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北京市某高校艾滋病健康教育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艾滋病/性病疫情迅速蔓延,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健康教育是预防艾滋病的有力措施之一。为了解学生艾滋病的防治知识及其相关态度与行为,探索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的有效方法,于2005年对北京市一所大学的旅游学院学生进行了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效果评价,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艾滋病(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引起的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传染病.目前,中国已进入了AIDS流行的快速增长期,每年的新感染率以30%的幅度增长,其中15 ~ 29岁HIV/AIDS者占总感染者的40%左右,感染者由高危人群正向普通人群扩散[1].AIDS的主要传播途径与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生活方式和态度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大学生作为性活跃期的特殊人群,有感染AIDS的潜在危险[2].本研究于2011年10月8-14日,对河北省3所高校2011级1 500名大学新生进行了调查,旨在探讨预防AIDS健康教育对大学新生的干预作用.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苏北地区社区居民艾滋病健康教育效果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社区居民艾滋病相关知识和态度状况,评价艾滋病健康教育效果,为制定合理的艾滋病防治策略提供决策依据。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在苏北地区7个县市各随机抽取1个社区,每个社区随机抽取部分居民作为干预组,对其实施健康教育,其余未接受健康教育的居民为居民对照组;在徐州医学院随机抽取部分大学生作为大学生对照组。结果共发放问卷1700份,收回有效问卷1595份,有效率93.82%。其中干预组372人,居民对照组1147人,大学生对照组76人。艾滋病知识得分干预组为54.30±21.28分,居民对照组为52.88±20.16分,大学生对照组为81.95±3.68分。艾滋病态度得分干预组为68.33±24.67分,居民对照组为65.31±27.61分,大学生对照组为87.76±9.88分。与居民对照组比较,干预组对“艾滋病全称”、“病毒英文缩写”、“艾滋病感染者以20~29岁居多”、“患性病者易传播艾滋病”、“咳嗽喷嚏不可以传播”和“蚊虫叮咬不可以传播”的知晓率较高(P〈0.05);除“患有性病更容易传播艾滋病”的知晓率干预组与大学生对照组相当外,其余题目知晓率干预组均低于大学生组(P〈0.05)。干预组在“健康教育是最好的预防”和“想接受更多艾滋知识”的正确持有率均高于居民对照组(P〈0.05);除“对艾滋病人恐惧”的正确持有率与大学生组相当外,其余题目的正确持有率均低于大学生对照组(P〈0.05)。结论大部分的艾滋病知识题目得分与态度题目得分干预组高于居民对照组,但健康教育效果并不明显,预防艾滋病的健康教育应该有行政参与有领导重视,利用各种组织机构和大众媒体深入推广普及。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某大学本科学生艾滋病健康教育效果进行评价,为学校艾滋病健康教育开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自学教材和专题讲座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健康教育后,用自设问卷进行干预调查,将基线调查和干预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健康教育后,学生HIV/AIDS相关知识掌握程度明显提高,学生的性态度并没有随着知识水平的提高而变得谨慎,性行为发生率不高。结论大学生健康教育试点有利于HIV/AIDS知识水平的提高,但在态度、行为的改变上仍需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口腔健康教育对大学生口腔保健知识、态度和行为的影响,为制定学校口腔卫生工作方向和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抽取某高校2010级新生240名进行为期3个月的口腔健康教育,在健康教育前、后分别进行问卷调查,比较口腔保健知识、态度和行为的变化。结果健康教育后大学生口腔保健知识、口腔保健态度和口腔卫生行为25项内容答题正确率均高于健康教育前,提高幅度分别为25.821,0.76,18.57个百分点,且健康教育前与健康教育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结论应对高校大学生进行有计划、有系统、多种方式的长期口腔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师范大学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及行为现状,为高校制定艾滋病健康教育规划提供参考。方法 抽取天津师范大学2000年入学新生,通过集体讲座,使用统一的调查问卷在教育前后分别调查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及态度,并利用EPIinf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天津师范大学一年级学生健康教育后对艾滋病性质、主要传播途径等的正确回答率都有所提高,能够正确对待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教育前后学生对性行为的态度无明显改变。学生希望获得艾滋病知识的前4位方式均为电视、报刊书籍、卫生课和医生。结论 从国情和现实需要出发,在大学生中开展适时、适度、适量的性健康教育和健康行为教育,对预防性病艾滋病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某高校大学新生艾滋病防治知识健康教育效果评价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探索适合大学生艾滋病防治的健康教育模式及途径,为有效预防和控制艾滋病在高校的流行提供依据。方法随机选取某高校选修和未选修健康教育课新生各900人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比较干预前后大学新生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及行为状况。结果实验组AIDS相关知识知晓率从干预前的71.7%提高到干预后1个月、8个月的95.0%和95.5%,干预前、后及与对照组(80.6%)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正向态度率从干预前52.2%提高到干预后1个月、8个月的66.4%和67.7%,干预前、后及与对照组(57.7%)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正向行为率从干预前70.0%提高到干预后1个月、8个月的80.0%和80.2%,干预前、后及与对照组(71.5%)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结论高校艾滋病防治应以大一新生为重点,强调性行为、性道德教育,专题授课、播放VCD、图片展等健康教育模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中学生对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及生活技能的掌握情况,探索更适合于学校健康教育的模式。[方法]在钦州市第八中学以班为单位实施3~4节预防艾滋病参与式健康教育课,并评价实施教育后的效果。[结果]调查钦州市第八中学学生1 023人,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健康教育课开设前、后分别为58.16%、88.17%(P<0.01);健康教育课开设前后艾滋病相关态度正确率分别为83.12%、84.26%(P<0.01);健康教育课生活技能知识知晓率开设前后分别为54.06%、89.56%(P<0.01)。[结论]在中学生中开设预防艾滋病参与式健康教育课,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大学生艾滋病认知状况,探索高校艾滋病健康教育中的有效方法。方法对入校新生发放自制艾滋病知识问卷进行匿名调查,实施半月的健康教育干预后进行效果评价。结果健康教育干预前后艾滋病知识总知晓率分别为52.9%和8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大学生对艾滋病三大传播途径、目前无预防及治愈艾滋病的疫苗和药物、共用注射器吸毒传播艾滋病正确认知率较高,干预前后均在90%以上;但对其他设计问题干预前后知晓率均有明显差异(P均<0.001);入校前获取艾滋病知识途径主要是网络与广播,最希望通过学校课堂授课及或专题讲座获取知识。结论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干预使大学生艾滋病知识知晓率显著提高,高校应抓好每年入校新生关,并将艾滋病防治知识健康教育干预纳入教学计划中。  相似文献   

10.
谈立峰 《现代预防医学》2007,34(10):1944-1946
[目的]了解职高生的艾滋病知识、态度的现状,评价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的效果,为在职业中学有效开展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取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对常州市某职业高中在校的855名学生进行了艾滋病知识、态度的基线调查,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进行干预效果评价。[结果]职高生艾滋病知识的平均知晓率为70.30%,艾滋病态度的正确率为78.15%;采取健康教育干预后,学生对艾滋病知识的知晓率比干预前提高2.12%~72.54%,对艾滋病正向态度率比干预前提高3.64%~16.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指数均大于1。[结论]在职业高中实施艾滋病健康教育是普及艾滋病知识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1.
泉州市部分大学新生艾滋病健康教育效果评估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了解大学新生对艾滋病的认知现状,评估实施学校健康教育干预的效果。方法2004年11~12月,对黎明职业大学2004级学生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于入学时和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后1个月,运用自编的同一问卷进行调查。结果教育前后,大学新生艾滋病知识知晓率有显著提高;对艾滋病相关的态度和行为,教育后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同伴教育是最有效和最受欢迎的教育方式。结论对大学新生开展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有明显成效;艾滋病的非传播途径、安全性行为教育和自我保护技能培训应作为教育的重点内容;同伴教育是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的较好方式。  相似文献   

12.
辽宁某医科大学学生艾滋病知识态度调查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了解医学院校大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信念情况,为制定大学生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方案提供依据。方法对大连医科大学216名在校学生的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安全性信念等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大学生对AIDS的知识和态度得分为27,66±3.52分(满分46),安全性信念知识得分为3,71±1.38分(满分8)。能正确判断共用饮食器皿、共用坐厕、共用剃须刀和牙刷等途径能否传播艾滋病的比例分别为42,65%、37.91%和33.18%。正确的安全性观念的持有率较低。结论大学生艾滋病知识和安全性观念还很欠缺,对传播途径存在的认识误区,提示在医学院大学生中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以流动人口为主的批发市场商贩艾滋病健康教育方法和行为干预模式,为在该人群中实施有效的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对北京市一家批发市场的商贩进行艾滋病防治方面的健康教育,并在干预前后分别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健康教育后,商贩的艾滋病相关知识的知晓率提高,正确认识艾滋病及正确对待艾滋病感染者的比例增加,安全套的使用率提高,对干预活动的形式及健康教育的内容表示满意。结论对批发市场商贩进行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可以提高该人群对艾滋病预防控制知识的认知水平,有效改善相关态度及行为。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对酒吧从业人员进行艾滋病健康教育干预的效果。方法对北京市后海地区的酒吧从业人员进行艾滋病防治方面的健康教育,在干预前后分别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干预后目标人群对艾滋病的传播与非传播知识知晓率较干预前明显提高,除与艾滋病感染者共用牙刷、剃须刀干预前后(分别为82.9%与85.5%)没有统计学差异外,其他各项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对艾滋病病人持正确态度的人数比例增加,除对感染艾滋病的朋友或家人的态度干预前后没有统计学差异外,其他各项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近90%的调查对象对干预活动整体评价表示满意。结论健康教育对酒吧从业人员预防艾滋病是有效的措施,但要取得长远效果需要建立长期的干预机制。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调查成都市某高校新生关于艾滋病相关知识的知晓情况、风险意识、歧视态度等现况,评价学校防艾教育干预的效果。方法 借助调查问卷在防艾教育干预前后采取整群抽样方法进行两次横断面调查;收集艾滋病相关知识、风险识别能力、歧视态度;通过信息匹配获得配对样本;使用基于配对设计的t检验和χ2检验。结果 228位调查对象进入合格配对人群中。艾滋病知识得分由干预前的(11.54±1.29)上升至干预后的(11.82±1.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3.25,P<0.01)。风险识别能力由干预前的(44.26±5.00)上升到干预后的(45.82±5.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4.22,P<0.01)。歧视率由干预前的12.72%增加到干预后的17.9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3.27,P>0.05)。结论 学校艾滋病健康教育可提高学生的防艾知识和风险识别能力,但学生的歧视率不减反增。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辽宁省沈阳市大学生对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及行为现状,为今后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的模式和方向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方法,对105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行为等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大学生对艾滋病3种传播途径掌握较好,对经性传播知晓率为91.98%,经血液传播知晓率为92.77%,经母婴传播知晓率为80.79%。对日常生活接触等非传播途径认知模糊。艾滋病知识平均得分为12.59±2.79分(满分20分)。年级和母亲受教育程度不同的学生艾滋病知识得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学生对艾滋病及H IV感染者所持态度平均得分为33.01±3.90分(满分50分)。年级、学院、来源、父亲受教育程度不同的学生对艾滋病所持态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学生获取艾滋病知识的主要途径是电视广播、杂志和互联网,利用讲座途径的最少。结论大学生对艾滋病知识掌握不全面,对艾滋病和H IV感染者存在恐惧和歧视心理,需要通过开展课外教育等宣教方式,对来自于农村和低年级的学生进行重点宣教。  相似文献   

17.
流动人口不同方式艾滋病健康教育的效果评价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目的针对从事不同职业的流动人群,比较不同干预措施对其艾滋病的相关知识、态度和行为的影响。方法逐级整群抽样选定5组人群,其中一组为当地人群(空白对照),另4组为流动人群(流动人口空白对照组、一般干预组、积极干预组、综合干预组)。结果干预前,流动人群的艾滋病知识知晓率明显低于当地人群;干预后,3个干预组人群的知识知晓率均有显著提高(P<0·01),而空白对照组无明显变化(P>0·05)。流动人群中的建筑工人和工厂务工者,采取一般干预措施(如发放知识手册)的效果最佳;流动人群中的五小企业和娱乐行业从业者,采取综合干预措施(发放知识手册 专题讲座与当面咨询)效果最佳。干预后流动人群与艾滋病相关的态度方面有明显好转,而行为方面的改变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在流动人口中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时,不同行业的人群采取不同的干预措施,可有效地提高其艾滋病的相关知识、改善相关的态度,而相关行为的改变还需要有针对性的技能训练才能实现。  相似文献   

18.
某校大学生艾滋病健康教育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立超  吕维香 《中国校医》2011,25(3):185-187
目的了解大学生对艾滋病(AIDS)知识的知晓率和相关态度,对健康教育的效果进行评价。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方法,抽取合肥工业大学大学生共514名,并于健康教育前后2次进行现场问卷调查。内容包括个人基本情况,艾滋病相关知识,对艾滋病患者及病毒感染者的态度等。结果大学生对艾滋病主要传播途径掌握较好(96.1%~98.8%),对非传播途径,如蚊虫叮咬不传播艾滋病,其知晓率较低(41.7%~47.0%),对艾滋病的一般知识、防治知识仍模糊不清,对艾滋病病人及病毒感染者的态度,是非常害怕及歧视的,干预后选择积极应对者所占比例较干预前明显上升,但比例还是偏低。获取艾滋病知识的主要来源为影像视屏资料、网络。结论高校开展AIDS健康教育,不仅提高大学生艾滋病知识知晓率,而且也改变他们对艾滋病病人的态度,进而遏制艾滋病在大学生中的传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