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以本草类中医古籍为研究对象,利用本草古籍的知识组织方法,通过对本草古籍中所蕴含知识信息的解析、重组和知识关联,进而构建本草古籍知识检索平台,实现古籍中本草知识的可视化深度检索与利用,提高数字中医古籍的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2.
中医古籍的保护和利用是一项事关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基础性、全局性和战略性工作,数字化技术为古籍的保护与利用研究带来了新的机遇.目前中医古籍数字化建设大多仍停留在对古籍显性信息的数字化建设上,未深入开展古籍隐性信息的数字化建设,制约了数字化中医古籍的有效利用.鉴于此,本文提出了基于知识挖掘与知识服务的中医数字化建设模式和思路,即采用计算机数字化信息技术对中医古籍显性和隐性信息进行数字化建设和研究,基于数据库和知识挖掘技术进行古籍信息的知识发掘和提取、知识服务模式和方法研究,最终基于网络支持平台技术方案构建集中医古籍信息存储、阅读、研究、知识挖掘、知识服务于一体的数字化信息平台.  相似文献   

3.
基于"知识元"理论,首创"病脉证并治"知识元标引方法,在理解和尊重经典原文的基础上,通过中医古籍知识元标引系统的"病脉证并治"标引模板进行《伤寒论》在线深度标引,并提供标引示范.将标引期间面临的疑难问题进行汇总、梳理,并探讨其可行的解决方式,完善"病脉证并治"知识元标引体系,以冀挖掘出更多的中医药知识表达方法,达到中医古籍整理与临床需求深度融合的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4.
以医案类中医古籍为研究对象,探索医案古籍的知识组织方法,通过对医案古籍中所蕴含知识信息的解析、重组和规范,尤其对中医古籍后控词表的完善和应用,设计并构建医案古籍知识库,并将各类医案古籍知识内容进行全面、准确、系统地表达与显示,以满足不同用户对医案古籍知识不同层面的需求,实现医案古籍的知识化检索与服务;同时对目前知识库构建中遇到的术语规范与标准化程度、机器学习的可靠性与可行性等突出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5.
文章以温病类中医古籍为研究对象,参考本体论的研究方法,对温病古籍知识进行多维度描述,对温病古籍中词和术语的提取,通过语义属性关联形成温病古籍知识体系,描述温病古籍所蕴含的知识及内在联系,并基于此构建温病古籍知识检索系统,实现温病古籍知识的可视化深度检索与利用。  相似文献   

6.
中医古籍中蕴含的医疗价值日益受到重视,为了使中医古籍知识能够更有条理化、有证据化的运用,需要对中医古籍知识进行评价。因为中医古籍知识具有独特性,不具备RCT特性,所以对其评价无法运用现代循证医学评价方法。为解决这一难题,我们初步设想构建一个由古籍、医家和知识构成的三维一体的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7.
通过构建本草学古籍数据库,包含本草古籍入选规则、整理方法以及数字化,研究制定本草古籍数字化技术规范及管理规程,为大量中医古籍数字化提供参考和借鉴;利用多媒体技术手段体现本草占籍中丰富的图像资源,实现传统医药文化数字化展示.本文对本草相关古籍文献数字化整理研究方法、本草学古籍展示中国传统医药文化精华的手段等内容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通过构建本草学古籍数据库,包含本草古籍入选规则、整理方法以及数字化,研究制定本草古籍数字化技术规范及管理规程,为大量中医古籍数字化提供参考和借鉴;利用多媒体技术手段体现本草占籍中丰富的图像资源,实现传统医药文化数字化展示.本文对本草相关古籍文献数字化整理研究方法、本草学古籍展示中国传统医药文化精华的手段等内容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目的:目前已有的知识抽取方法虽然多面向英文,但中文医学文献的数量也正在迅速增长,而且中医古籍文献中也有很多有价值的知识需要获取。基于此,本文以疾病“崩漏”为例,以正则表达式为规则,试图抽取中医古籍中疾病相关的知识,以构建中医疾病知识的语义框架。方法:建立崩漏相关的等同关系、因果关系、治疗关系的正则表达式,进而建立以正则表达式为规则的知识抽取及可视化平台。结果:实现对崩漏相关知识框架的抽取与表达,通过人工抽取和计算机知识平台抽取方式构建中医疾病语义框架,并在此基础上完成中医疾病相关的知识框架描述。结论:研究发现,以正则表达式为规则的知识抽取可视化平台,可以实现对崩漏相关知识框架的抽取与表达,并为中医疾病知识的逻辑化描述与未来的抽取及应用提供了方法,为实现中医疾病相关的知识框架描述奠定基础,可单一地基于正则表达式的信息抽取方式难以达到很好的召回率,如果在正则表达规则的基础上考虑篇章结构,同时整合机器学习与语义标注的混合信息抽取方法可能进一步提高抽取的效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实现中医皮肤科人员在临床、教学与科研工作中,高效获取中医古籍中记载的皮肤病知识.方法 中医皮肤科临床医生与文献学研究者分别从临床使用经验和文献学角度入手,共同商定古籍专题数据库建设方案,包括:选定古籍书目、内容;对选中古籍进行校勘整理;基于知识元的深度加工标引;数据库所要实现的应用功能;数据库的运行维护机制等.双方根据预定方案目标,组织人员协同分工,共同完成数据库建设工作.结果 构建了以疾病为主线,具有基于知识元的检索功能,集古籍文献信息管理、皮肤科知识查询浏览,以及针对文献内容进行研究交流功能于一体的基于web的数据库系统平台.结论 皮肤科临床专家与中医文献学研究者共同建设以疾病为主线构建古籍专题数据库是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案,可满足数据库的知识发现和知识拓展功能.  相似文献   

11.
The ancient books 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are the source of knowledge for TCM physicians. Therapeutic principles and therapeutic methods for healing many diseases are recorded in these ancient TCM books, providing a huge number of references for modern TCM physicians on conducting diagnosis and administering treatment for different diseases. The ancient TCM books can be dated back thousands of years, and this vast knowledge is recorded in different medical books in the form of text. However, it is difficult to systematically assimilate much information in ancient TCM books. At present, many researchers are applying advanced analytical techniques to analyze the text data in the ancient TCM books. Advanced techniques that have been applied include database construction, cognitive linguistic analysis, fuzzy logic, data mining,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 technology. There are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in these advanced analytical techniques. In this study, we comprehensively review recent advances in these techniques applied to the study of ancient TCM books. Furthermore, as AI technology is increasingly utilized in the medical field as well as in the study of ancient TCM books, we also review the application of AI technology to the study of ancient TCM books.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对中药黄芪的字义进行考证,以阐明黄芪名实。方法:查阅汉至明清时期的辞书及历代中草药书籍,对黄芪进行字义与名实溯源考证。结果:我国历代本草皆以黄耆为现在中药黄芪的名称,我国现代书籍皆以黄芪字形为名。芪在《说文解字》,《玉篇》,《集韵》,《广韵》,《类篇》,《字汇》中释义为芪母,芪母即指中药知母,而不是指中药黄芪。芪释义为现在中药黄芪始自明代辞书《正字通》,《康熙字典》和《汉语大词典》对芪列有中药黄芪及知母二种释义。明代李中立在其《本草原始》一书中特意指出当时黄耆的耆字书写为芪字是错误的,可见中药黄芪字形名称使用始于明代。耆在历代辞书中释义为长,耆的字义表述了现在中药黄芪的植物形态特征,因此以黄耆为其名称符合我国中草药命名习惯。结论:将古籍文献及历代中草药书籍中包含的本草学内容进行比对,阐明其词义,梳理药物的名实关系,找出中药黄芪名称变化原因,为人们在研究中草药时查阅古籍文献提供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前中医行业亟需建立统一的中医古籍分类标准,以规范中医古籍分类和管理。基于此,通过对各种中医古籍分类方法的调查研究,制定了中医古籍分类标准的编制原则,对照《中国中医古籍总目》分类表,参考《中华古籍总目》分类表,对具体类目进行设置与调整,最终形成《中医古籍分类标准》。在此基础上,对8663种中医古籍进行了分类实践与应用。《中医古籍分类标准》可为各类中医古籍藏书单位提供明确和可靠的分类参考依据,进而更好地促进中医古籍分类方法的统一,推进中医古籍的共享与利用。  相似文献   

14.
中医院校图书馆中医古籍资源丰富,这些古籍承载着几千年来中医学术的精华,反映了中国古代传统思想与文化,不仅对现代中医理论与临床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价值,而且对研究传统文化的内涵也存在不可忽视的意义。如何整合古籍资源、拓展资源服务是图书馆古籍工作的重点。本文从古籍书目的客观著录与信息完善、分类目录编制与资源库建设、引入大古籍概念以促进馆藏资源整合与配置、主动调研对比相关藏本以提供信息服务4个角度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隐性知识是知识的核心,中医学隐性知识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学隐性知识显性化是实现中医学知识有效交流与共享的必要条件,是促进中医学发展与创新的重要保障,但中医学隐性知识显性化过程会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数据挖掘技术能够从大量的、不完全的、模糊的、随机的实际应用数据中,提取隐含在其中的、事先未知的、潜在的、有用的信息和知识。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提取隐性知识的优势,本文围绕关联规则分析、复杂系统熵聚类分析、决策树分析、因子分析、贝叶斯网络分析等数据挖掘技术支持下的中医学隐性知识显性化进行了研究。通过文献分析与整理,以具体数据挖掘技术为分类标准和主线,研究对象涉及单个医家、古代医学典籍及现代临床研究等,研究内容涉及中医病因病机、治则治法、辨证规律、方剂使用规律、药对组方规律及其相关性等多个层面的中医学隐性知识。结果表明,针对研究内容的特点,选取针对性的数据挖掘技术能够实现中医学隐性知识的显性化,这有利于拓展中医学隐性知识显性化的渠道,有利于提高中医学隐性知识显性化的程度,有利于最大限度的实现中医学隐性知识显性化与共享。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在中医学隐性知识显性化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具有中医特色的数据挖掘传承平台应加以推广、整合与优化,促进中医学的传承与创新。  相似文献   

16.
中医眼科经典古籍是一笔宝贵财富,值得很好地发掘和研究。思维导图作为简便高效的学习工具,有助于古籍的学习及研究。本文选取中医眼科学发展史上影响较大的经典文献作为研究对象,查阅古籍原文及参考相关文献,归纳整理古籍的主要内容并进行核对,通过分析和专家咨询后明确其学术特点,应用思维导图软件进行设计。以“中医眼科经典古籍”为中心关键词,以八种经典文献作为分支,将古籍的主要内容及学术特点设计为简便实用的思维导图,旨在为中医眼科经典古籍的学习和研究提供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和新思路。  相似文献   

17.
刘文波  裴丽 《中医药信息》2010,27(6):115-117
以中医古籍利用问题为核心,阐述了人们利用古籍的途径,分析了中医古籍的信息特征导致的利用问题,提出了通过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对中医古籍的内容进行全面揭示,使其隐含的大量信息展现出来,以便利用中医古籍者可以从中得到所需信息,促进中医药领域产生新的发明和创造。  相似文献   

18.
目的建立温病诊疗知识模型,梳理温病文献知识,辅助中医温病临床决策。方法从中医温病学入手,以本体论为基础,采用合理的知识表示方式,以OWL2本体语言为建模工具,进行模型构建的探索研究。结果通过梳理温病诊疗概念关系,建立等价类和父子关系的联系方式,初步建立层次较清楚、结构较为合理的中医温病诊疗知识模型;通过机器学习和推理机,实现模型学习推理的功能,为临床医生提供文献参考。结论本研究初步建立了中医温病诊疗知识模型,并实现辅助中医温病临床决策,为中医文献支持中医临床决策提供了一种有效的知识组织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