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再次肾移植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对再次肾移植进行临床总结。方法回顾性分析86例再次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与86例首次肾移植患者进行对比分析。首次肾移植失败的原因,17例为超急性排斥反应,9例为急性排斥反应,55例为慢性移植肾肾病,4例为移植肾破裂,1例为严重肾结核;再次移植前,31例群体反应性抗体(PRA)或补体依赖细胞毒(CDC)阳性;再次移植后,16例采用泼尼松(Pred)和硫唑嘌呤(Aza)预防急性排斥反应,70例采用环孢素A(或他克莫司)、Aza(或霉酚酸酯)及Pred组成的三联用药方案,32例再次移植前后接受抗体诱导治疗。结果再移植组人/肾1、3和5年存活率分别为84.8%/61.6%、79.1%/45.3%和58.1%/41.9%,对照组分别为89.5%/79.1%、81.4%/74.4%和67.4%/58.1%,两组人存活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各时间段的肾存活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使用抗体诱导治疗者以及术后采用环孢素A(或他克莫司)预防排斥反应者移植肾1年存活率明显优于未用抗体诱导治疗者和仅用Aza、Pred治疗者;术后排斥反应发生率,再移植组明显高于首次移植组(P<0.05);再移植组术后感染发生率明显高于首次移植者。结论再次移植的肾存活率明显低于首次移植,术后排斥反应和感染的发生率较高;采用抗体诱导治疗有利于再移植肾的存活。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急性体液性排斥反应对移植肾预后的影响.方法 共有1098例接受首次尸体肾移植的受者纳入研究.所有受者术后均采用以他克莫司或环孢素A为基础的三联免疫抑制方案,当发生排斥反应时,采用甲泼尼龙冲击治疗,疗效较差者则联合应用莫罗单抗-CD3或丙种球蛋白或行血浆置换进行治疗.术后1年内经病理检查证实,有53例受者发生急性体液性排斥反应(急性体液性排斥反应组),109例发生急性细胞性排斥反应(急性细胞性排斥反应组),其余936例受者术后1年内肾功能稳定(对照组).分析和比较3组受者性别、年龄、术前淋巴毒、HLA抗原错配数、群体反应性抗体(PRA)水平及供肾冷/热缺血时间等冈素间的差异,比较3组受者术后移植肾功能丧失情况及移植肾存活率,分析完全逆转的急性体液性排斥反应与细胞性排斥反应对移植肾预后的影响.结果 3组受者在性别、年龄、术前淋巴细胞毒性试验、供肾冷缺血时间及术后随访时间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体液性排斥反应组和急性细胞性排斥反应组受者在术前HLA抗原错配数、PRA水平及供肾热缺血时间等方面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急性体液性排斥反应组受者移植肾功能丧失的发生率为27.4%(14/53),明显高于急性细胞性排斥反应组的7.3%(8/109)和对照组的2.2%(21/936),3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通过kaplan-meier生存分析发现,急性体液性排斥反应组受者的移植肾存活率明显低于急性细胞性排斥反应组和对照组(P<0.01).剔除发生排斥反应后未逆转者,3组间移植肾存活率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体液性排斥反应明显影响移植肾存活,但完全逆转的急性体液排斥反应并不影响移植肾的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影响再次肾移植临床效果的主要因素.方法:报告我院115例再次肾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与同期首次移植患者的人/肾存活率对比观察.结果:两组间1、3、5年受者存活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移植肾的存活率再次移植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再次肾移植受者淋巴毒试验<59例,5%~10(例,>10%9例,其移植肾存活率分别为72%、31%、0%.再次肾移植受者PRA<10C例,>10例,其术后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分别为30.2%、75.0%.术后排斥反应、感染、肝功能损伤的发生率,再次移植组高于首次移植组(P<0.05);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的发生率两组未见显著性差异.结论:再次移植肾存活率低于首次移植;术前PRA、淋巴毒水平是影响再次肾移植效果的主要因素;术后排斥反应、感染及肝功能损伤的发生率高于首次肾移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肾移植术后中远期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AR)发生影响因素及移植肾生存情况。 方法回顾性分析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肾脏病中心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因血清肌酐水平升高而接受移植肾病理活检并确诊移植肾AR受者临床资料,共纳入43例受者,其中急性抗体排斥反应组17例,急性T细胞排斥反应组26例;同时纳入同期(2周内)肾移植且移植肾功能正常的39例受者为对照组。正态分布计量资料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或单因素方差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采用Kaplan-Meier进行生存分析,并采用log-rank进行比较。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急性抗体排斥反应组HLA-A错配2个比例(4/17)高于对照组(1/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6)。急性抗体排斥反应组和急性T细胞排斥反应组AR发生时和末次血清肌酐和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均高于AR发生前(P均<0.05);急性抗体排斥反应组和急性T细胞排斥反应组AR发生时和末次血清肌酐和eGFR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急性抗体排斥反应组进入慢性肾脏病(CKD)-4期受者比例低于急性T细胞排斥反应组(χ2=5.73,P<0.05);急性T细胞排斥反应组进入CKD-4期受者比例以及急性抗体排斥反应组移植肾失功比例均高于对照组(χ2=17.727和9.882,P均<0.05)。AR发生时急性抗体排斥反应组和急性T细胞排斥反应组受者均接受PRA检测,前者PRA-Ⅰ和PRA-Ⅱ阳性比例分别为41.2%(7/17)和88.2%(15/17),均高于后者[11.5%(3/26)和26.9%(7/2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42,P<0.001)。急性抗体排斥反应组、急性T细胞排斥反应组及对照组术后分别有13、24和38例受者应用他克莫司。发生AR时,急性抗体排斥反应组他克莫司血药浓度[(3.72±0.76)ng/mL]与急性T细胞排斥反应组[(3.37±0.86)ng/mL]均低于对照组[(5.73±1.25)n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急性抗体排斥反应组与急性T细胞排斥反应组他克莫司血药浓度均低于发生AR前[(6.27±1.18)和(6.33±1.63)n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120和6.216,P均<0.05)。急性抗体排斥反应组4例受者应用以环孢素为基础的免疫抑制方案,其中3例术后33、36和55个月环孢素血浓度分别为112.4、138.3和7.0 ng/mL,均低于要求血药浓度。急性T细胞排斥反应组2例应用环孢素受者术后16和177个月环孢素血药浓度分别为43.2和24.6 ng/mL,均低于要求血药浓度。随访至2021年6月30日,急性抗体排斥反应组移植肾生存率低于对照组(χ2=8.738,P<0.05)。 结论HLA-A位点错配及他克莫司低血药浓度是肾移植术后中远期诱发AR的重要原因。急性抗体介导排斥反应是移植肾生存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5.
冬虫夏草制剂在肾移植术后早中期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为研究冬虫夏草制剂 (百令胶囊 )的活性成份在肾移植术后早、中期的免疫抑制作用。方法 :将肾移植患者分为 3组 :A组为百令胶囊 Pred CsA ;B组为百令胶囊 Pred CsA Aza ;C组为Pred CsA Aza ,进行分组对照观察。结果 :(1)急性排斥发生情况 :A组 16 .5 % (33/ 2 0 0 ) ,B组 11.79% (33/ 2 80 ) ,C组 16 % (16 / 10 0 ) ;(2 )肝功能损害情况 :A组 18.5 % ,B组 2 1.0 7% ,C组 2 5 % ;(3)白细胞下降 :A组无 ,B组 12例 ,C组 8例 ;(4)慢性排斥 (CR)的治疗情况 :A、B组之CR在使用百令胶囊后 ,尿中 2 4h蛋白排出量较C组减少或显著减少 ,血清肌酐明显回落。结论 :从研究可见 ,百令胶囊具有良好的预防急性排斥作用 ,保护肝细胞免受药物、肝炎病毒的损害作用 ,对CR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能提高移植物的长期存活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是否影响移植肾急性和慢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以及受者和移植肾的存活率.方法 对1992年6月至2004年6月所行肾移植的495例受者进行了随访,其中术前HCV抗体阳性受者27例(HCV阳性组),随机抽取HCV抗体阴性受者27例作为对照组,行组间配对研究,分析HCV感染状态对肾移植受者急性和慢性排斥反应发生率以及人/肾存活率的影响.结果 HCV阳性组受者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19.14%和6.38%,P<0.01),HCV阳性组慢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也明显高于对照组(23.40%和12.76%,P<0.01),对照组肾移植后1、3、5年人/肾存活率显著高于HCV阳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HCV感染可以明显增加肾移植受者急性和慢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降低人/肾存活率.  相似文献   

7.
阿来佐单抗行肾移植免疫诱导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阿来佐单抗行肾移植免疫诱导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将89例肾移植受者随机分为试验组(43例)和对照组(46例).试验组于肾移植术前和术后24 h内分别静脉滴注阿来佐单抗15 mg,对照组不接受免疫诱导治疗.受者术后常规应用环孢素A(或他克莫司)+吗替麦考酚酯+泼尼松预防排斥反应.统计两组术后12月内的移植肾功能、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感染发生率、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发生率、移植肾存活率及淋巴细胞计数,并用ImmuKnowTM免疫细胞功能测定法检测受者CD4+T淋巴细胞的三磷酸腺苷(ATP)值.结果 术后12个月内试验组7.0%(3/43)的受者发生病理证实的急性排斥反应,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3.9%(11/46,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总体的感染发生率为别为39.5%(17/43)和30.4%(14/46,P>0.05),两组机会性感染的发生率分另为23.2%(10/43)和17.4%(8/46,P>0.05).术后3个月内,试验组淋巴细胞计数低于对照组;术后6个月内,试验组CD4+T淋巴细胞ATP值低于对照组.结论 阿来佐单抗行肾移植免疫诱导治疗可维持受者的免疫抑制状态,未见严重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8.
移植肾白细胞介素2受体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们连续观察了71例175次同种异体尸体肾移植患者移植肾白细胞介素2受体(IL-2R)表达的变化,探讨其在肾移植排斥反应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意义。一、临床资料1.病例选择:71例异体肾移植患者,术后常规应用环孢素(CsA)、泼尼松(Pred)和硫唑嘌呤...  相似文献   

9.
目的 建立灵长类动物预致敏后肾移植加速排斥反应模型.方法 取血型相容的正常猕猴配对,预先将供者腹部全层皮肤移植到受者背部,使受者预致敏.2周后再将同一供者的左侧肾脏移植到受者腹腔内,间时切除受者自体双肾,术后予以环孢素A、霉酚酸酯和泼尼松治疗(致敏用药组),不用免疫抑制剂者为对照(致敏对照组),以未致敏的肾移植作为对照组.术后观察受者血肌酐变化、移植物存活时间及病理特点.结果 对照组的4只移植肾存活时间分别为9、18、8、7 d;致敏对照组的3只移植肾存活时间分别为3、3、4 d;致敏用药组的3只移植肾存活时间分别为2、3、4 d.移植皮肤于术后10 d出现排斥反应,至术后14 d被完全排斥.对照组于肾移植1周以后才发牛排斥反应,而致敏者均在肾移植后3 d左右发生较严重的排斥反应.结论 受者被供者皮肤预致敏后再行肾移植,可以加速移植物的排斥,且不能被环孢素A、霉酚酸酯及泼尼松所组成的三联免疫抑制方案逆转.  相似文献   

10.
雷公藤多苷对移植肾长期存活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雷公藤多苷(TW)作为免疫抑制剂对肾移植患者长期存活率的疗效及副作用.方法:104例患者在肾移植术后采用TW 泼尼松(Pred) 环孢霉素(GsA) 硫唑嘌呤(AZa)免疫抑制剂治疗,48例患者在肾移植术后采用Pred GsA 骁悉(MMF)免疫抑制剂治疗,就以下方面对两组患者进行观察比较:(1)术后5年内发生排斥反应及临界改变情况;(2)外周血白细胞下降、肝功能异常的发生率;(3)严重感染情况;(4)出现尿蛋白情况;(5)术后5年内肾功能变化情况及移植肾5年存活率.结果:5年内AZa TW组急性排斥反应及临界改变的发生率较MMF组低,分别为11.5%、16.7%和4.8%、6.3%(P>0.05);GPT高于正常的发生率分别为7.7%、16.6%(P>0.05);外周血白细胞低于正常的发生率分别为0.96%、18.8%(P<0.01);严重感染的发生率分别为1.9%、18.8%(P<0.05),5年内出现蛋白尿的患者例数分别为17.3%、29.2%(P>0.05),两组移植肾5年存活率相似,分别为89.6%、85.4%(P>0.05).结论:在肾移植术后应用CsA Pred AZa TW免疫抑制方案是可行的,既可以使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减少,同时还能减少蛋白尿及慢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下降,为国内提高移植肾长期存活率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多囊肾尿毒症患者在接受肾移植时是否同期切除多囊肾以及切肾对肾移植手术、术后并发症及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对63例接受肾移植治疗的多囊肾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63例中,合并多囊肝者43例,胰腺囊肿者2例.对多囊肾体积较大影响手术操作、术前曾有血尿或泌尿系感染的31例患者,在肾移植的同时切除患者的多囊肾(切肾组),另32例保留多囊肾,仅行肾移植(保留组).术后采用环孢素A(或他克莫司)、霉酚酸酯和泼尼松预防排斥反应,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移植肾功能恢复延迟(DGF)发生率、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术后感染情况、患者和移植肾存活率等指标.结果 切肾组的手术耗时为(300±31)min,肾周引流管持续时间为(4.6±1.4)d,明显长于保留组(P<0.01,P<0.01),红细胞输注量为(4.31±1.05)U,明显多于保留组(P<0.01).切肾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为29.0%(9/31),明显高于保留组的6.2%(2/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保留组泌尿系感染发生率为31.2%(10/32),而切肾组只有6.5%(2/31),二者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保留组因术后多囊肾感染而须再次手术切除多囊肾者占12.5%(4/32).切肾组和保留组术前各有24例血压偏高,切肾组术后8例(33.3%)血压恢复正常,而保留组只有2例(8.3%)血压恢复正常,两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DGF发生率和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人/肾1年和5年存活率等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只要操作细致,多囊肾患者接受肾移植时同期切除多囊肾是安全的,但切肾与否与人/肾存活率无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国产他克莫司防治肾移植排斥反应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方法 采用多中心、开放性的比较研究.同种异体肾移植术后患者80例.均为首次接受肾移植受者,分2组:①研究组:58例,接受国产他克莫司胶囊(福美欣)抗排斥反应治疗.男23例,女35例.年龄(39.1±9.6)岁.②对照组:22例,接受进口他克莫司胶囊(普乐可复)抗排斥反应治疗.男12例,女10例.年龄(41.3±8.5)岁.使用他克莫司(进口或国产)加吗替麦考酚酯加泼尼松三联用药方案,其中进口或国产他克莫司的用药剂量均为0.10~015 mg·kg-1·d-1,最初60 d血药谷浓度维持8~12ng/ml,之后维持5~10 ng/ml,12 h给药1次,直至观察终点(术后3个月).体质量≥70 kg受者吗替麦考酚酯剂量1.5~2.0 g/d,50~69 kg受者1.5 g/d,≤49 kg受者1.0 g/d,分2次121服.泼尼松起始剂量亦按照各中心的常规方案.2组间不同时相点的药物使用剂量以及血药谷浓度值的比较行方差分析;2组急性排斥反应及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行秩和检验. 结果 2组供者年龄、性别、供肾冷热缺血时间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2例和对照组3例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研究组和对照组包括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和轻度肝功能异常等的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为36.2%(21/58)和36.36%(8/22),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移植物和受者存活率均为100%.研究组术后8、12周时药物使用剂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分别为(4.83±2.05)和(5.64±1.47)mg、(4.57±1.91)和(5.44±61.43)mg,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各时相点血药谷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国产他克莫司胶囊防治同种异体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有效、安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抑制性受体CD205的表达在移植肾排斥反应中的意义.方法 应用双单克隆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153例肾移植术后患者血清中可,溶型CD305(sCD305)的表达水平,20例健康志愿者标本作为对照组.结果 对照组和98例移植肾功能正常患者血清sCD305表达分别为(4.3±2.3)和(6.3±3.7)μg/L.20例移植肾急性排斥及5例移植肾失功患者血清sCD205表达明显增加,分别为(36.3±14.7)和(28.8土9.4)μg/L,显著高于对照组和移植物功能正常组(P<0.01).30例移植.肾慢性排斥及6例尿毒症透析患者血清sCD205分别为(13.1±5.5)和(11.2±4.6)μg/L,亦明显高于对照组和移植肾功能正常组(P=0.00).结论 发生移植肾排斥反应的患者血清sCD3205有较高水平的表达,可望作为移植肾排斥反应的监测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4.
他克莫司与环孢素A在高致敏肾移植受者中的应用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和比较高致敏肾移植受者应用他克莫司(FK506)与环孢素A(CsA)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根据术后免疫抑制方案的不同,将147例高致敏肾移植受者(其中术前群体反应性抗体>50%的首次肾移植受者59例,2次肾移植受者88例)分为FK506组(53例)和CsA组(94例),两组的免疫抑制方案分别为FK506(或CsA)+霉酚酸酯+泼尼松.观察并分析两组受者术后移植肾存活率、血肌酐水平以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FK506组术后1、3和5年的移植肾存活率(86.8%、82.3%和75.3%)略高于CsA组(81.9%、75.4%和66.9%),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K506组术后1年时血肌酐水平为(100.72±15.88)μmol/L,CsA组为(117.29±11.77)μmol/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FK506组与CsA组相比,术后急性排斥反应、慢性排斥反应、肝功能损害、高血压和高血脂的发生率显著降低(P<0.05),而高血糖的发生率明显升高(P<0.01),两组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和感染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FK506与CsA相比,能有效降低高致敏受者肾移植术后急、慢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移植肾的长期存活率,对高致敏肾移植受者是非常有效和安全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同种肾移植术后环孢素与己烯雌酚合用的远期疗效是否优于单一使用环孢素。方法:应用显微外科技术制作大鼠移植肾慢性排斥反应模型20只,随机分为两组各10只,单一使用环孢素组为对照组,加用己烯雌酚组为实验组,移植术后对受体大鼠作肾功能测定,24周处死动物,对移植肾组织行组织学和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结果:对照组蛋白尿较实验组, 酐清除经较实验组低,肾间质纤维化,肾小球硬化,动脉血管内膜增厚较实验组严重,PDGF-AA表达水平较实验组上调。结论:在防治慢性排斥反,孢素素与己烯雌酚合成比单一使用环孢素疗效更好,已烯雌酚能减轻慢性排斥反应。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术前群体反应性抗体(PRA)水平对等待肾移植患者接受肾移植的比例和术后长期疗效的影响.方法 收集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1998 年1 月到2012 年6 月等待肾移植的7 123 例尿毒症患者资料,根据术前PRA 水平的不同分为5 组:A 组6 124 例,PRA 阴性;B 组160 例,PRA <10%;C 组261 例,PRA 10%~29%;D 组374 例,PRA 30%~80%;E 组204 例,PRA >80%.比较5 组患者接受肾移植的比例,5 组患者中接受肾移植者的术前人类白细胞抗原(HLA)错配情况,术后患者和移植肾存活率,术后1 年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情况,以及术后移植肾功能恢复延迟(DGF)、急性排斥、慢性排斥和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A 组患者接受肾移植的比例为31.9%;随着PRA 水平升高,患者接受肾移植比例显著下降,E 组接受肾移植比例最低,为7.3%(P<0.05).在接受肾移植的患者中,随着PRA水平升高,HLA 错配数显著降低.A 组和B 组术后急性排斥和慢性排斥发生率均显著低于E 组(均P<0.05),各组DGF 和感染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A 组的移植肾存活率优于E 组(1 年96.4%比89.5%,5 年76.8% 比63.4%,10 年59.7% 比47.3%,均P<0.05),术后1 年eGFR 水平也优于E 组(66.7 mL/min 比45.3 mL/min,P<0.05),但各组患者存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术前PRA 水平越高,肾移植接受率越低,术后发生急性排斥和慢性排斥的风险越高,移植肾的长期预后也越差.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肾移植受者应用小剂量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预防术后新发乙型肝炎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单中心2007年1月至2010年6月间肾移植受者的资料,将术前无乙型肝炎的138例受者作为试验组,术前肌肉注射小剂量HBIG,术后定期监测乙型肝炎表面抗体(HBsAb)滴度,根据其滴度调整术后应用HBIG的剂量,持续应用1年或1年以上.将2004年1月至2006年12月间术前无乙型肝炎的196例肾移植受者作为对照组,不采用乙型肝炎预防措施.观察两组移植后新发乙型肝炎的发病率,并记录急性排斥反应发生情况、受者和移植肾1年存活率.结果 随访12个月,试验组仅1例(0.7%)于术后6个月出现新发乙型肝炎,对照组11例(5.6%)出现新发乙型肝炎,其中2例因爆发性肝功能衰竭而死亡.两组新发乙型肝炎发病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内,试验组有19例(13.8%)发生急性排斥反应,对照组有34例(17.3%)发生急性排斥反应,两组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受者1年存活率为97.8%(135/138),移植肾1年存活率为(96.4%,133/138);对照组受者1年存活率为(91.8%,180/196),移植肾1年存活率为(90.3%,177/196).两组受者和移植肾1年存活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5).结论 小剂量HBIG用于肾移植后预防新发乙型肝炎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雄激素受体拮抗剂氟他胺对移植肾慢性排斥反应的影响.方法 以雄性Lewis大鼠作受者,以雌、雄Fisher大鼠作供者,建立大鼠同种肾移植慢性排斥反应动物模型.用雄激素受体拮抗剂氟他胺按25 mg/kg体重喂食试验组20周,移植后每4周检测受者的24 h尿蛋白、血肌酐、肌酐清除率;移植后20周处死受者大鼠,对移植肾进行显微镜检、免疫组织化学、核糖核酸酶保护测定等检测,对比试验组与对照组数据评价氟他胺对移植肾的影响.结果 两组比较,不论雄性供者还是雌性供者的大鼠的24 h尿蛋白、肌酐清除率具有明显的差异,试验组的肾功能受损较轻.两组移植肾组织血管内膜增厚、肾小球硬化和间质纤维化程度以及单核巨噬细胞细胞浸润,转化生长因子(TGF)-β和白细胞介素(IL)-6的mRNA表达程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大鼠同种肾移植慢性排斥动物模型上,雄激素受体拮抗剂氟他胺可以明显抑制慢性排斥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CD44在大鼠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中的表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移植肾组织CD44的表达及血清中可溶性CD44的含量与急性排斥反应的关系。方法:雄性Wistar大鼠和SD大鼠分别作为供体和受体,共分为四组,采用改进的Blom法大鼠原位肾移植模型。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移植肾组织CD44分子的表达;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术后血清中可溶性CD44水平的变化。结果:移植肾组织CD44分子的表达在同种异体移植组显著高于同品系移植组、手术对照组及药物治疗组(均P<0.05);移植肾组织CD44分子的表达与急性排斥反应呈正相关(皮质:r=0.734,髓质:r=0.670,均P<0.01);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的移植肾组织CD44分子的表达与Banff急性排斥反应指数无相关性(P>0.05);血清中可溶性CD44分子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急性排斥反应及Banff指数均无相关性(均P>0.05)。结论:CD44分子在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为进一步提高移植排斥反应防治水平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肾移植排斥反应时血浆骨桥蛋白( OPN)水平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对46例肾移植受者的临床资料及生物样本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移植肾组织学检查结果,46例受者被分为3组:移植肾功能稳定,且移植肾组织学检查未显示有排斥反应证据者16例,为非排斥组;移植肾组织学检查证实有急性细胞性排斥反应者22例,为急排组;移植肾组织学检查证实为慢性移植肾肾病(CAN)者8例,为慢排组.另以6名亲属活体供者作为对照组.于移植肾组织样本采集前抽取外周血,用人OPN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试剂盒测定血浆OPN水平,参照Banff 03标准对排斥反应进行分级.结果 对照组血浆OPN水平为(12.23±5.95)μg/L,非排斥组稍高,为(19.38±8.23)μg/L,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慢排组血浆OPN水平为(27.77±12.27)μg/L,与非排斥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急排组血浆OPN水平为(41.84±18.51)μg/L,与非排斥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慢排组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排组血浆OPN水平与排斥反应的级别具有正相关性(r=0.87,P<0.05),发生Ⅰa级排斥反应和Ⅱb级排斥反应者间血浆OPN水平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浆OPN水平变化与急性排斥反应关系密切,其水平高低与排斥反应的级别呈正相关,可以作为诊断移植肾急性细胞性排斥反应、评估其严重程度的一个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