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早期胃癌的临床病理特点与内镜下的表现。方法选择该院2008年1月-2016年12月早期胃癌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及内镜检查资料。结果早期胃癌患者年龄55岁占30.8%,≥55岁占69.2%,男性占63.3%,女性占36.7%,主要症状为上腹部隐痛和食欲下降,分别占40.8%和22.5%,主要组织学类型为低分化腺癌和中分化管状腺癌,分别占48.3%和27.5%,分化型52例,占43.3%,未分化型68例,占56.7%,淋巴结转移14例,占11.7%,黏膜内癌66例,占55.0%,黏膜下癌54例,占45.0%。内镜下表现:早期胃癌胃窦部、胃体部、胃底部、贲门部的构成比分别为49.2%、26.7%、12.5%、11.7%,病灶直径0.5 cm、0.5~1.0 cm、1.0 cm的构成比分别为14.2%、38.3%、47.5%,大体类型Ⅰ型、Ⅱa型、Ⅱb型、Ⅱc型和Ⅲ型的构成比分别为10.8%、25.8%、11.7%、35.8%和15.8%。早期胃癌的分化程度和浸润深度与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年龄、性别、病变部位、病灶直径、内镜下分型与淋巴结转移无关(P0.05)。结论早期胃癌男性多见,低分化腺癌比例高,内镜下见胃窦部好发,直径1.0 cm以上者较多,大体类型以Ⅱ型为主,未分化型癌和黏膜下癌淋巴结转移率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小探头超声内镜(EUS)在早期胃癌(EGC)治疗方式选择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3年12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151例单发EGC临床病理资料。分析EUS判断EGC浸润深度的准确率及影响因素,评价基于EUS选择EGC治疗方法的策略。结果 EUS对EGC浸润深度判断的准确率为74.8%。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直径2 cm、内镜下溃疡形成及病灶位于胃中上2/3是导致分期错误的危险因素(P0.05)。75.3%(107/142)的EGC病例通过基于EUS评估获得了适合的治疗。结论小探头EUS在EGC浸润深度评估及治疗方式选择中具有良好实用性,当病灶直径大于2 cm、合并溃疡形成或位于胃中上部时,应当谨慎对待EUS结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上消化道转移癌的内镜表现和病理特征,提高内镜和病理医师对其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对本院收治的3例以消化道表现为首诊症状的上消化道转移癌患者以及复习相关文献中的7例患者的内镜表现和临床病理特征进行观察。结果 3例患者均以消化道出血、腹部不适等消化道表现为首诊症状而就诊。病例1内镜检查发现食管溃疡性病变,病理诊断为转移癌,考虑肺来源,后经影像检查证实;病例2内镜显示胃体隆起占位,病理诊断为鳞状细胞癌,建议临床进一步检查除外转移性,随后经影像学检查和气管镜活检证实为肺癌转移;病例3内镜检查发现胃和十二指肠多发息肉样病变,病理诊断为转移性肾细胞癌。3例患者均得到正确诊断,从而避免了不必要的根治性手术治疗。相关文献中的7例患者多为老年人,也均以各种消化道不适症状而首诊,既往无肿瘤病史,内镜检查病变位于胃或十二指肠,病理诊断过程中辅以免疫组化染色均诊断为转移癌,肿瘤原发部位无器官特异性。结论上消化到转移癌非常少见,特别是以胃肠道表现为首发症状的病例极易误诊为原发癌,从而导致错误的治疗,其确诊依赖于内镜和病理检查,并辅以相应的影像学检查。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估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早期胃癌(EGC)及癌前病变的有效性和价值。方法该院消化医学中心2012年1月-2014年1月36例EGC及癌前病变,共43处病灶,行ESD治疗,其中31处重度不典型增生、11处黏膜内癌、1处黏膜下癌。病变7处位于上段胃、15处中段胃及21处下段胃。内镜分型包括:Ⅰ(7)、Ⅱ_a(14)、Ⅱ_b(4)、Ⅱ_c(11)、Ⅱ_a+Ⅱ_c(4)及Ⅱ_c+Ⅱ_a(3)。结果完整切除率93.0%,治愈性切除率90.7%。病灶平均直径3.4 cm(1.3~7.5 cm),1例病变R1切除,3处病变ESD术中穿孔使用金属夹封闭成功,1例迟发性出血内镜下止血成功,1例追加外科手术。无1例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 ESD治疗EGC具有较高的完整切除率和治愈性切除率。 相似文献
5.
6.
7.
早期胃癌的内镜诊断——附16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文应用纤维内镜共检查早期胃癌16例,其中Ⅱb型3例、Ⅱc4例、Ⅲ型4例、Ⅲ+ⅡC型5例,病灶侵及粘膜层、粘膜下层各8例,无淋巴结转移病例。文中研讨了如何提高早期胃癌的内镜检出率,防止漏检贲门部、胃底部早期癌人早发现微小胃癌。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早期胃癌(EGC)及癌前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2年6月-2015年6月在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消化内科接受ESD治疗的106例EGC或癌前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分析ESD治疗效果、并发症、术后病理及远期疗效。结果病灶整块切除率为100.0%,平均手术时间为(61.8±17.3)min,病灶平均直径为(2.7±1.3)cm。无内镜下难以控制的大出血发生;术中穿孔及术后迟发性出血的发生率分别为6.6%及5.7%,均于内镜下处理后好转,无外科手术情况。术后病理结果提示胃早癌74例:高分化腺癌23例,中分化腺癌29例,低分化腺癌19例,印戒细胞癌3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32例;7例标本存在基底部肿瘤侵犯,无切缘阳性病例,R0切除率为93.4%,R1切除率为6.6%。7例R1切除患者经内镜下二次切除后达到R0切除。5例于术后1年内复发,复发率为4.7%,均接受根治性胃大部切除术。截至2016年12月,中位随访期为34个月,3年生存率达97.9%。结论 ESD治疗EGC及癌前病变安全可行,并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和疗效可靠等优点,且临床疗效与外科手术相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EGE)的临床表现,观察其多样性,减少误诊漏诊,提高临床诊治率。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08年-2016年消化内科住院诊治的EGE患者临床资料,对其临床表现、诊断经过及方法、确诊依据及治疗进行分析、总结。结果最终确诊21例患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分别以腹痛、腹泻,腹胀、伴恶心和呕吐等就诊入院;多数有哮喘病史、皮肤或药物食物过敏史。临床分型以黏膜型为主16例,浆膜型3例,混合型2例。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及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增高;部分骨髓增生活跃,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增高;腹水化验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增高;胃肠镜见黏膜充血、糜烂和溃疡等表现;腹部CT亦可见肠壁增厚、可见腹水;19例患者激素治疗有效治愈。结论 EGE是可以治愈的疾病,因其临床表现多样性,需得到更多临床医生及病理科医师的认识及关注,以尽早诊断及治疗,避免误诊及漏诊。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食管静脉曲张硬化剂治疗术(EIS)后形成食管血肿(EH)的诊断、内镜下治疗及预后分析,并对EIS后EH形成的病因及预防措施做进一步探讨。方法共有5例患者诊断EH纳入研究,其中4例EH患者接受内镜下胃肠管置入术并联合肠内营养治疗,1例单纯内科药物保守治疗。结果 5例患者恢复良好。相比较于单纯内科药物保守治疗的患者,接受内镜引导下胃肠管置入术的患者可缩短治疗疗程并明显改善患者一般状况。4例接受胃肠管置入术的患者均未发生明显治疗相关不良反应。结论内镜下胃肠管置入术尽早行肠内营养联合积极药物治疗对EIS后形成EH有效,规范术中操作及术后积极的处理措施有助于EH的预防。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术前活检方案差异对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的早期胃癌患者取材量及手术用时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选取该院2013年6月-2016年6月行ESD术治疗早期胃癌患者共60例,根据活检方案不同分为A组(30例)和B组(30例),分别在术前行多次多点活检术和靶向活检术,比较两组患者活检次数、取材总标本数、术后病理符合率及ESD手术过程用时。结果 B组患者活检次数和取材总标本数均明显少于A组(P0.05);B组患者术后病理符合率明显高于A组(P0.05);两组患者确定切除范围时间、标记时间、黏膜下注射时间及切除标本处理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黏膜剥离时间、止血时间及创面处理时间均明显短于A组(P0.05)。结论术前靶向活检术用于行ESD手术患者可有效减少取材创伤,提高活检准确率,并有助于缩短手术用时,价值优于多次多点活检术。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腹腔镜和开腹胃癌根治术的疗效及对患者CD4+CD25+T细胞、氧化应激、白细胞介素-2(IL-2)及其可溶性受体的影响。方法选取该院2009年11月-2012年11月收治的60例腹腔镜下胃癌根治术(LRG组)治疗的胃癌患者和60例开腹胃癌根治术(ORG组)治疗的胃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比两种手术方式的效果及对患者CD4+CD25+T细胞、氧化应激、IL-2及其可溶性受体的影响。结果 LRG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淋巴结清除数分别为(285.8±98.6)min、(343.3±125.5)ml、(7.8±1.2)枚,各指标均明显优于ORG组患者,LRG组患者吻合口漏、肠梗阻、胆道损伤和肺部感染分别为1、1、0和0例与ORG组对比无差异,手术后丙二醛(MDA)以及晚期氧化蛋白产物(AOPP)均较前上升,但LRG组低于ORG组患者;术后抗氧化物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较前下降,但LRG组高于ORG组,治疗后LRG组患者CD4+CD25+T细胞含量上升且明显高于ORG组,治疗后两组患者IL-2、白细胞介素-2可溶性受体(s-IL-2R)较前上升,LRG组患者IL-2、s-IL-2R水平分别为(32.6±4.2)和(23.6±4.6)μg/ml明显低于ORG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2、3和5年生存率对比无差异。结论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胃癌具有等效性,而且有助于稳定T细胞、抑制氧化应激和炎症因子活化。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估超声内镜(EUS)对胃黏膜下肿瘤(SMTs)的诊断价值,并分析胃SMTs的EUS下特点。方法收集2008年9月-2016年12月614例于该院内镜中心经EUS检查后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切除治疗的胃SMTs患者资料纳入回顾性研究。病变起源层次以ESD术中诊断为金标准,病变类型以术后病理学及免疫组化结果为金标准,统计EUS诊断的符合率,并分析EUS结果。结果 EUS对病变起源的诊断与ESD术中结果的符合率为91.25%,其中起源于黏膜肌层、黏膜下层和固有肌层的诊断符合率分别为66.67%、80.85%和94.50%;对病变类型的诊断与ESD术后病理结果的符合率为65.99%,其中胃肠间质瘤(GIST)、平滑肌瘤、异位胰腺和脂肪瘤的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1.85%、18.56%、79.76%和90.70%。结论 EUS能初步判断胃SMTs的起源层次与病变类型,可为内镜下治疗提供较为准确的依据,但对诊断平滑肌瘤、错构瘤、炎性纤维性息肉、类癌和纤维瘤等少见病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必要时应积极地切除病变,以明确诊断,防止恶变。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比较药物联合内镜治疗及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对急性肝硬化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EGVB)的近期及远期疗效。方法收集2010年1月-2014年12月住院行药物联合内镜下治疗或行TIPS术的肝硬化EGVB患者资料120例,根据治疗方式分为联合治疗组77例,TIPS治疗组43例,比较两组急性期止血情况、远期再出血情况、生存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联合治疗组及TIPS治疗组的急性期止血率无明显差异,分别为96.1%及97.7%,联合治疗组2年未再出血率低于TIPS治疗组(59.7%vs 81.4%,P0.05),且两组间免于再出血函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1)。两组间死亡率无明显差异(10.4%vs 4.7%,P=0.444),联合治疗组肝性脑病发生率低于TIPS治疗组(13.2%vs 27.9%,P0.05)。结论药物联合内镜治疗及TIPS术均能较好地控制EGVB,TIPS术可以更好地防止再出血的发生但会导致更高的肝性脑病发生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