2 473名大二至大五年级医学本科生为被试,采用简式父母教养方式问卷(short-Egna Minnen Betraffende Upfostran-Chinese,s-EMBU-c)、家庭关怀指数问卷(Family APGAR Index,APGAR)、Rosenberg自尊量表(Rosen-berg Self-Esteem scale,SES)及生活满意度量表(Satisfaction With Life Scale,SWLS)进行测试.结果 父母情感温暖与家庭功能、自尊、生活满意度均呈正相关(r=0.263~ 0.579,P值均<0.05),父母情感拒绝、父母过度保护与家庭功能、自尊、生活满意度均呈负相关(r=-0.342~-0.094,P值均<0.05).父亲情感温暖、父亲过度保护、母亲情感温暖、母亲过度保护均可以影响大学生的生活满意度(β值分别为0.256,-0.083,0.273,-0.059,P值均<0.01).多重中介作用分析表明,父亲教养方式和母亲教养方式都不能直接影响生活满意度(P值均>0.05);父母教养方式通过家庭功能和自尊分别间接预测大学生的生活满意度(中介效应分别为49.1%~58.5%,27.9%~35.3%),还通过家庭功能-自尊的中介作用对生活满意度产生间接效应(中介效应为15.6%~ 19.0%,P<0.05).结论 家庭功能和自尊在父母教养方式预测医学生生活满意度中起到多重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6.
探究早年留守经历对流动青少年依恋关系的影响,为青春期流动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选取珠海、中山、东莞、深圳和广州各1所农民工子弟学校六~八年级全部学生1 544名(留守组763名,未留守组781名)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自编问卷、父母同伴依恋问卷(IPPA)进行测评.结果 留守组儿童母亲信任、母亲沟通、父亲信任、父亲沟通维度及母亲依恋、父亲依恋得分较非留守组儿童低(t值分别为-5.63,-6.04,-5.53,-4.06,-6.97,-5.71,P值均<0.01);母亲疏远、父亲疏远、同伴疏远维度得分较非留守组儿童高(t值分别为5.62,3.31,2.59,P值均<0.01);留守组与非留守组儿童同伴信任、同伴沟通维度及同伴依恋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是母亲信任、母亲沟通、母亲依恋、父亲信任、父亲依恋、同伴依恋的消极影响因素(B值分别为-1.30,-0.95,-2.88,-0.87,-1.34,-1.24),是母亲疏远、父亲疏远、同伴疏远的积极影响因素(B值分别为0.63,0.46,0.62,P值均<0.05);分离期间见面频率为每月都见是留守组儿童母亲依恋、父亲依恋的积极影响因素(B值分别为9.67,10.52,P值均<0.01);与父母均分离是留守组儿童同伴信任、同伴沟通、同伴依恋的消极影响因素(B值分别为-2.66,-1.78,-4.36,P值均<0.05);留守期间隔代监护是留守组儿童父亲疏远及同伴疏远的消极影响因素(t值分别为-0.40,-0.68,P值均<0.05);分离年龄在4~5岁是留守组流动儿童同伴依恋的积极影响因素(B=5.79,P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初中生儿童期心理虐待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并研究依恋和学校归属感对心理健康影响作用,为学生心理健康的预防和干预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在理论研究基础上,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随机抽取赣州市506名初中生,使用儿童期心理虐待量表、青少年父母同伴依恋问卷、中学生学校归属感问卷和症状自评量表进行问卷调查,用SPSS19.0和Amos17.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性别在心理虐待维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0.676,P0.05),是否担任班干部在父亲依恋(t=1.390,P0.05)和学校归属感(t=1.052,P0.01)变量中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在父亲依恋得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0.286,P0.01)。心理虐待和母亲依恋、父亲依恋、同伴依恋、学校归属感呈显著负相关,与心理健康相关显著,呈正相关。依恋、学校归属感在心理虐待对心理健康的关系中的中介效应显著。结论学校归属感、依恋在心理虐待和心理健康中起完全中介作用,所假设模型成立。  相似文献   

8.
分析朝鲜族留守初中生生活事件、心理韧性和前瞻适应现状及其关系,为朝鲜族留守初中生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青少年生活事件多维评定问卷、心理韧性量表、初中生前瞻适应量表,对分层整群抽取的吉林省629名朝鲜族留守初中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朝鲜族留守青少年的主要生活事件来源于健康成长、家庭生活和学校生活;留守初中生的心理韧性与前瞻适应处于较高水平.年龄、居住地、父亲学历、与父母联系频率、监护人学历、师生关系、同伴关系、学习成绩对朝鲜族留守初中生生活事件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父母外出类型、与父母联系频率、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同伴关系、学习成绩对其心理韧性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居住地、母亲学历、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同伴关系、学习成绩对其前瞻适应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留守初中生的生活事件与心理韧性、前瞻适应均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194,-0.197,P值均<0.01),留守初中生心理韧性与前瞻适应呈正相关((r=0.632,P<0.01).结论 应注重朝鲜族留守青少年心理韧性的培养,以提高他们应对各种生活事件的能力,从而促进留守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骨科护士职业倦怠、家庭功能、心理韧性和抑郁症状的现状及其关系。方法 2019年3—12月,采用便利抽样法,抽取济南市5所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136名骨科护士作为调查对象,采用一般资料问卷、职业倦怠问卷、简易心理韧性量表、家庭关怀指数量表和患者健康问卷抑郁量表进行调查,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骨科护士职业倦怠得分为63.65±4.23,家庭功能得分为7.46±2.35,心理韧性得分为26.29±5.99,抑郁症状得分为6.79±4.46;其职业倦怠与家庭功能、心理韧性均呈显著负相关(r=-0.213、-0.404,均P0.01),职业倦怠与抑郁症状呈显著正相关(r=0.478,P0.01),家庭功能、心理韧性与抑郁症状均呈显著负相关(r=-0.489、-0.610,均P0.01),家庭功能与心理韧性呈显著正相关(r=0.597,P0.01);心理韧性与家庭功能呈显著正相关(r=0.284,P0.01)。家庭功能在职业倦怠与抑郁症状之间的中介效应值为0.041,占总效应的8.6%;心理韧性在职业倦怠与抑郁症状之间的中介效应值为0.101,占总效应的21.1%;家庭功能与心理韧性在职业倦怠与抑郁症状之间的链式中介效应值为0.040,占总效应的8.4%。结论骨科护士职业倦怠可以分别通过家庭功能、心理韧性的中介作用、家庭功能和心理韧性的链式中介作用间接影响抑郁症状。  相似文献   

10.
关汝珊  赖雪芬 《中国学校卫生》2019,40(11):1731-1733
检验亲子依恋对青少年外化问题行为的影响以及心理资本的作用,为青少年的教育和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建议.方法 随机选择梅州市2所中学1 052名青少年,采用“父母和同伴依恋问卷”的亲子依恋分问卷简本、心理资本量表和青少年外化问题行为自评问卷进行调查.结果 不同性别青少年亲子依恋、人际型心理资本和外化问题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81,-3.58,6.45,P值均<0.05).亲子依恋负向预测青少年外化问题行为,正向预测人际型心理资本和事务型心理资本(r值分别为-0.16,0.43,0.42,P值均<0.01),人际型心理资本、事务型心理资本均负向预测青少年外化问题行为(r值分别为-0.42,-0.13,P值均<0.01).路径分析结果表明,人际型心理资本在亲子依恋与青少年外化问题行为间起完全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73.41%;事务型心理资本在亲子依恋与青少年外化问题行为间的中介作用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亲子依恋能直接影响青少年外化问题行为,人际型心理资本在亲子依恋和青少年外化问题行为间起完全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大学生手机成瘾、心理韧性与心理健康关系及心理韧性的中介作用。方法 采用一般资料调查问卷,手机成瘾指数量表(MPAI)、抑郁-焦虑-压力量表(DASS-21)、心理韧性量表(RS-14)对安徽省某高校578名大学本科生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 手机成瘾与抑郁、焦虑、压力均呈正向相关关系( r=0.411、0.451、0.455,P<0.01);手机成瘾与心理韧性呈负向相关关系( r=-0.126,P<0.01);心理韧性与抑郁、焦虑、压力均呈负向相关关系(r=-0.387、-0.334、-0.299,P<0.01)。心理韧性在手机成瘾与心理健康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值为0.08)。 结论 大学生心理韧性在手机成瘾与心理健康之间起中介作用,通过加强大学生心理韧性训练,可缓解手机成瘾对其心理健康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2.
青少年的同伴依恋自我认同与网络成瘾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青少年的同伴依恋、自我认同与网络成瘾的关系,为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及网络成瘾的干预提供参考。方法以北京市404名中学生为研究对象(男生213名、女生191名),采用同伴依恋量表、自我认同量表、青少年病理性互联网使用量表进行评价,数据分析采用相关和回归分析方法。结果同伴依恋的信任、沟通与网络成瘾相关不显著,疏离与网络成瘾呈显著正相关(r=0.290,P〈0.01),自我认同完成与网络成瘾呈显著负相关(r=-0.191,P〈0.01);疏离和自我认同完成能显著地预测网络成瘾,标准化回归系数β分别为0.271和-0.163。结论青少年的同伴疏离、自我认同完成与网络成瘾相关显著,并能显著预测网络成瘾。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中学生自杀未遂现状,并探讨其与父母依恋的关系,为中学生自杀行为的预防和控制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法,抽取湖北省鄂州市和孝感市4 419名七至十二年级在校学生作为调查对象,使用父母和同评依恋量表(IPPA)、罗森博格自尊量表(RSES)、凯斯勒心理疾患量表(K10)进行问卷调查,并评定中学生自杀未遂情况。结果 中学生自杀未遂检出率为6.8%。自杀未遂检出率在不同年级、家庭类型、父母感情、家庭管教方式、家庭月收入、自尊水平和心理困扰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t值分别为3.88,10.12,18.00,52.54,13.90,2.37,8.99,P值均<0.05),有自杀未遂组的父亲依恋和母亲依恋得分(14.64±13.45,14.77±12.26)均低于无自杀未遂组(22.05±16.08,23.79±14.93)(t值分别为-9.07,-12.11,P值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父亲依恋和母亲依恋均与中学生自杀未遂负向关联(父亲依恋,OR=0.99,95%CI=0.98~0.99;母亲依恋,OR=0.97,9...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农村留守初中生心理韧性与生活满意度、情感平衡与问题行为间的关系。方法采用问题行为量表、生活满意度量表、情感平衡量表和心理韧性量表对400名农村留守初中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心理韧性和生活满意度、情感平衡两两之间呈正相关(r=0.375、r=0.257、r=0.201,均P0.01),三者与问题行为均呈负相关(r=-0.325,r=-0.288,r=-0.276,均P0.01)。结构方程模型结果显示,农村留守初中生心理韧性可以通过情感平衡的中介作用间接影响问题行为,也可以通过"生活满意度→情感平衡"中介链间接影响问题行为。情感平衡的中介效应为0.1364,95%的可信区间为(-0.0336~-0.0053);"生活满意度→情感平衡"的链式中介效应为0.0726,95%的可信区间为(-0.0099~-0.0009);心理韧性对问题行为的直接效应值为-0.23,间接效应值为-0.209,总效应值为-0.439,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47.60%。结论生活满意度、情感平衡在农村留守初中生心理韧性与问题行为之间起链式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5.
探讨5~6岁幼儿父母陪伴与幼儿自尊、亲社会行为的关系,为保障幼儿心理和人格健康发展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父母陪伴状况调查问卷、儿童自尊教师评定问卷、幼儿亲社会行为教师评定问卷,对439名幼儿的父母及教师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父亲组在陪伴总分以及学习、娱乐、养育、情感4个陪伴维度上的得分均低于母亲组(t值分别为-20.11,-27.37,-3.30,-7.10,-5.51,P值均<0.01).父母陪伴与自尊、亲社会行为之间存在正相关(父亲:r值分别为0.447,0.400,P值均<0.01;母亲:r值分别为0.387,0.326,P值均<0.01).幼儿自尊与亲社会行为之间存在正相关(r=0.75,P<0.01).自尊在父亲陪伴与幼儿亲社会行为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在母亲陪伴与幼儿亲社会行为间起完全中介作用.结论 父亲陪伴与母亲陪伴存在差异,自尊在父母陪伴与亲社会行为之间起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贫困大学生心理资本在父母教养方式和自杀意念间的中介作用。方法 2018年10—12月,筛选河南省某高校403名贫困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采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心理资本量表、自杀意念量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贫困大学生自杀意念得分5.79±4.23,自杀意念发生率为8.4%。贫困大学生自杀意念总分、绝望因子分、乐观因子分显著高于非贫困大学生(t=3.27、3.16、2.33,均P0.05)。父母情感温暖理解与心理资本呈正相关(r=0.41,P0.01),和自杀意念呈负相关(r=-0.27,P0.01);父母拒绝否认、过度保护干涉、严厉惩罚与自杀意念呈正相关(r=0.39、0.28、0.38,均P0.01);和心理资本呈负相关(r=-0.34、-0.24、-0.35,均P0.01)。心理资本在父母情感温暖和自杀意念之间起到完全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88.1%。心理资本在父母拒绝否认、过度保护干涉、严厉惩罚和自杀意念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分别占总效应的47.8%、48.6%和43.9%。结论贫困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心理资本是影响自杀意念的重要因素,改善贫困大学生消极的父母教养方式,提高其心理资本可以降低其自杀意念。  相似文献   

17.
探讨大学生网络欺凌现状及其与自杀意念的关系,为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受网络欺凌行为问卷、自杀意念自评量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和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对分层抽取的南宁市某高校1 376名大学生进行问卷施测.结果 大学生网络欺凌行为总分为(4.36±0.55)分;女生网络欺凌总分及网络言语欺凌维度得分均高于男生;大一学生网络欺凌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均高于其他年级;班干部网络欺凌总分及网络言语欺凌、网络伪造欺诈维度得分均低于非班干(P值均<0.05).网络欺凌行为与自我效能感、心理韧性呈负相关,与自杀意念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105,-0.102,0.171,P值均<0.01);自我效能感与心理韧性呈正相关,与自杀意念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108,-0.095,P值均<0.01);心理韧性与自杀意念呈负相关(r=-0.283,P<0.01).网络欺凌通过心理韧性的完全中介作用影响自杀意念,占间接总效应的84.44%;其还通过自我效能感影响心理韧性,进而影响自杀意念,占间接总效应的15.56%.结论 自我效能感、心理韧性在网络欺凌对自杀意念的影响中起链式多重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8.
考察城中村儿童人格特质、心理韧性与学校态度之间的关系,为我国城镇化建设与教育改革中打造儿童健康成长环境服务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多阶段整群抽样选取721名河北省四至六年级城中村儿童,采用青少年小五人格问卷、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和学校态度量表测查儿童人格特质、心理韧性和学校态度.结果 城中村儿童积极人格因子(包括外向性、宜人性、谨慎性和开放性)和个人力、支持力均与学校喜欢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40,0.39,0.42,0.33,0.39,0.24,P值均<0.01),积极人格因子(包括外向性、宜人性、谨慎性)和个人力、支持力与学校回避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11,-0.15,-0.16,-0.19,-0.16,P值均<0.01),消极人格因子(情绪性)与学校回避呈正相关(r=0.13,P<0.01).结构方程建模表明,心理韧性部分中介积极人格与学校喜欢之间的关系,中介效应值为0.14(P<0.01).完全中介消极人格与学校回避之间的关系中介效应值为0.07(P<0.01).结论 城中村儿童的心理韧性与人格特质、学校态度高度相关,不同人格类型对学校态度有预测作用,且受心理韧性的中介.  相似文献   

19.
了解离异家庭儿童青少年家庭教养方式与心理韧性水平及其相关性,为特殊家庭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抽样方法,对辽宁省6个城市小学三~六年级、初中一~三年级5 385名儿童青少年进行家庭教养方式量表和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问卷调查,筛选出1 473名离异家庭的儿童青少年,运用SPSS 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不同性别离异家庭儿童青少年专制型家庭教养方式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84,P<0.05),不同年龄儿童青少年权威型与放任型家庭教养方式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54,7.58,P值均<0.05).不同年龄儿童青少年心理韧性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不同性别儿童青少年人际协助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0,P<0.05),女生高于男生.权威型教养方式与心理韧性各维度和总分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19~0.39,P值均<0.05);专制型教养方式分别与情绪控制、家庭支持、人际协助得分和心理韧性总分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29-0.12,P值均<0.05);放任型教养方式分别与目标专注、积极认知、家庭支持、人际协助得分和心理韧性总分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05~ 0.15,P值均<0.05).多元回归显示,心理韧性总分的影响因素有权威型、专制型、是否是学生干部、年龄、父母文化程度.结论 离异家庭儿童青少年家庭教养方式与心理韧性具有一定相关性.学校与社会应加强对离异家庭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关注,提高学生心理韧性.  相似文献   

20.
探讨大学生童年期虐待、成人依恋和边缘型人格障碍特质之间的关系,为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提供依据.方法 2018年10月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选取合肥市4所高校4 034名大学生,采用童年期创伤经历问卷、状态性成人依恋量表和米氏边缘性人格障碍检测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研究对象中.有4.2%具有边缘型人格障碍特质.其中男生为4.5%,女生为3.7%.边缘型人格障碍特质得分非单亲家庭低于单亲家庭,家庭经济状况一般者低于家庭经济状况差和好者,父亲受教育程度中等者低于父亲受教育程度低和高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2.30,29.25,9.63,P值均<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童年期虐待、回避型依恋及焦虑型依恋对边缘型人格障碍特质得分有正向预测作用(β值分别为0.2100.10,0.23,P值均<0.01),安全型依恋对边缘型人格障碍特质得分有负向预测作用(β=-0.15,P<0.01).结构方程模型表明,成人依恋在童年期虐待对边缘型人格障碍特质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16.7%.结论 成人依恋在童年期虐待对边缘型人格障碍特质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