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史为玲 《当代医学》2008,14(23):94-94
霉菌性食管炎是指食管感染霉菌所致的炎症,主要致病菌为白色念珠菌,其为条件致病菌,近几年来由于抗生素应用不合理,该病发病率有增高趋势,胃镜、涂片细胞学检查是诊断的主要依据.本文就我院胃镜室2005年5月~2007年8月胃镜检查发现的霉菌性食管炎25例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
霉菌性食管炎是指食管感染霉菌所致的炎症,主要致病菌为白色念珠菌,其为条件致病菌,近几年来由于抗生素应用不合理,该病发病率有增高趋势,胃镜、涂片细胞学检查是诊断的主要依据。本文就我院胃镜室2005年5月~2007年8月胃镜检查发现的  相似文献   

3.
霉菌性食管炎是指食管感染霉菌所致病变.主要致病菌为白色念珠菌.近年来,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免疫力低下人群增多,以及大量应用广谱抗生素,糖皮质激素或抗肿瘤药物等使霉菌性食管炎发病率有所增加.  相似文献   

4.
霉菌性食管炎是指食管感染霉菌所致的炎症,主要致病菌为白色念珠菌,白色念珠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也广泛存在于人体各个部位,是人体正常菌群。近年来由于大量使用广谱抗生素、糖皮质激素等多种因素,使得霉菌性食管炎的发病率有所增加,本文对我院近8年来接受胃镜检查确诊的57例患者进行病因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霉菌性食管炎是因霉菌感染食管所致的食管炎症改变。霉菌是条件致病菌,在健康人体内属正常菌群,但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机体免疫力低下、菌群紊乱等时,霉菌会趁机侵入食管而致霉菌性食管炎。随着电子胃镜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霉菌性食管炎在临床上诊断越来越多。我们2010—2012年行胃镜检查18960例,共检出霉菌性食管炎186例,现将临床资料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张丽萍 《中国民康医学》2010,22(19):2554-2554
霉菌性食管炎是由白色念珠菌侵入食管黏膜形成的一种溃疡性伪膜性食管炎,临床少见。白色念珠菌是一种条件致病菌,通常存在于正常人的口腔、上呼吸道、胃肠道的黏膜上,消化道带菌者可达50%。该菌导致发病的诱因是多方面的,在机体免疫功能受到抑制、破坏或滥用抗生素等引起正常寄居的菌群相互作用失调时,使其大量霉菌繁殖发生感染。  相似文献   

7.
霉菌性食管炎(fungal esophoagitis)是指食管受霉菌感染所致的炎症,主要致病菌为白色念珠菌。感染的原因主要为各种原因导致的人群免疫力低下、大量使用广谱抗生素、糖皮质激素以及一些抗肿瘤药物的应用。本院从2002年5月至2004年8月经内镜检查及病理确诊12例霉菌性食管炎,现进行临床分析。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真菌病真菌培养结果并进行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至2012年2月入我院临床科室进行治疗的172例真菌病镜检阳性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行真菌培养后,后进行统计和分析真菌病的菌种组成、临床分类及病原体分布情况.结果 172例真菌病标本真菌培养检出阳性133例,检出率为77.3%.一共分离出致病菌株134个:本研究中致病菌菌株主要包括皮肤癣菌、酵母菌和霉菌三种.三者中以皮肤癣菌为主.在皮肤癣菌中红色毛癣菌占绝大多数,在酵母菌中主要致病菌为念珠菌属类,在霉菌中曲霉和青霉为常见.皮肤癣菌为趾甲主要致病菌,皮肤癣菌和酵母菌为指甲主要致病菌,霉菌感染趾甲高于指甲,混合感染很少发生.不同性别之间比较不同致病菌发病率,P>0.05,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皮肤癣菌在甲真菌病病原体中分布最为广泛,其次为酵母菌,分布较少的为霉菌.其中皮肤癣菌中最常见的是红色毛癣菌,酵母菌感染中最常见的是白念珠菌和近平念珠菌,霉菌和混合感染在临床中发病率较低.  相似文献   

9.
孔令亭  杨海燕  甄玉青 《实用全科医学》2011,(8):1230-1231,F0003
目的提高对霉菌性食管炎内镜特点和临床表现认识,指导临床用药。方法对79例霉菌性食管炎的临床表现、发病诱因及相关疾病、内镜表现及治疗结果进行分析。结果霉菌性食管炎内镜主要表现是散在白斑及糜烂,发病诱因及相关疾病较多,与抗生素的大量使用关系密切,且发病率逐年增高,目前常用的抗霉菌类药疗效较好。结论霉菌性食管炎有多种上消化道症状,但无特异性。内镜是诊断该病的重要手段,确诊要靠细胞刷涂片找霉菌,对内窥镜检查发现食管炎应注意真菌检测,尤其对H.pylo~i(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消化道疾病相关患者使用抗生素者应重点检测。目前抗霉菌药物对霉菌性食管炎的疗效较满意,胃镜下管道刷刷洗治疗霉菌性食管炎简单、安全,且无副作用,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念珠菌性食管炎为一种内脏真菌感染性疾病,以条件致病菌一白假丝酵母菌(白色念珠菌)感染为主,但临床时常误称为“霉菌性食管炎”。我院消化内镜中心2003年1月-2004年7月,行胃镜检查4243例,检出经涂片染色确诊的念珠菌性食管炎23例,检出率为0.5%,现将其内镜与临床特点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143例霉菌性食管炎临床特点及诊断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霉菌性食管炎是指霉菌侵入食管黏膜造成的食管感染。近年来,由于各种原因导致霉菌性食管炎的发病率有上升趋势,应引起医务工作者的重视。但有关霉菌性食管炎临床特点及诊断的报道不多,本文首次对广西地区143例霉菌性食管炎的临床特点及诊断结果进行分析,以提高对霉茵性食管炎的认识,为临床医生开展霉菌性食管炎诊治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12.
霉菌型食管炎临床又称为霉菌性食管炎,是食管炎中的一种特殊类型,属消化道念珠菌病之一.霉菌性食管炎主要由于白色念珠菌侵入食管粘膜形成的一种溃疡性伪膜性感染所致.念珠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正常人皮肤、口腔、肛门、阴道中都可分离出该菌,但以消化道带菌率最高,约占50%.但一般情况下不会导致食管炎,当机体状况发生一定变化,如长期大量使用广谱抗生素;长期接受激素或抗肿瘤药物治疗;慢性病及营养不良致机体抵抗力低下等情况下,宿主和微生物之间的动态平衡发生紊乱,机体免疫功能受损均易发生霉菌性食管炎.  相似文献   

13.
马尔尼菲青霉菌病是由马尔尼菲青霉菌引起的一种少见的深部真菌感染性疾病,而马尔尼菲青霉菌是青霉菌中唯一的双相菌,在我国由邓卓霖于1984年首次报道,以后在广西、广东、湖南等地相续有该菌的报道;我省由瘳晚珍等2000年10月首次报告该菌。马尔尼菲青霉菌是条件致病菌,易感染先天性或获得性免疫缺陷患者,如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多见,而儿童感染较少见。现将我院2007年经血液培养检验证实为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的儿童2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对比分析两个不同时期肺癌患者合并下呼吸道感染的致病菌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为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依据。方法:以1991年372例和2001年572例我院肺癌住院病人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1991年组革兰氏阳性菌(GPC)占26.8%,革兰氏阴性菌(GNB)占625%,2001年组GPC占38.5%,GNB占50%;1991年组主要病原菌为克雷伯杆菌(26.8%)、金葡菌(16.1%)、肠杆菌(14.3%)、绿脓杆菌(12.5%),2001年组主要为肠杆菌(17.3%)、肺炎链球菌(13.5%)、霉菌(11.5%)、流感嗜血杆菌(9.6%)和表皮葡萄球菌(9.6%)。结论:两组致病菌均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但2001年主要致病菌的分布发生了变迁,革兰氏阳性菌和条件致病菌、霉菌所占比例增高。药敏分析显示2001年来多种抗生素的敏感性较1991年有所下降,但现常用抗生素仍然有效。  相似文献   

15.
患者,男性, 52岁。因头痛、呕吐 1个月,加重 10天,于2004年 6月入院。患者无诱因,于 1个月前出现头痛、呕吐,呕吐呈非喷射状,呕吐物为胃内容物,伴低热,在当地行胃镜示霉菌性食管炎,拟诊为结核性脑膜炎和霉菌性食管炎而给予抗结核、抗霉菌及脱水对症处理,病情时好时坏。入院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随着抗生素、激素、免疫抑制剂的广泛应用,使霉菌深部感染导致的肺炎的发生率急剧增高。由于人们长期以来未把霉菌看作是致病菌,其发病表现为隐匿性发展,且临床上霉菌的培养和鉴定的技术要求较高,难以作出正确的诊断,并易引起误诊,不能给予有效的治疗,一旦发病,病死率极高。我科自1998年1月--2000年6月,共收治霉菌性肺炎59例,现将临床分析报告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7.
马尔尼菲青霉病(Penicilliosis marneffei)是由马尔尼菲青霉菌(Penicillium marneffei,PM)引起的一种少见的深部真菌病。该菌为条件致病菌,于免疫功能低下者易感染,引起皮肤淋巴结和内脏致命性感染而致病,主要是单核巨噬细胞受累。  相似文献   

18.
经口服制霉菌及用克霉唑滴耳治疗霉菌性外耳道炎并发中耳炎,迷路为15例,疗效满意,外耳道奇痒是此病的早期症状,霉菌性外耳道炎的致病菌以曲霉菌最为常见,特点是产生为性肉芽样改变伴有组织坏死,对患有外耳道炎,中耳炎的患者应常规做耳分泌物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针对致病菌选择有效抗生素,以防止霉菌生长。  相似文献   

19.
霉菌性食管炎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霉菌性食管炎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57例食管霉菌感染患者临床资料。结果21500例常规胃镜检查发现霉菌性食管炎57例(0.27%)。临床表现为上腹不适、疼痛或胸骨后烧灼样感以及吞咽困难、恶心、泛酸等症状。内镜下可见食管表面散在或广泛的白色或乳白色的颗粒状、略隆起的病灶附着;斑片状的白色粉末状隆起,少数融合成片。病灶用水冲洗不脱落,毛刷刷掉后局部黏膜充血水肿或糜烂。57例中19例经抗霉菌,治愈16例,明显好转3例。结论霉菌性食管炎症状无特异性,内镜结合细胞刷或活检是其诊断的可靠方法,抗霉菌治疗效果较佳。  相似文献   

20.
功能性食品卫生微生物学质量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功能性食品的卫生状况,我们于1997年3-5月对广州市售功能性食品进行了细菌总数,大肠菌群数,致病菌,和霉菌总数检测。结果表明:5种功能性食品不合格率分别为37.5%,50.0%,62.5%,62.5%和37.5%。除矿泉水外其它各类功能性食品均检出致病菌,致病菌总检出率为30.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