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胸壁打孔电视胸腔镜体外循环下室缺修补47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总结 4 7例胸壁打空电视胸腔镜辅助下室间隔缺损修补的体外循环 (CPB)方法和可行性。方法 :分析 4 7例室间隔缺损患者在胸腔镜下行室缺修补病例并与随机抽取的同期 4 7例常规方法修补室缺病例进行比较。结果 :胸腔镜组患者CPB时间平均 (89.6± 2 7.4 )min ,升主动脉阻断时间平均 (37.9± 15 .3)min ,3例患者产生血红蛋白尿。 2例患者因术后残余漏而再次CPB下手术 ,其他患者手术顺利 ,术后无并发症并痊愈出院 ;常规组CPB时间平均 (6 9.2± 19.6 )min ,升主动脉阻断时间平均 (2 6 .7± 11.3)min ,2例患者产生血红蛋白尿 ,患者手术均顺利。二组转流时间和主动脉阻闭时间相比较差别明显 (P <0 .0 5 )。结论 :初期胸壁打空电视胸腔镜体外循环下行室间隔缺损修补术的体外循环时间和主动脉阻闭时间较常规方法延长 ,但其手术方法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2.
目的回顾性分析全胸腔镜下行20例成人房间隔缺损修补手术的临床效果,总结全胸腔镜下心脏手术经验。方法该院自2014年3月-2016年8月,采用右侧股动脉、股静脉插管建立周围体外循环,主动脉根部顺行灌注冷血停跳液保护心肌,在右侧胸壁打3孔完成成人房间隔缺损修补心脏手术20例,分析手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体外循环时间、呼吸机辅助时间、胸腔引流情况、住院天数和并发症等临床资料。结果全组患者手术时间为3.5~5.0 h,平均(3.8±0.5)h;升主动脉阻断时间为28~46 min,平均(29.8±8.2)min;体外循环时间为86~108 min,平均(80.6±11.5)min;呼吸机辅助时间5~8 h,平均(6.0±0.8)h;胸腔引流量100~260 ml,平均(150.0±35.0)ml;术后住院时间6~9 d,平均(6.5±1.2)d。全组患者无手术死亡,术后无残余分流发生,有1例患者腹股沟伤口脂肪液化,予以加强伤口换药处理;1例患者胸腔积气,予以穿刺后好转;1例患者因右侧胸腔粘连改为胸腔镜辅助,患者恢复顺利,全组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3~5天超声心动图示手术效果满意,患者顺利出院。随访1~28个月,无残余分流,无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心功能均为Ⅰ级。结论全胸腔镜下成人房间隔缺损修补心脏手术安全可行,手术创伤小,切口美观,术后引流少,患者恢复快。  相似文献   

3.
目的 总结完全胸腔镜下心脏外科手术的体外循环管理方法。方法 完全胸腔镜下心脏外科手术110例,其中,房间隔缺损修补术79例(合并三尖瓣关闭不全25例),室间隔缺损修补术16例,部分型心内膜垫缺损矫治术4例,二尖瓣置换10例,三房心矫治1例,并对体外循环建立方法、体外循环过程及手术后结果进行评价。结果 110例患者体外循环转流时间为61~364(133±64)min;升主动脉阻断时间为17~192(82.0±44.5)min;术后呼吸辅助时间4.0~26.5(4.5±1.8)h;术后住院时间5~10 d;92例患者围术期未使用血制品(83.6%)。术中1例患者股动静脉插管时未完全肝素化,更换股动静脉插管后顺利体外循环;1例患者插股静脉管导致腹膜后血肿,其余108例无股动静脉插管相关并发症,全组患者术后均恢复良好,无严重并发症。结论 完全胸腔镜下心脏手术体外循环方法安全、可行,开展此手术的初期体外循环时间和主动脉阻闭时间相对较长,应加强体外循环的管理。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全胸腔镜下二尖瓣置换手术进行进一步评价。方法 2009年6月至2013年6月共对46例二尖瓣狭窄伴/或关闭不全患者行全胸腔镜下二尖瓣机械瓣置换术。手术采用双腔气管插管,单肺通气。股动、静脉插管,进行体外循环。右侧胸壁打3个孔,完全在胸腔镜直视下进行二尖瓣置换手术。结果全组病例无死亡。手术体外循环时间87~186(117±35)min;升主动脉阻断57~127(86±38)min;术后呼吸机辅助6.3~38.2(13.5±5.8)h;患者术后住院6~14(9.1±3.1)d;术后胸液引流量50~1 260(420±65)ml。术后因胸腔引流较多行二次胸腔镜探查止血2例。股动脉插管处脂肪液化2例,经换药后治愈;瓣周漏1例,瓣周漏约2 mm,术后半年随访患者无明显症状。出院后随访3~6个月,成功随访39例,经彩超检查瓣膜功能均良好。5例术后有轻度心功能不全症状,经药物治疗后好转。结论全胸腔镜下二尖瓣置换术安全可行,创伤小。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胸腔镜再次心脏瓣膜手术的体外循环管理经验。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我院行胸腔镜再次心脏瓣膜手术患者的体外循环及围术期资料。所有患者采用全身麻醉,经皮上腔静脉插管联合股动静脉插管建立外周体外循环,不阻断升主动脉维持心脏跳动或室颤状态在胸腔镜下完成手术。结果全组患者25例,其中再次二尖瓣置换术11例、同期三尖瓣成形术2例及左房血栓清除术1例;再次三尖瓣置换术10例;再次三尖瓣成形术4例。手术时间1.8~9.5 h[(3.3±1.6)h],体外循环时间37.0~154.0 min[(96.5±26.9)min],最低体温(32.4±1.5)℃。20例患者心脏跳动下完成手术,5例患者室颤下完成手术。全组患者发生围术期并发症6例(24.0%),术后院内死亡3例(12.0%)。结论胸腔镜下再次瓣膜手术能够在外周体外循环主动脉不阻断技术支持下实施,体外循环管理的重点在于维持充分的静脉引流和灌注流量,注意心脏和大脑等重要脏器的保护。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胸腔镜再次心脏房室瓣手术的麻醉处理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我院行胸腔镜再次心脏房室瓣手术患者的麻醉及围术期资料。所有患者采用静吸复合双腔支气管插管全身麻醉,经皮上腔静脉插管联合股动静脉插管建立外周体外循环,不阻断升主动脉,在胸腔镜下完成手术。结果本组患者25例,其中2例为第3次心脏手术。再次二尖瓣置换术11例、同期三尖瓣成形术2例及左房血栓清除术1例;再次三尖瓣置换术10例;再次三尖瓣成形术4例。手术时间(3.3±1.6)h,体外循环时间(96.5±26.9)min,最低体温(32.4±1.5)℃。20例患者心脏跳动下完成手术,5例患者室颤下完成手术,心脏切口缝合完毕后仍室颤者体外电除颤复跳。术后机械通气时间(55.9±114.0)h,重症监护室滞留时间(105.3±158.6)h,住院时间(9.5±6.3)d。全组患者发生围术期并发症6例(24.0%),术后院内死亡3例(12.0%)。结论胸腔镜下再次房室瓣手术能够避免正中开胸的风险,麻醉处理的重点包括术前评估、单肺通气、建立外周体外循环、注意心肌保护、避免体循环进气等。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完全胸腔镜下心脏外科手术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四川省人民医院心脏外科中心2014年1月至2015年10月完成的全胸腔镜下心脏手术43例。房间隔缺损19例,其中合并三尖瓣中-重度关闭不全13例;二尖瓣瓣膜病22例,其中合并三尖瓣中-重度关闭不全17例,合并房颤者11例;单纯三尖瓣关闭不全者2例。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手术死亡。全组无术后残余漏、瓣周漏,无术中扩大切口,无二次开胸止血。体外循环时间31~147 min[(56±33)min];升主动脉阻断时间17~95 min[(44±32)min];手术时间127~311 min[(169±51)min]。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4.8±1.5)h。胸液引流量75~350 ml[平均(101±46)ml]。术后住院时间(6.5±2.7)d。81.4%(35/43)的患者住院期间未接受任何血制品的输注。术后随访1~22个月,心功能均为I~II级。结论完全胸腔镜下行心脏手术创伤小、恢复快、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8.
胸腔镜下二尖瓣置换手术的体外循环管理(附45例报告)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总结完全胸腔镜下二尖瓣置换手术的体外循环建立方法和体外循环的管理。方法45例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伴关闭不全患者,采用完全电视胸腔镜下进行了二尖瓣置换术,并对体外循环建立方法、体外循环管理及手术后结果进行评价。结果45例患者体外循环转流时间为(81.7±17.4)min;升主动脉阻断时间为(31.2±8.1)min。45例患者手术过程顺利。1例患者在手术24h后出现血气胸,经处理后康复出院;其余44例患者术后均恢复良好。结论该手术方法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新生儿完全性大动脉转位行大动脉调转术的麻醉管理。方法 14例完全性大动脉转位的新生儿,在气管插管全麻、体外循环(CPB)下行大动脉调转术,麻醉采用间断予芬太尼、咪达唑仑和维库溴铵维持,主动脉开放后给予多巴胺、米力农等血管活性药物,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结果全组麻醉平稳,CPB转流时间186~392(237.1±42.3)min,主动脉阻断时间126~201(139.5±34.2)min,术后呼吸机支持时间24~342 h。术后并发低心排综合征3例,死亡2例,延期关胸5例,低氧血症4例,肺部感染、急性肾功能衰竭各2例。结论新生儿大动脉调转手术麻醉危险性高,术中加强左室功能支持,维持血流动力学平稳,重视肺部并发症处理是麻醉管理重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索人工二尖瓣置换绵羊动物模型制作的外科技术。方法:实验于2006-01/04在南方医科大学动物实验中心完成。①选用健康雄性绵羊6只,制作人工机械心脏瓣膜置换动物模型;另外取6只羊每只采血1500mL后处死。②人工机械心脏瓣膜由兰州飞控医疗仪器厂生产,为C-LⅠ型短柱人工机械心脏瓣膜,瓣架为高强度耐酸铬镍合金,瓣片的内部为石墨基体,表面为沉积热解碳,瓣环为涤纶长丝织物。③二尖瓣置换模型制备:术中右颈静脉建立通路用于测静脉压、输液等;右股动脉置管连续监测动脉压;连续监测心电图、血氧饱和度;检测血气分析、血钾和全血激活凝血时间;监测鼻咽及肛温,计尿量。麻醉后气管内插管接麻醉机。降主动脉插供血管,右心耳或者上、下腔静脉插引流管,升主动脉根部插灌注管和左肺静脉插左心引流管,建立体外循环。主动脉阻断,灌注心肌保护液;阻断上下腔静脉。体外循环为新鲜羊血预充,转流降温至鼻咽温度27~30℃。经左心耳切口显露二尖瓣,切除瓣叶、腱索及部分乳头肌。放置人工瓣膜,连续缝合二尖瓣环。开放循环,心脏自动复跳,循环稳定后脱离体外循环并拔管,放置左胸引流后常规关胸。术后常规使用血管活性药,麻醉清醒后拔除气管插管,青霉素预防感染,华法令口服抗凝治疗。结果:6只羊手术过程均顺利,心脏全部自动复跳,术后全部存活且超过1个月。术中体外循环过程平稳,监测血气分析无大的波动;平均手术时间为(129±11)min,平均转流时间为(61±7)min,平均主动脉阻断时间为(30±6)min,预充血量为(700±89)mL,转流中鼻咽温为(28.7±1.3)℃。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12~30h,术后血管活性药使用时间6~37h,均在24h内拔除胸腔引流管。3只羊并发肺部感染经抗炎治疗后治愈。术后口服华法令抗凝治疗,剂量6.0~12mg,国际标准化比值控制在2.1~3.2之间。结论:经左心耳入路行二尖瓣置换制作绵羊动物模型是可行的。采用同种新鲜羊血预充、术中保持良好的引流和组织灌注、术后加强呼吸道管理以及抗凝治疗是提高手术成功率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前入路腹腔镜下胰腺假性囊肿(PPC)胃吻合技术在治疗PPC手术中的可行性、安全性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近年来收治的PPC患者12例,均实施前入路腹腔镜下囊肿胃吻合术。观察统计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下床时间、术后恢复排气时间、并发症、住院时间及随访结果。结果 12例手术均腹腔镜下顺利完成无中转开腹。手术时间(70.0±15.0)min,出血量(70.0±18.0)ml,术后平均(1.0±0.0)d下床,术后平均(2.5±0.5)d排气,12例患者均顺利恢复,无胰漏、出血和胃瘘等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平均住院时间为(8.0±1.5)d。术后平均随访1年,无发热腹痛、无胰腺炎、无糖尿病和肠粘连等并发症发生,无囊肿复发。术后体重较术前平均增加(6.0±1.0)kg。结论前入路腹腔镜PPC胃吻合术是安全可行有效的,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及并发症少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内镜经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STER)治疗食管贲门周围黏膜下肿瘤(SMT)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收集2012年9月-2018年6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内镜中心采用STER治疗的50例食管贲门周围SMT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分析。结果 50例患者均完成STER。食管病变33例,贲门周围、胃底病变17例,1例病变为2个瘤体,其他均为单个瘤体。成功切除所有SMT,一次性完整切除率96.0%,手术时间32~115 min,平均(54.0±24.5)min,完整缝合创面所需金属夹4~8枚,平均(5.6±2.1)枚。术后瘤体直径0.8~3.3 cm,平均(1.6±0.4)cm。术后经常规病理及免疫组化染色确诊为平滑肌瘤40例(80.0%),间质瘤7例(14.0%),食管支气管源性囊肿2例(4.0%),钙化性纤维性肿瘤1例(2.0%),切缘均为阴性。4例术中发生穿孔,3例术中发生皮下气肿,3例术后出现发热,均经保守治疗痊愈。住院时间6~15 d,平均(7.8±3.7)d。结论 STER对食管贲门周围SMT有较高的完整切除率,且手术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较少,住院时间较短。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GPS导航超声系统引导超细经皮肾镜取石术(UMP)治疗无积水肾下盏结石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7年9月该院23例采用GPS引导UMP治疗无积水肾下盏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单发结石17例,多发结石6例。结石大小14.0~25.0 mm,平均(18.3±3.6)mm,结石CT值880~1 610 Hu,平均(1 253.6±182.8)Hu。俯卧位建立"人工肾积水"后在GPS导航引导下16G穿刺针穿刺入目标肾盏,退出针芯见灌注液流出后,将F3超细肾镜直接沿穿刺针鞘进入肾集合系统,进一步确认穿刺针鞘头端在目标肾盏位置,并找到肾盏颈口,调整穿刺针鞘方向及深度使其头端靠近盏颈口或进入肾盂内。退出超细肾镜,置入斑马导丝,扩张通道至F14后置入F13外鞘,使用超细经皮肾镜进行碎石取石。结果 23例均单通道经下盏穿刺行UMP。定位穿刺时间2~8 min,平均(4.2±1.6)min,一次穿刺成功率为100.00%。手术时间30~65 min,平均(42.3±7.6)min;术后住院天数2~5 d,平均(2.6±0.5)d;血红蛋白下降0~27 g/L,平均(11.2±5.1)g/L。术后止痛药的使用率为0。术后第1或2天复查腹平片(KUB)评估结石清除率为95.65%(22/23)。所有患者围手术期未出现发热、严重出血、集合系统穿孔、通道丢失和胸膜损伤等并发症。结论 GPS导航超声系统结合UMP治疗无积水肾下盏结石安全、有效,结石清除率高,术后恢复快,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单操作孔胸腔镜下胸膜纤维板剥脱术治疗慢性结核性脓胸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绍兴市立医院2013年1月-2016年5月微创治疗慢性结核性脓胸52例,其中50例在单操作孔胸腔镜下行胸膜纤维板剥脱术,2例改胸腔镜辅助小切口。结果围手术期无死亡,手术时间60~240 min,平均160 min,术中出血150~2 000 ml,平均350 ml,术后放置胸管时间3~21 d,平均7 d,术后持续漏气3例,局限性肺不张3例,切口感染1例,胸腔渗血1例,心律失常3例,均经过相应治疗后痊愈。失访3例,其余49例随访3~36个月,肺复张良好,效果满意。结论严格选择适应证的条件下单操作孔胸腔镜下胸膜纤维板剥脱术治疗慢性结核性脓胸安全可行,值得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内镜隧道剥离术在结直肠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4月-2017年6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收治的17例结直肠病变患者临床资料,17例患者中8例患者经内镜隧道剥离术治疗(隧道组),9例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ESD组)。初步评估内镜隧道剥离术治疗结直肠病变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结果两组在性别比例、病灶部位、病灶大小以及术后病理结果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病变均一次性完整切除;隧道组平均手术时间(45.0±15.0)min,ESD组平均手术时间(67.0±17.0)min;隧道组术中出血发生率12.5%(1/8),ESD组66.7%(6/9),组间差异明显(P0.05)。隧道组术中穿孔发生率0.0%,ESD组22.2%(2/9);ESD组有1例出现术后迟发性出血;两组均未出现术后迟发性穿孔;隧道组术后感染发生率12.5%(1/8),ESD组11.1%(1/9),以上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中无病例失访,术后1个月结肠镜复查两组均未发现病灶残留或复发。结论内镜隧道剥离术和ESD均可以用于结直肠病变的治疗,相比传统ESD技术,内镜隧道剥离术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率上更有优势,有望成为治疗结直肠病变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总管一期缝合与留置T管治疗老年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8年1月该科收治并行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的老年患者临床资料106例,根据手术方法分成一期缝合组与T管引流组,比较两组胆总管缝合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术后疼痛评分、术后C反应蛋白(CRP)水平、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引流管拔除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和结石残留复发等指标。结果 106例患者均在腹腔镜下完成手术,其中一期缝合组在胆管缝合时间、肛门排气时间、术后疼痛评分、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13.6±3.6)和(21.5±11.8)min、(1.6±0.6)和(2.1±0.7)d、(1.4±0.2)和(3.2±0.8)分、(7.3±2.1)和(9.6±3.5)d、(21 564.7±4 962.5)和(25 376.6±6 537.1)元]均优于留置T管组(P 0.05);而两组其他围手术期指标、胆道并发症及结石残留复发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老年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行腹腔镜胆总管一期缝合相比留置T管有一定优势,值得在基层医院适当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可视穿刺经皮肾镜治疗肾盏憩室结石的安全性及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2019年3月采用可视穿刺针式肾镜治疗肾盏憩室结石的患者12例。其中,男7例,女5例;平均年龄(38.4±12.6)岁;憩室位于左肾7例,右肾5例,其中肾上盏憩室结石5例,肾中盏憩室结石3例,肾下盏憩室结石4例,憩室平均最大径(21.3±5.2)mm;结石平均最大径(18.3±4.2)mm。3例患者术前曾行体外冲击波碎石(ESWL)治疗,术中均"一针见石"建立经皮肾通道后碎石。结果 12例患者均采用单通道,平均手术时间(54.4±23.3)min,术后住院时间(6.8±2.1)d。8例患者术后血红蛋白浓度下降,平均血红蛋白减少(9.8±4.3)g/L。12例患者均找到憩室管并扩张,1例患者术后出现发热,患者均未出现血气胸、肾周组织损伤等。术后第3天复查泌尿系平片,结石清除率达100.0%。10例患者术后4~10个月复查,8例患者憩室基本塌陷,2例憩室体积缩小达50.0%,憩室结石均无复发。结论使用可视穿刺经皮肾镜治疗肾盏憩室结石更加安全、有效,建立经皮肾通道具有成功率高、出血少、创伤小和患者术后恢复快等优点,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下行靶向椎间孔成形减压术治疗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合并神经根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10月-2017年12月赤峰市医院脊柱外科收治的30例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合并神经根管狭窄症患者。所有患者均在经皮椎间孔镜下行靶向椎间孔成形减压术。记录术前1 d、术后2 d及术后3个月患者腰痛与腿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术后2 d及术后3个月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估手术疗效。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治疗,手术时间为65~200 min,平均90 min。术中出血量为15~135 ml,平均55 ml。卧床时间均不超过24 h,平均住院日为5 d。术前1 d腰痛及腿痛VAS评分为(6.57±1.96)和(7.03±1.75)分,术后第2天腰痛及腿痛VAS评分为(2.03±0.96)和(1.97±1.07)分,术后3个月腰痛及腿痛VAS评分为(1.83±0.95)和(1.77±1.04)分,术前1 d、术后2 d及术后3个月ODI指数分别为(70.42±3.55)%、(22.56±0.72)%和(22.69±0.70)%。可以看出术后3个月和术后2 d较术前1 d各项指标均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应用改良Macnab标准评定疗效,在临床疗效上,术后3个月患者的优良率为96.67%。明显优于术后2 d的优良率73.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经皮椎间孔镜下靶向椎间孔成形减压术是治疗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合并神经根管狭窄症的微创、有效、安全的手术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胫骨近端双平面截骨结合关节镜技术治疗膝关节内翻性骨性关节炎(OA)的初步临床效果。方法纳入2016年11月-2018年9月30例进行内侧胫骨近端撑开截骨结合关节镜治疗的膝关节内翻畸形OA患者,并采用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KSS)、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股胫角(FTA)等指标对疗效进行评估与分析。结果 27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34个月,平均随访时间20.6个月,X线片复查示所有患者的膝内翻畸形得到纠正,截骨均愈合,愈合时间3~8个月,平均3.5个月。所有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无伤口感染。末次随访术后KSS评分(88.42±3.27)分、FTA(176.88±3.36)°和VAS评分(1.48±0.89)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胫骨近端双平面截骨结合关节镜技术能有效纠正力线,缓解关节疼痛,改善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二次内镜是否能够预防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伴迟发性出血及确定何种病变需要二次内镜检查。方法共纳入2014年10月-2016年9月经组织学诊断的胃早癌患者98例,ESD术后24 h出现黏膜破损相关性出血认为是迟发性出血。回顾性研究患者病变及手术相关因素,行二次内镜检查前后的出血率。结果 98例患者整块切除率为100.0%,所有病灶切缘为阴性,无消化道穿孔及死亡严重并发症发生。ESD术后迟发性出血发生率5.1%(5/98),均已在二次内镜下成功止血,无1例手术、迟发性出血阴性者,随访无再出血发生。40.0%迟发性出血者(2/5)给予输血。ESD术后二次内镜检查的时间中位数是术后第2天(1~3 d),5例ESD术后迟发性出血患者出血时间中位数是术后第1天(1~10 d),手术持续时间中位数是75 min(60~150 min),预测成功率94.9%。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年龄[(69.6±7.9)vs(60.9±10.1)岁,P=0.003],手术时间[(90.0±41.0)vs(66.0±42.0)min,P=0.000]是迟发性出血组和无出血组的2个危险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手术时间(OR=1.07,95%CI:0.73~14.63,P=0.010)是ESD迟发性出血唯一预测因素。结论二次内镜检查预防胃ESD术后迟发性出血可能有效,尤其在ESD术后48 h内,操作时间是胃ESD术后迟发性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