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糖尿病对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及血压变异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王钢 《实用老年医学》2006,20(5):335-337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T2DM)对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动态血压(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ABP)及血压变异性(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BPV)的影响。方法 选取36例单纯EH及33例合并T2DM的EH患者,行24hABP监测,对2组患者的ABP及BPV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与单纯EH患者相比,合并T2DM的EH患者日间平均收缩压(dmSBP)(P〈0,05)、日间脉压(dmPP)(P〈0.01)、日间收缩压标准差(dSBPSD)(P〈0.01)及日间收缩压标准差变异系数(dSBPCV)(P〈0.05)显著增大。结论 T2DM加重EH患者心血管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异常,引起ABP及BPV增大;改善其体内糖代谢状况,将有助于改善其心血管系统血流动力学,从而减少心血管并发症。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估肥胖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BPV)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4年4月我院就诊的单纯性高血压患者159例,根据腹围和体质指数(BMI)分别分组,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ABPM),观察BPV特点。结果按照体质指数分组,观察组(BMI≥28 kg/m2,男性40例,女性40例)24 h平均收缩压变异系数、日间平均收缩压变异系数高于对照组(BMI28 kg/m2,男性43例,女性36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男性患者夜间平均收缩压变异系数、夜间平均舒张压变异系数均高于女性患者(P0.05),且观察组男性患者24 h平均收缩压变异系数高于女性患者(P0.05)。按照腹围分组,观察组(男性腹围≥90 cm 45例,女性腹围≥85 cm 42例)24 h平均收缩压变异系数、日间平均收缩压变异系数高于对照组(男性腹围90 cm 38例,女性腹围85 cm 34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男性患者夜间平均舒张压变异系数高于女性患者(P0.05),且观察组男性患者24 h平均收缩压变异系数高于女性患者(P0.05)。结论肥胖时,高血压患者BPV增高,且男性患者较女性患者明显,提示在控制血压的同时,还应注意调节BPV,特别是男性肥胖患者。  相似文献   

3.
糖代谢异常对高血压患者心率变异性及血压变异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糖代谢异常对高血压患者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及血压变异性(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BPV)的影响,以分析其对心血管系统植物神经功能的作用。方法:选取36例单纯高血压及33例合并2型糖尿病的高血压患者,行24h动态心电及血压监测,对两组患者的HRV及BPV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与单纯高血压患者相比,合并糖尿病的高血压患者HRV减少(P〈0.05~〈0.01);而BPV增大(dSBPSD、dSBPCV、24SBPSD.P〈0.05~〈0.01)。结论:糖尿病患者存在心血管系统植物神经病变,进而造成心血管的结构与功能异常,改善其心血管系统植物神经功能,可能有助于减少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中糖尿病对原发性高血压(高血压)患者的动态血压(ambulatory bloodpressure,ABP)及血压变异性(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BPV)的影响。方法选取40例单纯高血压及42例65岁以上合并2型糖尿病的高血压患者,行24 h ABP监测,对2组患者的ABP及BPV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合并2型糖尿病的高血压患者日间平均收缩压(dmSBP)及夜间平均收缩压(nmSBP)高于单纯高血压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合并2型糖尿病的高血压患者日间脉压(dmPP)、夜间脉压(nmPP)及24 h平均脉压差(24 h-mPP)均大于单纯高血压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BPV方面,合并2型糖尿病的高血压患者日间收缩压标准差(dSBPSD)及日间收缩压标准差变异系数(dSBPCV)、夜间收缩压标准差(nSBPSD)及夜间收缩压标准差变异系数(nSBPCV)、24 h收缩压标准差(24 h-SBPSD)均显著高于单纯高血压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结论年龄、高血压是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大血管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时,ABP及BPV增大,心血管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异常。改善糖代谢状况将有助于形成良好的代谢记忆,从而改善血流动力学,减少心血管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家庭远程血压监测能否提高患者血压控制率。方法:选择255例原发性高血压1~2级患者,随机分为常规血压控制组(n=130)和远程血压监测组(n=125),对患者进行为期4周的血压治疗干预,包括监测血压水平、指导生活方式、调整药物治疗,比较2组血压控制达标方面的差别。结果:在4周的干预过程中远程血压监测患者接收远程信息指导达9.86次/例,平均每周2.47次/例;常规血压控制组有34.8%的患者主动电话回访,远程血压监测组有49.6%的患者电话回访(P=0.016);家庭远程血压监测组收缩压达标率(55.2%)高于常规血压控制组(40.0%),且收缩压下降幅度[(11.8±6.8)%]高于常规血压控制组[(9.9±0.8)%](P=0.03)。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家庭远程血压监测,通过远程信息指导提高患者对自身血压的关注度及主动参与意识,有利于提高患者血压控制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的睡眠情况对血压控制及血压变异性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1年5月至2013年1月在浙江医院住院的老年高血压患者160例(≥60岁)。收集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睡眠时间及动态血压指标,使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估患者睡眠质量,分析睡眠状况对血压控制及血压变异性的影响。结果 160例患者中80例患者睡眠质量优良,80例患者睡眠较差。其中不同睡眠质量组的24h收缩压、24 h舒张压、白昼收缩压、白昼舒张压、夜间血压变异性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287、-3.458、-5.490、-2.773、-2.888,P 0.05)。根据患者的睡眠时间情况分为三组:6 h组、6~8 h组、 8 h组。不同睡眠时间患者的白昼收缩压、白昼舒张压均值标准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582、3.292,P 0.05)。睡眠质量优良组血压控制达标率(72.6%)高于睡眠质量较差组(5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53,P 0.05)。睡眠时间不同组别的血压控制达标率(6 h组:68.0%;6~8 h组:66.1%; 8 h组:80%)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63,P 0.05)。对睡眠质量和睡眠时间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两者存在交互影响(相关系数为-0.538,P 0.05)。联合睡眠时间和质量进行分组并进一步分析时显示,各个组别之间的血压控制达标率不同,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183,P 0.05),其中睡眠质量较差合并6 h组的血压控制达标率最低(18.2%)。进一步对各个组进行两两比较发现,睡眠质量较差合并6 h组与睡眠质量优良合并 8 h组、睡眠质量优良合并6~8 h组以及睡眠质量较差合并 8 h组血压达标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6.671、3.884、5.507,P 0.05)。结论 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水平与睡眠质量有一定关系,睡眠质量好的患者血压控制达标率更高,睡眠时间不同的患者血压达标率比较无差异。睡眠质量与睡眠时间存在交互影响,血压达标率随着睡眠时间的增长而呈现出升高趋势,  相似文献   

7.
目的调查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参数情况,探讨年龄、性别及合并其他疾病对血压变异性(BPCV)的影响。方法收集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55例,动态血压监测获得BPCV参数,探讨年龄、性别及是否合并糖尿病、冠心病对BPCV的影响。结果真实收缩压变异性(SBPARV)随着年龄增大而增大,女性收缩压加权标准差(SBPw SD)明显大于男性(P均<0.05)。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组BPCV参数均高于未合并糖尿病组,但仅收缩压标准差(SBPSD)两组间差异显著(P<0.05)。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组BPCV均高于未合并冠心病组,舒张压变异性(DBPCV)低于未合并冠心病组,但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调整了年龄、性别混杂因素的偏相关分析发现,SBPSD与合并糖尿病呈正相关(r=0.162,P<0.05)。结论年龄、性别是BPCV的影响因素,合并糖尿病和冠心病的高血压患者BPCV有增大趋势。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糖耐量异常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的影响情况。方法入选正常血压及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60例,按动态血压水平及是否合并糖耐量异常分为正常血压组(n=68),正常血压合并糖耐量异常组(n=60),原发性高血压组(n=70),原发性高血压合并糖耐量异常组(n=62)。所有受试者进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观察各组血压变异性特点。结果原发性高血压合并糖耐量异常组24小时收缩压变异系数[(0.12±0.03)vs.(0.10±0.02)]、白天收缩压标准差[(15.37±2.66)vs.(13.34±2.27)]、变异系数[(0.12±0.02)vs.(0.10±0.02)]均高于原发性高血压组(P〈0.01);正常血压合并糖耐量异常组与正常血压组各时间段血压标准差、变异系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耐量异常影响原发性高血压人群血压变异性(以收缩压为主),对正常血压人群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高尿酸血症(HUM)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及内皮素(ET)的影响。方法将72例老年高血压患者分为HUM组41例、血尿酸正常组(对照组)31例;观察两组血浆ET、血压、收缩压变异性(SBPV)及舒张压变异性(DBPV)。结果与对照组比较,HUM组ET及SBPV明显升高(P均〈0.01);两组收缩压、舒张压及DBPV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HUM组的血尿酸水平与SBPV呈正相关(r=0.547,P〈0.01)。结论 HUM明显升高老年高血压患者SBPV及ET水平,可能是导致高血压靶器官损害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不同剂型硝苯地平对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心率变异性的影响。方法将原发性高血压病146例随机分为心痛定治疗组45例、伲福达治疗组47例、拜新同治疗组54例;以健康查体血压正常的40例志愿者作为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2周后于门诊或病房行同13动态血压、动态心电图监测,记录血压变异性指标(血压标准差)、心率变异性指标(SDANN、RMSSD、PNN50;LF、HF、LF/HF)。结果治疗前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2周后,心痛定组收缩及舒张血压的变异性高于治疗前水平(P均〈0.05),拜新同组收缩压的变异性低于治疗前水平(P〈0.05)。治疗后伲福达组、拜新同组心率变异性时域性指标改善明显(P均〈0.05);频域性指标心痛定组升高、拜新同组明显降低(P均〈0.05),以上指标治疗后三组比较之间亦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SDNN与血压标准差、血压负荷值呈正相关(r分别为0.692、0.621,P均〈0.05),LF/HF与血压标准差、血压负荷值呈负相关(r分别为-0.782、-0.664,P均〈0.05)。结论长效硝苯地平在降低血压的同时,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血压、心率变异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抗高血压药物的不同组合对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和变异性(BPV)的影响。方法 350例2~3级初诊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成四组。A组给予左旋氨氯地平2.5mg+依那普利10mg/d;B组给予左旋氨氯地平2.5mg+厄贝沙坦150mg/d;C组给予厄贝沙坦150mg+氢氯噻嗪12.5mg/d;D组给予左旋氨氯地平2.5mg+厄贝沙坦150mg+氢氯噻嗪12.5mg/d。比较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血压和BPV的变化。结果 (1)各组与治疗前比较平均血压值及BPV均有明显的下降与改善(均P0.05);(2)比较治疗后各组间的平均血压与BPV,D组平均血压的下降幅度及BPV改善程度与其他三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三种药物联合治疗中重度高血压,不但能使绝大多数患者血压达标,而且还能明显改善患者的BPV。  相似文献   

12.
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涂玲  余枢 《高血压杂志》1998,6(3):184-186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人血压变异性的特点。方法对48例血压正常人和42例高血压病人进行动态血压监测。结果无论是高血压组还是正常对照组血压变异性与血压均值一样白天增高,夜间下降,而且收缩压变异大于舒张压变异。但高血压组血压变异性各项指标均显著大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明显高于血压正常者。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苯磺酸氨氯地平片和硝苯地平控释片对清晨高血压患者血压及血压变异性的影响。方法将家庭血压监测明确有清晨高血压的1~2级高血压患者60例随机分成两组(A组:给予苯磺酸氨氯地平片5mg/d;B组:给予硝苯地平控释片30mg/d),早晨服药,疗程5周,治疗前后监测家庭血压及诊室血压,比较两组患者清晨血压及血压变异性的变化情况。结果两药均能降低高血压患者诊室血压以及家庭自测清晨血压和睡前血压(P0.05)。A组的血压达标率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诊室血压达标率:70.0%比66.7%,清晨血压达标率:73.3%比76.7%,睡前血压达标率:76.7%比80.0%;均P0.05);但治疗后A组家庭自测清晨收缩压变异性降低[(5.9±2.2)比(8.2±2.5)mm Hg,P0.05],而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9±3.1)比(7.9±2.9)mm Hg,P0.05]。结论苯磺酸氨氯地平片和硝苯地平控释片均能很好地控制高血压患者的诊室血压及家庭清晨血压和夜间血压,同时,苯磺酸氨氯地平片在改善清晨收缩压变异性方面更为优越。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糖尿病对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与血压变异性的影响。方法选取该院2012年7月—2013年7月收治的老年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30例设为实验组,同时选取单纯高血压患者30例设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进行24 h的动态血压监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动态血压与血压变异性。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日间平均收缩压(137.2±4.9)mm Hg,夜间平均收缩压(113.7±2.4)mm Hg;对照组患者的日间平均收缩压(127.5±3.7)mm Hg,夜间平均收缩压(108.3±4.4)mm Hg。实验组平均收缩压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日间脉压差(70.3±3.5)mm Hg、24 h平均脉压差(76.2±2.7)mm Hg;对照组患者日间脉压差(61.4±5.4)mm Hg、24 h平均脉压差(72.7±2.5)mm Hg,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患者日间收缩压标准差9.36、日间收缩压标准差变异系数6.6,24 h收缩压标准差7.42;对照患者日间收缩压标准差4.09、日间收缩压标准差变异系数2.9,24 h收缩压标准差3.75。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和血压变异性增大,心血管功能出现异常,糖代谢异常状况的改善是减少心血管疾病及其并发症关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基于云平台的远程无线实时血压监测系统对高血压病控制率和达标率的影响,提高医生及时调整降压药物的便捷性与准确性。方法:选择262例高血压病1~3级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132例)和干预组(130例)。对照组由心内科医生据患者偶测血压门诊经验用药,患者自行安排日常血压监测;干预组由心内科医生据患者远程无线实时血压监测情况随时进行降压药物调整,有即时短信和电话指导生活方式。治疗干预共8周,比较两组血压控制率和达标率的差异。结果:干预组实施远程动态监测4~8周后,高血压控制率和达标率分别为96.6%和92.5%,对照组高血压控制率和达标率分别为35.2%和31.9%,两组控制率和达标率差异显著(均P0.05)。干预组再门诊率(2.3%)与再住院率(2%)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再门诊率(51.5%)与再住院率(18.9%)(均P0.05)。结论:通过远程无线实时血压监测系统可以有效提高高血压病的控制率和达标率,同时便于临床医生即时监测患者血压,为提供个性化的高血压治疗方案提供了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6.
<正>血压变异性(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BPV)指的是机体在一定时间段内的血压波动情况,是机体内环境动态调节的一种体现,也是人体最基本的生理特征[1]。BPV的概念最早在20世纪80年代被提出,随着近年来高血压发生机制相关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BPV与高血压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的相关性,大量的文献研究证实,BPV可作为高血压的诊疗指标,目前,BPV已经成为高血压研究领域的热点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机制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3年10月本院门诊及住院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监测资料35例,与33例血压正常者对比分析。结果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变异性和血压变异系数较正常对照组增高(P0.05)。结论血压变异性及血压变异系数的测定对于原发性高血压的防治及预后评估具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8.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病(EH)血压变异性(BPV)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对204例EH者(A组)和92例正常人(B组)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ABPM),以测得的各时间段血压标准差(SD)作为BPV指标。结果与B组比较,EH者长时BPV明显增大(P<0.05)。两组白天BPV大于夜间,收缩压变异大于舒张压变异。结论EH者BPV明显高于正常人。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血压变异性对老年女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硬化的影响。方法选择198例诊室血压正常的女性高血压患者作为高血压组,同时选择女性正常血压者200例作为对照组。2组均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测定24h动态血压和生化指标。结果高血压组冠心病(48.5%vs 39.5%)、脑血管病(51.0%vs 40.5%)和肾病(15.2%vs 8.5%)及颈动脉硬化(65.7%vs 26.0%)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P<0.01),高血压组IMT明显高于对照组[(1.18±0.31)mmvs(0.81±0.24)mm,P=0.003]。高血压组夜间平均收缩压[(159.1±13.2)mm Hg)vs(141.3±11.3)mm Hg,1mm Hg=0.133kPa],夜间收缩压标准差[(15.9±3.1)mm Hg vs(9.5±1.2)mm Hg]及夜间收缩压血压负荷[(41.4±2.2)%vs(21.3±2.6)%]明显增高,夜间舒张压标准差[(9.1±4.1)mm Hg vs(6.2±2.3)mm Hg]及夜间舒张压血压负荷[(34.7±11.2)%vs(22.6±11.5)%]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血压变异性增大,夜间血压增高及血压负荷的增加是女性颈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老年高血压患者抑郁焦虑情绪对血压变异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抑郁焦虑情绪发生率及抑郁焦虑情绪对血压和血压变异性的影响。方法对68例老年高血压患者和32例健康体检者进行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的心理问卷调查以及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的评定,根据量表评分结果将高血压组再分成有抑郁焦虑情绪组和无抑郁焦虑情绪组,所有研究对象均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1)高血压患者抑郁情绪发生率(30/68)和焦虑情绪发生率(32/6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抑郁(7/32)和焦虑(8/32)情绪发生率(P〈0.05);(2)高血压组的血压变异性参数:24h收缩压标准差(24hSSD)、24h舒张压标准差(24hDSD)、白天收缩压标准差(dSSD)、白天舒张压标准差(dDSD)、夜间收缩压标准差(nSSD)、夜间舒张压标准差(nDSD)均大于对照组(P〈0.01),且收缩压变异性大于舒张压变异性;有抑郁焦虑情绪高血压组的24hSSD和dSSD高于无抑郁焦虑情绪组(P〈0.05)。结论高血压患者较对照组有更高的抑郁焦虑情绪发生率和更大的血压变异性;有抑郁焦虑情绪的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明显高于无抑郁焦虑情绪的高血压患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