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显微外科手术切除颈静脉孔区神经鞘瘤(JFSs)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自2012年5月至2021年6月行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58例JFSs患者的临床资料。7例患者采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 51例患者采用颈静脉孔入路。53例患者获随访4.5年(范围为0.5~8.5年), 随访内容包括Karnofsky功能状态(KPS)评分、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影像学复查结果等。结果 58例患者中50例(86.2%)患者达到肿瘤全切除, 8例(13.8%)次全切除。出院时KPS评分为(68.6±14.9)分, 与术前KPS评分[(77.6±13.5)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52, P=0.017)。53例患者随访期内5例(9.4%)复发, 39例(73.6%)患者术后症状较术前有改善。1例(1.9%)患者(改良Samii分型D型)术后因小脑出血、肿胀死亡。主要并发症包括新发/加重声音嘶哑(11/53)、脑脊液漏(7/53)、新发/加重吞咽障碍(5/53)及新发面瘫(4/53)。结论显微外科手术切除JFSs近期后组颅神经症状可能加重, 远期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半定量分析岩斜区脑膜瘤(PCM)的颅底侵袭范围,选择相应手术入路并评估手术效果。方法评估66例PCM的影像学特点,将其颅底侵袭范围分为5个分区:上、中、下岩斜区(A、B、C区),桥小脑角区(D区)和鞍旁-海绵窦区(E区)。根据分区结果选择颞下入路11例,乙状窦后入路15例,乙状窦前入路32例,乙状窦后+远外侧联合入路2例,幕上下联合入路4例及扩大中颅窝底入路2例。结果术前MRI显示最常受累的颅底区域为A、B、E区(分别占97.0%、75.8%和59.1%)。单个分区受累仅占7.6%,绝大多数PCM倾向于侵袭多个分区。肿瘤全切除29例,次全切除27例,大部分切除10例。随访40例,平均随访32.21个月;7例患者遗留明显颅神经功能障碍,肿瘤复发8例。结论半定量分析PCM的颅底侵袭程度,便于对PCM进行分类并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术前详细评估并慎重选择手术入路,可改善患者预后,提高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介绍应用改良的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显微外科手术切除大型岩斜区脑膜瘤的方法和经验。方法枕下乙状窦后骨窗形成后,注意将横窦、乙状窦轮廓。切开硬膜后充分向外侧和向上牵开。通过颅神经间隙完成肿瘤的内减压后,分离肿瘤与颅神经及脑干的粘连并分块切除。如果肿瘤向中颅凹延伸,可切开部分天幕后向上切除肿瘤。如果肿瘤向枕骨大孔延伸,可将乙状窦后入路与枕下远外侧入路结合起来加以切除。对于MRI显示具有侵袭性特征,侵犯海绵窦或脑干的肿瘤,不应追求肿瘤的全切除,“脑干减压”成为手术的主要目标。结果肿瘤全切除9例(60%)。手术后新增颅神经损害6例(40%)。半年随访恢复良好者13例(86.6%)。结论应用简单的枕下乙状窦后入路,结合一些新的技术改良处理大型岩斜区脑膜瘤,可获得满意的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4.
张建  张良  林涛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12,11(10):1019-1021
目的 探讨岩斜坡区脑膜瘤的显微手术入路和保护神经的方法. 方法 广东省三九脑科医院神经外科自2007年1月至2011年12月显微手术切除岩斜坡脑膜瘤31例,其中乙状窦后入路22例,联合颞枕下入路9例.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手术疗效. 结果 本组肿瘤全切20例,次全切除11例,无手术死亡病例.10例(32.26%)患者术后出现新增神经功能障碍,随访3个月,除外展神经未能解剖保留的病例外,余病例颅神经功能障碍情况均有改善. 结论 经乙状窦后入路或联合颞枕下人路切除岩斜坡区脑膜瘤效果良好,选择合适的操作间隙有利于肿瘤切除和减小神经损伤.  相似文献   

5.
乙状窦后-内听道上入路切除岩斜脑膜瘤(11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乙状窦后-内听道上入路在岩斜脑膜瘤切除中的实用价值。方法自2000年5月至2005年10月,采用乙状窦后-内听道上入路切除主体在后颅窝、小部分经Meckel’s腔累及中颅底的岩斜脑膜瘤11例。结果肿瘤全切除6例,次全切除3例,大部切除2例,并发症以脑神经损害为主,出院时Karnofsky预后评分为(75±18)分,随访结果满意。结论对于主体在后颅窝、小部分经Meckel’s腔累及中颅底的岩斜脑膜瘤,乙状窦后-内听道上入路是较佳的选择。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岩斜区肿瘤的显微手术治疗方法及其效果。方法 自2010年10月至2014年10月收治岩斜区肿瘤23例,分别采用颞下经小脑幕入路(11例)、乙状窦后经小脑幕入路(7例)和幕上幕下(颞下-乙状窦后)联合入路(5例)进行手术切除。结果 23例岩斜区肿瘤中脑膜瘤9例,神经鞘瘤12例,胆脂瘤2例。颞下经小脑幕入路11例中,肿瘤全切9例,次全切2例;乙状窦后经小脑幕入路7例均全切除;幕上幕下联合入路5例中,次全切4例,部分切除1例。23例患者随访6~36个月;术前Karnofsky功能状态评分为(83.0±7.0)分,术后1月为(75.2±9.0)分,术后6个月为(80.0±6.0)分;6例次全切除及1例部分切除患者术后1月行伽玛刀治疗,在随访时间内未见肿瘤复发。结论 根据岩斜区肿瘤的不同类型,选择颞下经小脑幕入路、乙状窦后经小脑幕入路和幕上幕下联合入路,可以提供肿瘤全切率,减少并发症,提高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颈静脉孔区哑铃型神经鞘瘤的临床特点、手术入路及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采用枕下乙状窦后-颌下联合入路显微切除5例颈静脉孔区哑铃型神经鞘瘤的临床资料、手术入路及术后随访情况.结果 术中证实,术后病理确诊颈静脉孔区哑铃型神经鞘瘤.5例肿瘤中,全切除4例,次全切除1例.术后患者临床症状均较术前明显改善.结论 经枕下乙状窦后-颌下联合入路能良好显露、安全切除颈静脉孔区哑铃型神经鞘瘤,手术治疗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斜坡区巨大脑膜瘤的手术治疗。方法 分析9 例斜坡区巨大脑膜瘤的临床表现和神经放射学特点、手术入路及手术结果。结果 4 例肿瘤完全切除,5 例次全切除。术后1 例死亡,2 例颅神经功能有所改善,2 例颅神经功能无变化,2 例出现颅神经损害加重,2 例出现新的颅神经损害症状。结论 斜坡上部肿瘤最好用幕上下联合经乙状窦前入路,下部用枕下乙状窦后和枕下极外侧经髁联合入路,术后对包绕于血管和粘附在脑干的残留肿瘤切勿勉强切除,以免加重症状甚至危及生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脑桥海绵状血管瘤的手术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显微外科手术切除脑桥海绵状血管瘤病人的临床资料,术中均采用神经电生理监测,根据病变部位选择手术入路,采用颞下切开小脑幕入路3例,乙状窦后入路5例,枕下后正中经小脑延髓裂入路1例。结果病变达显微镜下全切除8例,部分切除1例。术后并发轻度脑干水肿2例,视物重影2例。随访6个月,MRI复查未见肿瘤复发及新发出血。术后3个月KPS评分90分7例,80分2例。结论对有明确手术指征的脑桥海绵状血管瘤,在出血后2~4周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在神经电生理、神经导航辅助下切除血管瘤可取得良好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岩斜区肿瘤的手术入路选择,以提高岩斜区肿瘤的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09年12月经显微外科技术切除的92例岩斜区肿瘤,比较手术入路对手术结果的影响。根据肿瘤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将岩斜区肿瘤分为四型。Ⅰ型,采用颞下-经天幕入路;Ⅱ型,采用颞下-经岩骨嵴入路,另有3例巨大型蝶岩斜坡型脑膜瘤采用经岩入路(幕上幕下联合或乙状窦前入路);Ⅲa,采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Ⅲb,采用乙状窦后-内听道上入路;Ⅳ型,经鼻-蝶入路切除。结果肿瘤SimpsonⅠ~Ⅱ级全切除83例。次全切除9例,其中Ⅰ型1例,Ⅱ型5例,Ⅲb型1例,Ⅳ型2例。术后新增脑神经功能障碍16例(17.4%),肢体偏瘫2例;另有2例KPS评分为50分,这2例随访3个月后基本恢复至术前状态。无死亡病例。结论对于不同类型的岩斜区肿瘤,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有助于提高疗效,减少术后并发症。乙状窦后及其改良入路、颞下-经天幕及其改良入路是岩斜区重要的手术入路。而硬膜外岩斜区肿瘤适合于采用经蝶入路手术切除。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采用枕下乙状窦后-内听道上结节入路切除岩斜区脑膜瘤的安全性、有效性,以及优缺点。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2年1月至2004年12月采用枕下乙状窦后-内听道上结节入路切除的岩斜区脑膜瘤11例。所有肿瘤主体均位于后颅窝,侵袭海绵窦和/或Meckel's腔,其中6例伴有脑干受压移位,3例有岩尖骨性改变,5例肿瘤部分或全部包绕椎基底动脉及其主要分支。结果肿瘤全切除8例,次全切除3例。术前有听力者9例,其中1例因肿瘤巨大,术后听力丧失。出院后随访,7例、3例和1例面神经功能分别恢复至1级、2级和3级。所有患者术后恢复满意,无死亡和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枕下乙状窦后-内听道上结节入路是一种安全有用的乙状窦后改良入路,适合于主体在后颅窝,并向中颅窝、Meckel's腔扩展的岩斜区大型肿瘤的手术切除。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经颅入路联合神经内镜下经鼻蝶入路手术防治侧颅底脑膜瘤术后脑脊液漏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8月经颅入路联合神经内镜下经鼻蝶入路手术治疗的20例侧颅底脑膜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8例未延伸至海绵窦或眶上裂的肿瘤实现全切除;12例次全切除,为减少术后眼神经损伤的风险、有小块肿瘤残留在海绵窦或眶上裂。术后病理检查均为脑膜瘤(WHO分级Ⅰ级)。术后随访12~41个月,平均24.4个月,无脑脊液漏;13例肿瘤复发或进展,其中11例接受立体定向放疗,2例术后12、15个月再次手术。结论经颅入路联合神经内镜下经鼻蝶入路手术治疗侧颅底脑膜瘤,可有效预防术后脑脊液漏。当肿瘤切除导致经颅入路侧的带血管蒂皮瓣不可用、肿瘤延伸至副鼻窦时,建议优先考虑该种联合入路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3.
三叉神经鞘瘤的显微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三叉神经鞘瘤的最佳手术入路.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三叉神经鞘瘤的临床资料,其中2例颅后窝型采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切除,1例颅中窝型和7例哑铃型则在Brainlab神经导航下采用改良Dolenc入路切除.结果本组均获得全切除.出院时Karnofsky评分100分6例,90分4例.平均随访32个月,均无复发.结论三叉神经鞘瘤行显微手术切除疗效好.神经导航对选择损伤最小的入路和避免神经、血管损伤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经枕下乙状窦后经内听道入路,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下显微手术切除听神经鞘瘤的疗效。方法本组回顾性分析了98例听神经鞘瘤病例的临床及随访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枕下乙状窦后经内听道入路行显微手术切除肿瘤。术中均行神经电生理监测。结果本组肿瘤全切除96例(97.9%);次全切除2例;面神经解剖保留98例(100%);岩静脉解剖保留95例(96.9%);听力保留14例(14.3%);无死亡病例。结论经枕下乙状窦后内听道入路,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下显微手术切除听神经鞘瘤可以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天幕游离缘中区脑膜瘤切除的手术方法和入路. 方法应用颞下-乙状窦前入路,磨除岩骨极限化暴露乙状窦前间隙,剪开天幕的同时根据肿瘤分型采用不同方式处理肿瘤附着点,将肿瘤及其附着天幕一并切除.结果 11例脑膜瘤获得SimpsonI级切除8例,Simpson II级切除2例,SimpsonIII级1例;术后有2例出现轻度滑车神经麻痹,1例出现面部麻木,均1个月后恢复;平均随访21.2个月,随访期间无肿瘤复发.结论 采用颞下-乙状窦前入路切除天幕游离缘区肿瘤可以在最小牵拉颞底和小脑的同时很好的处理肿瘤基底,同时切除肿瘤附着的硬膜和保留颅神经功能的完整,从而获得最大限度的肿瘤切除,但对于跨中线生长的肿瘤该入路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三叉神经鞘瘤的诊断及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41例三叉神经鞘瘤的病例资料。最常见症状为面部麻木或感觉减退。按肿瘤位置分为5型:颅中窝型3例,颅后窝型8例,颅中后窝哑铃型26例,颅中窝颅外型2例,颅中后窝颅外型2例。采用额颞硬膜外入路13例,颞底经天幕入路14例,乙状窦后入路11例,乙状窦前入路3例。结果肿瘤全切35例,次全切除5例,大部分切除1例。随访13例,时间3~84个月,复发2例。结论影像学检查对三叉神经鞘瘤诊断具有重要意义。个体化手术入路可获得满意的切除程度和较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岩斜区脑膜瘤的手术经验。方法对5例岩斜区脑膜瘤患者采用手术治疗,其中采用颞下入路3例,乙状窦前入路2例。结果 3例肿瘤全切,其中1例术后出现对侧肢体偏瘫和同侧第Ⅲ、Ⅴ、Ⅵ颅神经功能障碍,1例术后出现意识障碍,植物生存状态,1例第Ⅲ颅神经一过性功能障碍,出院时恢复正常;2例因肿瘤和脑干粘连行大部分切除,术后行X刀治疗,其术前原有症状明显减轻。结论采用合适的手术入路结合良好的神经解剖知识和娴熟的手术技巧,可以提高岩斜区脑膜瘤的全切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岩斜区脑膜瘤的手术切除程度,总结显微外科手术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6例大型、巨大型岩斜区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显微外科手术切除肿瘤,其中颞下经小脑幕入路7例,枕下乙状窦后入路15例,幕上、下联合入路(颞下入路联合乙状窦后入路)2例,眶颧入路2例.结果 肿瘤全切(Simpson Ⅰ、Ⅱ级)13例,次全切(SimpsonⅢ级)4例,大部切除(Simpson Ⅳ级)9例.结论 追求肿瘤最大程度地切除并尽可能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根据肿瘤大小、生长方式、侵犯区域等因素个体化选择不同的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颈静脉孔区颅内外沟通型神经鞘瘤的手术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颈静脉孔区颅内外沟通型神经鞘瘤的临床资料。肿瘤均由神经外科和头颈外科联合经颅-颈入路一期切除。结果 肿瘤全切除9例,次全切除1例。术后新出现面瘫1例;脑脊液鼻漏3例,再次手术修补1例;术前神经功能障碍加重3例。无手术死亡病例。随访18~60个月,神经功能障碍均明显好转,无肿瘤复发。结论神经外科和头颈外科联合经颅-颈入路手术切除是治疗颈静脉孔区颅内外沟通型神经鞘瘤,尤其是伴有明显的颈部扩展者的理想方法 。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面神经监测下神经内镜辅助锁孔入路切除听神经瘤的临床经验.方法采用神经内镜辅助经枕下乙状窦后锁孔入路切除听神经瘤16例,术中行面神经自发和诱发电位监测,指导手术切除.结果肿瘤全切除14例(87.5%),面神经解剖保留15例(93.8%),术后2周面神经功能保留13例(81.3%).结论面神经自发和诱发电位监测下行神经内镜辅助枕下乙状窦后锁孔入路显微手术,可以有效提高听神经瘤全切率,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