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研究STK13基因在部分Peutz-Jeghers综合征(PJS)家系中的突变情况,判断它是否为中国人PJS新的致病基因,为基因诊断奠定基础。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PCR—SSCP)和DNA测序的方法,选择10个无STK11基因突变的PJS家系,对STK13基因进行突变分析。结果 所有7个外显子均未检测到致病突变。结论 STK13基因不是中国人PJS患者新的致病基因。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Peutz-Jeghers综合征(PJS)患者体内β-catenin基因突变及其蛋白表达,探讨β-catenin在PJS息肉发生及恶变中的作用.方法:收集PJS息肉、癌旁正常黏膜各12例,结肠腺瘤、结肠癌组织各14例,及相应PJS血液标本,检测β-catenin基因外显子3突变及mRNA表达水平.选取PJS息...  相似文献   

3.
目的建立并应用高效液相色谱(DHPLC)技术检测Wilson病(WD)ATP7B基因第8外显子突变。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WD基因第8外显子片段,扩增产物直接进行DHPLC检测分析,根据色谱峰型不同确定测序样品,经测序后确定突变类型。结果203例先证者中WD基因外显子8基因突变阳性检出率为55.2%,Arg778Leu纯合突变22例,杂合突变90例,基因突变频率为33.0%。共发现3种错义突变、1种移码插入突变和1种多态性位点(C2310G),且多态位点C2310G与Arg778Leu突变完全连锁。其中76例先证者带有Arg778Leu杂合错义突变,22例为Arg778Leu纯合错义突变,10例为Arg778Gln杂合错义突变,2例Tyr713Silent错义突变(C2139G),2例为杂合2304C插入突变。结论WD基因外显子8是ATP7B基因的第一突变热区。DHPLC技术是一种高效、灵敏、快速简便的基因突变检测方法。可用于WD的临床基因诊断。  相似文献   

4.
Peutz-Jeghers综合征(PJS)是一种以皮肤黏膜色素沉着、胃肠道多发息肉和阳性家族史为特征的肿瘤易感性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其致病基因为位于染色体19p上的STK11基因。我国PJS比较罕见。本文就PJS的发病机制、临床特征、诊疗等方面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ARVC)为常染色体遗传性疾病,目前已经发现了与之相关的数个基因。大陆ARVC患者的致病基因筛查鲜有报道。方法本研究纳入2例家族性ARVC患者及10例散发的ARVC患者,提取其外周血DNA,设计DSP、PKP2、DSG2、DSC2和JUP/PG基因各外显子的引物,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其功能区的外显子片段,直接测序,将测序结果与正常基因组进行比对以确定其突变位点。结果去除单核苷酸多态(sNF)后,12例ARVC患者中有5例存在基因突变:DSG2基因第8号外显子、第14号外显子存在错义突变位点;JUP基因第3号外显子存在同义突变位点、第5号外显子基因存在错义突变位点。结论中国ARVC人群的DSG2基因和JUP基因存在致病突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NKx 2.5基因突变和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人类单纯性先天性心脏病(CHD)的关系.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结合脱氧核糖核酸(DNA)测序技术,对81例单纯性CHD患者(包括室间隔缺损组37 例,房间隔缺损组17例,圆锥动脉干畸形组18例,动脉导管未闭组5例,主动脉瓣二叶畸形组4例),74例患者一级亲属(一级亲属组)以及52例正常非CHD对照者(正常对照组)的NKx 2.5基因的所有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进行突变检测,并对SNP位点进行基因分型,分析单个位点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是否与CHD相关.结果:所有CHD患者、患者一级亲属基因编码均未发现突变,而在NKx 2.5基因外显子1区域内发现1个SNP位点,这个SNP位点位于上游63位碱基63A>G,导致第21位密码子由GAA转变为GAG,碱基替换后仍编码谷氨酸(Glu),属于同义突变 (Glu21Glu).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的分布,在房间隔缺损组和正常对照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NKx 2.5基因突变与我国单纯性CHD之间无明显相关,该基因上的63A>G SNP位点与先天性房间隔缺损之间可能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 肌联蛋白是由单基因编码的最大蛋白,普遍存在于心肌和骨骼肌,被称为第三肌丝,具有复杂的牛物力学性质和牛物化学功能.2002年日本研究人员报道r肌联蛋白基因(TTN)第3、14、49号外显子的4个基凶突变町能与扩张型心肌病(DCM)发病相关,我国未见相关报道.本研究通过寻找我同DCM患者是否存在TTN的突变,探讨在中国人基因背景下可能存在的TTN的突变及其与我国DCM发病的关系.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件(PCR-SSCP)方法、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及DNA序列测定等方法对117例DCM患者和120例健康对照者TTN的第3、14、49号外显子的多个位点进行检测、分析.结果 在我国DCM患者和健康对照者中未发现与日本DCM患者相同位点的基因突变,而在2例有明显DCM家族史的儿章患者(1.7%)中新发现了位于TTN第49号外显子的13053位点基凶突变--G→A突变(G13053A),其导敛第4351位点氨基酸由甘氨酸变为大冬氨酸(Gly4351Asp),在健康对照组巾未发现此改变.结论 本研究首次在中国DCM患者中发现存在于TTN第49号外显子的基因错义突变,该突变可能是DCM重要的病因学机制,尤其可能与早发DCM相关.  相似文献   

8.
Peutz-Jeghers综合征(PJS)是一种罕见的以皮肤/黏膜黑斑和胃肠多发息肉为临床表现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认为位于19p13.3的STK11基因突变是导致PJS的主要原因。本文通过文献回顾对PJS患者的临床特征、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Peutz-Jeghers综合征(Peutz-Jeghers syndrome,PJS)是一种以皮肤黏膜色素沉着、胃肠道多发息肉、家族遗传性为主要特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丝氨酸-苏氨酸激酶11/肝激酶B1(STK11/LKB1)基因突变被认为与该病的发生密切相关。PJS患者罹患肿瘤的风险较常人更高。目前针对PJS胃肠道息肉的治疗主要包括内镜及手术治疗。本文就近年来PJS的研究进展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10.
Peutz-Jeghers综合征(PJS)是一种遗传性肿瘤综合征,临床研究表明:PJS患者发生癌的危险性高出普通人群12倍。一生中将发展成为恶性肿瘤的可能性是50%[1]。Foley等[2]指出,PJS中的胃肠道错构瘤是一种癌前期病变,易发生胃肠道恶性肿瘤。1998年Jennd和Hemminki克隆了PJS致病基因并命名为STK11[3,4]。Jennd等人推测,像PTEN和APC基因一样,STK11基因是一种有普遍作用的肿瘤抑制基因,在散发性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作用。为了明确STK11基因与散发性的结直肠癌发生的关系,我们对结直肠癌组织中STK11基因杂合性丢失(LOH)和突变进行了研究,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调查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ARVC)患者桥粒斑蛋白(DSP)基因突变和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发生率.方法 对初步诊断为ARVC的50例患者采用2010年新诊断标准予以重新评估.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DSP基因全部外显子片段并测序,病例组测序结果与198例正常对照组进行比对分析.结果 37例符合ARVC确诊病例,9例为临界诊断病例,另有4例为疑似诊断病例.确诊病例中有5例(14%)携带5种DSP基因突变,既往均未见报道,包括4种错义突变和1种无义突变,临界诊断与疑似诊断病例均未检出DSP基因突变.同时检出4个非同义SNPs位点,其等位基因频率在对照组和病例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本组ARVC患者DSP基因突变检出率为14%,且均为新发现突变.DSP基因外显子区域的4个SNPs位点可能与ARVC的发病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国人肥厚型心肌病(HCM)患者的致病基因一肌球蛋白结合蛋白C基因(myosin binding protein C gene,MYBPC3)的突变位点,分析基因突变类型与临床表型的相互关系.方法对66例HCM患者的MYBPC3基因进行扫描,聚合酶链反应扩增其外显子及剪接部位的基因组DNA片段,直接测序分析.分析各突变患者相应的临床表型特点.结果经测序分析,发现Lys30lfs移码突变、Asp463stop无义突变、Gly523Arg错义突变和Tyr847His错义突变.MYBPC3导致的HCM为3例,占病例总数的4.5%.其临床表型各异,患者H30(Lys301fs)47岁发病,活动后胸闷、气短,超声显示室间隔肥厚达18.7 mm,左心室后壁14.7 mm.患者H48(Asp463stop)为25岁男性,24岁发病,室问隔肥厚达15.4 mm.患者H53(Gly523Arg和Tyr847His)发病年龄36岁,活动后胸闷、憋气,伴心前区疼痛,室间隔肥厚达27 min.结论 MYBPC3突变为HCM主要致病原因之一.MYBPC3突变基因携带者临床表型差异大.国人MYBPC3突变患者多在青壮年期发病,不同于国外报道的多发病较晚.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Nexilin基因多态性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及可能机制。方法胸痛患者573例,依据冠脉造影结果分为冠心病组344例,正常对照组229例。采用DNA序列测定技术,检测两组研究对象Nexilin基因外显子及外显子/内含子连接区的核苷酸序列。使用测序软件与Gen Bank数据库相关基因序列比对,对SNP位点进行序列分析。根据Gensini评分对冠脉病变程度进行评分,分析Nexilin位点多态性与冠脉病变程度的关系。结果通过Nexilin基因外显子SNP位点的序列分析,共发现2个SNP位点,其中1个为基因库中收录的rs1167781位点,另一个是新发现位点。对rs1167781位点G/A错义突变进行分析,发现冠心病组患者携带A等位基因的频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A等位基因频率数量随着Gensini评分增加呈明显下降趋势(P<0.05)。以Gensini评分为终点事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rs1167781位点突变型和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独立相关。结论 Nexilin基因rs1167781位点多态性与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存在明显相关性,为冠心病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对一个高度怀疑为青少年发病的成人糖尿病7型(MODY7)家系进行信息收集及基因检测,寻找其基因突变位点,并探讨其临床特点。方法对1例病程20年、长期胰岛素治疗但血糖控制不佳、无酮症倾向、有3代糖尿病家族史的28岁女性患者进行基因检测,发现其携带KLF11基因变异,遂对其家系进行调查,收集家庭成员相关临床资料,并进行致病基因检测。基因检测方法为:首先对先证者采用芯片捕获高通量测序方法寻找致病基因,然后使用Sanger测序技术验证基因突变位点,并对其他家系成员使用Sanger测序技术筛查有无相同基因突变位点。结果该家系共检出2例成员存在KLF11基因杂合突变c.920C>T(编码区第920号核苷酸由胞嘧啶变异为胸腺嘧啶),导致氨基酸改变p.P307L(第307号氨基酸由脯氨酸变异为亮氨酸),为错义突变。这与其临床被诊断为糖尿病相符合。结论本研究的家系为KLF11基因c.920C>T(p.P307L)错义突变导致糖尿病家系,该突变位点可能是MODY7新突变位点。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收集的1例肥厚型心肌病家系的致病基因进行突变位点分析,阐明基因型与临床表型的关系。方法:利用目标外显子捕获技术和二代测序技术对先证者的与肥厚型心肌病有关的基因进行基因突变筛查,并使用Sanger测序法验证可疑突变位点,同时筛查患者家系成员4例和健康人100例,确定该家系患者的致病突变,并利用SIFT、Polyphen2和MutationTaster这3种软件进行突变基因功能检测。结果:该家系除先证者外,4例有血缘关系的研究对象中3例携带ACTN2基因c.1162TA错义突变(p.Trp388Arg),2例携带MYBPC3基因c.472GA错义突变(p.Val158Met),2例携带TNNI3基因c.235CT错义突变(p.Arg79Cys)。该家系的先证者同时携带上述3种突变基因。3种预测软件预测这3种突变均为有害突变。结论:在该患者家系中发现的基因突变位点可能是肥厚型心肌病的致病突变,携带多种突变的家系成员更易发生肥厚型心肌病,但其确切发病机制仍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Brg1(Brahma-related gene1)基因在Peutz-Jeghers综合征(Peutz-Jeghers syndrome,PJS)息肉组织中蛋白表达及基因突变的意义,探讨其与肿瘤发生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分析72例PJS息肉组织Brg1蛋白的表达,同时应用PCR-DNA技术检测39例PJS息肉和2例癌变组织中Brg1基因第4和10外显子的基因突变,初步探讨其和PJS发生、发展及预后的关系.结果:Brg1蛋白在PJS息肉中的表达率为54.17%(39/72),与小肠腺癌的表达率(76.67%)相比明显降低,与正常组织的表达率(16.67%)相比明显增高;PJS息肉组和正常小肠黏膜组Brg1蛋白阳性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JS息肉组和小肠癌组Brg1蛋白阳性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9例PJS息肉标本和2例癌变标本中,Brg1第4和10外显子的基因突变率为零.结论:Brg1蛋白在PJS息肉中高表达并对PJS的发生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但Brg1基因突变在PJS中少见,Brg1蛋白的表达可作为判断PJS息肉恶变及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中国法乐四联症患儿HEY2基因突变的情况。方法应用递减聚合酶链反应方法及DNA测序技术,对我院52例非综合征型法乐四联症患儿及50例健康人HEY2基因5个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进行直接测序,并分析HEY2基因突变的情况。结果在HEY2基因的全部5个外显子中,未发现可引起氨基酸序列改变的突变位点,但我们发现了2个新的杂合性突变位点:1例患者的cDNA621位碱基为A—T杂合性突变,3例患者及3例健康对照的cDNA222位碱基存在一个T—G杂合性突变,但上述两个突变均为同义突变,不影响蛋白质序列。结论HEY2基因可能不是中国法乐四联症发病的相关基因。  相似文献   

18.
Peutz-Jeghers综合征:恶性肿瘤高风险人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估Peutz-Jeghers综合征(Peutz-Jeghers syndrome,PJS)患者并发恶性肿瘤的风险,提出监测建议.方法:通过Pubmed检索PJS并发恶性肿瘤的群组研究文献,并摘录符合条件的20篇文献中的相关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3302例PJS患者,其中573人(17.35%)并发619例恶性肿瘤,包括消化系肿瘤368例(60.23%),非消化系肿瘤243例(39.77%).并发的常见恶性肿瘤中,依次为结直肠癌、小肠癌、乳腺癌、胃食管癌、妇科癌、胰腺癌、肺癌,且国内外发病频率具有一致性;PJS患者恶性肿瘤高发年龄段为11-70岁,国内患者有较年轻化的趋势.PJS并发任意癌的相对风险为9.0-18,并发消化系肿瘤的相对风险为13-50.5,并发乳腺癌的相对风险为13.9-20.3,并发妇科癌的相对风险为20.3,各年龄段癌症累积风险明显增高.有无STK11/LKB1基因突变对PJS并发恶性肿瘤风险无明显影响(P>0.05).结论:PJS患者为恶性肿瘤的高风险人群,其并发消化系肿瘤及消化系外癌的风险明显增高,应加强随诊筛查恶性肿瘤.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静脉血栓栓塞症(VTE)患者凝血因子11(F11)基因遗传突变位点与浓度的相关性,探讨F11分泌功能异常与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基因型的相关性。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VTE家系中4例发病个体、3例非发病个体及40例健康志愿者血浆F11浓度。对4例VTE家系发病个体进行全外显子测序及生物信息学分析,分析鉴定与F11分泌异常相关的易感SNP位点,并用Sanger测序验证SNP位点信息。对3例VTE家系非发病个体、40例健康志愿者进行Sanger测序,分别得出SNP位点信息。分析三组之间SNP位点的不同基因分型与血浆F11分泌浓度的相关性。结果:4例VTE家系发病个体血浆F11分泌浓度(1 897. 71±306. 34)μg/L明显高于3例VTE家系非发病个体(877. 73±316. 30)μg/L(P<0. 05),且明显高于40例健康志愿者(678. 15±457. 90)μg/L(P<0. 05)。全外显子测序及生物信息学分析鉴定F11分泌异常的4例VTE家系发病个体共同携带SNP位点rs5966,3例VTE家系非发病个体及40例健康志愿者均未携带。结论:携带F11 SNP位点rs5966的VTE患者血浆F11的分泌浓度明显升高,rs5966位点可能导致F11血浆浓度异常的重要遗传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心脏正常发育相关基因改变导致法洛四联症(TOF)的发生机制.方法 通过聚合酶链反应,并结合DNA测序分析方法检测散发106例TOF患者ZFPM2/FOG2基因编码区的突变或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结果 在16例不同的患者ZFPM2/FOG2基因的外显子2、6、8上,分别发现多个位点基因改变,并将新发现的基因改变位点在110名健康人中进行验证,证实其改变位点均为突变位点.结论 ZFPM2/FOG2基因新位点的突变可能通过不同的机制进一步导致转录蛋白的改变,推测是法洛四联症发病的重要遗传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