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目的:探讨上肢骨折制动期的康复治疗对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总结近5年上肢骨折60例,并把他们分为两组,一组在骨折制动期内进行康复治疗,另一组则不进行康复治疗,制动期后对患肢功能进行评定。结果:上肢骨折在制动期内进行合理的康复治疗,患肢骨关节,肌肉功能明显优于未进行康复治疗者。结论:上肢骨折制动期内进行康复治疗能明显促进患肢骨关节、肌肉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2.
上肢骨折制动期的康复治疗及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航  彭智 《现代康复》1999,3(5):539-540
目的:探讨上肢骨折制动期的康复治疗对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总结近5年上肢骨折60例.井把他们丹为两组,一组在骨折制动期内进行康复治疗,另一组则不进行康复治疗,制动期后对患肢功能进行评定。结果:上肢骨折在制动期内进行台理的康复治疗,患肢骨关节,肌晦功能明显优于未进行康复治疗。结论:上肢骨折制动期内进行康复治疗能明显促进患肢骨关节、肌肉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运动想象疗法结合神经肌肉电刺激对脑梗死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方法:6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治疗组,2组患者均接受基础药物治疗,其中对照组:常规康复;治疗组:常规康复+运动想象疗法+神经肌肉电刺激。1个月为1个疗程,治疗前后分别进行简易上肢功能检测(STEF)、上肢运动功能FMA评分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结果:治疗1个月后, 两组患者的STEF、上肢FMA评分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差异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但治疗组治疗效果较对照组更加显著(P<0.05)。结论:运动想象疗法结合神经肌肉电刺激不仅能改善脑梗死患者上肢功能,而且能促进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恢复。  相似文献   

4.
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的发生率较高,而且恢复较为困难,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本文对脑卒中后偏瘫上肢功能康复治疗技术及方法进展进行综述。主要的康复技术和方法有双侧上肢训练、镜像疗法、体操棒训练方法、音乐疗法、运动想象疗法、上肢康复机器人、虚拟现实游戏、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功能性电刺激、肌电生物反馈疗法、经颅磁刺激和神经肌肉促进技术等。  相似文献   

5.
李周  施加加  徐雄伟  郭靖 《中国康复》2016,31(3):174-176
目的:观察在常规康复的基础上应用矫形按摩(OM)联合肌肉能量技术(MET)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疗效。方法:42例脑卒中伴肩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常规康复的基础上应用OM联合MET技术,2组患者均于治疗前及治疗4个月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上肢项、改良Barthel指数(MBI)及肩峰与肱骨头间距值(AHI)评定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VAS评分、FMA评分、MBI评分以及AHI均明显优于组内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各项评分均更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常规康复的基础上应用矫形按摩联合肌肉能量技术能有效地缓解脑卒中患者肩痛,改善上肢运动功能,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6.
本文介绍国内外气动人工肌肉在康复医疗器械中的应用现状,重点分析近年来气动人工肌肉在上肢和下肢康复器械中的应用,其中上肢康复器械包括手部、手腕和手臂,下肢康复器械包括腿部、膝关节和踝关节;应用实例介绍了气动人工肌肉的工作特点和应用范围,并且对同功能康复器械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重复局部肌肉振动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早期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2016年10月至2018年2月,选择在本院住院的脑卒中偏瘫早期患者46例分为对照组(n=23)和观察组(n=23)。两组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进行重复局部肌肉振动,分别作用于患者的掌心、前臂桡侧腕伸肌腱、肱二头肌及肩胛周围肌肉;对照组接受相同时长的安慰刺激。每天1次,每周5 d,共4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采用Fugl-Meyer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运动力指数上肢部分(MI-UE)、偏瘫上肢功能测试(香港版)(FTHUE-HK)对上肢功能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两组FMA-UE、MI-UE及FTHUE-HK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F2.577,P0.05),且观察组各评分均高于对照组(t2.153,P0.05)。结论重复局部肌肉振动疗法有助于提高偏瘫早期患者上肢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8.
随着近年来康复治疗学/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教育在国内的迅速开设,运动学作为最重要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越来越得到重视,各院校普遍开设了此课程[1].但是,由于缺乏专业教师,很多院校的授课教师都是由解剖学老师担任;即使是由康复医师或者康复治疗师担任授课教师,往往因为缺乏运动控制与运动分析操作经验而仍然限于讲授解剖学内容.另外因为现在被广泛选用的华夏出版社和人民卫生出版社的运动学教材对在校生来说较难理解,也不利于学生自学,导致学生无法很好掌握运动学教学重点.因此,相当一部分院校虽然开设了运动学课程,却完成不了运动学作为康复专业基础课的教学目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A型肉毒毒素(BTX-A)注射治疗脑性瘫痪儿童上肢肌肉痉挛的疗效。 方法选择上肢肌肉痉挛的脑性瘫痪儿童20例,分为超声引导下BTX-A注射组(注射组)和单纯康复治疗组(对照组)各10例。其中注射组在彩色超声引导下,将BTX-A准确注射到患儿上肢痉挛肌群,注射后次日开始进行康复训练。所有病例在治疗前及治疗后第1周、2周、4周、8周、12周分别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和Fugl-Meyer评估量表进行相关评价。 结果注射组在注射后第2,4,8,12周肌肉痉挛的改善以及上肢运动功能评分均优于注射前(P<0.01),并且痉挛程度在注射后第2周改善最明显。注射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2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采用在超声引导下BTX-A注射治疗脑性瘫痪儿童上肢肌肉痉挛,定位准确、安全,疗效优于单纯康复治疗。  相似文献   

10.
神经肌肉促进技术在偏瘫上肢康复训练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神经肌肉促进技术在偏瘫上肢康复训练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并观察其疗效。方法:36例脑血管意外后的偏瘫患者被随机分成神经肌肉促进技术组(治疗组)与一般康复治疗组(对照组),其中治疗组17例,对照组19例,两组均接受每日1次、每周5次的治疗10-40次。采用Fugl-Meyer评价法的上肢主动运动功能积分及Barthel指数作为评定指标。结果:两组患者的Fugl-Meyer上肢主动运动功能积分和Barthel指数积分经治疗后都有明显提高(P<0.001),但治疗组的改善情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01或<0.01)。结论:本文所介绍的神经肌肉促进技术在偏瘫上肢康复训练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对改善偏瘫上肢运动功能及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方面(尤其是偏瘫上肢运动功能方面)有一定的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神经肌肉本体易化技术( proprioceptive neuromuscular facilitation ,PNF)技术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对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的治疗效果。方法将90例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患者按随机数字表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5例。2组患者均接受早期药物治疗、良肢位摆放及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加用PNF技术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2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均拍摄双肩关节X射线片并进行指诊,测定两侧肩峰至肱骨头的间距( AHI)评价肩关节脱位恢复情况,采用Fugl-Meyer评定量表( FMA)评价患者患侧上肢运动功能。结果2组患者在治疗1月后AHI评分及FMA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且治疗组较对照组改善更显著( P<0.05)。结论 PNF技术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对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及上肢运动功能改善效果显著,其疗效优于常规康复治疗。  相似文献   

12.
肌肉功能定位穴位注射治疗脑性瘫痪双上肢障碍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肌肉功能定位穴位注射治疗脑性瘫痪患儿双上肢障碍的疗效。方法对120例痉挛型脑瘫患儿分为两组,各60例,分别采用综合康复加肌肉功能定位穴位注射和综合康复治疗两种方法。疗程结束后按婴幼儿精细运动发育量表和修订的Ashworth痉挛评定量表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注射康复组婴幼儿精细运动发育量表和Ashworth评分优于综合康复组(P<0.05)。结论肌肉功能定位注射可提高脑瘫患儿上肢障碍的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索周围神经肌肉磁刺激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对脑卒中慢性期患者上肢手运动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回顾1例脑卒中病程3年以上、右侧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患者的临床资料。在常规康复基础上,采用偏瘫侧前臂周围神经肌肉磁刺激和双侧大脑半球感觉运动皮质高频rTMS治疗,共4周。结果治疗后,患者右上肢Fulg-Meyer运动功能评分提高,改良Ashworth量表分级降低。结论周围神经肌肉磁刺激联合rTMS可能对改善脑卒中慢性期患者偏瘫侧上肢和手运动功能有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脑卒中偏瘫患者在康复进程中其偏瘫侧肱二头肌、拇短屈肌及第一骨间背侧肌做最大等长收缩时表面肌电信号(sEMG)变化及其与上肢运动功能恢复间的相关性,为临床制订个体化康复干预方案提供参考资料。 方法 选取20例脑卒中患者(将其纳入实验组)及10例年龄、性别与患者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将其纳入正常对照组)。记录所有受试者双侧上肢分别做肘屈、拇屈、食指外展最大等长收缩时肱二头肌、拇短屈肌、第一骨间背侧肌sEMG信号,并跟踪记录患者偏瘫侧上述肌肉sEMG在康复进程中的变化;采用简式上肢Fugl-Meyer量表(FMA)和徒手肌力评定(MMT)评估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及肌力改善情况,计算sEMG信号的均方根值(RMS)、中值频率(MDF)及与上肢FMA、MMT评分的相关性。 结果 正常对照组所检肌群RMS及MDF值左、右侧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偏瘫侧所检肌肉RMS、MDF值均显著小于健侧及正常对照组水平(P<0.05),健侧RMS、MDF值均显著大于正常对照组水平(P<0.05)。实验组偏瘫侧所检肌肉RMS、MDF值随康复日程延长呈上升趋势,且末次检测值明显大于首次检测值(P<0.05)。实验组患者上肢FMA评分、MMT评分与上肢所检肌肉RMS值、MDF值均具有正相关性。 结论 脑卒中偏瘫侧上肢sEMG既可反映上肢康复进程,又能反映肌力及运动功能恢复情况,可作为一种定量康复评估指标,从而为制订个体化上肢功能康复训练方案提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5.
正神经康复的目标是为患有神经系统损伤疾病的患者提供康复治疗,使患者摆脱或缓解因神经功能障碍带来的失能。其涉及病种较广,包括血管类疾病、感染类疾病、神经创伤、结构或神经肌肉紊乱、功能性异常、退行性异常等。神经康复的患者出现上肢功能障碍的比例很高[1],手部的感觉运动控制能力尤为精细复杂,使得上肢的神经康复面临特殊的挑战。以脑卒中为例,患者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比例高达60%—80%[2—3],然而仅有约16.7%的患者得到了康复治疗[4],其中上肢运动障碍得到及时康复的比例更低。其原因除了上肢运动功能较复杂以外,还包括康复人员不足、资源分布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体位限制下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患者上肢功能的临床疗效。方法 2023年3月至12月,蚌埠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患者60例随机分为常规组(n=20)、机器人组(n=20)和体位限制组(n=20)。3组均进行常规康复治疗,机器人组行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体位限制组在体位限制下行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共4周。治疗前后采用Fugl-Meyer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改良Barthel指数(MBI)进行评定,表面肌电图(sEMG)检测三角肌后束和冈上肌收缩时的平均肌电值(AEMG)和均方根值(RMS),肌骨超声测量患侧肩峰-大结节(AGT)间距。结果 治疗后,3组FMA-UE评分、MBI评分、AEMG、RMS和AGT间距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t|> 10.850, P <0.001),体位限制组各项指标最优(F> 42.031, P <0.001)。结论 体位限制下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能进一步改善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患者的上肢功能及脱位状态、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及肩周肌肉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康复卒中单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疗效。方法将86例脑卒中后并发肩手综合征的患者随机分为康复单元治疗组和对照组,康复单元治疗组纳入康复单元按照康复方案进行治疗,对照组进行运动训练,治疗4周后采用Brunstrom分期上肢及手功能评定、简化Fugl-Meyer量表(FMA)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疗效。结果治疗前两组在Brunstrom分期上肢及手功能评定、FMA及MBI评定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两组在Brunstrom分期上肢及手功能评定、FMA及MBI评定均较治疗前有改善(P<0.05),两组相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康复卒中单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恢复有更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8.
手术是乳腺癌的最主要治疗手段之一,由于手术范围广、创面大,易引起患肢肌肉力量下降及抬举、外展、环绕等功能受到限制,严重时可导致肌肉失用性萎缩、肩部僵硬、关节强直、上肢肿胀和功能障碍,影响患者手术后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科学、规范的功能锻炼对患肢功能康复至关重要。2008年3月,我们在借鉴国内外经验的基础上,根据乳腺癌患者术后患肢功能康复特点,制订了乳腺癌患者康复期间的功能锻炼路径,取得了良好效果,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9.
王靓萍 《护士进修杂志》2022,(13):1236-1239
目的 探讨肌肉淋巴引流泵功能学说与处方借力法在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防控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8年10月-2021年9月于我院接受根治术的乳腺癌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按乳腺癌术后常规上肢淋巴水肿防控护理模式施护,观察组在此基础之上加用肌肉淋巴引流泵功能学说与处方借力法进行干预;对2组患者干预后的康复运动依从率、上肢淋巴水肿发生率、心肺耐力与肌肉力量等评价指标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后康复运动依从率高于对照组,上肢淋巴水肿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心肺耐力与肌肉力量评价指标优于对照组,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肌肉淋巴引流泵功能学说与处方借力法开展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防控干预,可提高该类患者运动康复锻炼依从性,改善心肺功能与肌肉力量,降低术后上肢淋巴水肿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早期康复对骨关节损伤功能恢复的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早期康复对上肢骨折后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上肢骨关节损伤患者66例,分为康复组35例,对照组31例。在制动期,康复组即接受综合康复治疗(理疗、肌肉等长收缩训练、关节被动运动等),对照组不接受任何康复措施。运用上肢功能评定箱(SHEF)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进行功能评定。结果:康复组上肢各项综合功能评定积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两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结论:早期康复对促进骨折后肢体功能恢复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