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探讨亲子沟通与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关系,为有效干预大学生网络成瘾行为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亲子沟通量表和中文网络成瘾量表对河北省5所大学2 451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分析大学生网络成瘾情况和亲子沟通与网络成瘾的关系.结果 大学生网络成瘾率为9.55%,网络成瘾倾向率为12.48%,男生均高于女生(x2值分别为41.853,33.973,P值均<0.01);网络成瘾组与网络成瘾倾向组大学生的父子沟通、母子沟通均差于非网络成瘾组大学生(F值分别为29.83,25.64,P值均<0.05);相关分析表明,大学生网络成瘾各因素与父子沟通、母子沟通均呈负相关(P值均<0.05).结论 亲子沟通的效果与大学生网络成瘾密切相关,父母应该掌握沟通技巧,积极与子女沟通,有助于防止子女网络成瘾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德州市农村留守儿童孤独感对网络成瘾的影响及社交焦虑和安全感在其中的调节作用。方法 2021年11—12月,采用儿童孤独感问卷、儿童社交焦虑量表、留守儿童安全感量表、青少年病理性互联网使用量表对德州市883名农村留守儿童进行调查,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德州市农村留守儿童孤独感、社交焦虑、安全感、网络成瘾的得分分别为(33.59±12.56)、(15.81±4.37)、(86.96±21.97)、(2.06±0.63)分;孤独感与社交焦虑、网络成瘾呈正相关(r=0.38、0.31,均P<0.01),与安全感呈负相关(r=-0.49,P<0.01);社交焦虑与安全感呈负相关(r=-0.58,P<0.01),与网络成瘾呈正相关(r=0.39,P<0.01);安全感与网络成瘾呈负相关(r=-0.36,P<0.01)。留守儿童孤独感显著正向预测网络成瘾,并且社交焦虑在其中起中介作用(β=0.006,P<0.01)。安全感调节中介效应的后半段路径(留守儿童社交焦虑对网络成瘾的影响),即留守儿童孤独感对网络成瘾的影响会随着安全感的增强而减弱(β=0.00...  相似文献   

3.
探讨大学生手机成瘾状况与亲子依恋、同伴依恋的关系,为减少大学生手机成瘾行为的发生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Mobile Phone Addiction Tendency Scale,MPATS)、父母与同伴依恋量表(Inventory of Parent and Peer Attachment,IPPA),对整群抽取的1 109名湖南省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不同性别大学生手机成瘾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2.28,P<0.05),女生的手机成瘾程度高于男生.大学生手机成瘾与亲子依恋、同伴依恋量表中的沟通、信任因子均呈负相关,与疏离因子呈正相关(P值均<0.01).同伴依恋在父子依恋与大学生手机成瘾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值为-0.052,占总效应的26.7%;同伴依恋在母子依恋与大学生手机成瘾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值为-0.052,占总效应的24.9%.结论 亲子依恋、同伴依恋与手机成瘾关系密切,亲子依恋可以通过同伴依恋影响大学生手机成瘾.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亲子社会支持在老年人宽恕与孤独感之间的中介作用。方法 2015年3月,通过方便取样与入户访问结合的方式,采用宽恕特质量表(TFS)、老年人接受成年子女社会支持问卷和UCLA孤独感量表,对浙江省宁波市和湖南省长沙市400名≥60岁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有效调查382人。结果老年人孤独感得分为(2.14±0.43)分,以2.5分为中值,总体上处于相对较低水平(t=5.14,P0.05);有无配偶对孤独感有重要影响(P0.01),而性别、居住区域、教育状况和收入水平对其无明显影响(P0.05);亲子社会支持及情感型支持、物质型支持、服务型支持、信息型支持各维度与宽恕呈明显正相关(r=0.28,0.36,0.09,0.19,0.23,P0.05),亲子社会支持及其各维度与孤独感呈明显负相关(r=-0.33、-0.42、-0.15、-0.19、-0.28,P0.05),宽恕与孤独感呈明显负相关(r=-0.41,P0.05);结构方程模型拟合显示,亲子社会支持在老年人宽恕与孤独感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NFI=0.96,RFI=0.92,IFI=0.98,TLI=0.96,CFI=0.98,RMESA=0.07),其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为15.6%。结论老年人宽恕对孤独感有直接影响,且部分是通过亲子社会支持的中介作用实现。  相似文献   

5.
申婷  张野  张珊珊 《中国学校卫生》2019,40(12):1824-1827
评价羞耻倾向在高中生亲子依恋和欺凌间的作用,为开展高中校园欺凌行为的防控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2018年9-11月,采用青少年亲子与同伴依恋量表、中学生欺凌行为问卷和中学生羞耻感量表.对方便抽取的辽宁省沈阳市和河南省新乡市4所高中1 149名学生的欺凌实施行为进行调查.结果 31.07%高中生涉及欺凌,男生、高二学生、独生子女、农村学生总体实施欺凌报告率均较高(P值均<0.01).母子依恋与羞耻倾向、传统欺凌、网络欺凌均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14,-0.21,-0.20,P值均<0.01);父子依恋与羞耻倾向、传统欺凌、网络欺凌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19,-0.21,-0.19,P值均<0.01);羞耻倾向分别与传统欺凌、网络欺凌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20,0.19,P值均<0.01).羞耻倾向在母子依恋与传统欺凌、网络欺凌中均起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分别占总效应的11.78%和15.70%.羞耻倾向在父子依恋与传统欺凌、网络欺凌中均起中介作用,分别占总效应的15.17%,17.43%.结论 母子依恋、父子依恋既可以对高中生欺凌实施行为产生直接作用,又可以通过羞耻倾向间接作用于高中生欺凌实施.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大学生手机成瘾、述情障碍与社会支持的关系。方法 2018年11—12月选取山东省某大学1 081名大学生,采用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MPATS)、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述情障碍量表(TAS)及一般人口学问卷分别测量被试者的手机成瘾、社会支持、述情障碍和一般人口学变量。结果 1 081名大学生MPATS总分为33.45±9.65,TAS总分49.15±9.89,PSSS总分为66.80±11.73,MPATS与PSSS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均呈负相关关系(r=-0.062~-0.357,均P0.01);PSSS与TAS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均呈负相关关系(r=-0.260~-0.447,均P0.01);MPATS与TAS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均呈正相关关系(r=0.271~0.591,均P0.01)。结构方程建模拟合良好,χ2/df=4.5765.000,比较拟合指数(CFI)、Tucker-Lewis系数(TLI)、规范拟合指数(NFI)和近似均方根误差(RMSEA)分别为0.980、0.970、0.974和0.058;手机成瘾显著负向预测社会支持(β=-0.22,P0.01),社会支持显著负向预测述情障碍(β=-0.38,P0.01),社会支持部分中介手机成瘾与述情障碍,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16.7%。结论大学生手机成瘾可以加剧述情障碍程度,社会支持可以缓解大学生手机成瘾与述情障碍情况,社会支持在手机成瘾倾向对述情障碍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可以从给予大学生较多社会支持的角度出发来降低大学生手机成瘾以及成瘾导致的述情障碍程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高职生手机成瘾与孤独感、社会支持之间的内在关系机制。方法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调查379名高职生的手机成瘾、孤独感和社会支持状况,进行统计分析并建立关系模型。结果高职生手机成瘾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和专业差异,使用智能手机的高职生在手机成瘾方面显著高于使用非智能机的高职生(t2.715,P0.01),每天平均使用手机时间段在手机成瘾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812,P0.01)。手机成瘾各因子及成瘾总分和孤独感各因子及孤独总分呈显著性正相关,和社会支持各因子及支持总分呈显著性负相关。高职生孤独感影响手机成瘾的路径有两条:一是高职生孤独感对手机成瘾的直接正向预测作用(效应值0.15);二是高职生孤独感通过影响中介变量社会支持,从而间接影响手机成瘾(效应值为0.03)。高职生孤独感对手机成瘾的总效应为0.18。结论可以从两方面预防高职生手机成瘾,一方面直接减少其孤独感体验,一方面增强其社会支持的力量。  相似文献   

8.
叶艳晖  李秋琼 《中国学校卫生》2015,36(3):384-386,389
探讨青少年同伴关系、自我效能感与网络成瘾的关系,为青少年网络成瘾的预防和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中学生同伴关系问卷、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和网络成瘾量表,对整群抽取的广东省6所中学573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33.5%的青少年至少存在轻度网络成瘾行为,男生网络成瘾率(46.70%)高于女生(20.88%),初中生网络成瘾率(37.67%)高于高中生(28.9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24.08,6.02,P值均<0.05).网络成瘾青少年在同伴关系及自我效能感上得分均低于非成瘾青少年(P值均<0.01);青少年网络成瘾与同伴关系3个维度及总分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229,-0.105,-0.210,-0.253,P值均<0.05),与自我效能感亦呈负相关(r=-0.628,P<0.01).同伴关系对网络成瘾有明显的直接效应(β=-0.253,P<0.01),且自我效能感中介效应有统计学意义(β=-0.605,P<0.01),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为68.2%.结论 自我效能感在同伴关系与网络成瘾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9.
探讨成就动机在网络成瘾与自尊之间的中介作用,为预防和矫治大学生网络成瘾行为提供依据.方法 使用网络成瘾量表、自尊量表、成就动机量表,对整群随机抽取的江西、湖南、吉林3省1 167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大学生的网络成瘾率为31.02%;自尊与网络成瘾呈负相关(r=-0.219,P<0.01),自尊对网络成瘾有负向预测作用;成就动机在自尊与网络成瘾之间起部分中介效应,中介效应占总效应比例为49%.结论 大学生网络成瘾报告率较高.自尊对网络成瘾有负向预测作用,成就动机在其中起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广州地区医学留学生孤独感现状,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为改善医学留学生孤独感现状和建立相应防治对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R-UCLA孤独量表、网络成瘾量表(IAT)、一般健康问卷(GHQ)和简明应对方式量表对256名在华医学留学生孤独感现状进行调查,并分析网络使用状况、一般健康水平、应对策略及恋爱状态等因素对孤独感影响。结果广州地区医学留学生孤独感总分为(35.86±14.28)分,正在恋爱的留学生孤独感水平低于单身留学生(P0.01)。幻想(r=0.342)、否认(r=0.479)、药物滥用(r=0.358)、自责(r=0.498)、回避(r=0.412)、发泄(r=0.304)等适应不良应对策略与孤独感呈正相关(P均0.01),幽默(r=-0.274)、计划(r=-0.183)、接受(r=-0.144)等适应性应对策略与孤独感呈负相关(P均0.05)。网络使用、一般健康、否认、自责、回避等适应不良应对策略对留学生孤独感有预测作用。结论恋爱状态、一般健康、网络使用和应对策略是影响广州地区医学留学生孤独感程度的重要因素,医学院校应加大对留学生适应性指导。  相似文献   

11.
王继玉 《中国校医》2010,24(4):254-256,259
目的探讨大学生的自尊、孤独感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方法采用孤独感量表、自尊量表以及生活满意度量表对303名大学生进行测量。结果大学生的孤独感在文理科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03,P<0.05),大学生的生活满意度在性别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52,P<0.05),大学生的自尊与孤独感存在显著负相关(r=-0.338,P<0.01),与生活满意度存在显著正相关(r=0.251,P<0.01);大学生的孤独感与生活满意度存在显著负相关(r=-0.326,P<0.01)。自尊对孤独感与生活满意度起部分中介作用。结论大学生的自尊、孤独感与生活满意均呈显著相关。自尊对大学生的孤独感与生活满意度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儿童青少年社交焦虑患者父母依恋水平与社交焦虑症状之间的关系,以及自尊在其中的中介作用。方法 2017年10月—2018年7月选取符合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SM-5)诊断标准的社交焦虑障碍患者120例,年龄范围均为9~16岁。采用儿童社交焦虑量表(SASC)、父母和同伴依恋量表(IPPA)中的父母依恋量表和自尊量表(SES)对患者进行评定,并进行相关分析与中介效应分析。结果 1)社交焦虑水平与父子信任、父子沟通呈显著负相关(r=-0.21~-0.35,P<0.05),与母子依恋信任、母子沟通无显著相关;社交焦虑水平与父母疏远呈显著正相关(r=0.22~0.46,P<0.05),与自尊呈显著负相关(r=-0.44~-0.56,P<0.001)。2)儿童青少年社交焦虑患者的母子依恋水平对社交焦虑无显著的预测作用,而父子依恋水平对社交焦虑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β =-0.64,P<0.001),自尊在父子依恋与社交焦虑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43.1%。结论 父子依恋水平与儿童青少年时期的社交焦虑障碍关系密切,自尊在父子依恋水平和社交焦虑之间发挥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索老年人慢性病、认知功能、领悟社会支持与孤独感的关系及其内在作用机制。方法采用自编老年人慢性病调查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和孤独感自评量表等测量工具对老年人进行调查。结果 (1)慢性病、认知功能与孤独感显著正相关(r=0.186,P0.01;r=0.143,P0.01),领悟社会支持与孤独感显著负相关(r=-0.545,P0.01);(2)慢性病不仅能够直接正向预测老年人孤独感,还能够通过认知功能的中介作用对老年人孤独感产生影响(β=0.047,P0.01),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为30.10%;(3)慢性病对孤独感的直接效应受到领悟社会支持的调节(β=-0.005,P0.01),对于低领悟社会支持水平地老年人,慢性病对孤独感的预测作用更加显著。结论慢性病通过认知功能影响老年人孤独感,领悟社会支持调节了慢性病与孤独感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青少年的同伴依恋自我认同与网络成瘾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青少年的同伴依恋、自我认同与网络成瘾的关系,为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及网络成瘾的干预提供参考。方法以北京市404名中学生为研究对象(男生213名、女生191名),采用同伴依恋量表、自我认同量表、青少年病理性互联网使用量表进行评价,数据分析采用相关和回归分析方法。结果同伴依恋的信任、沟通与网络成瘾相关不显著,疏离与网络成瘾呈显著正相关(r=0.290,P〈0.01),自我认同完成与网络成瘾呈显著负相关(r=-0.191,P〈0.01);疏离和自我认同完成能显著地预测网络成瘾,标准化回归系数β分别为0.271和-0.163。结论青少年的同伴疏离、自我认同完成与网络成瘾相关显著,并能显著预测网络成瘾。  相似文献   

15.
探讨大学生网络成瘾与自尊、孤独感之间的关系,为预防和控制大学生网络成瘾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青少年病理性互联网使用量表(APIUS)、自尊量表(SES)、孤独量表(UCLA),对随机选取的合肥工业大学506名大学生进行团体施测.结果 大学生网络成瘾在性别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年级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学生网络成瘾总分及各维度(除突显性外)与自尊均存在显著负相关(P值均<0.05);强迫性上网、消极后果与孤独感呈显著负相关(P值均<0.05).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自尊是耐受性、强迫性上网、心境改变、社交抚慰、消极后果及网络成瘾的保护因素,孤独感是强迫性上网和消极后果的保护因素(P值均<0.05).结论 自尊能显著预测大学生网络成瘾倾向;孤独感能显著预测大学生强迫性上网和消极后果的程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核心自我评价在大学生网络成瘾和拖延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网络成瘾问卷(IAT)、核心自我评价量表(CSES)和Aitken拖延问卷(API)对1 14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通过Bootstrap方法检验核心自我评价的中介作用。结果研究对象网络成瘾问卷、Aitken拖延问卷及核心自我评价量表得分分别为49.4±14.9,51.9±8.5及31.8±14.5。网络成瘾、拖延行为及核心自我评价三者间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网络成瘾与拖延行为呈正相关(r=0.49,P0.01),而核心自我评价与网络成瘾和拖延行为均呈负相关(r=-0.34,-0.40;P0.01)。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以拖延行为为因变量时,网络成瘾和核心自我评价都进入回归方程,且均对拖延行为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其中网络成瘾能正向预测拖延行为,核心自我评价能负向预测拖延行为。Bootstrap方法检验结果显示:核心自我评价在网络成瘾与拖延行为之间存在部分中介效应,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值为23.1%。结论网络成瘾可直接影响大学生的拖延行为,又可通过核心自我评价对其产生间接作用。  相似文献   

17.
探讨大学生社交焦虑、社会支持在网络成瘾与抑郁关系中的作用,为寻找抑郁诱因以及对学生网络成瘾行为的矫正等实践工作提供理论资料.方法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法,对安徽省3所高职院校3 536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一般人口学特征、抑郁状况、网络成瘾、社会支持和社交焦虑情况,采用Process程序进行中介与调节作用分析.结果 大学生中有抑郁症状的有1 552名(43.90%),其中男生561名(45.65%),女生991名(42.96%).网络成瘾总分与抑郁得分呈正相关(r=0.30,P<0.01);社交焦虑各维度(社交恐惧、社会回避)与抑郁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24,0.27,P值均<0.01),社会支持各维度(主观支持、客观支持、支持利用度)与抑郁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25,-0.23,-0.17,P值均<0.01).调节作用分析显示社交焦虑在网络成瘾与抑郁之间具有部分中介作用(c'=0.06,P<0.01),网络成瘾和社交焦虑之间受到社会支持的调节(β=-0.00,P=0.02).结论 通过增加大学生的社会支持,可以改善由网络成瘾引起的社交焦虑,从而能进一步减少大学生的抑郁情绪.  相似文献   

18.
了解深圳市中学生亲子亲合现状,探讨手机依赖与亲子亲合的关系,为开展相关防控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选取深圳市初中和高中各5所学校的3992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对其手机依赖与亲子亲合现状进行问卷调查,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两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中学生父子亲合平均得分为(34.34±9.67)分,母子亲合平均得分为(38.14±8.35)分.无论初中还是高中阶段,母子亲合得分均高于父子亲合得分(t值分别为12.07,14.41,P值均<0.01).相关分析显示,父子亲合、母子亲合得分均与手机依赖得分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20,-0.17,P值均<0.01),亲子亲合得分越低,手机依赖得分越高.结论 家庭在中学生手机依赖防控中的作用不容忽视,加强亲子亲合、营造良好的亲子关系可能有助于青少年合理使用手机,减少手机成瘾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探讨医学生成人依恋、自我同一性与手机成瘾的关系,为预防医学生手机成瘾提供理论指导.方法 分层整群随机抽取广西某医学院校1 014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成人依恋量表、自我同一性量表、手机成瘾量表进行评价.结果 医学生手机成瘾检出率为16.57%,手机成瘾组依恋回避和依恋焦虑得分均高于非手机成瘾组(t值分别为2.809,7.312,P值均<0.01),现在的自我投入得分(15.38±3.06)低于非手机成瘾组(16.34±3.40)(=-2.839,P<0.01).相关分析显示,依恋回避、依恋焦虑与自我同一性均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312,-0.150,P值均<0.01),依恋回避、依恋焦虑与手机成瘾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106,0.369,P值均<0.01),自我同一性与手机成瘾呈负相关(r=-0.198,P<0.01).结构方程模型显示,依恋焦虑正向预测手机成瘾(β=0.522,P<0.01),依恋回避对手机成瘾的直接效应无统计学意义,完全通过自我同一性影响手机成瘾,中介效应有统计学意义(效应值=0.115,P<0.05,95%CI=0.108~0.126).结论 成人依恋和自我同一性是手机成瘾的重要影响因素,自我同一性在依恋回避和手机成瘾间起到完全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20.
探讨大学生手机成瘾与孤独感的关系以及交往焦虑在其中的中介作用,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预防和干预提供实证支持与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MPATS)、孤独量表(UCLA)和交往焦虑量表(IAS),对海南省5所高校的40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在手机成瘾戒断症状维度和交往焦虑上女大学生得分(17.27±4.52,42.43±7.31)高于男生(16.15±5.06,40.70±7.92)(t值分别为-2.22,-2.15,P值均<0.05),来自农村大学生的交往焦虑得分(42.37±7.75)高于城镇大学生(40.60±7.4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15,P<0.05);在手机成瘾中的突显行为、社交抚慰以及交往焦虑上,大三学生得分(10.19±2.91,7.44±2.45,43.07±7.59)高于大一(9.02±3.05,7.40±2.23,42.89±7.56)、大二(9.04±2.93,6.97±2.46,41.70±7.15)和大四学生(8.68±2.89,6.53±2.43,38.17±7.2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5.192,2.866,8.000,P值均<0.05).手机成瘾中戒断症状、突显行为、社交抚慰、心境改变与交往焦虑以及孤独感之间存在正相关(r值分别为0.34,0.30,0.38,0.30,0.09,0.27,0.24,0.18,P值均<0.05),交往焦虑与孤独感呈正相关(r=0.34,P<0.01).交往焦虑在大学生手机成瘾与孤独感的关系间起完全中介作用.结论 大学生手机成瘾与孤独感正相关,而交往焦虑是形成孤独感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