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额底纵裂入路切除鞍区中线巨大肿瘤的手术策略技巧、优势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采用额底纵裂入路切除鞍区中线巨大肿瘤病人的临床资料,术中直视下切除肿瘤25例,神经内镜辅助下直视切除3例。结果肿瘤全切除23例,近全切除5例;完整保留垂体柄19例,切除垂体柄5例,未见垂体柄4例。术后病理:垂体腺瘤8例,颅咽管瘤9例,脑膜瘤6例,视神经胶质瘤4例,颗粒细胞瘤1例。术后暂时性尿崩及电解质紊乱15例,下丘脑功能轻度低下3例,无手术死亡病例。随访6个月,MRI复查发现肿瘤复发1例。结论额底纵裂入路对胼胝体膝部至鞍结节范围内的鞍区重要解剖结构均可良好暴露,可为术者提供安全广阔的手术视野,在直视下切除鞍区中线肿瘤,易于保护邻近重要结构,术后并发症少,效果佳。  相似文献   

2.
经眶上锁孔入路切除鞍区大型肿瘤的显微手术技巧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经眶上锁孔显微手术切除鞍区大型肿瘤的技巧。方法对63例瘤体为3.0cm×2.0cm×2.0cm-11cm×9cm×9cm的鞍区大型肿瘤(包括33例垂体腺瘤,16例颅咽管瘤,9例脑膜瘤及胚胎生殖细胞瘤、视神经纤维瘤、胶质瘤、巨大蛛网膜囊肿和拉克囊肿各1例),采用经眶上锁孔入路手术切除,并探讨肿瘤显露、切除方法和重要神经结构和血管的保护方法。结果肿瘤全切56例(88.9%),大部分切除7例,未全切者部分病例行放射治疗。术后1例死亡。术后主要并发症有尿崩症、硬膜下积液。随访5月-4.5年(平均2.6年),3例肿瘤复发。结论采用眶上锁孔入路显微手术切除鞍区大型肿瘤效果好、创伤轻,并节省手术时间。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索儿童鞍区肿瘤的有效手术治疗方法 .方法 回顾性分析45例儿童鞍区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肿瘤全切除29例,次全切除9例,大部切除7例.术中16例可见垂体柄,均予保留.术后出现多饮多尿21例,其中17例在术后2周内恢复正常;出现高钠血症5例,低钠血症3例,均在2周内恢复正常,术后死亡1例.随访33例患者1~3年(平均1.5年),其中2例术后1年内复发而再次手术,13例行γ-刀治疗,31例患儿术后可参加正常学习.结论 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并注意保护下丘脑结构,防止供血动脉损伤,是儿童鞍区肿瘤手术治疗的原则和取得较好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经额底纵裂终板入路切除鞍后、鞍上区及第三脑室前部肿瘤的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鞍后、鞍上区及第三脑室前部肿瘤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颅咽管瘤28例,生殖细胞瘤1例,垂体瘤3例。均经额底纵裂终板入路切除肿瘤。结果肿瘤全切除21例,次全切除6例,大部分切除5例;双侧嗅神经均保留29例,垂体柄保留24例。随访30例,时间2个月~2年,仅2例肿瘤大部分切除病人复发再次手术。结论经额底纵裂终板入路适合于切除向鞍后、鞍上区及第三脑室前部生长的肿瘤,术野显露充分,便于保留下丘脑、垂体柄等重要结构,肿瘤全切率高,并发症少,疗效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分期手术治疗鞍上生长的巨大垂体肿瘤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鞍上生长的巨大垂体肿瘤病例资料。一期手术均采用神经内镜经鼻蝶窦入路切除肿瘤,依据术后肿瘤残留情况,选择合适的分期手术方法。结果一期手术肿瘤全切除2例,次全切除3例,部分切除、采用分期手术5例。其中残余肿瘤下降至鞍内2例,二期手术采用内镜经鼻蝶窦入路手术;残余肿瘤位于鞍上3例,二期手术采用眉弓眶上锁孔入路显微手术。在5例采用分期手术病例中,肿瘤全切除4例,次全切除1例。术后无脑脊液漏、颅内感染等严重并发症。随访3~60个月,平均26个月,激素替代治疗3~6个月后,垂体功能基本恢复正常。结论对于鞍上生长的巨大垂体肿瘤,选择合理的分期手术方法,采用伽玛刀、药物等综合辅助治疗,可使病人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前纵裂入路显微手术切除鞍区颅咽管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经前纵裂入路手术治疗的颅咽管瘤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肿瘤全切除14例,大部分切除4例,1例因肿瘤大片钙化并粘连严重仅行部分切除。术中保留垂体柄12例,被肿瘤完全侵蚀的垂体柄切除4例,未见垂体柄或垂体3例。术后视力改善11例、恶化1例。术后1例出现额叶血肿行血肿清除术;1例术后16 d死于重度肺部感染。术后16例出现尿崩、电解质紊乱,14例出现垂体功能障碍,均给予对症治疗。15例术后随访3~36个月,肿瘤复发2例。结论对于以中线生长为主、无明显偏侧生长的大型和巨大型鞍区颅咽管瘤,前纵裂入路可获得良好的术野暴露,手术安全、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内镜辅助下眶上锁孔入路在治疗鞍区肿瘤手术中的应用。方法对39例鞍区肿瘤患者采用内镜辅助下眶上锁孔入路手术治疗,并收集相关临床资料。结果本组39例患者中全切除肿瘤者35例(89.74%),次全切除者4例(10.26%)。术后一过性尿崩5例(12.82%),脑脊液漏1例(2.56%)。术后随访10个月~6a,3例(7.69%)复发。结论内镜辅助经眉弓眶上锁孔入路是处理鞍区肿瘤的理想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经额外侧锁孔入路手术切除鞍区颅咽管瘤的临床效果。方法 35例鞍区颅咽管瘤患者采取经额外侧锁孔入路切除手术,分析临床效果。结果 32例患者肿瘤全部切除,3例次全切除;术前26例视力衰退,术后24例视力明显改善,1例无明显改善,1例轻微加重。7例出现多尿症状,2例出现垂体功能低下,4例出现皮下积液,所有症状经治疗或自行好转,随访无复发和死亡。结论经额外侧锁孔入路手术切除鞍区颅咽管瘤,利于鞍区结构的充分显露,肿瘤切除效果好,且切口小,安全性高,患者术后恢复状况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经眶上锁孔入路显微手术切除鞍区脑膜瘤的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01—2013-01我院采用经眶上锁孔入路显微手术切除鞍区脑膜瘤1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手术效果、手术技巧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肿瘤全切除10例(Simpson I级切除2例,Ⅱ级切除8例),次全切除l例(SimpsonⅢ级切除)。所有患者术后视力及视野缺损改善,术后出现尿崩3例,经治疗1~2周好转;随访6个月~5a,术后2a左右肿瘤复发1例,余均恢复良好。结论应用经眶上锁孔入路显微手术治疗鞍区脑膜瘤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经额底纵裂入路显微外科手术治疗鞍区肿瘤的于术方法及手术技巧.方法 应用经额底纵裂入路显微外科手术切除垂体瘤12例,脑膜瘤5例,颅咽管瘤3例,表皮样囊肿1例.结果 垂体瘤伞切除9例,近全切除3例;脑膜瘤SimpsonⅡ级切除5例;颅咽管瘤全切除3例;鞍上表皮样囊肿伞切除1例.结论 经额底纵裂入路对前颅底、鞍区草要解剖结构有良好暴露,有利于术中对大脑前动脉、颈内动脉、前交通动脉,垂体柄、视交叉、下丘脑及重要穿通血管等结构的保护,手术全切率高,术后出现偏瘫、失语、昏迷、尿崩的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1.
神经内窥镜在垂体腺瘤切除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神经内窥镜技术在垂体腺瘤切除术中的应用方式及特点。方法在32例垂体腺瘤切除术中使用了神经内窥镜。其中15例采用内镜辅助下眶上“锁孔”入路垂体腺瘤显微切除术,17例采用神经内镜控制下经单鼻孔-蝶窦入路垂体腺瘤切除术。结果本组32例术后无1例死亡,无1例出现颅内出血、视神经损伤、颈内动脉损伤及脑脊液鼻漏等现象。用内镜控制的经单鼻孔-蝶窦入路垂体腺瘤切除术的17例病例中,15例肿瘤全切,1例肿瘤近全切除,1例肿瘤大部分切除。用内镜辅助的经眉切口眶上“锁孔”入路垂体腺瘤显微切除术的15例病例中,14例肿瘤全切,1例肿瘤近全切除。2例病人术后出现一过性多尿。本组32例患者术后随访3~15个月,原有症状均有所改善,异常增高的激素水平均降至正常,MRI检查显示无1例肿瘤复发。结论内镜辅助下经眉切口眶上“锁孔”入路垂体腺瘤显微切除术和内镜控制下经单鼻孔-蝶窦入路垂体腺瘤切除术符合微创原则,术后并发症少,疗效满意。提倡在垂体腺瘤切除术中使用神经内窥镜技术。  相似文献   

12.
目的介绍经颅切除侵袭性垂体腺瘤的显微操作技术与经验。方法采用显微神经外科技术治疗侵袭性垂体瘤患者47例,并对肿瘤与垂体柄和下丘脑的关系及处理进行前瞻性研究。结果肿瘤全切除28例,近全切除12例,大部分切除7例。术中发现垂体柄并得到保护36例,术后发生下丘脑损伤表现22例。无手术死亡。术后随访二年无肿瘤复发。结论术前选择适当的手术入路,术中仔细辨认和正确处理肿瘤与垂体柄和下丘脑的关系,可有效保护下丘脑-垂体系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伴甲介型蝶窦的垂体腺瘤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甲介型蝶窦垂体腺瘤病人的临床资料。术前行CT多平面重建,术中应用神经内镜经鼻蝶入路结合磨钻暴露鞍底,切除垂体腺瘤。结果未使用定位设备的情况下,术中均能顺利暴露鞍底,切除肿瘤。术后MRJ复查示肿瘤全切除10例,次全切除2例,无严重并发症发生。随访6—12个月,病人恢复良好。结论经鼻蝶人路手术治疗甲介型蝶窦的垂体腺瘤,通过术前详细的影像学检查、术中神经内镜结合磨钻的使用,均能准确辨认及暴露鞍底、切除肿瘤,是一种创伤小、治疗效果良好的微侵袭神经外科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4.
单鼻孔经蝶与眶上锁孔入路切除垂体腺瘤的显微手术比较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比较单鼻孔经蝶与眶上锁孔入路显微手术切除垂体腺瘤的效果。方法手术治疗垂体腺瘤36例,其中采用单鼻孔经蝶入路25例,眶上锁孔入路11例。术中均采用神经内镜辅助技术。结果单鼻孔经蝶入路全切肿瘤22例(88%,22/25),次全切除3例(12%,3/25);眶上锁孔入路全切9例(81.8%,9/11),次全切2例(18.2%,2/11)。术前有视力障碍者,85.7%(18/21)术后视力得到改善,其它临床症状较术前均有明显不同程度的好转,手术效果满意。结论两种不同入路有各自的优点及适应证,术前应根据肿瘤的不同特点选择不同的手术入路。利用神经内镜辅助显微手术有助于提高肿瘤全切率和减少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5.
眶上和经眶上锁孔入路在鞍区显微手术中的应用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比较眶上入路与经眶上入路在鞍区显微外科手术中的应用情况。方法总结25例鞍区肿瘤的手术经验,其中垂体腺瘤9例,颅咽管瘤6例,鞍结节脑膜瘤3例,蛛网膜囊肿4例,Rathke囊肿2例,上皮样囊肿1例。采用眶上入路17例,经眶上入路8例。部分病人术中采用神经内镜辅助技术。结果术后复查MRI,示眶上入路全切除13例,次全切除3例,部分切除1例;经眶上入路全切除和次全切除各为4例。眶上入路开颅操作简便,适用于大多数鞍区病变的手术。经眶上入路将锁孔技术与颅底外科技术结合运用,不仅将额叶的牵拉降至最低限度,而且对鞍区的显露较眶上入路视角向上增加了20°,操作径路也相应缩短。结论眶上入路适用于大多数鞍区肿瘤和囊性病变的手术切除,经眶上入路则适用于体积较大的鞍区肿瘤。内镜辅助技术可帮助术中确认手术效果,减少肿瘤残留机会。  相似文献   

16.
微侵袭手术切除垂体腺瘤的鞍底修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应用微侵袭手术(显微或神经内镜辅助)经单鼻孔-蝶窦入路切除垂体腺瘤(PAs)的鞍底修复技术与效果。方法对入院的458例PAs患者经单鼻孔-蝶窦入路微侵袭手术切除肿瘤,以不同的手术技术修复鞍底。其中299例(65.3%)为PAs切除后鞍隔膜完好,无脑脊液(CSF)漏,仅有鞍底骨质缺损而行“单纯鞍底修复术”;159例(34.7%)因术中鞍隔膜破裂而有CSF漏液,行“严密鞍底修复术”。结果432例(94.3%)鞍底修复术后疗效良好,未出现CSF漏和其它并发症;26例(5.7%)经蝶术后发生CSF漏,其中18例行早期修补术,8例以腰椎穿刺CSF持续引流而治愈。结论对施行经蝶入路微侵袭手术切除PAs后的鞍底修复很有必要,这是防止CSF漏和垂体脱位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7.
锁孔入路开颅手术(附106例报告)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10  
目的:评价用锁孔入路开颅术显微切除垂体腺瘤、颅咽管瘤、鞍结节脑膜瘤、脑胶质瘤、听神经瘤及直视下夹闭后交通动脉瘤、前交通动脉瘤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对垂体腺瘤、颅咽管瘤、脑膜瘤、后交通动脉瘤及前交通动脉瘤于眶上外侧,右颞叶胶质瘤于右颞,听神经瘤于耳后,分别作一直径2.5cm骨瓣,显微镜下切除肿瘤或直视下夹闭动脉瘤。结果:垂体腺瘤77例中65例达到全切除,12例为次全切除;颅咽管瘤11例、鞍结节脑膜瘤6例、胶质瘤1例及听神经瘤7例,均予全切;4例颅内动脉瘤均夹闭成功。 所有患恢复良好,未发生与手术入路有关的并发症。结论:采用锁孔入路,能够安全切除直径在55mm 以下的大型、巨大型垂体腺瘤,以及30-70mm的颅咽管瘤、鞍结节脑膜瘤、听神经瘤,并可直视下夹闭前、后交通动脉瘤。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经基底纵裂间入路治疗鞍区肿瘤的效果.方法 对15例鞍区肿瘤患者,采用经基底纵裂间入路,对手术效果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15例患者肿瘤全切,1例颅咽管瘤患者因高渗性缺水,出院后死亡,2例颅咽管瘤患者纠正高渗性缺水后正常出院.1例颅咽管瘤患者术后半年有复发迹象,行γ-刀治疗,其余患者无复发,术后无颅内感染及脑脊液鼻漏发生,术后不影响美观.结论 经基底纵裂间入路,手术视野广泛,向上可以进入第三脑室,向后可显露中脑导水管,向下可进入鞍内,应用范围广,手术效果好.  相似文献   

19.
微创手术在神经外科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总被引:56,自引:22,他引:34  
目的:探讨微创手术在神经外科中的应用价值。方法:1999年11月至2001年8月本组进行微创手术364例,其中无框架脑立体定向手术177例,微骨孔入路123例,微骨孔入路无框架立体定向手术64例。350例开颅手术中颅内占位病变158例,其中脑膜瘤51例,胶质瘤45例,垂体腺瘤12例(经蝶入路5例),神经鞘瘤10例,颅咽管瘤6例,血管网织细胞瘤5例,转移瘤5例,其它24例;动脉瘤108例,动静脉畸形53例,海绵状血管瘤31例。脊髓手术14例。结果:病灶和重要解剖结构定位准确,病灶定位误差均在2mm以内,术后血肿和神经功能损害分别为1例和22例,占6.0%,无手术死亡。结论:微创手术对脑和脊髓外科,尤其对切除脑深部病灶很有帮助,可以准确发现病灶,保护正常神经组织,改变了传统神经外科手术模式。  相似文献   

20.
翼点锁孔入路显微手术切除鞍区肿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翼点锁孔入路显微手术治疗鞍区及前颅底肿瘤的方法及效果。方法对19例鞍区及前颅底肿瘤采用翼点锁孔入路开颅显微手术切除。结果肿瘤全切除13例(68.4%),次全切除4例(21.1%),大部分切除2例(10.5%)。无手术死亡病例。术后随访2~18个月,失访2例,无肿瘤复发病例。结论翼点锁孔入路能够充分显露鞍区及前颅底,可达到传统翼点入路相似的手术效果,具有创伤小、脑组织暴露少、出血少、病人术后恢复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