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肝门部胆管癌的治疗方法及其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6年1月-2007年12月收治的85例肝门部胆管癌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有78例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24月(2月~5.5年)。手术切除28例,中位生存时间为20月,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1.4%、28.6%、3.6%;手术引流31例,中位生存时间为11月,1年生存率为29.0%,无3年生存者,手术切除组疗效优于手术引流组(P〈0.05)。介入引流26例,中位生存时间为8月,1年生存率为38.5%,介入引流组疗效与手术引流组相似(P〉0.05)。手术切除联合肝动脉灌注化疗8例,中位生存时间为22月;单纯手术切除20例,中位生存时间为16月,两组疗效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根治性切除是治疗肝门部胆管癌最有效的方法。手术引流与介入引流治疗效果相似,但介入治疗创伤小、恢复快。手术切除联合介入化疗可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U型管支撑在晚期肝门部胆管癌治疗中的作用。 方法:对18例晚期肝门部胆管癌行U管支撑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手术前肝功能改变,以及生存时间。结果:18例中3例同时行姑息性切除,胆肠Roux-en-Y吻合,全组无手术死亡。术后1周肝功能明显改善,黄疸消退明显,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后生存时间3~ 42个月。结论:U管支撑可有效地改善肝门部胆管癌患者的肝功能,消除黄疸,改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U型管支撑在晚期肝门部胆管癌治疗中的作用。 方法:对18例晚期肝门部胆管癌行U管支撑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手术前肝功能改变,以及生存时间。结果:18例中3例同时行姑息性切除,胆肠Roux-en-Y吻合,全组无手术死亡。术后1周肝功能明显改善,黄疸消退明显,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后生存时间3~ 42个月。结论:U管支撑可有效地改善肝门部胆管癌患者的肝功能,消除黄疸,改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4.
肝门部胆管癌的诊治:附96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肝门部胆管癌的治疗方法和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2年余收治的96例肝门部胆管癌的临床资料,其中手术65例(R0 28例,R1 2例,R2 4例,胆道引流术31例),介入引流31例(PTCD 5例,胆道支架置放术26例),切除术后联合治疗33例(放射治疗18例,经肝动脉灌注化疗15例)。结果:术后生存的95例中获得随访88例,随访率为92.6%,平均随访时间26(2~99)个月。(1)根治性切除组、姑息性切除组、手术引流组、介入引流组的平均生存时间分别为25,15.5,11.5,11个月,根治性切除组优于姑息性切除组(t=8.70,P<0.01),姑息性切除组优于手术引流组(t=4.31,P<0.01),介入引流组与手术引流组相似(t=1.31,P>0.05)。(2)R0 切除联合放化疗组平均生存期为27个月,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5%,45%,15%;R0未联合放化疗组平均生存期为24个月,1,3,5年生存率为50%,12.5%,0,两组疗效有显著性差异(t=2.37,P<0.05; χ=3.88,P=0.049)。(3)胆红素≥400 μmol/L的患者其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胆红素<400 μmol/L者(P<0.05)。结论:根治性切除是治疗肝门部胆管癌最有效的方法。手术引流和介入引流治疗效果相似,但介入治疗创伤小,恢复快。当总胆红素≥400 μmol/L时,手术前应作减黄处理。手术切除联合放疗、介入化疗,可以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5.
晚期肝门部胆管癌24例姑息手术术式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晚期肝门部胆管癌24例姑息手术术式探讨广东省顺德医院外二科(528300)陈友权唐振民黄自琪余琦我们收集1985年1月至1995年12月在我科作姑息手术的晚期肝门部胆管癌24例。本组中男18例,女6例。年龄46~74岁,平均56.6岁。按照Iwasa...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比腹腔镜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术与开腹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术的临床疗效,探讨腹腔镜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术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回顾分析2011年3月至2013年10月收治的19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根据患者及家属的要求,14例行四孔法腹腔镜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术(A组),5例行开腹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术(B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术中及术后情况。结果:患者均完成相应术式。A组中12例于腹腔镜下使用吻合器完成肠间吻合;2例先扩大右上腹小切口于腹外完成肠间吻合后还纳腹腔,重新建立气腹完成胆肠吻合;1例Ⅳ型患者未达到完全根治。A组手术时间长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镇痛时间、住院时间短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出血量、术中淋巴结清扫数量、术后进食时间、术后并发症及住院总费用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5~30个月,平均(17.6±0.8)个月,无一例死亡。结论:腹腔镜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术由腹腔镜技术熟练及手术经验丰富的手术团队开展是安全、可行的,具有患者创伤小、痛苦少、康复快、并发症少、美容效果好等优点。  相似文献   

7.
不能切除的肝门部胆管癌治疗方法的选择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近年来,虽然在部分技术条件较好的大医院肝门部胆管癌切除率有所提高,可达40%-60%,但仍然有大部分病例不能手术切除。肝门部胆管癌多为高分化的腺癌,生长缓慢,多数病人并非死于肿瘤的广泛转移,而主要是长期胆道梗阻所致的肝肾功能进行性损害或胆道感染、肝脓肿等并发症。不能切除的肝门部胆管癌外科治疗的目的是有效解除胆道梗阻,减轻肝功能损害,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8.
54例肝门部胆管癌手术切除技术体会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Jiang HC  Sun B  Lu ZY  Meng QH  Wu LF  Xu J  Wang FJ 《中华外科杂志》2006,44(7):441-444
目的 总结肝门部胆管癌手术治疗中提高根治切除率和减少并发症发生率的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8年1月至2004年12月手术切除肝门部胆管癌病例的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结果 本组共54例患者切除肝门部胆管癌,切除率63.5%(54/85)。其中合并肝切除14例;合并胰头十二指肠切除3例;合并门静脉壁部分切除2例;合并肝固有动脉切除2例,重建1例。根治手术为30例。手术根治切除率由27.0%(2001年以前)提高到41.7%(2001年后),严重并发症如肝功能衰竭、感染的发生率以及围术期死亡率均得以良好控制。总体1、2、3年生存率为67.4%、28.1%和13.5%,根治手术1、2、3年生存率分别为86.5%、36.4%和23.7%,姑息切除1、2年生存率分别为41.2%和17.6%。结论 提高肝门部胆管癌的手术技巧能够显著改善根治切除率,降低严重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腹腔镜根治性切除治疗肝门部胆管癌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5月至2018年5月在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行根治性手术治疗并经病理学检查证实的15例肝门部胆管癌病人的临床资料,分析术中及术后情况,并随访观察。结果 15例肝门部胆管癌病人中13例行完全腹腔镜手术,2例病人中转开放手术。手术时间为(404.3±62.8)min,术中出血(502.0±133.8)mL,术后住院时间为(9.6±2.7)d,术后首次排气时间为(3.2±0.8)d。术后淋巴结检出数目为(9.5±2.6)枚,1例发现N2淋巴结转移。术后发生胆漏1例,大量腹腔积液1例,切口脂肪液化1例,均经保守治疗后好转出院。所有病人均获得随访,截至2018年5月,随访时间为6~60个月,死亡4例。结论 通过术前充分评估及术中探查制定相应手术策略,并且在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的前提下,由具备丰富腹腔镜手术经验的医生主持操作,腹腔镜技术应用于肝门部胆管癌病人相对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0.
不能切除的胆管癌的胆道引流术(附8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胆道引流治疗不能切除的胆管癌的治疗效果。方法:分析经胆道引流手术治疗的不能切除的胆管癌80例的临床资料及生存情况,其中肝门部胆管癌49例(61.3%),胆总管中上段癌9例(11.2%),胆总管下段癌22例(27.5%).手术方式包括胆肠吻合的内引流术,U或T管外引流,或两者联用。结果:15%的病例术后早期出现并发症,手术死亡率为10%。术后随访:肝门部胆管癌、胆总管中上段癌及胆总管下段癌中位生存期分别为6.10、5.50和9.50个月。胆总管中上段癌无1年以上生存者,肝门部胆管癌和胆总管下段癌1、2、3年生存率分别为27.39%、38.54%,6.59%、8.97%和2.10%、0。结论:胆道引流手术是治疗不能切除胆管癌的一种重要方法,可获良好的姑息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术中联合血管切除重建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至2019年12月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收治的113例确诊为肝门部胆管癌的病人,包括行姑息治疗50例(姑息治疗组),行开腹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术63例,其中行联合血管切除重建的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术26例(联合血管切除重建组),行常规肝门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肝门部胆管癌不同手术方式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89例肝门部胆管癌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按治疗方式分为3组:根治性切除组(n=23),姑息性切除组(n=44),外引流手术组(n=22).对3组病人术后并发症、生存率、生存质量进行比较.结果 根治组术后并发症高于引流组(P<0.05),其与姑息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围手术期死亡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1、2、3年生存率比较根治组显著高于其它两组(P<0.01),生存质量比较根治组显著性高于姑息组及引流组(P<0.01),姑息组生存质量又显著性高于引流组(P<0.01).结论 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性切除能提高远期生存率,同时能明显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对不能根治切除的病人,应争取行姑息性切除,亦可延长生存时间,改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三维重建技术在肝门部胆管癌术前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34例行联合肝切除肝门部胆管癌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5例术前行三维规划(观察组),19例未行三维规划(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相关手术指标;分析观察组依据三维重建确定的肿瘤分型与实际手术结果的相符度,以及二维及三维图像对肝体积评估的差异。结果:观察组平均术中出血量(525.4 m L vs.676.3 m L)、手术时间(5.0 h vs.5.8 h)、拔管时间(8.9 d vs.11.4 d)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14、P=0.020、P=0.037),但两组术后住院时间和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者根据重建结果对肿瘤进行BismuthCorlette分型与实际结果比较符合度为86.7%(13/15);术前二维与三维计算出的平均肝切除体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04.9 m L vs.411.2 m L,P0.05)。结论:三维重建可以完成对肝门部胆管癌的术前精确评估,对肝门部胆管癌手术治疗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手术治疗在肝门部胆管癌预后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02~2009-11共确诊22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总结.结果 根治性切除组存活时间为(25.57±8.77)个月,其中8例生存时间>15个月,4例生存时间>27个月.姑息性手术组存活时间为(8.53±3.057)个月,最长17个月.结...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联合肝叶切除术治疗肝门部胆管癌的手术方式、并发症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11年3月67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临床资料。联合左半肝切除23例,右半肝切除9例,尾状叶切除3例,右三叶、右前叶切除各4例,姑息性切除15例,内引流术4例,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外引流术5例。结果死亡1例,手术并发症发生率37.31%(25/67)。联合肝叶切除组术后中位生存时间为31.1个月,高于姑息性切除组(15.8个月)。联合肝叶切除组的1、3、5年存活率为78.5%、48.3%和29%,姑息性切除组的1、3、5年存活率为43.5%、6.8%、0。术后随访率67.16%(45/67)。结论肝门部胆管癌应积极手术切除治疗,对无明显手术禁忌证的患者行包括肿瘤切除的联合肝叶切除的扩大根治术可延长患者存活期;围手术期正确处理是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延长存活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摘要] 目的 本文对开腹肝切除术(OH)及腹腔镜肝切除术(LH)的短期疗效及住院费用进行对比分析,从而为手术医师在术式选择上提供参考。方法 本文收集北京大学深圳医院2012年1月1日至2018年10月30日,共98例接受LH及OH的病人资料,其中LH组38例;OH组60例,对比两组数据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是否行肝门阻断、术后下床时间、术后恢复进食时间、术后使用止痛药时间、术后出院时间、是否出现并发症、术后第1天肝功能变化及费用的差异,来评估OH与LH在术后短期疗效及费用上的差异。结果 相较于OH组,LH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肝门阻断率、下床时间、恢复进食时间、术后出院时间等方面相对较少,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术后第1天肝功能变化、术后使用止痛药时间、是否出现并发症等方面无统计学意义(P<0.05);LH组费用均值低于OH组,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严格执行适应症的条件下,LH在术后短期疗效方面较OH有优势,且未增加费用负担。临床手术医师需综合考虑,选择合适的术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肠内营养在肝门胆管癌切除后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开滦医院24年间收治的肝门胆管癌行切除术8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52例早期应用肠内营养(EN),37例术后行肠外营养(PN).分析两组患者术后胆瘘发生率、肠功能恢复时间、黄疸指数、术后体温、住院费用等的差异.结果:与PN组比较,EN组肠功能恢复早、胆瘘发生率低、术后体温恢复快、平均住院费用低(均P<0.05).结论:肠内营养应用于胆管癌切除术后是安全可行的;它既可改善患者术后营养,又可促进肠道功能恢复,降低胆瘘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