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8 毫秒
1.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入院血脂水平及其出院后不良结局的关系,为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治疗及二级预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于2015年1月1日-2015年8月31日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鞍山医院、丹东市第一医院、辽阳县医院和大洼县医院收集1 614例入院治疗、出院第一诊断为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患者,分析其血脂水平及其与出院后不良结局的关系。结果 1 614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高总胆固醇(TC)、高甘油三酯(TG)和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率分别为37.7%、36.9%和31.0%,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率为19.0%;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改良Rankin量表(mRS)得分为(1.46±1.79)分,出院不良结局比例为23.3%;在控制了性别、年龄、吸烟、饮酒、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等混杂因素后,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TG为1.00~1.39 mmol/L和LDL-C为2.95~3.53 mmol/L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出院后短期不良结局具有一定保护作用。结论 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入院时较高TG和LDL-C水平可以减少短期不良结局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早期白细胞计数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急性脑梗死患者77例,按照白细胞值分为正常组和异常组,按照抽血时间分为三个阶段,比较各个阶段生存者和死亡者的WBC计数;按照梗死面积分为四组,比较WBC计数和WBC异常率;按照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分为三组,比较WBC计数和WBC异常率.结果①与生存组相比,死亡组在三个阶段的白细胞计数明显较高(P<0.05).②梗死面积随着外周血WBC计数及异常率上升而递增(P<0.05).③神经损害程度随着外周血WBC计数及异常率上升而递增(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外周血WBC升高与病情严重性正相关,通过测定急性脑梗死患者外周血WBC,能够及早对脑梗死患者预后做一个准确的评估.  相似文献   

3.
朱少文 《智慧健康》2022,(11):37-39
发生脑卒中是中老年人群的常见和多发的疾病,且具有发病比较高、致残比例高和出现死亡比例高等特点,SOAR(stroke subtype, oxfordshire community stroke project classification, age and prestroke modified rankin, mSOAR)评价得分对于国内发生急性发作的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病人出现的不良预后风险得有着较好的预测价值。在工作中,通过总结分析AIS病人资料有关情况,登记病人年龄、牛津郡社区卒中项目(oxfordshire community stroke project,OCSP)分类别、卒中之前的改进型Rankin统计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关于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价得分等相关统计计算信息,在入院时以mSOAR统计量表开展评价得分。所有病人在出院时通过mRS工具进行评价得分,在出院时发生的死亡或重残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牙齿缺失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11年10月至2012年6月汕头大学医学院附属粤北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期缺血性卒中患者164例,采集患者的人口学资料、既往病史和牙齿缺失等情况,检测血脂、血糖、同型半胱氨酸、超敏C反应蛋白、白细胞、纤维蛋白原、肌酐等血清学指标,入院3天内完成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出院后每半年及研究截止时通过电话随访评定患者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采用t检验或秩和检验比较各组变量指标,组间频率比较采用卡方检验,并行ROC曲线及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缺血性卒中预后不良相关因素Logistic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OR=1.04,95%CI:1.01~1.07,P=0.02)、肌酐(OR=1.01,95%CI:1.00~1.02,P=0.04)、牙齿缺失数(OR=1.05,95%CI:1.01~1.08,P=0.01)及入院时NIHSS评分(OR=1.22,95%CI:1.12~1.33,P<0.001)是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而经Logistic多因素分析,校正年龄及其他因素的影响后,仅NIHSS评分(OR=1.24,95%CI:1.11~1.40,P<0.001)和牙齿缺失数(OR=1.07,95%CI:1.02~1.12,P=0.004)与缺血性卒中预后不良相关。结论牙齿缺失数可能是与NIHSS评分相同,均是影响缺血性卒中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卒中相关性肺炎(SAP)与缺血性脑卒中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于2014年3月至2016年2月期间收治的69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是否被确诊为卒中相关性肺炎,分为SAP组与非SAP组。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表现、相关检查结果、危险因素、住院时间以及病死率等进行分析,并对患者的病情及预后进行评估。结果 SAP组的年龄>75岁、意识障碍、吞咽困难、多发部位脑梗死的比例均显著高于非SA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AP组的CRP、BNP、ALB以及ESR水平与非SAP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AP组的住院时间显著长于非SAP组,病死率显著高于非SAP组(均P<0.05)。SAP组的病情及预后评分均高于非SA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AP会使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病情加重,住院时间延长,医疗费用增加,并且预后较差,具有较高的死亡率,临床中医护人员需要提高对SAP的认知,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从而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改善预后,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老年缺血性卒中亚型患者阿司匹林抵抗(AR)与卒中严重程度和血浆白细胞介素-6(IL-6)之间的关系,为缺血性卒中的预防提供依据。方法选取老年缺血性卒中患者90例,男性62例,女性28例,平均年龄(76.6±6.3)岁。其中血栓栓塞性卒中46例,腔隙性卒中32例,不能界定类型卒中12例。以花生四烯酸(AA)和二磷酸腺苷(ADP)作为诱导剂,测定其血小板聚集率及血浆IL-6水平。卒中严重程度在卒中发生72h内采用Rankin量表进行评定。结果腔隙性卒中非阿司匹林敏感(AS)发生率(78%)高于血栓栓塞性卒中(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0),非AS组患者的Rankin评分[(4.0±1.1)分]明显高于AS组患者【(2.0±0.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0),且IL-6水平【(2.4±1.0)ng/ml】高于AS组【(1.8±0.9)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7)。结论AR和卒中严重程度与IL-6水平相关。腔隙性卒中患者比血栓栓塞性卒中患者更易发生AR。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入院时中性粒细胞比率、血糖水平与其短期预后的关系。方法 以山东省4 家医院的2 265 例急性脑梗死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 通过查阅病历档案, 收集患者入院时的人口统计学资料、生活方式、疾病史、家族史及实验室资料等。研究终点事件定义为患者出院评分NIHSS≥5 或住院期间死亡。将研究对象分为4 组:中性粒细胞比率、血糖均正常组(NN/NG);中性粒细胞比率正常、血糖高组(NN/IG);中性粒细胞比率高、血糖正常组(IN/NG);中性粒细胞比率、血糖均高组(IN/IG)。采用非条件logistic 回归分析中性粒细胞比率、血糖与急性脑梗死短期预后的关系。结果 急性脑梗死患者终点事件发生组的中性粒细胞比率和血糖高于未发生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经多因素调整后, 与NN/NG相比, NN/IG、IN/NG 和IN/IG 组发生终点事件的OR 值(95%CI)分别为1.356(0.942~1.953)、1.879(1.113~3.171)和2.210(1.477~3.307)。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入院时中性粒细胞比率是其短期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IN/IG 发生短期预后不良的危险最大。中性粒细胞比率/血糖水平可作为急性脑梗死短期预后不良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8.
众所周知,急性脑梗死患者的预后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如梗死的部位、面积、机体的代偿能力和处理正确与否等。本文将2002年2月~2002年11月在我科住院的40例白细胞增高及30例白细胞正常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近期预后进行比较,其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10.
马耒  左文平 《现代保健》2009,(31):155-157
脑卒中是当今社会的常见病、多发病,病死率、致残率均较高,与肿瘤、癌症构成多数国家的三大致死性疾病,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情复杂,伴随多种疾病,颅内压增高(ICP),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水电解质紊乱、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有些类型的的缺血性卒中,如颅内颈内动脉闭塞,大脑中动脉近端闭塞,基底动脉血栓形成,占位性脑梗死病死率较高,约占80%以上,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脑梗死与微量蛋白尿关系。方法:用免疫散射比浊法对温岭医院收治的169例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与105名健康对照组进行尿微量蛋白检测。结果: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尿微量蛋白水平及微量蛋白尿发生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结论:提示微量蛋白尿是引起老年患者急性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警惕老年患者早期肾功能损害存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血清Mg2+浓度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短期预后的关系,为改善其预后提供合理依据.方法 以2006年1月1日至2008年12月30日在山东省4家医院住院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调查对象,收集人口统计学、生活方式、疾病史、血生化指标、入院血压水平等资料.研究结局定义为出院的脑卒中量表评分(NIHSS)≥10分或者死亡.按NIHSS(NIH卒中评分)将研究对象分为两组,即死亡/NIHSS≥10及NIHSS<10组.血清Mg2+浓度按四分位数分为4个水平.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血清Mg2+浓度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短期预后的关系.结果 死亡/NIHSS≥10组的血清Mg2+浓度、发病至入院时间低于NIHSS< 10组(P<0.05);入院时收缩压水平高于NIHSS< 10组(P<0.05);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异常、空腹血糖受损及心房纤颤史的百分率均高于NIHSS< 10组(P<0.05).单因素分析发现血清Mg2+浓度第4分位(最高水平)可以降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生死亡/NIHSS≥10的危险性(RR=0.47,P<0.05);调整血清Ca2+、K+水平等其他因素后,血清Mg2+第4分位和第3分位水平均可降低发生死亡/NIHSS≥10的危险性(RR值分别为0.39和0.54,P<0.05).无论是否调整其他因素,血清Mg2+浓度与发生死亡/NIHSS≥10的危险性均存在着剂量反应关系(趋势检验P<0.05).结论 高浓度的血清Mg2+可降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生死亡/NIHSS≥10的危险性,并存在剂量反应关系.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检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浆非对称二甲基精氨酸(ADMA)水平,探讨两者的关系,为临床早期诊断、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择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62例)为研究对象,未卒中患者(100例)作对照,血浆ADMA检测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结果:(1)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组血浆ADMA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t=1.438,P=0.000)。血浆ADMA浓度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成正相关(2)各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浆ADMA水平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DMA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标志物,测定ADMA水平有助于指导预防策略,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预防及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卒中入院后血压最大值与出院预后的关系.方法 2014年2-12月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二院神经内科病房采用队列研究方法连续收集471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跟踪测量其入院6 d的血压值.取每例患者6 d血压最大值作为血压水平的指标,将患者出院时生活自理能力Rankin评分量表(mRs)评分作为评判预后结局的指标.数据分析采用χ2、t检验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以SBP最大值140~159 mmHg(1 mmHg=0.133 kPa)为基准,调整年龄、性别、文化程度、体力活动、人均月收入、吸烟、饮酒、高血压史、糖尿病史、冠心病史、脑卒中史、入院mRs评分、血脂异常、同型半胱氨酸和血糖后,SBP达到的最大值越大,患者出院不良预后的风险越大,SBP最大值为160~179 mmHg的OR值(95%CI)=2.51(1.30~4.85),SBP最大值> 180 mmHg的OR值(95%CI)=2.68(1.27~5.65).以DBP最大值90~99 mmHg为基准,调整多因素后发现DBP达到最大值越大,患者出现预后不良的风险增加,DBP最大值为100~109 mmHg的OR值(95%CI)=1.92(1.00~3.67),最大值> 110 mmHg的OR值(95%CI)=2.78(1.35~5.69).结论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入院后血压达到最大值与出院不良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肠道菌群与血清中甘油三酯和胆固醇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5年5月-2018年1月在天津市环湖医院就诊的30例AIS患者纳入AIS组,另选取同期体检健康志愿者30例纳入HC组。检测两组肠道菌群、血清甘油三酯和胆固醇水平,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 AIS组双歧杆菌属的相对丰度明显高于HC组,霍尔德曼菌属的相对丰度明显低于H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IS组巨单胞菌属和大肠杆菌-志贺菌与HC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IS组血清中甘油三酯水平明显高于H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IS组血清中胆固醇水平与H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巨单胞菌属与胆固醇具有相关性,巨单胞菌属/大肠杆菌-志贺菌与NIHSS和mRS有明显的相关性,双歧杆菌属/大肠杆菌-志贺杆菌与NIHSS均有明显的相关性(均|r|>0.3,均P<0.05)。结论 AIS的患者存在肠道菌群紊乱的情况,其菌属的变化与NIHSS、mRS、血清甘油三酯和胆固醇水平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调查缺血性卒中患者对卒中危险因素、预警症状及溶栓治疗认知情况,并探索影响卒中认知的相关因素。方法自2015年3月至2015年9月期间,使用结构式问卷横断面调查缺血性卒中患者对卒中的认知,分析卒中认知与可能影响卒中认知的相关因素,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回归分析探索影响缺血性卒中患者卒中认知的因素。结果共调查了138例就诊于兰州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的缺血性卒中患者,年龄(63.53±11.41)岁,男性89例(60.1%)。认知率最高的卒中危险因素是高血压(64.5%),卒中症状是偏侧肢体无力(60.1%);知道溶栓治疗5.8%,知道溶栓治疗时间窗为1.4%。单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文化程度与识别3个及以上卒中危险因素(P=0.036)和卒中症状(P=0.042)、知道溶栓治疗(P=0.045)及时间窗(P=0.017)都有关。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发病时能识别卒中症状(OR=0.252,P=0.012)是识别3个及以上卒中危险因素的独立预测因素;使用非正规降压药物(OR=1.344,P=0.024)和发病后急诊转运途径(OR=0.662,P=0.05)是识别3个及以上卒中症状的独立预测因素;发病时能识别卒中症状(OR=2 249.238,P=0.032)是知道卒中溶栓治疗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对卒中危险因素、症状及溶栓治疗的认知率低,更高的文化程度和卒中高认知率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系统评价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水平与高血压发生风险的关系。 方法 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Pubmed、Embase以及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中公开发表的有关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与高血压发病风险的流行病学观察性研究,由2位研究者按照文献的纳入及排除标准独立进行文献的筛选,提取相关数据并采用纽卡斯尔-渥太华量表对纳入的文献质量进行评价。运用Stata 12.0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 共纳入10篇文献,其中包括11项研究(7项队列研究,1项巢式病例对照研究,1项病例对照研究,2项横断面研究),共纳入研究对象96 285例,其中包括23 861例高血压患者。使用随机效应模型对各效应量进行合并。结果显示: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最高组发生高血压的风险较白细胞计数最低组高34%(RR=1.34, 95%CI: 1.21~1.48);白细胞计数每增加1×109/L,高血压的发生风险增加6%(RR=1.06, 95%CI: 1.01~1.12)。 结论 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水平与高血压的发生风险相关,白细胞计数水平升高可增加高血压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8.
脑梗死众多危险因素中,高血压是最持久、最强有力但也是可以控制的因素。尽管大量循证医学系统评价已证实,在脑梗死的一级和二级预防中,成功有效地调控血压可显著降低脑卒中的发病率和复发率,然而对于脑梗死急性期的血压调控,尚无统一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