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了解广州市中学生性暴力发生情况,为学校和社会开展校园暴力预防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以广州市6所中学2 590名在校中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采用自设问卷对其进行匿名调查,对可能影响性暴力施暴、受暴或两者皆有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广州市中学生性暴力施暴发生率为11.8%(306/2 590),男生和女生分别为15.3%(236/1 543)、6.7%(70/1 042);性暴力受暴发生率为20.4% (528/2 590),男生和女生分别为22.9%(353/1 543)、16.6%(173/1 042).单纯施暴的发生率为1.6%(41/2 590),单纯受暴的发生率为10.2%(263/2 590),施暴受暴兼有的发生率为10.2%(265/2 590).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在单纯施暴的学生中,饮酒(OR=2.864)、玩计算机游戏(OR=2.136)的学生更容易施暴他人;在单纯受暴的学生中,受到父母体罚(OR=2.462),初一(OR=2.462)、初二(OR=2.030)、初三(OR=1.825)年级的学生更容易受到性暴力;在施暴受暴组中,男生(OR=2.531),初一(OR=1.293)、初二(OR=1.240)、初三(OR=2.005),情绪型性格(OR=1.565)、饮酒(OR=2.534)、玩计算机游戏(OR=1.427)、受到父母体罚(OR=1.594)、母亲非民主型教养方式(OR=1.717)的学生更容易施暴受暴两者兼有.结论 广州市中学生性暴力现象不容忽视.需根据施暴受暴的不同特征,开展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预防中学生性暴力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小学生校园暴力施暴行为现况,探讨个人及家庭因素对校园暴力行为的影响。方法于2018年10月—2019年1月,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对四川省泸州市12所小学3~5年级6 048名小学生进行匿名自填式问卷调查。结果调查对象校园暴力施暴行为发生率为30.20%。家庭因素中,和兄弟姐妹关系一般(OR=1.28,P=0.046)、母亲文化程度较低(OR=1.26,P=0.036;OR=1.42,P=0.002;OR=1.59,P 0.001)、非原生家庭(OR=1.34,P=0.001)等是校园暴力行为的危险因素;父母未当面吵架(OR=0.53,P 0.001)、积极教养方式(OR=0.54,P 0.001)是校园暴力施暴行为的保护性因素。结论不良家庭结构、紧张的家庭氛围,消极教养方式与母亲文化程度较低等家庭因素都与小学生暴力行为有关,因此良好的家庭关系与氛围,优化的家庭教育形式与方法,有助于减少校园暴力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广州市大学生校园暴力发生情况,探讨施暴和受暴的危险因素。方法 以2010年广州市高校在校本科生为调查对象,采取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3所高校,对其中的2200名大学生实施校园暴力及其影响因素问卷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2103份。采用卡方检验分析校园暴力的性别、年级、专业分布情况。对可能影响校园暴力中施暴和受暴的因素进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广州市大学生校同暴力发生率为69.9%( 1471/2103),男、女生校园暴力发生率分别为75.6% (830/1098)、63.8% (641/1005)( x2= 34.82,P<0.05)。校园暴力施暴和受暴发生率分别为63.6% (1338/2103)、55.3%( 1163/2103),男生施暴和受暴发生率分别为70.9% (778/1098)、60.0% (659/1098),女生施暴和受暴发生率分别为55.7%( 560/1005)、50.1% (504/1005) (x2施暴=51.93,x2受暴=20.68,P值均<0.01)。精神暴力发生率最高,为68.0%(1430/2103),其次为性暴力,发生率为34.2% (719/2103),躯体暴力最低,为16.5%( 348/2103)。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生(OR= 1.60)、文科专业(OR= 1.82)、非独生子女(OR =1.31)、生活费不足(基本够用OR= 1.35,不够用OR= 1.54)、玩电脑游戏(OR= 1.70)、玩滑板等特技(0R=2.03)、喜欢暴力节目(一般OR=1.30,喜欢0R=1.44)、母亲有赌博行为(OR =4.29)、父亲放纵型教养方式(OR= 1.60)、高中之前有时遭他人欺负(OR =1.61)、对学校现行环境和制度不满(没什么特别感觉OR= 1.67,有部分不满OR=1.89)、小学老师对自己有不良行为(有1种时OR =1.35,有2种及以上时OR= 1.90)(P值均<0.05)是校园暴力施暴的危险因素。男生(0R=1.23)、少数民族(OR=1.71)、非独生子女(OR= 1.39)、自身有不良行为习惯(OR= 1.32)、家庭经济困难(一般OR= 1.51,困难OR= 1.88)、母亲有赌博行为(OR =2.33)、父亲放纵型教养方式(0R=1.37)、偶尔被母亲体罚(OR= 1.35)、高中之前曾遭他人欺负(有时OR= 1.61,经常OR= 1.85)、上学期间压力大(有点大OR= 1.37,非常大OR= 1.40)、对学校现行环境和制度不满(有部分不满OR= 1.56,完全不满OR =2.04)、小学老师对自己有不良行为(有1种时OR= 1.70,有2种及以上时OR=2.04)(P值均<0.05)是校园暴力受暴的危险因素。结论 广州市大学生校园暴力现象较严重,尤其是精神暴力和性暴力,校园暴力施暴和受暴的危险因素种类多。  相似文献   

4.
安徽省4县农村中学生自杀未遂的学校相关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分析青少年学习成绩不良、校园欺凌、低学校满意度及学校意识与自杀未遂的关联强度,为促进学校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 以安徽省4县16所非示范中学10 894名10~21岁青少年为研究对象,按无记名方式填写问卷调查自杀未遂、校园欺凌、自评学习成绩情况.以过去一年至少1次实施过自杀行为但未致死亡界定为有自杀未遂.分别使用多维学生生活满意度量表(MSLSS)-学校满意度分量表、Piers-Harris 儿童自我意识量表-学校意识分量表,评定青少年学校满意度和学校自我意识.结果 中学生自杀未遂的报告率为5.8%;不同学习成绩及不同校园欺凌行为中学生自杀未遂报告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学习成绩不良中学生自杀未遂报告率高于学习成绩良好者(X2=11.39,P=0.023);施暴与受暴行为共存的中学生自杀未遂报告率高于仅有受暴(28.7%vs.15.8%,P<0.000、施暴(28.7%vs.10.6%,P<0.001)行为或无欺凌行为(28.7%vs.4.8%,P<0.001)的中学生;以青少年和父母的社会人口统计学变量为控制变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校园欺凌、学校满意度低和学校意识低是自杀未遂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 青少年自杀未遂与校园欺凌和学校意识密切相关,应根据中学生自杀未遂的校园危险因素采取必要的预防和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5.
了解宁波市中学生暴力流行现状及影响因素,为制定校园暴力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宁波市70所初高中学校10 787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在美国青少年危险行为监测系统(Youth Risk Behavior Surveillance System,YRBSS)的基础上进行编制,主要包含人口学信息、自我暴力、躯体暴力和网络暴力等内容.结果 在调查前1年内,20.20%的学生发生了暴力行为.其中12.88%的学生曾发生至少1次的打架行为,8.86%曾在校园内打架.分别有2.40%和5.36%的学生曾遭受至少1次的校园欺凌和网络欺凌.5.42%的学生实施过自我暴力行为,且30.09%自我暴力实施者需送医院就诊.多因素分析显示,男生和城市地区是打架的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5.51,1.23),而高年级和跟父母一起生活则是保护因素(OR值分别为0.78,0.81);男生、城市地区和父母婚姻关系异常是学生遭受校园欺凌的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3.32,1.48,2.04),而高年级、近视和跟父母一起生活的则是保护因素(OR值分别为0.88,0.71,0.63);男生、城市地区和父母婚姻关系异常是中学生遭受网络欺凌的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1.72,1.35,1.50),而跟父母一起生活的则是保护因素(OR=0.61);父母关系异常是学生发生自我暴力的危险因素(OR=1.84),而高年级、跟父母一起生活则是保护因素(OR值分别为0.90,0.87).结论 青少年暴力普遍存在,低年级中学男生、父母婚姻异常家庭的孩子是暴力的高危人群,需要采取综合性的防制措施.  相似文献   

6.
探讨父母心理控制、行为控制与中学生攻击行为之间的关系,为青少年攻击行为的干预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法抽取蚌埠市初高中在校学生1 046名,使用父母心理控制和行为控制量表及攻击行为量表进行调查.结果 女生愤怒得分高于男生,男生攻击总分高于女生(t值分别为6.28,2.56,P值均<0.01);两两比较显示,初二学生攻击行为得分高于初三、高一和高二的学生(P值均<0.05).男、女生在父母控制总分、父亲行为和心理控制得分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22,4.07,3.01,P值均<0.05);父母控制存在年级差异,两两比较显示,初中生父母控制水平高于高中生(P值均<0.05).父母控制与男女中学生的攻击性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16,0.29),其中父母的心理控制与男生的攻击性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26,0.23),父母的行为控制和父母的心理控制与女生的攻击性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09,0.13,0.29,0.35)(P值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父亲(OR=0.50,95%CI=0.21~0.79)和母亲(OR=0.32,95%CI=0.02~ 0.62)的心理控制对男生的攻击行为具有预测性;对于女生而言,母亲的心理控制(OR=0.55,95%CI=0.23~0.87)和父母控制(OR=0.17,95%CI=0.01~0.33)可以预测女生的攻击行为(P值均<0.05).结论 中学生的攻击行为不容忽视,对父母控制进行有效干预可以预防和控制中学生的攻击行为.  相似文献   

7.
广州市中学生校园暴力发生现状及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中学生校园暴力的发生状况,探讨遭受暴力和施暴他人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方法,以广州市某中学生为研究对象,对1年来校园暴力发生状况及相关因素进行调查.分析各类型暴力的发生率,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暴力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调查1064名中学生,在近1年里校园暴力发生率为40.7%,其中遭受暴力和施暴他人发生率分别为33.5%,18.6%;在受暴类型中,心理暴力发生率最高(18.2%),其次是被人故意破坏物品(14.8%),身体暴力(13.7%)和性暴力(4.7%);在施暴类型中,身体暴力发生率最高(11.9%),其次是心理暴力(9.4%),故意破坏他人物品(4.1%)和性暴力(2.7%).吸烟、游荡、流涟娱乐场所、零用钱少和曾受家庭暴力均是遭受暴力和施暴他人的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7.74、2.07、2.16、1.35、1.96和4.06、2.71、4.92、1.55、1.19),此外,认为欺凌行为属正常行为也是施暴他人的危险因素(OR值为1.71).[结论]广州市中学生校园暴力发生普遍,学校有关部门应针对暴力发生的危险因素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防制.  相似文献   

8.
北京市中学生校园躯体暴力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了解北京市不同性别中学生校园躯体暴力行为的流行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北京市初一到高三学生5718名,匿名填写问卷,有效问卷5660份.采用logistic回归方法进行影响因素分析.结果 北京市中学生校园躯体暴力的报告率为14.3%,男生高于女生(男生25.2%、女生5.1%).无论男女生,学校亲密度差是校园躯体暴力发生的危险因素(男生OR=1.060、女生OR=1.065);父亲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OR=1.653)、重组/单亲家庭(OR=1.834)、低年级(初一OR=5.291、高二OR=1.526)、学习成绩较差(OR=1.470)是男生躯体暴力发生的危险因素.家庭经济状况较好(OR=0.546)、同伴关系较好(OR=0.618)、与父亲沟通容易(OR=0.756)是男生躯体暴力发生的保护因素.与母亲沟通容易(OR=0.358)是女生躯体暴力发生的保护因素.结论 校园躯体暴力的流行状况及影响因素与性别有关,应充分考虑性别差异,从个人、家庭、学校等多方面采取干预措施,预防校园躯体暴力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大学生约会暴力现状,探讨自我控制水平、对约会暴力的态度与施暴行为的关系。方法于2018年3—6月,采取整群抽样方法选取4所大学2 264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采用约会暴力问卷、自我控制简明版量表、约会暴力态度问卷进行调查。结果 2 264名调查对象中,施暴经历阳性报告率为68.77%,其中男生为62.88%,女生为73.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87,P=0.018);三、四年级总体报告率高于一、二年级(χ~2=16.21,P=0.035)。其中,70.26%的大学生对对方实施过≥3次的暴力行为。施暴类型中,精神暴力报告率最高,为78.68%,其次为躯体暴力报告率(57.88%)及性暴力报告率(9.57%)。其中,女生实施精神暴力的行为明显高于男生(χ~2=16.492,P=0.016),而在性胁迫方面,男生施暴行为显著高于女生(χ~2=11.02,P=0.000)。施暴行为发生的常见原因为出现分歧双方沟通不良时(65.06%),缺乏自尊和尊重他人、言行举止不当(57.29%),不守时、不守信(52.41%)。相对于无施暴行为者,施暴经历阳性组的自我控制得分明显偏低(t=2.89,P=0.016),约会暴力态度问卷得分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85,P=0.000)。结论大学生约会暴力行为发生率较高,低自我控制能力、对约会暴力的接受度与施暴行为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了解有恋爱经历在校医专大学生恋爱暴力发生情况,为有效预防校园暴力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安徽省某医学专科学校在校一、二年级有恋爱经历的1 734名学生为研究对象,比较不同性别及不同依恋类型学生恋爱暴力的检出率.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在控制相关混杂因素的作用后,评价依恋类型对男女大学生恋爱暴力发生的影响.结果 1 734名大学生中,主动施暴者共733名(42.3%),被动受暴者573名(33.0%).女生主动施暴检出率(47.8%)高于男生(31.3%),男生被动暴力检出率(36.8%)高于女生(3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43.19,5.50,P值均<0.05).以安全型依恋为参考,迷恋型依恋是女生主动暴力(OR=1.88,95%CI=1.15~3.07)、被动暴力(OR=2.52,95%CI=1.49~4.24)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恋爱暴力现象普遍,依恋类型与大学生恋爱暴力的关联有性别特异性,迷恋型依恋增加女生恋爱暴力发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11.
探讨中学生日常暴力暴露现状及其与校园欺凌的关系,为促进中学生的身心积极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日常暴力暴露问卷(Violence Exposure Scale,VES)、攻击规范信念量表(Normative Beliefs about Agression Scale,NOBAS)、青少年自我控制能力问卷(Middle School Students’s Self-control Scale,MSSSCS)和中学生校园欺凌问卷,于2019年8-10月对方便抽取的新乡市2所初中和3所高中的1 372名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中学生日常暴力暴露总分为(34.22±12.09)分,女生日常暴力暴露、传统欺凌和网络欺凌得分均低于男生(t=-2.60~-6.32,P值均<0.05),初中生日常暴力暴露、传统欺凌和网络欺凌得分均高于高中生(t=4.59~7.50,P值均<0.05).暴力暴露与攻击信念、传统欺凌和网络欺凌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20,0.44,0.51,P值均<0.01),与自我控制呈负相关(r=-0.29,P<0.01);攻击信念与传统欺凌、网络欺凌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28,0.22,P值均<0.01),与自我控制呈负相关(r=-0.38,P<0.01).暴力暴露通过攻击性信念间接影响传统欺凌/网络欺凌;攻击性信念对中学生传统欺凌/网络欺凌的影响,随自我控制的增加而减小.结论 攻击性信念在暴力暴露与传统欺凌/网络欺凌中起中介作用,自我控制调节着两者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了解汕头市中小学生不同暴力角色对校园施暴行为的认知情况,为制定并实施针对性校园暴力干预措施和加强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以汕头市5 435名中小学生为研究对象,调查不同暴力角色(施暴者、受害者、施暴-受害者、既不是施暴者又不是受害者)对校园施暴行为的认知情况.结果 男生校园施暴行为的认知得分(19.13±4.447)低于女生(20.37±3.414);不同年级学生对校园施暴行为的认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862,P>0.05),但以初中生对施暴行为的认知得分最低,且暴力行为检出率最高;不同暴力角色中,施暴-受害者对校园施暴行为的认知最差,其次为受害者(F=7.524,P<0.01);进一步对性别进行分层,女生不同暴力角色对校园施暴行为的认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517,P>0.05);男生不同暴力角色对校园施暴行为认知得分由低到高排序依次为施暴-受害者、受害者、施暴者以及既不是施暴者又不是受害者(F=16.520,P<0.01).结论 男生及施暴-受害者对校园施暴行为的认知情况较差.应给予他们更多关注,采取合理有效措施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2010年广州市大学生精神暴力的发生情况和影响因素.方法 于2010年以方便抽样法抽取广州市3所高校61个班级共2 200名大学生,运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大学生精神暴力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进行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2 060份.分别采用x2检验和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比较不同性别大学生精神暴力发生情况和影响因素.结果 近1年内,有66.3%(1 365/2 060)的大学生经历了精神暴力,或作为施暴者,或作为受暴者,其中,男性为72.3%(775/1 072),女性为59.7%(590/988),男性高于女性(x2=36.39,P<0.05).精神暴力仅施暴、仅受暴和既施暴又受暴的发生率分别为16.1%(331/2 060)、8.9%(184/2 060)和41.3%(850/2 060),女性仅受暴发生率为10.4%(103/988),高于男性的7.6%(81/1072)(x2 =5.20,P<0.05);男性既施暴又受暴的发生率为47.3%(507/1 072),高于女性的34.7% (343/988)(x2=33.56,P<0.05).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广州市男性大学生精神暴力仅施暴的危险因素为个人不良行为习惯(OR=1.90);仅受暴的危险因素为非独生子女(OR =2.42)、小学至高中老师对自己有不良行为(OR =1.78);既施暴又受暴的危险因素为非独生子女(OR=1.88)、个人有不良行为习惯(OR=1.98)、家庭经济条件困难(OR=1.99)和一般(OR=1.67)、小学至高中老师对自己有不良行为(OR=2.07).女生仅施暴的危险因素为自认月生活费不够用(OR=2.14)或基本够用(OR=2.26)、个人有不良行为习惯(OR=1.69);仅受暴的危险因素为家庭经济条件困难(OR =6.67)或一般(OR =3.81)、在大学以前曾经受人欺负(OR=2.05);既施暴又受暴的危险因素为自认月生活费不够用(OR=1.81)、家庭经济条件困难(OR=2.43)、父母间关系不和谐(OR=1.76)、父母曾对自己体罚(OR=1.66)、小学至高中老师对自己有不良行为(OR=1.73)、在大学以前曾经有受人欺负(OR =2.14),保护因素为宗教信仰(OR=0.38)(P值均<0.05).结论 2010年广州市大学生精神暴力形势严峻.不同性别精神暴力的影响因素不同,女性受影响的范围较男性广,且受家庭和父母的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14.
调查中学生遭受校园暴力现状及与性取向之间的关系,为校园暴力的干预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选取重庆市某区3 738名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有49.9%的学生遭受过校园暴力.不同学段、性别、父/母受教育程度、学业成绩、性取向学生遭受校园暴力检出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18.66,88.35,7.71,8.26,10.07,15.23,P值均<0.01),初中生(53.4%)高于高中生(46.3%),男生(58.1%)高于女生(42.7%),父母受教育程度本科及以上者(54.0%,54.6%)比本科以下者(48.6%,48.7%)高,成绩中等以下学生(54.5%)比中等及以上学生(48.9%,47.9%)高,同/双性恋(58.7%,58.7%)比不确定/异性恋(51.6%,48.1%)高.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同/双性恋与中学生遭受校园暴力正性相关(OR值分别为1.51,1.68,P值均<0.05).结论 学校应加强中学生校园暴力的预防和干预;引导学生理性面对同/双性恋群体,减少和避免对其做出暴力行为.  相似文献   

15.
小学生校园暴力现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小学生校园暴力的发生现状,探讨校园暴力行为学校水平和个人水平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以深圳市宝安区14所公办小学和6所农民工子弟小学的4~6年级小学生为研究对象,对1年来校园暴力发生状况及相关影响因素进行调查。以学生为第一水平,学校为第二水平,拟合二分类两水平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校园施暴行为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共调查5834名小学生,平均年龄(11.49±1.17)岁,男、女生分别为3281、2553人,公立、农民工子弟学校学生分别为4234、1600人,分别占72.60%、27.40%。在近1年里校园施暴行为发生率为72.51%(4230/5834);在施暴类型中,心理暴力发生率最高,为71.94%(4197/5834),其次为躯体暴力为44.31%(2585/5834);公立、农民工子弟学校学生的施暴行为发生率分别为76.10%(3220/4234)、63.10%(1010/1600);男、女生的施暴行为发生率分别为75.59%(2480/3281)、68.55%(1750/2553)。公办性质学校(OR=2.20)、健康教育不足(OR=1.73)、男生(OR=1.27)、学习成绩一般(OR=1.29)、打网络游戏(OR=1.93)、父母当面吵架(OR=1.56)和打骂的教养方式(OR=1.60)均是施暴行为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深圳市宝安区小学生校园暴力发生普遍,学校有关部门应针对暴力发生的危险因素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16.
了解成都市青年学生亲密关系暴力行为现状及其与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关系,为开展亲密关系教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选取成都市高校有恋爱经历的青年学生1 041名进行问卷调查,了解亲密关系暴力行为发生情况及影响亲密关系暴力行为的因素.结果 有恋爱经历的青年学生亲密关系暴力的施暴发生率为69.6%,受暴发生率为62.2%.分别有65.4%,64.0%的青年学生曾经施加或遭受过3次以上的亲密关系暴力,52.92%的青年学生既是施暴者又是受暴者.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相比女性青年学生,男性青年学生不容易产生亲密关系的施暴行为(OR=0.59),但可能成为亲密关系中的受暴者(OR=1.91);现恋爱0.5年以上(OR--1.70)、同居(OR=2.47)、被同伴欺侮过(OR=1.54)、被父母干涉过者(OR=1.63)与产生施暴行为呈正相关,现恋爱0.5年以上(OR=1.51)、同居者(OR=2.52)也与遭遇暴力行为呈正相关;管理消极情绪的效能感与亲密关系中施暴和受暴行为呈负相关(OR值分别为0.96,0.97)(P值均<0.05).结论 青年学生亲密关系暴力现象较为普遍,与青年学生的父母教养方式、同伴关系、恋爱关系和管理消极情绪的能力有密切关系,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17.
了解贵州省中学生自杀意念的流行现况及影响因素,为中学生心理行为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贵州省14所中学4 903名学生,采用“中国青少年健康相关行为问卷”进行调查,用x2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统计分析数据.结果 贵州省中学生过去12个月里自杀意念报告率为14.3%,其中男生为13.2%,女生为15.4%,女生高于男生(x2=5.20,P<0.05);初中生为13.7%,高中生为15.0%,汉族学生为14.5%,少数民族学生为14.1%,学段及民族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生(OR=1.49),母亲文化程度大专以上(OR=2.26),过去30 d遭受心理暴力(OR=1.30),过去12个月里参与打架(OR=1.33)、经常感到孤独(OR=1.86)、经常失眠(OR=1.38)、故意自伤(OR=3.58)、因伤心绝望停止平常活动(OR=1.87)、离家出走意念(OR=3.31)、网络成瘾(OR=1.37)、经常步行违规(OR=2.42)与自杀意念呈正相关(P值均<0.05);经常因学习压力感到心情不愉快(OR=0.73)与自杀意念呈负性相关(P<0.05).结论 中学生自杀意念与校园暴力、不良内隐性心理体验及行为方式密切相关.社会各界应广泛重视,有针对性地制定措施进行防护.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高中生网络成瘾(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IAID)行为形成的心理社会等影响因素.方法 从浙江省德清县6所高中选取733名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自编个人基本情况调查表、网络成瘾测验问卷(IAT)、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中学生应激源量表、中学生应对方式量表、症状自评量表(SCL-90)等进行测量调查.结果 浙江省德清县高中生IAD发生率为9.8%;男生IAD发生率(12.2%)高于女生(7.3%);IAD发生率随学生每天平均上网时间增加而明显增加(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平均上网时间(OR=2.716)、SCL-90精神病性因子(OR=2.180)、同学朋友压力(OR=1.649)、幻想否认(OR=1.171)、逃避(OR=1.134)、学习压力(OR=1.101)、父亲过分干涉(OR=1.068)与高中生网络成瘾行为有关.结论 网络成瘾发生与上网时问、应激压力、应对方式、父母教养方式、个性心理特点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中国人口较少民族儿童青少年校园暴力发生现况和流行特征,探究其发生的影响因素,为制定人口较少民族校园暴力干预策略及国家制定相关卫生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16年采用整群抽样方法,随机抽取9~16岁人口较少民族中小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问卷调查人口较少民族儿童青少年自报校园暴力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结果 2016年中国人口较少民族儿童青少年自报过去30 d里有过校园暴力的发生率为73.19%,其中男生发生率为75.91%,女生为70.65%;9~12岁为72.47%,13~16岁为73.98%;独龙族为81.65%,德昂族为71.70%,布朗族为79.06%,阿昌族为67.16%,普米族为56.93%,怒族为92.24%,基诺族为59.59%。非留守儿童(OR=1.24,95%CI=1.00~1.54)及非住宿生(OR=1.33,95%CI=1.02~1.73)是人口较少民族儿童青少年发生校园暴力的独立保护因素(P0.01);民族是发生校园暴力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1)。此外,过去12个月里有过自伤事件(OR=1.96,95%CI=1.45~2.64)、男性(OR=1.21,95%CI=1.00~1.48)、母亲从事非农业工作(OR=1.84,95%CI=1.38~2.45)、母亲文化程度低(初中OR=0.62,95%CI=0.41~0.94;小学OR=0.92,95%CI=0.59~1.44)、自觉有孤独感(偶尔OR=1.27,95%CI=0.82~1.95;经常OR=1.98,95%CI=1.26~3.11)、自觉学习压力大或成绩问题经常感到心情不愉快(偶尔OR=1.27,95%CI=0.90~1.80;经常OR=2.23,95%CI=1.51~3.27)、以及过去12个月里发生打架多次均是人口较少民族儿童青少年发生校园暴力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因担心某事而经常失眠是发生校园暴力的可能危险因素(0.05P0.10)。校园暴力居前3位的类型依次为被恶意取笑(55.79%),被威胁、恐吓(32.75%)和有人对我开色情玩笑或做色情动作(30.62%)。结论中国人口较少民族儿童青少年的校园暴力发生率较高,今后各级政府、各部门应加强合作,开展对少数民族儿童校园暴力的预防与综合干预,创造安全、健康校园。  相似文献   

20.
刘刚 《中国校医》2021,35(12):894-897
目的 了解某职中护理专业学生校园暴力施暴者基本特征。方法 采取分层随机抽样,抽取某职中护理专业医学生150名。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暴力施暴者基本特征进行调查。结果 有、无吸烟行为施暴发生率分别为37.04%、19.44%(χ2=7.133,P=0.008);有、无饮酒行为施暴发生率分别为35.90%、19.44%(χ2=5.027,P=0.025);有、无逃课行为施暴发生率分别为49.12%、15.05%(χ2=20.347,P<0.001);单亲家庭、组合家庭、正常家庭的施暴发生率分别为68.29%、25.00%、10.11%(χ2=47.232,P<0.001);父母学历水平为大专及以上、中专/高中、初中及以下的施暴发生率分别为14.29%、20.93%、38.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9.748,P<0.001);有、无打骂的教育方式的施暴发生率分别为44.93%、13.58%(χ2=18.182,P<0.05);住校、非住校就读的施暴发生率分别为42.47%、14.29%(χ2=14.761,P<0.05);一、二、三年级的施暴发生率分别为19.30%、22.45%、45.45%(Z=-9.764,P<0.001);学习成绩排班级前1/4、中等、后1/4的施暴发生率分别为13.51%、24.64%、45.45%(χ2=10.888,P=0.004)。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与施暴行为有关的因素有:吸烟、逃课、打骂教养方式、就读形式、年级、学习成绩。其中,吸烟中的无吸烟行为、逃课中的无逃课行为、教养方式中的无打骂教养方式、就读形式中的非住校就读是防制施暴行为发生的因素(P值均<0.05)。结论 护理专业医学生无吸烟行为、无逃课行为、无打骂教养方式、非住校就读是防制施暴行为发生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