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合并糖尿病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及糖化低密度脂蛋白(AGE-IDL)水平与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心肌灌注变化的相关性。方法选取首次因急性心肌梗死在我院行急诊PCI合并糖尿病的患者92例,按PCI术后心肌灌注水平(TIMI分级)分为3组,A组61例(TIMI 3级)、B组25例(TIMI 2级)、C组6例(TIMI 0~1级,无复流),另选取冠状动脉造影阴性患者30例作为对照组(D组)。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HbA1c及AGE-LDL水平。比较4组患者血清空腹血糖、HbA1c及AGE-LDL水平与PCI术后心肌灌注的变化及相关性。结果与D组比较,A组空腹血糖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B组和C组空腹血糖[(4.62±1.82)mmo1/L、(5.51±1.73)mmo1/L vs(4.33±1.64)mmol/L]、HbA1c[(2.63±1.23)%、(5.35±1.81)%vs(0.56±0.12)%]和AGE-LDL[(73.80±9.41)μg/L、(95.42±14.56)μg/Lvs(12.46±6.21)μg/L]水平显著升高,A组HbA1c[(0.45±0.16)%vs(0.56±0.12)%]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合并糖尿病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空腹血糖、HbA1c及AGE-LDL水平与直接PCI术后心肌灌注水平呈负相关,空腹血糖、HbA1c及AGE-LDL水平有助于评估PCI术中可能出现的无复流现象。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方法:选择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90例,高血压患者78例,以5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健康对照组,测量血压、体重指数、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血脂、血糖、血尿酸、糖化血红蛋白(HbA1C)并行颈部血管B超检查,比较3组间上述临床生化指标及颈动脉血管B超检查结果;同时根据HbA1C水平,90例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被分成两组,进一步比较颈动脉血管B超检查结果。结果:①血清hs-CRP水平在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组(3.76±4.83)mg/L及高血压组(2.21±3.73)mg/L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2.08±2.85)mg/L,P0.05];②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高血压组及健康对照组(80.00%:62.82%:40.00%,P均0.001);③HbA1C≥6.5%组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明显高于HbA1C6.5%组的(86.21%:68.75%,P0.05)。结论:糖尿病及高血压均可增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HbA1C≥6.5%组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更高,糖尿病和高血压患者应检查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早期诊断动脉硬化,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3.
该文探讨血压及血糖水平与原发性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将>60岁且同时患有糖尿病和原发性高血压的患者670例,按照其收缩压及糖化血红蛋白(hemoglobin A1c,HbA1c)水平进行分组。将患者根据收缩压分为血压(<130mm Hg)严格控制组,血压(130~139mm Hg)一般控制组,血压(≥140mm Hg)未控制组;根据其HbA1c水平分为血糖严格控制组(HbA1c<6.5%),血糖一般控制组(HbA1c6.5%~7.5%),血糖未控制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T2DM)患者糖化白蛋白(GA)、GA/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清胱抑素(Cys)C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老年T2DM患者428例,依据有无颈动脉粥样硬化分为单纯T2DM组219例,T2DM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组209例。比较一般资料、生化指标、C肽水平、GA、HbA1c、GA/HbA1c比值及CysC水平,分析各指标与T2DM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之间的关系。结果糖尿病病程、收缩压(SBP)、体重指数(BMI)、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 PG)、GA、GA/HbA1c、CysC水平在T2DM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组显著高于单纯T2DM组(P0.05)。GA和2 h PG、HbA1c之间存在正相关,与BMI及空腹C肽呈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r=0.667、0.658、-0.381、-0.321,均P0.05。GA/HbA1c与GA、年龄、糖尿病病程呈正相关,与HbA1c呈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r=0.546、0.196、0.228、-0.180,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GA、GA/HbA1c、CysC与T2DM颈动脉粥样硬化独立相关。结论 GA、GA/HbA1c、CysC水平变化与T2DM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餐后高血糖对颈动脉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方法入选高血压病患者295例,所有患者行75g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后分为餐后高血糖组,餐后正常血糖组。超声波检测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和动脉粥样斑块,其中88例合并冠心病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评价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结果原发性高血压患者60.7%存在餐后高血糖。餐后高血糖组颈动脉IMT[(1.2±0.3)mm]显著大于餐后正常血糖组[(0.8±0.3)mm](P<0.01),颈动脉斑块检出率(59.2%)高于餐后正常血糖组(28.4%)(P<0.01)。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餐后高血糖达63.6%,餐后高血糖组冠状动脉狭窄评分更高(P<0.01)。相关分析餐后血糖水平与颈动脉IMT呈正相关(r=0.478,P<0.01),餐后血糖与冠脉狭窄程度正相关(r=0.557,P<0.01)。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餐后高血糖与颈动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高血压合并餐后高血糖大动脉损伤严重。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餐后高血糖对颈动脉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方法 入选高血压病患者295例,所有患者行75 g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后分为餐后高血糖组,餐后正常血糖组.超声波检测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和动脉粥样斑块,其中88例合并冠心病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评价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结果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60.7%存在餐后高血糖.餐后高血糖组颈动脉IMT[(1.2±0.3)mm]显著大于餐后正常血糖组[(0.8±0.3)mm](P<0.01),颈动脉斑块检出率(59.2%)高于餐后正常血糖组(28.4%)(P<0.01).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餐后高血糖达63.6%,餐后高血糖组冠状动脉狭窄评分更高(P<0.01).相关分析餐后血糖水平与颈动脉IMT呈正相关(r=0.478,P<0.01),餐后血糖与冠脉狭窄程度正相关(r=0.557,P<0.01).结论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餐后高血糖与颈动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高血压合并餐后高血糖大动脉损伤严重.  相似文献   

7.
GHbA1c和hsCRP与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糖化血红蛋白A1c(glycosylated hemoglobin A1c,GHbA1c)和高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 reactive protein C,hsCRP)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关系.方法 对152例原发性高血压3级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并检测GHbA1c和hsCRP.按不同颈动脉超声结果分组后比较各组的CHbA1c和hsCRP乘积.结果 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合并颈动脉内膜增厚,尤其合并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hsCRP和HbA1c的乘积显著高于无颈动脉内膜增厚患者(F=8.893,P=0.001):血清hsCRP和HbA1c的乘积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IMT增厚或斑块形成)呈正相关(r=0.459,P=0.001).结论 糖耐量异常和炎症反应的联合作用,加重了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与空腹血糖正常的老年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是否存在联系。方法通过横断面研究分析1 065名老年人,其中男320名,女745名,平均年龄71. 8岁。纳入研究的老年人的空腹血糖均低于100 mg/dl(5. 6 mmol/L)且HbA1c水平低于6.5%(48 mmol/mol),既没有心血管疾病史,也没有2型糖尿病史或降糖药物服用史。颈动脉粥样硬化通过超声检查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评估病情。多变量线性回归分析HbA1c与颈动脉IMT之间的关系。结果除外性别、体重指数、收缩压、舒张压、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吸烟和饮酒等因素影响外,血清HbA1c水平与颈动脉IMT正相关(β=0. 020,P=0. 045)。然而,空腹胰岛素水平和空腹血糖水平均与颈动脉IMT无关。结论在正常空腹血糖的老年人群中,HbA1c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呈正相关。高水平的HbA1c是评估老年人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变化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2月~2013年10月在河北联合大学附属医院心内科住院诊断为原发性高血压的患者103例,所有患者均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依据夜间血压下降率将患者分为非杓形组(n=72例)和杓形组(n=31例)。并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测定两组患者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和动脉粥样斑块。结果非杓形组患者颈动脉IMT较杓形组增加[(1.01±0.16)mm vs.(0.91±0.17)mm;P0.05],且动脉粥样斑块检出率明显高于杓形组。非杓形组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较杓形组增加[(3.24±2.18)mg/L vs.(2.33±1.81)mg/L;P0.05],而IMT与hs-CRP呈显著正相关。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对颈动脉粥样硬化进展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索高血压合并颅外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的水平变化。方法对92例高血压患者采用血管外高分辨超声进行检测,以内膜-中层厚度≥1.0 mm或发现动脉斑块为阳性结果并用酶联免疫法检测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结果在92例高血压患者中,共检出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48例,检出率为52.2%,在男性和女性中,颈动脉粥样硬化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高血压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为[(3.2±2.4)mg/ml],高于无颈动脉粥样硬化并发症的高血压患者[(2.1±1.5)mg/ml](P0.05)。结论在高血压病患者中,C-反应蛋白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清胆红素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关系。方法T2DM患者98例,按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程度分为0级组、1级组、2级组、3级组;按照HbA1c控制水平分为糖尿病A组,糖尿病B组,糖尿病C组,均测定其血清胆红素水平,再进行比较。结果T2DM患者不同程度的斑块分组之间血清胆红素水平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斑块3级组〈2级组〈1级组〈0级组,不同水平的HbA1c分组之间血清胆红素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老年T2DM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可能与低血清胆红素有关,血清胆红素可作为老年T2DM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新的实验室诊断指标,而血清胆红素与HbA1c无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糖尿病合并慢性心功能衰竭患者HbA1c(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与心功能及心衰发生的相关性,为临床提供指导。方法随机将2016年3月—2018年4月该院106例糖尿病合并慢性心功能衰竭患者(观察组)及60例单纯糖尿病患者(对照组)作为观察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对比两组患者HbA1c、空腹血糖和心功能相关指标,并分析Hb A1c水平与心功能的相关性。结果 (1)观察组患者HbA1c、空腹血糖水平、LVEDD、LVESD相比对照组明显更高(P0.05),且LVEF相比对照组更低(P0.05)。(2)Ⅳ级组患者HbA1c、空腹血糖水平、LVEDD、LVESD相比Ⅱ级组、Ⅲ级组明显更高,LVEF相比Ⅱ级组、Ⅲ级组更低(P0.05),且Ⅲ级组患者HbA1c、空腹血糖水平、LVEDD、LVESD相比Ⅱ级组明显更高,LVEF相比Ⅱ级组更低(P0.05)。(3)经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法显示,LVEF与HbA1c呈负相关(r=-0.785,P=0.012),LVESD与Hb A1c呈正相关(r=0.746,P=0.017),LVEDD与HbA1c呈正相关(r=0.752,P=0.014)。结论糖尿病合并慢性心功能衰竭患者HbA1c水平和心功能及心衰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可将HbA1c水平作为评估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非糖尿病患者中糖化血红蛋白与血压对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横断面研究的方法,分析300名非糖尿病的心脏科病人的糖化血红蛋白、血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颈动脉粥样硬化以颈动脉超声确定,颈总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0.9 mm 或粥样斑块形成均认为颈动脉超声阳性。结果颈动脉超声阳性组的空腹血糖、2 h 血糖、糖化血红蛋门、收缩压(SBP)均显著高于1阴性组,而两组间舒张压(DBP)无显著差别。而随着糖基化血红蛋白 A1c(HbA1c)或 SBP 的增高,颈动脉超声阳性的患者比例也有明显的增加。在 SBP 相似的悄况下,随着 HbA1c 的增高,颈动脉超声阳性的患者比例也有显著的增加。Logistic 多元回归分析发现,HbA1c 即使有轻度增高也是颈动脉超声阳性的独立预测因子(OR=4.1,P=0.009),且其作用独立于性别、体质量指数、SBP、DBP、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敏 C 反应蛋白、空腹血糖、2 h 血糖。结论非糖尿病患者中糖化血红蛋白的轻度升高可能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的增加有关,且这种作用独立于其他血精指标及多重危险因素。SBP 与糖化血红蛋白增高对...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对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BPV)和颈动脉硬化的影响。方法纳入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高血压患者220例,行动态血压、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生化等检查,根据是否合并糖尿病及HbA1c水平,分为A组(单纯高血压,n=104)、B组(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HbA1c7.0%,n=63)、C组(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HbA1c≥7.0%,n=53),比较3组之间一般资料、BPV,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影响因素。结果与A组、B组比较,C组日间收缩压标准差(dSBPSD)[(14.5±4.0)比(12.9±3.3)、(12.7±2.9)mm Hg]、日间收缩压变异系数(dSBPCV)[(10.5±2.8)%比(9.7±2.4)%、(9.4±2.4)%]、24h收缩压加权标准差(24hWSD)[(13.6±3.4)比(12.6±2.9)、(12.3±2.6)mm Hg]较高,夜间血压下降更低[(4.3±8.8)、(4.0±6.7)比(0.9±8.9)mm Hg](均P0.05)。反杓型组颈动脉IMT、颈动脉硬化检出率高于非杓型组,非杓型组又高于杓型组[(1.20±0.27)、(1.09±0.23)比(0.91±0.20)mm;95.3%、80.9%比62.7%;均P0.05]。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夜间平均收缩压(β=0.345)、老年(β=0.324)、HbA1c升高(β=0.190)、dSBPCV增加(β=0.140)是IMT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1)。结论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血糖未控制患者BPV升高,血压节律异常增加,颈动脉硬化程度加重。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老年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与颈动脉斑块的相关性。方法选择老年糖尿病患者80例,根据有无颈动脉斑块分为无斑块组和有斑块组,有斑块组根据斑块等级分为斑块Ⅰ、Ⅱ级组和斑块Ⅲ级组,根据糖化血红蛋白(HbA1c)控制情况以6.5%为界限分为控制良好组(HbA1c≤6.5%)和控制不良组(HbA1c6.5%)。彩色多普勒超声测定颈动脉斑块,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糖和血脂情况,多功能全定量特种蛋白金标检测仪测定HbA1c。分析老年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与颈动脉斑块的相关性。结果 80例糖尿病患者中,无斑块组9例,斑块Ⅰ级组13例,斑块Ⅱ级组17例,斑块Ⅲ级组41例。各组糖尿病患者的年龄、总胆固醇(TC)和甘油三酯(TG)水平比较差异显著(P0.05)。糖尿病有斑块组的HbA1c、空腹血糖(FPG)和餐后2 h血糖均高于无斑块组(P0.05)。斑块Ⅰ级组、斑块Ⅱ级组和斑块Ⅲ级组之间HbA1c、FPG和餐后2 h血糖比较差异显著(P0.05)。斑块Ⅱ级组斑块Ⅲ级组各指标均高于斑块Ⅰ级(P0.05);斑块Ⅱ级组和斑块Ⅲ级组之间无差异(P0.05)。HbA1c控制良好组和控制不良组之间的颈动脉斑块等级之间有显著差异(P0.05),糖化血红蛋白控制良好组无斑块和斑块Ⅰ级患者比例高于控制不良组(P0.05),斑块Ⅱ级和Ⅲ级患者比例低于控制不良组(P0.05)。糖尿病患者的颈动脉斑块和患者的年龄呈正相关(r=0.351,P0.05),糖尿病患者的颈动脉斑块和患者的HbA1c水平、FPG水平和餐后2 h血糖水平均呈正相关(r=0.413,0.479,0.598,P0.05),结论老年性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和HbA1c水平与颈动脉斑块的发生正相关,HbA1c控制良好可以改善颈动脉斑块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与血糖、血脂等因素的相关性。方法对100例2型糖尿病初诊患者和40例我院血糖正常的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测定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平均值及粥样硬化斑块情况,同时测定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脂[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等项目,分析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硬化情况与血糖、血脂的关系。结果 100例糖尿病患者有不同程度颈动脉粥样硬化者占75%(75例),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25%,P<0.01)。糖尿病有斑块组IMT平均为(1.42±0.21)mm,糖尿病无斑块组IMT平均为(1.00±0.18)mm,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糖尿病有斑块组患者的HbA1c、LDL-C水平明显高于和HDL-C水平明显低于无斑块组患者[HbA1c:8.1%±1.6%比6.2%±1.8%;LDL-C:(4.8±0.9)mmol/L比(4.2±0.8)mmol/L;HDL-C:(0.8±0.3)mmol/L比(1.0±0.5)mmol/L,均为P<0.05]。结论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硬化的程度与血糖、血脂水平存在显著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脂蛋白a[Lp(a)]与高血压并糖耐量减低(IGT)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选择单纯高血压患者82例,单纯糖耐量减低患者84例,高血压合并糖耐量减低患者86例,采用彩色超声仪检测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 MT),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测定血清中Lp(a)。结果:高血压并IGT的患者的Lp(a)值[(179.5±23.4)mg/L],颈动脉I MT[(1.24±0.11)mm],明显高于单纯高血压组[(138.8±17.8)mg/L,(0.94±0.14)mm]及单纯糖耐量减低组[(142.3±18.0)mg/L,(1.02±0.12)mm],P均0.05。高血压合并糖耐量减低的患者Lp(a)与I MT值呈正相关(r=0.654,P0.05)。结论:Lp(a)在高血压合并糖耐量减低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将老年脑梗死患者400例根据有无2型糖尿病分为单纯脑梗死组144例,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组(合并组)256例,选择同期体检者作为对照组102例。行糖化血红蛋白(HbA1c)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检测,同时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并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并进行分析。结果合并组和单纯脑梗死组与对照组的HbA1c、hs-CRP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16±2.47)%和(5.01±1.76)%vs(5.10±1.08)%,(4.23±2.76)ng/L和(3.42±2.02)ng/L vs(1.50±1.54)ng/L,P<0.05]。年龄、高血压、HbA1c、hs-CRP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合并组的颈动脉硬化程度较单纯脑梗死组和对照组严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0.3%vs 46.5%和8.8%,P<0.05)。IMT与HbA1c、hs-CRP水平呈正相关(r=0.317,r=0.208,P<0.05)。结论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ICVD颈动脉粥样斑块与HbA1c、hs-CRP水平密切相关,临床应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性.方法 2型糖尿病患者80例,根据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分为无颈动脉硬化组23例、颈动脉粥样硬化稳定斑块组25例、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性斑块32例.所有患者均采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连续监测72 h血糖,计算平均血糖水平(MBG)及标准差(SD)、日内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变异系数(CV),并记录年龄、性别、病程、身高、体重、体重指数(BMI)、糖化血红蛋白(HbAlc)及一般生化指标.结果 颈动脉粥样硬化两组与无颈动脉硬化组比较,病程、收缩压、脉压差、TC、LDL-C、HbA1c有显著差异(P<0.05).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组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稳定斑块组比较,病程有显著差异(P<0.05),MBG、SD、MAGE、CV随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逐渐增高(P<0.05).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增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风险,需重视动态血糖监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中药养阴消渴汤联合西药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的效果。方法选取该院2017年9月—2018年10月期间诊治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64例,其中32例接受常规西药治疗,为对照组;另外32例在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养阴消渴汤,为观察组。比较分析两组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以及糖基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结果观察组空腹血糖(6.02±1.46)mmol/L、餐后2血糖(7.11±1.92)mmol/L及HbA1c(6.45±1.23)%低于对照组[(7.48±1.54)mmol/L,(8.25±1.88)mmol/L,(7.29±1.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养阴消渴汤联合常规西药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效果良好,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的血糖水平和糖基化血红蛋白,值得临床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