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9例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根据Harris评分和X线评估临床疗效。结果 29例均获随访,时间12~24(18±4)个月,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好,未发现髋内翻、感染、脱位。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优22例,良7例。结论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术后可早期下地负重行走,提高生活质量,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髋关节置换术和空心加压螺钉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6例股骨颈骨折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38例)与观察组(n=38例)。对照组采用空心加压螺钉术治疗;观察组采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统计2组患者手术时间等临床指标,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与翻修情况。随访6个月,对患者骨折愈合优良情况进行评估。结果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骨折愈合优良率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手术时间、术后首次下地时间等指标均优于观察组,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创伤大,但远期效果理想;实施空心加压螺钉术手术创伤小,患者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早。临床应根据患者患者病情与治疗需求合理评估选择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后路小切口与后侧标准入路切口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20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按手术切口不同分为A组(采用后路小切口髋关节置换术治疗,60例)和B组(采用后侧标准入路切口髋关节置换术治疗,60例)。比较两组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手术时间、术后下地时间、术后1 d VAS评分及术后6个月Harris评分。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13(8. 23±3. 91)个月。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下地时间、术后1 d疼痛VAS评分A组均优于B组(P 0. 01)。手术时间、术后6个月Harris评分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 与后侧标准入路切口比较,后路小切口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具有切口小、术中出血少、术后引流量少、患者术后早期恢复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仰卧位常规器械OCM入路与后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7年2月至2019年1月因髋关节疾病行髋关节置换患者67例,其中微创组21例采用OCM入路,男12例,女9例;股骨颈骨折10例,股骨头无菌性坏死5例,髋关节骨性关节炎6例。传统组46例采用传统后外侧入路,男28例,女18例;股骨颈骨折24例,股骨头无菌性坏死12例,髋关节骨性关节炎10例。所有患者使用生物型陶-陶人工关节假体。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手术前后肌酸激酶(CK-NAC)、下地活动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假体的外展角及前倾角。比较两组术前及术后12个月Harris评分。结果:所有病例获得随访,时间14~26(18.4±3.6)个月。两组患者术中出血、术后前倾角及外展角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例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后肌酸激酶、下地时间、住院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及术后12个月Harris功能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入路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均可获得满意的疗效,OCM入路损伤小,术后康复快,是可靠的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改良后外侧入路(SuperPATH入路)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方法 将48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24例,采用SuperPATH入路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和对照组(24例,采用传统后外侧入路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情况、假体安装情况、疼痛VAS评分及髋关节Harris评分。结果 两组各失访1例;46例患者获得随访,时间7~18个月。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地时间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臼柄位置均在正常范围内,髋臼前倾角、髋臼外展角、偏心距及其恢复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疼痛VAS评分、髋关节Harris评分:术后3 d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P<0.001);术后1个月、末次随访时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uperPATH入路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创伤小,并发症少,髋关节功能早期恢复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髋关节成形术治疗血液透析患者髋部骨折的短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总结采用全髋或者半髋置换术治疗血液透析后髋部骨折的患者18例,男11例,女7例;平均年龄74岁(47~90岁).所有患者均为诊断为慢性肾衰竭、慢性肾脏病(CKD)Ⅴ期,术前平均接受血液透析治疗的时间为4.2年(6个月~8年).其中股骨颈骨折患者13例,股骨转子间骨折5例.根据骨折类型及采用的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3组:A组6例股骨颈骨折患者,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B组7例股骨颈骨折患者,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C组5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采用股骨头置换术.结果 13例患者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4年(1~7.3年),术后Harris评分平均(81.0±8.4)分,优3髋、良4髋,疼痛评分平均(42.0±1.8)分.术后出现的并发症有:4例术后血肿;1例皮肤浅部感染;泌尿系感染3例,肺部感染4例;4例患者在围手术期死亡.患者的Harris评分与年龄有关.结论 采用髋关节成形术治疗血液透析患者髋部骨折能尽早让患者下地活动,避免长期卧床或者坐轮椅带来的各种并发症,有效的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 回顾性分析加压空心钉内固定术和全髋关节置换(THA)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疗效. 方法 2002年1月至2008年6月共收治新鲜股骨颈骨折患者193例,符合入选标准者共60例,27例行加压空心钉内固定治疗,33例行THA.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患肢术后下地活动时间、术后1年患髋Harris功能评分优良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再手术率进行比较. 结果 60例患者随访时间为12~56个月,平均32.5个月.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及下地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1年患髋Harris功能评分优良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再手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空心钉内固定组术后Harris评分优良率为85.2%,THA组为93.9%.空心钉内固定组患者中股骨头坏死3例(11.1%),骨折不愈合1例(3.7%).THA组患者中因假体松动行二次手术者2例(6.1%),另有髋关节脱位1例(3.0%). 结论对于无移位股骨颈骨折均采取内固定治疗;年龄小于70岁、活动能力好、骨质量好的老年移位型股骨颈骨折患者首选闭合或切开空心钉内固定术,保留股骨头是首选;有严重内科合并症不能耐受关节置换的老年患者可采用空心钉内固定治疗;年龄大于70岁的移位骨折及粉碎性骨折患者、伴有严重骨质疏松症或有其他老年病不宜长期卧床者、髋关节本身有骨关节炎的患者首选THA.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比较分析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与股骨颈骨折的疗效及预后,评价双极骨水泥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粉碎骨折的效果.[方法]2005年6月~2009年6月间本院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和股骨颈骨折共112例患者,男35例,女77例,年龄75~96岁,平均81.4岁.其中股骨粗隆间骨折52例,股骨颈骨折60例.对手术时间、出血量、下地负重时间和髋关节功能进行评价.[结果]术后随访12~ 39个月,平均18.6个月.髋关节功能按Harris评分:股骨粗隆间骨折组,优良率92.1%(优22例,良25例,可3例,差1例).股骨颈骨折组,优良率91.3%(优28例,良25例,可4例,差1例).股骨颈骨折组在手术时间、出血量均显著优于股骨粗隆间骨折组.下地负重时间和髋关节优良率方面无显著差别.[结论]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可成为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不稳定骨折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9.
高龄股骨颈骨折髋关节置换术的比较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目的 比较全髋关节置换术与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的疗效和手术方式的选择。方法  1990年 8月~ 1999年 8月对 110例 70~ 10 6岁股骨颈骨折患者采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 ,有 96例 (半髋关节置换组 44例 ,全髋关节置换组 5 2例 )获得随访 ,随访时间 15~ 112个月 ,平均 5 1个月。结果 半髋关节置换组优良者 38例 ,占 86 .4% ;全髋关节置换组优良者 48例 ,占 92 .3%。全髋关节置换组手术时间较半髋关节置换组平均长 2 0分钟 ,出血量多 12 0 ml,引流量多 140 ml。扶双拐下地时间、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无明显差别。结论 对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 ,年龄相对较轻 ,身体状况较好者选择全髋关节置换术 ;年龄相对较大 ,身体状况较差者选择半髋关节置换术 ,术后效果均较满意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经外侧小切口行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效果。方法选择2017-03—2019-01间安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00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切口髋关节置换术,观察组采用外侧小切口髋关节置换术。比较2组的疗效。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后引流量、总并发症发生率和随访6个月时的髋关节功能评分等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外侧小切口实施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创伤小、并发症少,可有效改善髋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11.
人工全髋置换术中偏心距与软组织平衡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王兴中  肖鲁伟 《中国骨伤》2008,21(3):184-186
目的:分析标准股骨假体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股骨假体颈长和股骨矩保留对偏心距重建的作用,并研究偏心距重建对软组织平衡的影响。方法:68例(71髋,男30例,女38例;年龄17~89岁,平均63.5岁)行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并获得随访,采用Harris评分,Cybex-6000等速测定患髋外展肌力,测得偏心距、股骨矩、假体颈长,综合评估手术结果。结果:假体颈长对偏心距的影响较股骨矩大(t=3.07,P〈0.01),并与偏心距呈正相关关系(r=0.642,P〈0.001,但两者对Harris评分影响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2,P〉0.05)。股骨头坏死患者术后偏心距较髋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和股骨颈骨折患者小(t=2.91,3.31,P〈0.01)。偏心距获得重建的髋关节术后外展肌力较偏心距重建不足者优(P〈0.05)。结论:采用标准股骨假体行全髋关节置换术,股骨假体颈长对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偏心距的重建作用大于股骨矩的保留,偏心距的重建在全髋关节置换术软组织平衡中主要起到增强术后外展肌力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石勇  陈子健  洪泽亚  赵文平 《中国骨伤》2016,29(11):989-993
目的:探讨保留关节囊的髋关节置换术和传统的髋关节置换术治疗不稳定老年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5年1月初次接受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不稳定老年股骨颈骨折的患者120例,分为保留关节囊的全髋置换术组和传统的全髋置换术组,各60例。保留关节囊组与传统手术组患者的性别分别为(男/女):34/26,31/29;年龄分别为(73.4±4.4)岁和(72.3±4.1)岁。术后随访6个月,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及术后出血量、住院天数、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髋关节脱位发生率和髋关节Harris评分。结果:保留关节囊的全髋关节置换术组和传统的全髋关节置换术组手术时间分别为(95.68±6.90)min和(93.39±7.90)min(P0.05);术中及术后出血分别为(998.78±15.20)ml和(1 000.25±16.80)ml(P0.05);住院时间分别为(10.74±2.90)d和(13.25±2.20)d(P0.05);术后1个月内髋关节脱位发生率分别为0%(0/60)和6.67%(4/60)(P0.05)。术后1~6个月的随访中两组患者均未出现髋关节脱位;两组患者术前Harris评分分别是42.18±5.90和43.68±8.20(P0.05),术后1个月时分别为58.53±5.10和49.38±4.90(P0.05),术后6个月分别是91.08±7.50和90.74±7.10(P0.05)。结论:直接外侧入路的保留关节囊的全髋置换术相对于传统不保留关节囊的全髋置换术不增加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对缩短住院时间促进患者恢复,预防术后并发症,早期髋关节脱位,改善患者术后早期髋关节的功能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股骨头置换与内固定治疗高龄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70例不稳定转子间骨折,采用闭合复位新型股骨近端髓内钉(InterTAN)固定39例,切开转子部重建人工股骨头置换31例。比较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负重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Harris评分)。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2~24个月,两组术中出血量和住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置换组手术时间较内固定组手术时间长(P0.05);置换组术后负重时间明显较内固定组早(P0.05)。置换组有1例肺部感染,1例深静脉血栓形成,1例假体周围骨折;内固定组有4例肺部感染,3例内固定失败,3例脑梗,2例泌尿系感染发生;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置换组Harris评分高于内固定组(P0.05),而术后12个月两组Harri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nterTAN和股骨头置换均可治疗高龄不稳定转子间骨折,但股骨头置换后可以早期下地活动,改善生命终末期的生活质量,减少术后并发症,利于内科共存疾病的治疗。  相似文献   

14.
张峰  聂宇  柴子豪  樊宗庆  付廷 《中国骨伤》2023,36(7):635-640
目的:探讨股骨颈动力交叉螺钉系统(femoral neck system,FNS)与3枚空心加压螺钉(cannulate compression screw,CCS)治疗青壮年不稳定性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8年8月至2021年8月收治的52例青壮年不稳定性股骨颈骨折患者临床资料,根据内固定方式分为两组,25例行FNS固定,27例行闭合复位3枚CCS倒三角形分布内固定。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住院费用、骨折复位质量;术后定期随访患者,比较两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完全负重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骨不连、股骨颈短缩、股骨头坏死等)。术后6个月采用Harris评分评估髋关节功能。结果:两组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FNS组患者出血量多于CCS组、切口长度大于CCS组、住院费用高于CCS组(P<0.01)。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及术中复位Garden指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32个月。FNS组骨折愈合时间少于CCS组,术后完全负重时间早于CCS组,髋关节Harris评分高于CCS组(P<0.01)。两组患者随访期间均未发生内固定断裂并发症,FNS组发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4例、股骨颈短缩2例,其中3例因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行全髋关节置换术;CCS组发生骨不连2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9例、股骨颈短缩11例,其中5例因骨不连、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结论:FNS具有操作简单、兼具旋转稳定和成角稳定,使患者能尽早开始功能锻炼,降低不稳定性股骨颈骨折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是治疗青壮年不稳定性股骨颈骨折的新选择。  相似文献   

15.
郎俊哲  章轶鸥  金建锋  吴鹏  陈雷 《中国骨伤》2018,31(10):912-915
目的:探讨肌少症在髋部骨折患者中的发生率及相关风险因素。方法:自2013年5月至2017年1月收治髋部骨折患者187例,男99例,女88例;年龄50~95(77.40±10.58)岁。观察分析患者的一般情况、四肢骨骼肌质量指数(ASMI)、脂肪总量、骨矿含量(BMC)、身体质量指数(BMI),握力、术前血维生素D、血白蛋白、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评分(ASA)及NMS运动评分。根据握力和ASMI,将患者并分为肌少症组与非肌少症组,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统计分析。结果:符合肌少症诊断的患者99例(52.9%),与非肌少症组相比,肌少症的发生与高龄、高ASA、低脂肪总量、低骨矿含量、低BMI,低白蛋白、低NMS评分相关,随后进行的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高龄(OR=1.804,P=0.048),高ASA评分(OR=3.052,P=0.001),低脂肪总量(OR=0.843,P=0.006),低骨矿含量(OR=0.203,P=0.026)是髋部骨折患者肌少症发生的相关因素。结论:高龄、高ASA评分、低脂肪总量、低骨矿含量可能是髋部骨折患者肌少症的相关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综合康复疗效观察的临床对照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白雪 《中国骨伤》2009,22(6):417-420
目的:探讨综合康复治疗对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恢复髋关节功能的临床效果。方法:2006年3月至2008年2月入选本研究100例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50例,男21例,女29例;年龄56~78岁,平均(67.2±11.0)岁;对照组50例,男26例,女24例;年龄54-79岁,平均(65.5±11.5)岁。两组病程均为10~15年。治疗组患者髋关节置换术后第2天在治疗师指导下,通过阶段性、循序渐进进行关节活动度、日常生活能力、恢复肌力等早期康复训练。对照组患者术后未实施早期康复治疗。然后,分别就其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Han-is评分、X线等方面进行分析比较。结果:100例均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3个月(12-14个月)。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比较,经秩和检验,Zc=12.72,P〈0.001,两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对疼痛、关节功能、畸形、关节活动范围等方面进行评定,治疗组总分平均(94.50±29.87)分,优32例,良12例,可4例,差2例;对照组平均(63.50±19.97)分,优12例,良15例,可7例,差16例。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X线片患髋中无假体松动和股骨颈骨折等并发症。结论: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康复治疗,是预防并发症、决定手术成败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Injury》2017,48(7):1579-1583
IntroductionManagement of Pauwels type-3 vertical femoral neck fractures has been a challenging clinical problem as they experience high shear forces and thus a greater risk of treatment failure. There is no apparent consensus on the optimal implant type for these injuries. We developed a modified dynamic hip screw (DHS), which was designed to a cage in the lag screw, loaded with autologous bone graft for the treatment of Pauwels type-3 vertical femoral neck fractures.MethodsBetween February 2010 and January 2012, 17 consecutive patients with Pauwels type-3 vertical femoral neck fractures were treated with the modified DHS loaded with autologous bone graft. All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for a minimum of 24 months (range, 24–36 months). Surgical details, operative and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the rates of nonunion and osteonecrosis and the Harris hip score were evaluated.ResultsThere were thirteen men and four women with a mean age of 37.2 years (range, 27–52 years). There were no intraoperative complications related to this technology. All fractures healed within 14.1 weeks (range, 12 to 20 weeks). One patient required total hip replacement because of avascular 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 at 27 months after surgery. According to the Harris hip score, eleven patients (64.7%) had excellent results, four (23.5%) had good results, one (5.9%) had moderate and one (5.9%) had poor result.ConclusionsThe modified DHS loaded with autologous bone graft appears to be a reliable implant for the treatment of Pauwels type-3 vertical femoral neck fractures with fewer complications.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比较不同程度帕金森病(PD)患者发生股骨颈骨折并行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的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近年来在重庆市开州区中医院骨科行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的合并了PD的股骨颈骨折患者.纳入单侧股骨颈骨折、行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患者;排除PD发病前已有姿势不稳、步态异常,股骨柄采用骨水泥型假体的患者.对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老年髋部发生二次骨折的相关风险因素,为预防对侧髋部再骨折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2月至2014年2月378例老年髋部初次骨折患者的资料,男175例,女203例;年龄60~90岁,平均(75.53±8.04)岁;股骨颈骨折125例,股骨粗隆间骨折253例。术后随访12~36个月,平均24.9个月,32例患者发生对侧髋部再骨折,男13例,女19例;年龄72~95岁,平均(81.25±5.94)岁;股骨颈骨折7例,股骨粗隆间骨折25例。根据患者术后有无对侧髋部再骨折分为骨折组和无骨折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初次骨折类型、内固定方式、卧床时间、骨质疏松情况、合并内科疾病情况、术后功能锻炼、治疗的依从性、生活环境(农村/城市)和末次随访时Harris评分,对于P0.05的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性分析。结果:骨折组与无骨折组的年龄、骨质疏松情况、合并内科疾病情况、术后功能锻炼、医疗依从性及末次随访时Harri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骨质疏松(OR=6.793,P=0.001),高龄(OR=4.170,P=0.002),合并内科疾病(OR=3.828,P=0.005),术后功能锻炼(OR=0.297,P=0.005)以及医疗依从性(OR=0.295,P=0.007)是老年髋部骨折术后对侧髋部再骨折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老年髋部骨折术后对侧再骨折主要危险因素是高龄、骨质疏松、合并内科疾病、术后功能锻炼和医疗依从性。术后需加强抗骨质疏松治疗、积极治疗内科疾病,坚持功能锻炼,以预防髋部再次骨折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