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和肽素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IS)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IS(发病24 h内)入院患者92例,于发病24 h及7 d测定血清和肽素水平,发病6个月后进行改良Rankin量表(mRS)检测。结果 IS患者发病24 h内血清和肽素浓度升高,且与6个月后改良的mRS评分呈正相关(P<0. 05)。发病7 d后血清和肽素浓度下降,且与6个月后mRS评分呈正相关(P<0. 05)。结论 IS患者血清和肽素变化能反映病情变化趋势,预测6个月后神经功能转归。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急性脑卒中急性期血压调控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发病72h内入院的急性脑卒中患者1026例,随机分为两组。A组入院后严格实行血压调控,B组除非血压〉200/120mmHg或〈90/60mmHg才干预。于入院24h内、7d、14d、3个月、6个月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调控血压并记录其他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脑卒中急性期高血压是近期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3~7d的血压是6个月死亡/残疾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急性脑卒中患者急性期血压调控是早期预后、远期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超早期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所示有无大血管闭塞对判断预后的价值。方法选择在超早期(发病6 h内)完成MRA检查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44例,根据MRA显示,将患者分为大血管闭塞组和无大血管闭塞组。患者行MRA检查前完成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在3个月时,随访改良的Ranking量表(mRS)评分。结果44例患者中大血管闭塞组21例,无大血管闭塞组23例,两组3个月随访时,mRS 0~2分的比例分别为28.6%和82.6%,两组临床结局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1)。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超早期MRA所示有无大血管闭塞可帮助判断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液外泌体中miR-122的表达。方法 6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病后1 d和7 d的血液标本作为实验组,40例健康人群的血液标本作为对照组。收集血液标本后,进行血清分离,提取血清中的外泌体,通过实时定量PCR技术检测血清外泌体中miR-122的表达水平。最后通过构建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判断miR-122作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潜在生物标志物的可能性。结果 两组年龄、性别、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 d血清外泌体中的miR-122的表达较对照组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7 d血清外泌体中的miR-122的表达较对照组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ROC曲线分析miR-122诊断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价值,发病后1 d, miR-122 ROC曲线下面积0.76(95%CI:0.66~0.86),最佳临界点为0.58,敏感性为70.00%,特异性为87.50%;发病后7 d, miR-122 ROC曲线下面积0.83(95%CI:...  相似文献   

5.
目的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治疗过程中应用阿替普酶溶栓,并研究其对患者预后效果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2月~2016年9月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0例,给予所有患者阿替普酶溶栓治疗并进行随访,研究治疗3个月时所有患者中死亡例数、残疾例数,并分析影响患者预后效果的因素。结果本次探究中,良好结局15例,良好率75.00%,残疾5例,残疾率25.00%。结论经过分析发现,影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效果的因素是房颤病史、溶栓前NIHSS(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发病与溶栓给药间隔时间,给予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阿替普酶溶栓治疗可显著改善患者结局。  相似文献   

6.
正脉压是动脉僵硬度的替代指标。有关脑卒中患者基线脉压和长期结局的研究有限。本研究的目的是评估缺血性脑卒中后3个月内的脉压是否与脑卒中长期结局相关。方法:研究对象为4195例首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61.2±11.6)岁,68.4%为男性],且在3个月内测量过基线血压。研究观察指标是联合指标(复发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血清白蛋白(ALB)及球蛋白(GLB)水平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出院结局的关系。方法以48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问卷调查患者的人口学特征、生活方式、体格检查、疾病相关情况及入院时血清ALB和GLB水平。参照脑卒中量表(mRS)评估患者出院结局,将mRS<3分设为结局良好组,mRS≥3分设为结局不良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基本情况差异,并通过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出院结局不良与血清ALB和GLB水平的相关性。结果结局不良组的年龄、复发、发病-入院时间、住院时间、NIHSS评分、SBP值、DBP值和血脂异常比例均高于结局良好组患者,而其血清ALB水平低于结局良好组(P<0.05);回归分析显示,血清ALB<39.8 g/L是患者出院结局不良的危险因素,经调整后发生结局不良的危险性是高水平ALB>43.2 g/L者的3.117倍(P<0.05),而未发现ALB水平为39.8~43.2 g/L与出院结局不良的相关性(P>0.05)。同时,研究未发现不同水平血清GLB与出院结局不良的相关性(P>0.05)。结论血清ALB水平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出院结局的影响因素,低水平血清ALB可增加患者出院结局不良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认知障碍(PSCI)患者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亚因子变化特征及其与TOAST亚型的关系。方法选取发病24h内住院的首发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708例,根据TOAST分型分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LA)组256例、小动脉闭塞型(SA)组110例、心源性栓塞型组212例、其他原因所致的缺血性脑卒中组34例、不明原因的缺血性脑卒中组96例,对比分析患者入院时,发病14d,3、6、12个月的MoCA分值变化特征,采用多参数对数回归分析MoCA亚因子与TOAST分型的关系。结果与发病14d时比较,PSCI患者发病3个月时视空间和执行能力、延迟记忆、注意能力显著降低[(1.59±1.30)分vs(2.44±1.18)分,(1.94±1.47)分vs(2.81±1.47)分,(3.06±1.34)分vs(4.28±1.66)分,P0.05]。以SA组为参照,发病3个月时PSCI患者的发病风险以LA组最高(OR=1.326,95%CI:0.995~1.658,P=0.031)。结论 PSCI患者的视空间和执行能力、延迟记忆和注意能力均显著下降,尤其是LA组患者。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不同时间段应用阿加曲班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我院发病24h内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80例,根据发病6~12h和13~24h 2个时间段应用阿加曲班,将患者分为A组28例,B组52例。7d后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以判定临床疗效。结果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NIHSS评分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加曲班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有临床疗效。发病24h内不同时间应用对临床疗效无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中华高血压杂志》2020,(2):143-143
吸烟是脑卒中的既定危险因素;然而,脑卒中前吸烟状态是否会影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预后尚不确定。该研究旨在阐明吸烟状态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功能预后的关系。研究者获取一项基于日本多中心医院的脑卒中登记资料,调查了2007年7-12月期间住院的10825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这些患者在脑卒中发作之前生活能够自理。吸烟状况分为从未吸烟者(不吸烟者),曾经吸烟者和现在吸烟者。临床结局包括3个月时功能转归不良(改良的Rankin量表评分≥2)和功能性依赖(改良的Rankin量表评分2~5)。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丹参多酚酸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灌注的影响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选择发病时间在72h内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住院患者88例,随机分为丹参多酚酸组46例和对照组42例,治疗14d,所有患者在治疗前后行MRI检查,采用相对灌注参数(即病灶同侧兴趣区信号值与镜像区的比值)判断脑灌注变化;应用改良的Rankin量表(mRS)判断3个月结局预后。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相对灌注参数比较无差异(P>0.05)。治疗14d后,丹参多酚酸组以颈内动脉(ICA)为责任血管的患者和入组时表现为低灌注的患者,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病灶以及DWI病灶周围相对脑血容量(rCBV)明显低于对照组(ICA:DWI病灶0.87±0.36 vs 1.28±0.63,P=0.01;DWI病灶周围0.89±0.44 vs 1.40±0.74,P=0.02;低灌注:DWI病灶0.88±0.37 vs 1.36±0.54,P=0.00;DWI病灶周围0.89±0.50 vs 1.49±0.79,P=0.01);丹参多酚酸组DWI病灶以及DWI病灶周围CBV显著增加;丹参多酚酸组mR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1.26±1.71)分vs(2.33±1.57)分,P=0.003]。结论丹参多酚酸选择性增加低灌注脑组织CBV,改善急性脑卒中患者3个月临床结局。微循环代偿可能为其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急性进展性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应用替罗非班的临床疗效。方法 分析2017年10月~2020年10月解放军北部战区空军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急性进展性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55例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是否应用替罗非班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25例。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全身系统性出血、颅内出血情况,比较2组预后,改良的Rankin量表(mRS)评分≤2分为预后良好。结果 2组病情进展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发病14 d时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7(2,8)分vs 8(2,12)分,P=0.038],治疗3个月良好预后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50.0%vs 32.0%,P=0.014)。2组治疗7 d内均无颅内出血转化发生。结论 急性进展性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早期应用替罗非班可能是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清谷草转氨酶(AST)和谷丙转氨酶(ALT)水平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短期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319例发病48 h以内的缺血性脑卒中病人,采集入院血标本,测定入院时ALT和AST浓度。对研究对象进行3个月随访,观察死亡或残疾的发生。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基线ALT和AST与3个月时死亡或残疾的关系。结果预后良好组的ALT水平显著高于预后不良组(P0.05),预后良好组的AST平均水平高于预后不良组,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是在年龄60岁和饮酒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AST高水平组3个月后不良结局发生危险显著低于AST低水平组(P0.05)。结论血清中ALT和AST与缺血性脑卒中病人3个月预后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动态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3 d内的血糖变化,了解血糖情况与脑卒中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发病≤12 h,经头颅MRI证实的首发或再发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 67例,其中糖尿病患者56例(糖尿病组),非糖尿病患者111例(非糖尿病组)。糖尿病组和非糖尿病组患者分别根据血糖正常、基线高血糖、平均高血糖、持续高血糖4个不同血糖水平进行比较,评估各项危险因素,动态观察入院时及发病3 d内的血糖情况,发病30 d以改良的Rankin残障量表(mRS)评估预后。结果与非糖尿病组比较,糖尿病组患者mRS评分明显降低。与血糖正常患者比较,糖尿病组和非糖尿病组平均高血糖和持续高血糖患者预后良好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急性脑梗死的预后与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是否发生合并症及血糖情况相关。结论脑卒中后持续高血糖预示着脑卒中预后不良,脑卒中后的血糖水平是动态变化的,与单个血糖值比较,持续血糖变化情况能够更充分的预测脑卒中的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ABCD3-I评分预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后早期脑卒中复发风险的价值。方法选择162例TIA患者,分别用ABCD2、ABCD3-I和Essen卒中风险分层量表(ESRS)评分进行危险分层,ABCD3-I评分中,低危24例、中危97例、高危41例,发病7d、随访90d观察脑卒中复发情况,通过ROC曲线下面积(AUC)比较3种评分的预测价值。结果发病7d有13例(8.0%)患者脑卒中复发;90d随访有26例(16.0%)脑卒中复发。ABCD3-I评分中,与低危患者比较,中危和高危患者随访90d脑卒中复发率明显升高(14.4%vs 0,P=0.037,29.3%vs 0,P=0.002,)。ABCD3-I评分预测发病7d脑卒中复发的AUC为0.73(95%CI:0.62~0.82),随访90d脑卒中复发的AUC为0.71(95%CI:0.60~0.79),高于ABCD2、ESRS评分预测发病7d、随访90d脑卒中复发风险的AUC。结论 ABCD3-I评分预测TIA后早期脑卒中复发风险的价值优于ABCD2和ESRS评分。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高压氧(HBO)配合药物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方法将108例发病>7d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HBO组56例和对照组52例。两组在相同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配合康复治疗,HBO组加高压氧治疗,每天1次,每次60min,10次为1疗程。对照组不加高压氧治疗。两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1个月后采用中国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CSS)评分标准评定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CSS评分和Barthel指数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高压氧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HBO结合药物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效果好于单一药物治疗的方法,能显著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血压变异性与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PSCI)的关系。方法选取发病24h内住院的首发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786例,计算7d内血压变异系数(CV),收缩压变异系数(SBPV)分组:SBPV分组:Q1组158例,4.5~7.7,Q2组157例,7.8~8.1,Q3组157例,8.2~8.5,Q4组157例,8.6~9.2,Q5组157例,9.3~15.1;舒张压变异系数(DBPV)分组:Q1组158例,3.7~6.9,Q2组157例,7.0~7.5,Q3组157例,7.6~8.2,Q4组157例,8.3~8.8,Q5组157例,8.9~14.6。采用多参数logistic回归分析发病7d内CV水平与发病3个月PSCI的关系。结果与入院时比较,发病14d、3、6、12个月PSCI发病率升高(30.2%,72.0%,62.0%,30.3%vs 19.2%,P0.05),发病3个月时,SBPV五分位组中,与Q1组比较,Q2组、Q3组、Q4组和Q5组PSCI发生率明显升高(72.8%,74.6%,74.8%,78.8%vs 59.4%,P0.01),在DBPV各五分位组PSCI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以Q1组为参照,Q2组、Q3组、Q4组和Q5组3个月时PSCI发病风险升高(OR=1.91,2.20,2.07和2.88,P0.05)。结论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SBPV是PSCI的独立风险因素,对发病3个月患者的视空间和执行能力、命名、延迟回忆功能影响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18.
<正>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ALI)是脑卒中后较为常见的并发症,临床表现为程度不同的呼吸窘迫、气促和发绀等。ALI往往加重脑卒中患者病情,甚至成为他们的直接死因。新近研究认为,疾病诱导的细胞免疫功能低下是ALI发病机制,但国内相关文献报道较少。我们选择近期发病的93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分析对象,并按住院后7 d内有无合并ALI进行分组,同期检测其外周血辅助性T细胞  相似文献   

19.
急性脑卒中综合性治疗模式的优越性   总被引:29,自引:1,他引:29  
目的 探讨综合性治疗 [卒中单元 ,(strokeunit) ]模式对急性脑卒中治疗的优越性。方法 选择在澳大利亚卒中单元治疗的 2 0 7例急性脑卒中病人为A组 ,同期在我科常规治疗的 32 6例为B组。入选标准统一为经CT或MRI确诊发病 48h内的急性脑卒中 ,比较两组主要临床指标。结果 A组 1 4d内病死率为 5 3 % ,其中死于非脑内原因占 2 7 3 % ,感染发生率 1 7 9% ,而B组分别为1 0 4%、64 7%、47 9% ,差异具有显著性 (P <0 0 1 )。 2 1d神经功能评分和随访 90dRankin积分差异也有显著性 (P <0 0 1 )。结论 在综合性治疗模式下急性脑卒中患者的预后 ,比在我科常规治疗模式下的疗效更具有优越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瑞士洛桑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登记(ASTRAL)评分预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1年的功能性结局及死亡率。方法 2012年1~12月该院连续收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排除发病后>24 h入院患者及ASTRAL评分缺失患者。研究终点为1年不良功能结局和1年死亡率。结果接受者特征曲线下面积预测和年不良功能结局为0.89,95%可信区间(CI)0.88~0.91。多变量Cox比例风险分析显示,ASTRAL评分与1年不良功能性结局独立相关(风险比1.09,95%CI 1.08~1.10)。接受者特征曲线下面积ASTRAL评分预测1年死亡率辨别能力为0.81(95%CI 0.78~0.83)。多变量分析显示ASTRAL评分与1年死亡率独立相关(风险比1.09,95%CI 1.08~1.10)。1年随访期间,随着ASTRAL增高患者的生存可能性显著降低(P<0.001)。结论 ASTRAL评分预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年功能结局和死亡率是可靠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