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比较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与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在结直肠癌前病变与早期癌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5年1月该院收治的116例早期结直肠癌患者与结直肠腺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61例患者采用EMR治疗,为EMR组,55例采用ESD治疗,为ESD组。比较EMR与ESD在结直肠癌前病变与早期癌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结果 EMR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ESD组患者,两组患者的病理情况、异型增生程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SD组病变最大径≥2 cm的整块切除和病变最大径≥2 cm的组织治愈性切除的患者明显多于EM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SD组病变最大直径≥2 cm的患者明显多于EM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MR组和ESD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分别为6.56%和23.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MR组和ESD组患者的复发率分别为5(8.20%)例和3(5.45%)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SD术后出现并发症的危险因素为操作经验和病变大小(P0.05)。结论 ESD术和EMR术均能较好的整块切除病变最大径≥2 cm的早期结直肠癌与结直肠腺瘤,术后复发率较低。ESD术相对于EMR术更适合较大的病变,但术后复发率较高,且手术医师的操作经验和病变大小为ESD术后发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应加强监测。 相似文献
2.
系统性评价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与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结直肠癌的疗效。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EMbase、CNKI、CBM和WanFang数据库,查找所有比较EMR与ESD治疗结直肠癌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限为从建库至2018年12月16日。同时手动检索纳入研究的参考文献,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提取资料,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质量学,数据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最终纳入18个RCT,共1 764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①有效性方面:ESD整块切除率高(OR=0.16,95%CI:0.09~0.27,P =0.000),组织治愈性切除率高(OR=0.32,95%CI:0.11~0.90,P =0.030),复发率低(OR=6.15,95%CI:3.42~11.06,P =0.000);②安全性方面:ESD手术时间长(MD =-25.53,95%CI:-33.37~-17.69,P =0.000),术中穿孔率较高(OR=0.22,95%CI:0.10~0.47,P =0.000),术中出血率和感染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OR=0.67,95%CI:0.43~1.05,P =0.080;OR=0.57,95%CI:0.22~1.49,P =0.250)。结论 现有证据表明,ESD较EMR对结直肠癌病变患者的治疗有效性高且复发率低,但手术时间较长、穿孔率高。受纳入研究质量和数目所限,以上结论尚需进一步开展更多大样本、高质量及多中心的RCT加以定论。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内镜下结直肠息肉切除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以提出最佳的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7年8月该院行内镜下结直肠息肉切除术16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随访1年,根据是否复发分为复发组与未复发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引起术后复发的差异,包括:性别、年龄、肠息肉数目、肠息肉直径、肠息肉生长位置及组织病理类型等,并对筛选出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危险因素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男性、年龄≥60岁、肠息肉≥3个、肠息肉直径≥2 cm和腺瘤性肠息肉是影响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 0.05)。结论操作时应充分考虑引起内镜下结直肠息肉切除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术后针对危险因素的分级及患者实际状况制定个性化的随访方案,有利于降低复发的风险。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治疗结直肠癌的效果。方法选取结直肠癌患者164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接受EMR治疗,研究组接受ESD治疗。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不同直径病灶切除情况。检测2组治疗前后血清癌抗原125(CA125)、CA199、癌胚抗原(CEA)等肿瘤标志物指标水平,并比较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且术中出血量大于对照组(P 0.05);对照组和研究组直径2 cm的病灶完全切除率分别为80.00%、86.11%,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研究组直径≥2 cm的病灶完全切除率为91.30%,高于对照组的61.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2组治疗前CA125、CA199、CEA等肿瘤标志物指标水平比较无显著差异(P 0.05);治疗后,研究组CA125、CA199、CEA指标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8.29%,高于对照组的7.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EMR、ESD治疗结直肠癌各具优势,临床可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合理选用相应术式。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Ⅱ期结直肠术后复发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03年12月我院收治的192例Ⅱ期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分析复发转移相关因素.结果 本组患者行根治术后出现复发转移68例,其中肝转移19例,肺转移15例,多脏器转移9例,骨转移5例,腹腔转移5例,脑转移3例,肾转移1例,吻合口复发11例.术前癌胚抗原(CEA)水平、肿瘤分化程度、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清扫个数、有无脉管瘤栓是术后复发转移的主要影响因素(χ~2 值分别为8.566、7.602、6.505、11.892、6.995,P均相似文献
6.
内镜下切除术与腹腔镜下切除术对结直肠黏膜下肿瘤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超声内镜指导下内镜下切除术与腹腔镜下切除术对结直肠黏膜下肿瘤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8年1月在滕州市中心人民医院行内镜下切除或腹腔镜下切除结直肠黏膜下肿瘤的9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内镜下切除术患者60例(以下称内镜下切除组)与腹腔镜下切除术患者30例(以下称腹腔镜下切除组),比较两组结直肠黏膜下肿瘤的完全切除率、切除病变平均直径、平均手术时间、术后平均住院时间、术中平均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复发率.结果内镜下切除组完全切除率96.8%(60/62),腹腔镜下切除组完全切除率96.7%(29/3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6,P=0.759);腹腔镜下切除组切除病变平均直径[(29.7±5.3)mm]大于内镜下切除组[(14.9±4.3)mm](P=0.013);内镜下切除组平均手术时间[(32.1±6.1)min]少于腹腔镜下切除组[(75.3±9.8)min](P=0.007);内镜下切除组术中出血量[(13.2±5.5)ml]少于腹腔镜下切除组[(28.3±7.6)ml](P=0.009);内镜下切除组术后平均住院时间[(3.1±1.4)d]少于腹腔镜下切除组[(6.9±2.2)d](P=0.007),内镜下切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3.33%)低于腹腔镜下切除组(13.3%)(χ^2=4.89, P=0.021),内镜下切除组平均住院总费用[(18 745±6 281)元]少于腹腔镜下切除组[(42 961±10 423)]元(P=0.006);术后随访6~12个月,内镜下切除组及腹腔镜下切除组均未发现复发及远处转移.结论内镜下切除术及腹腔镜下切除术均是目前治疗直结肠黏膜下肿瘤的安全、有效的方法,且内镜下切除创伤更小、恢复更快、住院时间更短、住院费用更低.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拟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的早期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ESD治疗前行超声内镜联合放大内镜检查的价值.方法 169例拟行ESD治疗的早期结直肠癌患者,其中72例治疗前行超声内镜联合放大内镜检查者为观察组,另97例直接行ESD者为对照... 相似文献
8.
朱曙光李曙晖陈鹏刘春安 《中国综合临床》2018,(4):326-329
目的探讨超声内镜指导下内镜下多环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ltiband mucosectomy,EMBM)及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对结直肠黏膜下肿瘤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对2013年1月至2016年6月滕州市中心人民医院行EMBM和ESD切除的60例结直肠黏膜下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行EMBM术者32例(EMBM组),行ESD术者28例(ESD组),比较两组结直肠黏膜下肿瘤的完全切除率、切除病变平均直径、手术时间、并发症及复发率。结果EMBM组完全切除率96.9%(31/32),ESD组完全切除率96.4%(27/28),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7,P=0.812);ESD组切除病变平均直径(12.3±2.6) mm明显大于EMBM组(9.1±2.2) mm(t=3.36,P=0.038);EMBM平均手术时间(20.5±5.1) min明显少于ESD组(36.8±4.5) min(t=6.718,P=0.008);EMBM组穿孔率为0,明显低于ESD组10.7%(3/28)(χ^2=6.37, P=0.013);EMBM组术中严重出血率为3.1%(1/32),明显低于ESD组14.3%(4/28)(χ^2=4.89, P=0.021);术后随访6~12个月,EMBM及ESD组均未发现复发及远处转移。结论EMBM和ESD均是内镜下治疗直结肠黏膜下肿瘤安全、有效的方法,但ESD组切除病变平均直径明显大于EMBM组。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影响结直肠癌肝转移(colon rectal liver metastases,CRLM)术后复发时间的相关风险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62例经原发灶切除及肝转移灶局部治疗的CRLM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分子特征、治疗方式和预后信息,分析以上因素对术后复发时间(recurrence-free survival,RFS)的影响。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术前接受治疗、术前接受多学科讨论、BRAF基因野生型对比术前未接受治疗、未进行术前多学科讨论及BRAF基因突变型对患者RFS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发现仅术前癌胚抗原(carcino embryonic antigen,CEA)水平(P<0.001)、术前多学科讨论(P=0.004)是影响RFS的独立因素。结论:肠癌肝转移术前CE A水平和术前多学科讨论是术后RFS的独立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直肠癌前切除术后盆腔复发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回顾分析1991年~2002年收治的12例直肠癌前切除术后盆腔复发病人。结果 复发时4例有症状,肛门指诊2例可触及盆腔结节,CEA测定7例升高,CA19-9升高5例,CT检查怀疑盆腔复发10例,7例术前经CT引导下穿刺活检证实是癌。9例盆腔复发者行根治性手术切除,姑息性复发病灶切除3例。根治手术组4例发生并发症。根治性切除组9例,6例无瘤生存,其中1年1例,2年3例,5年以上2例。姑息手术组3例均已死亡,其中1例在术后1年内死亡,2例在2年内死亡。结论 多种方法联合应用有利早期诊断和确认侵犯范围,确诊后尽早手术是首选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12.
赵雅霞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21,42(3):352-355,359
目的 分析血浆SEPT9基因甲基化(mSEPT9)在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术后复发监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4年4月至2018年4月在该院行根治术的154例结直肠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试剂盒检测患者外周血标本中的mSEPT9和癌胚抗原(CEA),并分析mSEPT9与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BMI)、淋巴结转移、发...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与开腹再次肝切除治疗复发性肠癌肝转移患者的术后短期预后情况。方法: 选择2011年1月至2019年12月接受肝脏再切除的289例复发性肠癌肝转移患者,其中40例接受腹腔镜手术,249例接受开腹手术。将腹腔镜及开腹组按1∶2进行倾向匹配评分,比较2组的围手术期情况。结果: 倾向匹配后,腹腔镜组及开腹组分别有40、80例患者纳入研究。2组均无围手术期死亡发生,输血率、肝门阻断时间、30 d内非计划再入院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与开腹组相比,腹腔镜组术中出血量更少(50 mL vs 200 mL,P=0.001),各级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更低(25.0%vs 47.5%,P=0.030),术后住院时间更短(6 d vs 7 d,P=0.009)。结论: 复发性肠癌肝转移接受腹腔镜再次肝切除较接受开腹手术患者的围手术期预后更好。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 探讨食管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后复发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前瞻性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0月该院100例行食管癌ESD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电话或门诊复查方式,随访术后1年复发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利用R软件建立预测食管癌ESD后复发的列线图模型。结果 术后1年随访,100例患者中失访6例,复发率为10.64%;病变直径≥3.11 cm、SM1癌、病变内镜下混合型、术中重度粘连、术前无法进食和术后存在脉管瘤栓,是食管癌ESD后复发的高危因素(P <0.05);对列线图模型进行验证,其初始C指数为0.876,校正曲线显示,该列线图模型具有良好的区分度和一致性。结论 基于病变直径≥3.11 cm、SM1癌、病变内镜下混合型、术中重度粘连、术前无法进食和术后存在脉管瘤栓6个高危因素,构建个体化预测食管癌ESD后复发风险的列线图模型,可准确地识别术后复发风险,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内镜隧道剥离术在结直肠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4月-2017年6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收治的17例结直肠病变患者临床资料,17例患者中8例患者经内镜隧道剥离术治疗(隧道组),9例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ESD组)。初步评估内镜隧道剥离术治疗结直肠病变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结果两组在性别比例、病灶部位、病灶大小以及术后病理结果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病变均一次性完整切除;隧道组平均手术时间(45.0±15.0)min,ESD组平均手术时间(67.0±17.0)min;隧道组术中出血发生率12.5%(1/8),ESD组66.7%(6/9),组间差异明显(P0.05)。隧道组术中穿孔发生率0.0%,ESD组22.2%(2/9);ESD组有1例出现术后迟发性出血;两组均未出现术后迟发性穿孔;隧道组术后感染发生率12.5%(1/8),ESD组11.1%(1/9),以上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中无病例失访,术后1个月结肠镜复查两组均未发现病灶残留或复发。结论内镜隧道剥离术和ESD均可以用于结直肠病变的治疗,相比传统ESD技术,内镜隧道剥离术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率上更有优势,有望成为治疗结直肠病变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