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急性脑卒中常常表现为意识障碍 ,严重运动功能缺损和生命体征的变化 ,临床研究发现其发病早期常伴外周血白细胞计数的变化 ,而该变化对判断病情和估计预后有重要参考价值 ,本文将讨论其临床意义。1 对象与方法1 1 对象 发病 2 4~ 72h内入院急性脑卒中 (包括脑出血和脑梗死 )患者均经头部CT或MRI确诊。本组 5 6例中脑出血 2 2例 ,男 12例 ,女 10例 ,年龄 40~ 70岁 ,平均 5 7岁 ;脑梗死 34例 ,男 18例 ,女 16例。年龄 42~ 80岁 ,平均 6 0岁。所有患者除外血液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继发感染性疾病。1 2 方法 入院 2 4h内取指尖…  相似文献   

3.
脑卒中患者超早期白细胞计数及分类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磁共振(MRI)及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技术引入医学领域,对急性脑血管病的早期诊断变得非常容易,但MRI及CT价格昂贵,目前仅在县级以上的医院才有条件使用,对于县以下的医院尚无经济条件引进此类设备(尤其贫困山区).因此这类医院的医生对急性脑血管病的早期诊断必须依靠自身的临床经验,结合部分切实可行的检验,如脑脊液化验等,得出初步诊断,但误诊率非常高.许多作者对脑卒中患者外周血白细胞数目进行过动态观察[1,2],发现脑出血及脑梗死患者血液白细胞数均有不同程度升高,并对其病理生理作了较全面的叙述.但对于脑卒中患者的超早期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及分类对早期诊断有何帮助研究较少.本文对此进行了统计分析,旨在为脑卒中患者的早期诊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脑卒中患者超早期白细胞计数及分类对早期诊断的指导作用.方法采用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对急诊入院的92例脑卒中患者立即采静脉血进行自动检测.结果脑出血患者白细胞总数明显高于脑梗死患者(P〈0.01),脑出血患者中性粒细胞计数高于正常值及脑梗死患者(P〈0.01),淋巴细胞数低于正常值及脑梗死患者(P〈0.05).结论超早期白细胞计数对脑卒中的临床诊断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外周血白细胞水平对其短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入选685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根据治疗结局分为死亡组(n=30)、残疾组(n=74)、无残疾组(n=581),其中死亡组与残疾组均归为短期预后不良。对3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年龄、性别、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史、糖尿病、入院时体温等)进行Logistic分析。结果 3组患者年龄、高血糖、高血脂、纤维蛋白原、入院时体温及白细胞计数组间比较,P0.0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上述因素均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生短期预后不良的预测因素。将年龄等影响因素经校正后,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白细胞计数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生短期不良结局的独立危险因素,且趋势性P0.05。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计数越高,短期预后越差,临床应引起重视并尽早干预,以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急性脑卒中外周血白细胞、C反应蛋白的变化与短期预后的关系。方法纳入200例急性脑卒中患者,根据发病30d后mRS评分分为预后良好组及预后不良组,分别收集其年龄、白细胞、红细胞分布宽度、纤维蛋白原、INR、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白蛋白、同型半胱氨酸、C反应蛋白、尿酸、尿素氮等12项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对比2组间各项危险因素的差异。并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各危险因素与急性脑卒中短期预后的关系及对短期预后的预测效能。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2组年龄、白细胞计数、纤维蛋白原、INR、血糖、C反应蛋白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水平与急性脑卒中患者短期预后独立相关(P0.05)。结论急性脑卒中患者年龄、白细胞计数和C反应蛋白与短期预后有关,是预测短期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急性重症脑卒中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计数的变化规律,探讨其对脑卒中相关性感染(SAI)的预测价值.方法 前瞻性研究连续入选的病后24h内入院的急性重症脑卒中患者,以同期住神经内科病房中的头晕患者(排除急性脑卒中)作为对照组.检测第1、2、4、6和14天的单核细胞计数,采用接收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判断单核细胞计数对SAI的预测价值.结果 脑卒中组与对照组单核细胞计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组与脑出血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组与非感染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存组与死亡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以第2天单核细胞计数>0.41×109/L对SAI的发生有预测价值.结论 急性重症脑卒中患者病后单核细胞计数动态变化.单核细胞计数升高增加感染的易感性,对SAI的发生有一定的预测价值,持续升高的患者预后不佳.  相似文献   

8.
9.
目的探讨患者脑出血后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变化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对2013-01—2016-06在我院神经内科治疗的560例急性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入院12h后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其中0~15分249例为轻型组,16~30分201例为中型组,31~45分110例为重型组。所有患者在入院后24h内采集外周血,采用西门子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计数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比较不同预后患者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平均升高率,比较不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患者在入院时、入院后第3天、第7天及第14天外周白细胞水平,比较不同意识患者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水平。结果重型组入院时外周白细胞计数水平最高,其次是中型组,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入院后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各组白细胞计数均呈下降趋势(P0.05);但重型组及中型组在第3天、第7天、第14天的白细胞计数仍显著高于轻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意识障碍患者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显著高于意识清醒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患者白细胞计数平均升高率及中性细胞升高率显著高于存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出血后患者外周血白细胞水平与患者病情以及预后有密切关系,临床上可以根据白细胞计数判断患者病情,评估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脑卒中患者超早期白细胞计数及分类对早期诊断的指导作用。方法采用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对急诊入院的92例脑卒中患者立即采静脉血进行自动检测。结果脑出血患者白细胞总数明显高于脑梗死患者(P<0.01),脑出血患者中性粒细胞计数高于正常值及脑梗死患者(P<0.01),淋巴细胞数低于正常值及脑梗死患者(P<0.05)。结论超早期白细胞计数对脑卒中的临床诊断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血白细胞和血糖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我们随机选取 1999年 12月至 2 0 0 1年 6月住院的急性颅脑损伤患者 5 0例 ,对其白细胞与血糖变化及与不同伤情、不同CT表现及预后的关系进行了分析 ,现报告如下一、对象和方法1.一般资料 :本组男 4 4例 ,女 6例 ,年龄 5~ 72岁 ,平均 34岁。本组病例中颅骨骨折 5例 ,脑震荡 2例 ,脑挫伤 17例 ,硬脑膜外血肿 16例 ,硬脑膜下血肿 10例。手术治疗 2 7例 ,保守治疗 2 3例。伤后 2 4h内入院 4 5例 ,伤后 2 4~ 72h入院 5例。2 .检验方法 :血白细胞标本于门诊或急诊室接诊时采取。血糖标本为住院第 1d清晨空腹抽取的静脉血。白细胞计数采用…  相似文献   

12.
急性脑卒中血小板计数与血小板平均体积变化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目的 研究急性脑卒中患者的血小板计数(PLT)与血小板平均体积(MPV)的变化。方法 选择脑出血组与脑梗死组患者,在急性起病后3天内和起病后第10~12天查PLT与MPV,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 出血组与梗死组MPV的两次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均显著增大(P〈0.005);两组PLT值在3天内均显著减少(P〈0.05),而在发病后10~20天两组PLT均已恢复正常(P〉0.05)。结论 本文通过实验结果分析,并参考国内外文献,得出MPV增大反应了脑血管病变的程度已很严重,是脑卒中(包括缺血、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对预防和指导治疗有一定的临床意义。PLT的变化则可提示急性脑卒中的病程。  相似文献   

13.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外周血白细胞CD11c/CD18表达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外周血白细胞CD11c/CD18表达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发病的关系。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和单克隆抗体标记测定28例AIS患者(AIS组)发病72h内及病程第7d2次外周血中性粒细胞(PMN)和单核细胞(MNL)表面CD11c、CD18的表达量,以平均荧光强度(MFI)表示其相对含量,并与28名健康对照者(对照组)比较。结果AIS组发病72h内外周血PMN表面CD11c、CD18MFI分别为20.82±5.88、218.25±89.00;病程7d时为18.60±5.52、185.52±68.44;均显著高于对照组CD11c、CD18MFI(15.63±3.01、150.76±41.20);发病72h内外周血MNL表面CD11c、CD18MFI分别为34.78±14.56、286.75±95.50,病程7d时为31.97±14.47、247.00±88.06,均显著高于对照组CD11c、CD18MFI(20.20±8.50和186.38±52.97)(P<0.05~0.01);发病7d时CD11c、CD18MFI虽有所下降,但与发病72h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AIS时激活的PMN、MNL表面β2整合素CD11c、CD18表达上调,CD11c、CD18可能参与了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急性脑卒中患者外周血白细胞黏附分子 CD1 1 b、CD1 8的表达 ,以及其在急性缺血性脑损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术 ,用单克隆抗体标记定量测定 3 2例急性脑卒中患者发作 2 4h内外周血白细胞 CD1 1 b、CD1 8的表达量 ,以平均荧光强度 (MFI)的大小来表示 CD1 1 b、CD1 8的相对含量 ,在发病72 h、7d后再分别测定 1次。以 40例健康者作对照。结果 发病 2 4h内患者组白细胞表面黏附分子 CD1 1 b、CD1 8的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 .0 1 ) ;在发病 72 h内患者组 CD1 1 b、CD1 8的表达逐渐降低 ,但仍高于对照组 (P<0 .0 5 ) ;发病 7d后 ,其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急性脑卒中发病时 ,白细胞被激活 ,黏附分子 CD1 1 b、CD1 8表达上调 ,介导白细胞与内皮细胞黏附增强 ,可能会加重缺血后迟发性神经元死亡的病理生理过程。  相似文献   

15.
一、资料与方法 1.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应在发病1W内测定;②随访3~6W的文献;③缺血性脑卒中的定义符合WHO的诊断标准,并经cT或MRI排除出血性脑卒中;④研究中提供主要结局观察指标:①大、小面积梗死组的白细胞计数;②脑梗死组与健康对照组外周血白细胞计数;  相似文献   

16.
急性脑血管病外周血白细胞数量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脑出血、SAH和脑梗塞发病时外周血白细胞均有一定程度增高。白细胞增高比例有随脑出血量增多而增高的趋势;与脑出血部位无关;WBC>1.4×10~9/L,中性粒细胞>90%时,提示预后不良。SAH后动态观察白细胞数量。有助了解病情变化,认为白细胞数量对ACVD定性诊断价值有限,ACVD时白细胞增高属非炎症性,毋需盲目应用抗生素,机理可能与神经体液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外周血指标与创伤性颅脑损伤(TBI)预后之间的关系及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随机选取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自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140例TBI患者,术后30 d随访患者的预后情况,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108例)和预后不良组(32例)。收集患者入院24 h内的外周血指标(粒细胞系统、血小板系统等),利用统计学方法研究相关外周血指标与患者伤后30 d预后之间的关系。 结果2组患者的白细胞计数与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2组血小板计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73,P<0.05),这种差异与患者入院时病情严重程度的评分GCS评分有着一定程度的相关关系(r=0.53,P<0.05)。 结论外周血血小板计数能够在TBI患者当中起预后判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外周血早期白细胞及其亚型与急性缺血性卒中(AIS)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连续收集AIS住院患者588例,性别和年龄匹配的非脑卒中患者630例,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根据头颅CT或MRI梗死面积大小将AIS患者分为腔隙性AIS组151例和非腔隙性AIS组437例,比较2组白细胞参数并进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AIS组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白细胞计数(OR=1.073,95%CI:1.017~1.132,P=0.009)和中性粒细胞计数(OR=1.068,95%CI:1.001~1.139,P=0.046)进入回归方程。非腔隙性AIS组白细胞计数高于腔隙性AI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白细胞计数(OR=0.898,95%CI:0.811~0.995,P=0.040)进入回归方程。结论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升高是AIS的独立危险因素,低白细胞计数为腔隙性AIS的危险因素,白细胞计数对AIS的发生及梗死面积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脑卒中患者经颅超声造影定量参数分析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与外周血白细胞分类计数及血脂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6-02—2019-02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脑卒中伴颈动脉斑块患者60例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60例无临床脑卒中表现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作为对照组,均采用经颅超声造影检查,对比2组外周血白细胞分类计数、血脂[低密度脂蛋白(LDL)、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及高密度脂蛋白(HDL)]及经颅超声造影定量参数[峰值强度比值(P)、达峰时间(Tp)、曲线下面积(AUC)、平均渡越时间(MTT)],并分析经颅超声造影定量参数与外周血白细胞分类计数、血脂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总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计数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TC、TG、LDL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P、AUC高于对照组,Tp、MTT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G与P、AUC呈明显正相关,与Tp、MTT呈明显负相关(P0.05);LDL与P、AUC呈明显正相关(P0.05);中性粒细胞计数与AUC呈明显正相关(P0.05)。结论脑卒中患者血脂水平明显增高,且存在炎症反应,经颅超声造影定量参数明显异常,且超声造影定量参数与TG、LDL、中性粒细胞计数呈明显相关性,经颅超声造影定量参数分析利于可更为客观地评价斑块稳定性。  相似文献   

20.
急性脑血管病又称脑卒中,病情凶险,是脑功能障碍常见的原因[1]。我院2005-2007年住院病人脑卒中410例,导致意识障碍157例。现依据意识障碍的动态变化观察结果对近期预后及病情变化的影响报道如下。1发病情况其中发病在10~12月占43.45%。故秋末冬初发病率高。41~70岁占90.48%,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