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姜峰 《中国校医》2021,35(2):135-137
目的 比较不同健康教育模式在某高校大学生艾滋病预防控制中的效果,为探索预防艾滋病教育的有效方法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将1 287名河南省某高校2014级新生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3组,分别进行专题讲座、自主学习、同伴教育3种模式的艾滋病健康教育活动。所有研究对象于健康教育前后,对艾滋病认知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艾滋病相关知识、艾滋病相关态度及艾滋病相关行为。结果 健康教育活动前,回收有效问卷1 253份,回收率为97.36%,健康教育活动后,回收有效问卷为1 233份,回收率为95.80%,包括专题讲座组400人、同伴教育组424人、自主学习组409人。健康教育活动后,研究对象的艾滋病知晓率(90.43%)、艾滋病正向态度占比(91.57%)、艾滋病正向行为占比(82.40%)均高于健康教育前(76.94%、78.29%、74.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健康教育活动后,同伴教育组和专题讲座组的艾滋病知晓率、艾滋病正向态度占比、艾滋病正向行为占比均高于自主学习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结论 在大学校园内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活动,能够提高在校学生预防艾滋病的能力,并应积极扩展同伴教育和专题讲座等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途径,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导作用,提高高校大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某大学本科学生艾滋病健康教育效果进行评价,为学校艾滋病健康教育开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自学教材和专题讲座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健康教育后,用自设问卷进行干预调查,将基线调查和干预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健康教育后,学生HIV/AIDS相关知识掌握程度明显提高,学生的性态度并没有随着知识水平的提高而变得谨慎,性行为发生率不高。结论大学生健康教育试点有利于HIV/AIDS知识水平的提高,但在态度、行为的改变上仍需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3.
农村校外青少年艾滋病不同干预方法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提高农村校外青少年艾滋病知识水平的有效干预方法。方法选取河南省2个县13~18岁430名农村校外青少年为研究对象,采用不同健康教育方式干预,在干预前、后进行问卷调查以评价干预效果。结果干预前后校外青少年艾滋病相关知识平均知晓率分别为47.09%和85.22%,蚊虫叮咬不会传染艾滋病知晓率分别为21.9%和87.1%,与艾滋病病人共餐不传染艾滋病知晓率分别为28.4%和81.0%;不同方法干预后艾滋病知识得分均高于干预前(P0.001);不同干预方法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140,P0.05);综合干预、同伴教育和专题讲座3组平均得分提高值较明显,分别为45.72,42.33和35.56分。结论本研究中采用的干预方法均能提高校外青少年艾滋病知识水平,综合干预、同伴教育和专题讲座干预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4.
深圳某中专学生开展艾滋病知识健康教育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熊文辉  黄粤 《职业与健康》2007,23(8):588-590
目的了解中专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情况及其态度和行为,评价实施学校健康教育干预的效果。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深圳某中专学生于入学时和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后1个月,运用自编的同一问卷进行调查。结果教育前后,中专学生艾滋病知识知晓率有显著提高;对艾滋病相关的态度和行为,教育后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同伴教育是学生最愿意接受的教育方式;但在非传播途径和对性行为态度方面存在一定误区。结论对中专学生开展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有明显成效,艾滋病的非传播途径、性道德教育应作为艾滋病知识健康教育的重点内容;在今后的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应通过多种方式全方位开展,可重点采用同伴教育方式。  相似文献   

5.
宁夏大学在校学生艾滋病性病同伴教育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民族地区大学生预防艾滋病(AIDS)、性病(STDs)同伴教育的近期效果,为民族地区高校学生预防艾滋病、性病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类实验研究方法,以宁夏大学30名健康教育志愿者为研究对象,对同伴教育者进行培训,并由他们对300名在校大学生实施同伴教育。通过干预前、后2次问卷调查,评价大学生预防艾滋病、性病同伴教育干预效果。结果同伴教育干预后,大学生对AIDS/STDs知识的答对率显著提高(24.33%~92.67%),且在性别之间存在差异;对AIDS/STDs病人的态度也随AIDS/STDs知识水平的提高而有所改善。结论同伴教育适用于大学生,近期效果明显,可在大学生中推广。  相似文献   

6.
职校学生预防艾滋病同伴教育干预效果评价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评价开展以参与性教学方法为主的同伴教育活动对职校学生艾滋病知识、态度、行为的干预效果,为开展学校艾滋病健康教育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上海市普陀区1所职校学生261名为干预组,另一所职校学生370名为对照组.干预组开展由学生自己担任教育者的同伴教育活动,对照组未采取任何干预措施.采用定性访谈和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同伴教育干预效果进行评价.结果 开展同伴教育后,干预组学生的艾滋病知识答对率组内、组间均明显提高(P值均<0.05),态度有所转变;干预组学生对婚前性行为持反对态度的比例明显上升,愿意与艾滋病病人和感染者同班学习的比例由46.74%上升到了62.34%,但行为意向改变不明显(P>0.05).结论 同伴教育可以有效提高职校学生的艾滋病知识水平,促进态度的转变,但对于行为转变的影响还有待于活动的长期开展.  相似文献   

7.
师范类大学生性病/艾滋病同伴教育近期效果评价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目的评价大学生开展预防性病/艾滋病同伴教育的近期效果,以便为师范类大学生预防性病/艾滋病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以浙江师范大学同伴教育者所在的13个寝室大学生214人为研究对象,与之对应的同年级、同性别、同专业的13个寝室大学生218人为对照组.对干预组实施预防艾滋病的同伴健康教育.结果教育前2组具有可比性,教育后绝大多数大学生对艾滋病的基本知识,艾滋病的预防和治疗问题有了较大的提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对艾滋病非传播途径误解率,教育后明显降低,总误解率下降6.9%;对艾滋病病人的态度,教育后有明显的转变;对婚前性行为的态度,同伴教育近期效果不明显.结论在大学生艾滋病预防中,以非医学专业大学生作为同伴教育者近期效果明显,值得推广,但方法有待于进一步改善.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大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行为现状,评价高校学生团体参与艾滋病健康教育干预活动的效果,为高校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2014年11月至2015年5月,采取随机整群抽样方法选取合肥市某高校大一新生共319名,利用受培训的学生社团成员作为志愿者对其进行预防艾滋病综合干预活动,并对干预前后效果进行评价。结果共有294名学生全程参与了干预活动。干预前艾滋病8个基本知识答对率41.01%~98.11%,"输血是否传播知晓率"最高;干预后学生艾滋病知识总体知晓率由67.19%提高到99.32%(χ~2=109.80,P=0.000),婚前性行为的支持率由53.00%下降到43.88%(χ~2=5.078,P=0.024),艾滋病相关歧视态度各维度得分均有不同程度下降,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利用高校学生社团开展预防艾滋病同伴教育活动,可有效提高大学生艾滋病防治相关知识、态度,降低歧视。  相似文献   

9.
比较同伴教育和专家讲座对在校大学生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的效果,为选择适当艾滋病健康教育模式提供依据.方法 随机整群抽取徐州市488名大一学生随机分成同伴教育组和专题讲座组,分别采取同伴教育和专家讲座2种方式进行艾滋病健康教育.在教育前后进行问卷调查,比较2种艾滋病健康教育模式的效果.结果 教育前,两组人群在性别、年龄、专业构成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教育后两组大学生的艾滋病基本知识得分分别提高了(2.77±1.56)和(2.86±1.54)分(P值均<0.01),对艾滋病的正向态度得分提高了(0.91±0.75)和(0.92±0.77)分(P值均<0.01).在“目前有比较有效的控制艾滋病进展的治疗方案”和“给予同性恋(同性性行为)理解”2个问题上专题讲座的效果优于同伴教育(P值均<0.05),其他问题的知晓率或正向率两种教育模式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同伴教育和专题讲座两种教育模式均为提高大学生预防艾滋病知识和态度评分行之有效的方式,且各有优缺点.高校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教育方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调查分析高职院校女大学生对艾滋病认知的现状及健康教育干预效果,为高校开展相关健康教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对西安某所高职院校的女大学生进行艾滋病知识健康教育干预,通过选修课和专题讲座的方式阶段性进行,为期6个月,共3次.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分别在干预前(950份)和干预后(902份)进行问卷调查,获得认知现状并评估干预效果.结果 健康教育干预后与干预前相比,女大学生对艾滋病相关概念的掌握显著增强(95.9%vs 83.0%,χ2=77.486,P<0.01),对高温消毒杀灭艾滋病病毒的知晓率明显提高(90.6%vs.73.6%,χ2=86.838,P<0.01),对安全套预防的知晓率明显提高(85.6%vs 58.7%,χ2=159.382,P<0.01);干预后,对艾滋病各种传播方式的知晓率均显著提高(均P<0.01),对不会感染艾滋病方式的知晓率也均显著提高(均P<0.01);但是,女大学生对艾滋病病人的认知和态度在干预前后并无显著性改变(χ2=1.742~2.817,均P>0.05);有60.3%的女大学生仍然希望通过专业人员知识讲座和选修课的形式获取艾滋病相关健康知识.结论 健康教育可显著提高女大学生对艾滋病知识的知晓率,高校应依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做好艾滋病健康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11.
利用多媒体开展大学生预防艾滋病教育讲座效果评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多媒体健康教育讲座对大学生艾滋病相关问题的知、信、行的影响,探索适合在大学生中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的有效方法。方法借助多媒体对大学生开展艾滋病相关知识讲座,并对教育前后学生的艾滋病、性病知识得分以及艾滋病相关信念、态度、行为得分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教育后艾滋病基本知识回答正确率较教育前明显提高(P<0.01),教育后艾滋病相关信念、态度、行为明显改善(P<0.05或P<0.01)。教育前艾滋病基本知识得分为(22.4±4.35),教育后得分为(27.4±3.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87,P<0.01)。教育前艾滋病相关信念、态度、行为的得分为(10.2±3.57),教育后得分为(15.1±3.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67,P<0.01)。结论利用多媒体开展艾滋病相关知识讲座,对提高大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以及信念、态度、行为方面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在校大学生对艾滋病的知识、态度、行为现况,评价学校艾滋病健康教育效果.方法 制订调查方案并设计调查表,对学生进行艾滋病知识问卷调查.结果 收取有效问卷2 648份,对艾滋病传播途径、预防措施项回答正确率均高于78.02%;非传播途径项回答正确率在64.95%~78.17%之间;只有少数人(1.89%)参与过预防艾滋病公益性活动,87.08%以上的同学对感染者和患者存在歧视态度和恐惧心理;艾滋病知识的来源主要是报纸、杂志(32.40%),其次是电视、电台(27.04%),而通过学校渠道获取的仅占16.47%.结论 消除学生对艾滋病的偏见和恐惧心理,提高学生对艾滋病的认知是今后学校宣传教育的重点.  相似文献   

13.
医学生艾滋病健康教育讲座干预效果评价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目的了解医学生艾滋病预防知识的现况及需求,评价健康教育讲座的干预效果。方法随机整群抽取医学低年级学生,集中研究对象,由专家进行专题讲座。研究对象在干预前后分别填写事先统一设计的相同问卷,统计分析有关数据,评价干预效果。结果干预后研究对象对基本知识及传播途径、个人防病态度及行为意向的正确认知均有所提高(P值均<0.05)。医学生有较强的公共卫生意识,但部分观念和态度没有改变。结论健康教育讲座对在校医学生具有适应性、有效性,但仍存在局限性。  相似文献   

14.
武汉市大学生对艾滋病的认知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大学生关于艾滋病的知识、态度及行为(KAB)现况,探讨在大学生中实施AIDS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方法随机抽样问卷调查武汉市某高校1350名大学生对艾滋病认知情况,比较性别、农村或城市生源、中学健康教育、专业、年龄、获得信息途径等多因素的影响作用,建立VFP数据库、利用SPSS13.0软件包统计分析数据。结果大学生对AIDS基本知识和传播途径总体知晓率87.5%,不同性别、不同生源、不同教育背景、不同专业及不同年级的学生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分别有37.3%和70.7%大学生反对婚前性行为和多个性伴侣,男女生间有极显著差异(P<0.01);大学生获得性教育和AIDS知识主要途径是报刊书籍(74.0%)、电视广播(63.3%)、互联网(51.0%);结论大学生对AIDS认知水平仍需提高,对AIDS患者和性行为的态度、行为有待改进,通过多途径针对不同情况个体化方案宣传尤其是结合专业教育是AIDS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5.
某医学院学生HIV/AIDS知识·态度·行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了解医学生对艾滋病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相关行为和态度,为今后开展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自行设计艾滋病知识、态度、行为调查问卷,采用匿名方式对某医学院一~四年级468名在校学生进行调查。结果97.6%的学生知道艾滋病是一种传染病;85.2%的学生认为目前艾滋病不能治愈;68.8%的学生毕业后不愿意到收治艾滋病病人的科室工作;23.1%的学生认为自己处于感染艾滋病的危险之中;有6.6%的学生承认有过性行为:不同年级学生所掌握的艾滋病知识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在医学生中开展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是必要的,应将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作为医学生必修课程。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师范大学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及行为现状,为高校制定艾滋病健康教育规划提供参考。方法 抽取天津师范大学2000年入学新生,通过集体讲座,使用统一的调查问卷在教育前后分别调查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及态度,并利用EPIinf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天津师范大学一年级学生健康教育后对艾滋病性质、主要传播途径等的正确回答率都有所提高,能够正确对待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教育前后学生对性行为的态度无明显改变。学生希望获得艾滋病知识的前4位方式均为电视、报刊书籍、卫生课和医生。结论 从国情和现实需要出发,在大学生中开展适时、适度、适量的性健康教育和健康行为教育,对预防性病艾滋病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辽宁某医科大学学生艾滋病知识态度调查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了解医学院校大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信念情况,为制定大学生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方案提供依据。方法对大连医科大学216名在校学生的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安全性信念等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大学生对AIDS的知识和态度得分为27,66±3.52分(满分46),安全性信念知识得分为3,71±1.38分(满分8)。能正确判断共用饮食器皿、共用坐厕、共用剃须刀和牙刷等途径能否传播艾滋病的比例分别为42,65%、37.91%和33.18%。正确的安全性观念的持有率较低。结论大学生艾滋病知识和安全性观念还很欠缺,对传播途径存在的认识误区,提示在医学院大学生中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8.
李玉霞 《中国校医》2010,24(6):461-462
目的了解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入学新生的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及行为现状,为今后制订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随机抽取2009级1500名新生进行艾滋病知识问卷调查。结果艾滋病知识总体平均得分为7.56,知识较贫乏,76.30%学生对艾滋病感染者或患者持同情态度;83%的学生不赞成婚前性行为。结论应对新生尽早进行全面、系统的艾滋病知识培训讲授,提高他们艾滋病防治知识,并促进改变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