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了解健康教育前后小学生麻疹相关知识和行为改变情况,为制定防制麻疹健康教育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随机整群抽取慈溪市10个镇五年级学生956名,进行学校麻疹健康教育干预活动.依照浙江省统一的麻疹核心信息编写调查问卷,并在干预前与干预后分别对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学生麻疹防治基本知识知晓率由干预前的57.60%上升到干预后的72.23%,除“感染麻疹平均潜伏期”的认知外,干预前后基本知识知晓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公立学校学生和民工子弟学校学生麻疹防治知识知晓率分别为73.49%及70.88%,预防麻疹行为的知晓率分别为84.41%及80.78%;干预后,学生预防麻疹措施行为形成率提高至82.72%,麻疹疫苗接种率达94.67%,经常洗手率达80.86%.学生主动学习麻疹防治知识由干预前的73.12%上升至81.28%.民工子弟学校学生学习主动性干预前与干预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健康教育是防制麻疹的有效手段和措施.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海南省儋州市农村居民和学生登革热健康教育干预效果,为其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抽样方法选择干预村和对照村,在干预村采取入户宣传、集中健康教育等方式对农村居民和学校学生进行健康教育干预,对照村仅调查干预前后登革热媒介变化情况。比较健康教育前后农村居民、学生登革热防治知识知晓率和健康行为持有率变化情况,及干预村和对照村登革热媒介密度变化情况。结果对儋州市18岁以上农村居民(1445名和1442名)和中小学生(2412名和2400名)进行了干预前后的调查。干预前,居民登革热各项知识知晓率均在65%以下,登革热防治相关行为中除"储水用水池、水缸加盖"外,其他各项行为持有率均在80%以下。干预后,除"储水用水池、水缸加盖"外,居民登革热防治知识知晓率和行为持有率均较干预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健康教育干预前,除"适合蚊虫孳生的场所"外,学生其他登革热防治知识知晓率均在60%以下,登革热防治相关行为中除"储水用水池、水缸加盖"外,其他各项行为持有率均在70%以下。健康教育干预后,除"储水用水池、水缸加盖"外,学生登革热防治相关知识和行为持有率均较干预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村和对照村媒介密度指标较干预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干预村下降幅度大于对照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以农村居民和学生为目标的健康教育方式能较好的提高其登革热防治知识知晓率,形成良好的健康行为,从而达到降低蚊媒密度,预防和控制登革热传播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施工工人及周边居民对艾滋病预防知识的知晓率和行为正确率,评价健康教育这种干预方式的有效性,为以后对流动人口广泛开展艾滋病防治工作积累经验。方法对襄阳市某地区施工基地的工人及周边居民开展有关艾滋病预防知识的健康教育讲座,干预前及干预后半年对其发放问卷进行调查,比较调查对象在干预前后对艾滋病预防知识的知晓率和相关行为态度变化情况,通过卡方检验评价健康教育的效果,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通过健康宣传教育,显著提高了调查对象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的知晓率,特别是艾滋病的传染源(干预前66.87%,干预后的80.27%)、传播途径(干预前43.40%,干预后59.64%)等方面,同时改变了其对艾滋病感染者的态度,例如愿意与艾滋病感染者同居的比率(干预前的49.69%,干预后68.22%)等,干预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通过健康宣传教育,显著提高了施工工人及周边居民对艾滋病预防知识的知晓率和行为正确率,减少了危险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卜永生  卢宁  邵魏 《中国健康教育》2007,23(11):862-864
目的了解江苏省淮安市楚州区部分居民结核病健康教育的效果。方法于2004~2006年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本区复兴镇居民进行结核病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和综合干预,并于健康教育前后对该镇18~65岁部分居民进行两次相同内容的问卷调查。结果居民6项结核病防治知识知晓率健康教育后较健康教育前均有明显提高,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结核病是如何传染的和预防传染的最有效措施知晓率分别由健康教育前的64.3%和56.8%提高到健康教育后的89.7%和83.7%,有结核症状者主动求医和病人治疗依从性健康教育后明显上升,与健康教育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健康教育能提高居民结核病相关知识知晓率和正确行为形成率,是有效控制结核病流行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深圳市福田区梅亭社区居民在健康干预前后健康知识的知晓程度和健康行为的形成情况。方法 2011年12月对梅亭社区年满18周岁的居民采用机械抽样方法进行问卷调查,共调查892名,并与往年基线调查(干预前)结果相比较。结果梅亭社区居民在干预后健康知识平均知晓率为82.0%,较干预前的65.4%有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男性健康知识平均知晓率为82.7%,比女性81.4%略高;女性健康行为平均形成率为81.0%,比男性79.2%高;户籍人群健康知识平均知晓率和健康行为平均形成率均比非户籍人群高。结论实施健康干预是提高社区居民健康知识知晓率和健康行为形成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曹红霞  姜明  于立鹏 《中国健康教育》2012,28(8):642-644,678
目的了解建筑工地农民工传染病防治知识的知晓度,评价健康教育干预效果,为制定流动人口传染病健康教育对策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的方法,对500名建筑工地农民工讲授传染病防治知识并发放宣传材料,干预前后进行问卷调查评价效果。结果干预后农民工对部分艾滋病、狂犬病、消化道和呼吸道传染病防治知识知晓率有所提高,最低提高了5.4%,最高34.5%。飞沫传播呼吸道传染病知晓率由干预前的82.2%提高到干预后的9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后"生吃瓜果洗净,海鲜煮熟"知识的知晓率提高了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后"咬伤前可不打疫苗"、"猫鼠等可传染狂犬病"、"狂犬病能防不能治"知识的知晓率分别提高了9.5%、10%和2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以讲座为主宣传材料为辅的联合方式是建筑工地农民工适宜的传染病健康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健康教育对农村糖尿病患者的干预效果,以提高农村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方法对浙江省嵊州市剡湖街道219例农村糖尿病患者开展健康教育1年,在干预前后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干预后农村糖尿病患者对糖尿病11项相关知识的知晓率均高于干预前(P<0.05);干预后患者相信糖尿病能预防(86.92%)、相信改善行为生活方式可以控制血糖(83.64%)、相信遵医嘱服药可以控制血糖(91.59%)的比例均高于干预前;干预后患者合理饮食(84.11%)、按医嘱用药(89.72%)和定期检测血糖(64.95%)较干预前有明显提高,以上干预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患者血糖控制理想率为47.20%,较干预前有明显提高(P<0.05)。结论健康教育能明显提高农村糖尿病患者糖尿病相关知识的知晓率,改变其相关态度和行为,改善其血糖水平。  相似文献   

8.
目的 对金华市"五个一"全民健康教育模式效果进行评价,为制定健康策略和卫生政策,评价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效果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系统随机抽样等方法,对干预对象进行基线和终末问卷调查.结果 经过干预,金华市居民健康知识知晓率由78.12%提高到87.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健康行为形成率由干预前的68.36%提高到76.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实施"五个一"为主要内容的综合干预模式对提高城乡居民健康知识知晓率和健康行为形成率切实有效.  相似文献   

9.
广州市萝岗区农村居民健康素养干预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广州市萝岗区农村居民健康素养相关健康知识、理念、行为、技能的改变,评价健康教育对公民健康素养的影响,为在农村开展健康教育及健康促进干预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试点村居民进行健康素养相关内容健康教育1年,教育前后抽取居民进行问卷调查,评价干预效果。结果基线调查860人,其中试点村调查436人。效果评价调查干预村335人,对照组240人。试点村干预前后比较,对健康的正确认识态度由40.4%提升到92.5%;健康知识平均知晓率由46.3%上升到67.9%;健康行为形成率由63.9%上升到77.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干预组与对照组比较,居民健康知识、理念、行为、技能四方面上升趋势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农村地区有针对性开展健康素养方面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能有效地提高居民的健康知识知晓率、健康行为形成率、健康技能掌握率,促进公民健康素养的提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索不同艾滋病健康教育干预模式应用在建筑工人中的干预效果,为制定针对此人群干预教育策略提供参考。[方法]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上海市黄浦区工期长且人员相对稳定的6个建筑工地,按随机方法分成低、中、高3个等级的干预组实施不同模式的干预;健康教育方法随干预等级提高趋于多样、专业。干预后6个月随访分析干预前后建筑工人艾滋病知信行的变化。[结果]干预前调查594人,干预后6个月随访到352人,随访率59.3%。在干预前对艾滋病知识有一定了解的建筑工人,干预后的得分与干预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在干预前对艾滋病知识了解较少的建筑工人,干预后的得分与干预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个干预等级P均≤0.001)。建筑工人干预前艾滋病知识知晓率仅62.2%,各干预等级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后知晓率提高,各干预等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0.3,P〈0.001),高度干预工地建筑工人艾滋病知识知晓率提高最多,达73.6%。在干预前多数建筑工人对艾滋病病人持"同情"态度,但也有"害怕"、"厌恶"的看法,各工地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后建筑工人对艾滋病病人持"同情"态度有增加,持"害怕"、"厌恶"态度有所降低,工地间各干预等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认可率:"同情"χ2=17.7,P〈0.05;"害怕"χ2=16.8,P〈0.05;"厌恶"χ2=16.2,P〈0.05),高度和中度干预工地变化较大。但发生性关系时经常使用安全套者的比例各干预组干预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讨论]对建筑工人开展形式多样的艾滋病健康教育对提高艾滋病知识和信念可行有效;健康教育的开展不仅要针对性强而且要坚持反复强化,使受教育者知行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